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城市商业区作为城市主要功能区和碳排放量较大的地区,对商业区环境的评价和优化具有重要价值

工业化和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以及植被的破坏等一系列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导致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IPCC, 2007),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新的发展观,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谈到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CO 2 )排放,成为目前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英国在其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以低碳为目标的城市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因此实现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与低碳目标的并重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新需求。

城市中主要的功能区有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商业区为城市主要功能区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在城市CO 2 排放结构中,以交通出行排放、商业服务和居民消费排放等最为突出(ICF International, 2007)(见图1-1)。商业区承担着商业服务、居民消费和地面交通等碳排放量较大的城市功能,而且商业区还会产生光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因而,对城市商业区进行环境性能评测,从而对其进行环境调控和空间优化,对保障城市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1-1 世界主要城市CO 2 排放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ICF International(2007);Bloomberg(2010);Greater London Authority(2007);Dhakal(2003)。

2.随着我国生产型城市逐渐向消费型转变,城市商业区成为引导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消费已逐渐成为拉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消费替代投资和出口,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也使城市空间和城市内部活动组织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消费型城市的概念最早于1920年由马克斯·韦伯提出(Max Weber's, 1920),是相对于生产型城市的概念,城市以强大的消费需求和提供丰富的消费产品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麦肯锡公司研究显示:中国已转向由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时代,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诸多城市正在由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变,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具备了消费型城市的特征(赵宇、张京祥,2009)。

在消费型城市的背景下,城市消费不再仅是城市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更对城市规划的传统理念和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交通出行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城市正发生着以消费空间为主要内容的空间变化和商业革命。例如,我国长期以来以投资或出口拉动城市增长的方式,导致很多城市出现降低土地出租金、牺牲资源环境等恶性竞争,而消费型城市主要强调通过高附加值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消费型城市中,商业区不再仅是地区建设的配套服务设施,更成为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和引导城市空间重构和拓展的主要力量。

3.我国城市商业环境评价和商业空间规划相对滞后,环境性能评价为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目前,国内外关于商业环境评价的研究还较少且研究视角差别很大。仅从地理角度来看,对商业环境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的重视商业购物环境,有的重视商业经营效益,几乎没有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对商业环境进行评价的内容,进而无法为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对政策制定和政策效果的预估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此外,我国城市商业空间的研究由于数据难以获取、研究方法落后、学科研究框架缺乏,不能完全适应和指导新兴的商业空间,尤其是消费型城市下的商业空间。并且现有城市规划和商业规划对商业空间布局的规划仅是宏观性的调控,商业配套的建议也仅是一种面积上的规定,这种规划缺乏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国内外已经开始了环境性能的相关研究,并积极开展了相关制度和评价标准体系的开发和应用,如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国际组织GBC开发的GBTool(徐莉燕,2008),及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建筑和住宅区环境性能认定标准和绿色认证制度(刘煜,2003)等。它的特点是包含经济、社会、环境效率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合理理解环境负荷的产出,是一项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和调控城市空间的政策工具,因此可以为城市低碳发展、紧凑发展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目前,虽然关于环境性能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建筑单体、新开发住宅小区的环境性能,宏观的尺度主要集中于对区域或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测评,而基于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空间的中观尺度的评价较少(高晓路、季珏,2010),且多集中在建筑群,但针对城市内部环境性能的评价,恰好能够对城市地域内各种因素统筹考虑,也能够反映城市地区之间环境性能的各项差异及相互影响,为相关部门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及城市功能空间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因此,本书欲从城市内部功能区出发,探讨其环境性能测评体系和方法。 u9vxkQEm74W60FY0zLqkB6CNOqXYhlqwmcYbL6bNgZwri9bn04CeYVbkP43WDVN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