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对人类自身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这种反思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扬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与向往。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开始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性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的这一次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或地区能够达成共识和得到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尽管各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正因如此,很多人类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人类在20世纪中对自身前途、未来命运与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最深刻的一次反省。

从可持续发展提出至今,可持续发展思想还在不断地丰富。总结近60年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脉络大致如下:

(1)《寂静的春天》,源于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对鸟类的关怀,让人们对环境产生了危机感;同时,环境问题也从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

(2)《增长的极限》,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否则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这个报告发出的警告进一步启发了我们,“可持续发展”一词正逐渐成为流行的概念。

(3)《我们共同的未来》,让我们第一次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清晰的认知,同时也把“可持续发展”变成了全球议题,使可持续发展进入了理论上探索的阶段。全球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行动。

(4)《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了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度报告》显示,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度落后于计划,思想认同后开始出现实践分歧。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认知层面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空前的一致性,这也是20世纪在所有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问题的讨论中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在人类社会通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落地依然障碍重重。

可持续发展思想从警醒后开始付诸行动,到思想认同后开始出现实践分歧,在这个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初步形成:一是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人类生存和进步所必需的,也是社会发展和保持、改善环境的物质保障;二是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四是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五是可持续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利因素。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

(一)经济学理论

(1)增长的极限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作是《增长的极限》,该报告以计算机模型为基础,运用系统动力学对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污染五大变量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根据当时的数据得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人类生态足迹的影响因子已然过大,生态系统反馈循环已经滞后,其自我修复能力已受到严重破坏,若继续维持现有的资源消耗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人类经济与人口的增长只需百年或更短时间就将达到极限。报告呼吁人类转变发展模式:从无限增长转向可持续增长,并把增长限制在地球可以承载的限度之内。

《增长的极限》具有警示价值和思想文化变革的引领意义。2008年,澳大利亚学者格雷姆·特纳(Graeme Turner)发表论文《比较〈增长的极限〉与三十年的现实》,证实30年来工业生产、食品生产与污染方面的变化与《增长的极限》所做的预测基本一致。《增长的极限》第三版《增长的极限:30年全球经典》指出,“人类正处在‘超越极限’的危险边缘,虽然过去的30年里,我们有一些进步,比如新科技、新制度,但罗马俱乐部对此似乎比30年前更悲观了……30年里人类没有真正把握机会及时纠正正在因循的发展路线”,生态系统给人类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了,再不进行发展观和发展模式上的革命,21世纪就注定要成为灾难的世纪,甚至灭绝的世纪了!

(2)知识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将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今,人类历史发展进入一个巨大变革时期:一是人类文明形式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二是世界经济形态正在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三是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非持续发展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变。在这三重转变的历史条件下,现代经济社会再生产模式及其构成的人口、物质、精神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的方式必将发生根本变化,知识经济成为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生态学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是指根据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要求,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生态学三个定律:一是高效原理,即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生产;二是和谐原理,即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和睦共生、协同进化;三是自我调节原理,即协同的演化着眼于其内部各组织的自我调节功能的完善和持续性,而非外部的控制或结构的单纯增长。

英国生态学家杰拉尔德·G.马尔腾(Gerald G. Marten)所著的《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一书系统介绍了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生物群落和反馈系统、人口爆炸、复杂适应性系统与自组织、生态系统设计、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人类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持续的人类社会系统等。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组织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过程如何同生态的可持续性形成矛盾。

(三)人口承载能力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承载能力理论,是指地球系统的资源与环境,由于自身自组织与自我恢复能力存在一个阈值,在特定技术水平和发展阶段下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数量以及特定数量人口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必须控制在这个限度之内,否则,就会影响或危及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1798年,英国人口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所著的《人口原理》一书提出了人口承载力问题,之后受到各个学科的重视,并使得“人口承载力”这一术语流行起来。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人作为承载力的承载对象,其他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贡献最终要转化为经济资源为人类所利用。因此,基于人口承载力理论来研究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

(四)人地系统理论

人地系统理论,是指人类社会是地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是地球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它是由地球系统所产生的,同时又与地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活动),都受到地球系统的气候(大气圈)、水文与海洋(水圈)、土地与矿产资源(岩石圈)及生物资源(生物圈)的影响,地球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而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又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大气圈(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岩石圈(矿产资源枯竭、沙漠化、土壤退化)及生物圈(森林减少、物种灭绝)的状态。人地系统理论是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核心,是陆地系统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尚处于探索和形成之中,目前已具雏形的流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认为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否可以被永远地使用下去。基于这一认知,该流派致力于探讨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二)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认为环境日益恶化是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根源,是因为人类迄今为止一直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视为可以免费享用的公共物品,不承认自然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并在经济生活中把自然资源的投入排除在经济核算体系之外。基于这一认知,该流派致力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把自然资源纳入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三)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根源是当代人过多地占有和使用了本应属于后代人的财富,特别是自然财富。基于这一认知,该流派致力于探讨财富(包括自然财富)在代际能够得到公平分配的理论和方法。

(四)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是否通畅并构成良性循环。基于这一认知,该流派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即人的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致力于探讨三大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与方法。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一)对国民生产总值的修正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宏观经济增长指标是一种不能保证环境状况良好的增长。在GNP的核算中,并未将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环境影响考虑在内。环境影响通常没有相应的市场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经济价值。因此,应该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环境损失进行价值评估,并从GNP中扣除。经济学家不断试图在计算国内生产和收入时纳入一系列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即考虑环境影响后的净国内产值(EDP)和净国内收入(ENI)。

(二)自然资源账户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另外一种可行方法是建立自然资源账户,采用非货币单位进行计量:在一个特定的国家里,资源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更简单的修正方法是建立一系列的自然资源账户来显示环境的不同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

(三)可持续收入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衡量,还必须考虑其全部的资本存量的大小及增加或减少,这样,可持续收入的概念便产生了。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林达尔提出来的,其认为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推移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可持续收入定义为不会减少总资本水平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

(四)产品价格与投资评估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等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一书认为,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当完整地反映三部分成本:一是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二是同资源开采、获取、使用有关的环境成本;三是由于当代人使用了某一部分资源而不可能为后代人利用的效益损失,即用户成本。

(五)环境资源价值公式

莫汉·穆纳辛格认为,为建立一个合法的决策框架,对资源进行定价是必需的。从概念或价值评估的角度,可以将环境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划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可以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以及选择价值,其中,选择价值就是指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而对环境资源所表示的支付意愿。非使用价值又称为“存在价值”,是指人类的发展将有可能利用的那部分资源的价值,也包括能满足人类精神文化和道德需求的那部分环境资源的价值,如美丽的风景、濒危物种等。 bf4LMxoCd5YstcYPH80nvjXjMWjkTV0qxiMJCASZgx+jB+nAF84BUpbb0VBssuq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