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和里约的两届奥运会上,央视广告营销取得成功,并获得了丰厚的收入,提升了频道的影响力,因此,伊利借助央视平台宣传牛奶产品。但深入分析两届奥运会的央视广告活动后发现,其在广告投放形式上呈现出日益模式化的趋势。虽然央视有贴片广告、转播冠名、栏目特约、套装植入等广告,但里约奥运会与四年之前的伦敦奥运会相比,尚未突破以上几种广告形式。因此,不利于伊利利用央视得到持续增长的消费者关注度,而且,上述广告形式也未能满足伊利广告的未来需要。
对企业而言,借助像奥运会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开展广告营销,可以快速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甚至可以在观众心目中树立稳固的品牌形象,这也是伊利广告成功的最佳营销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应该利用奥运会开展广告营销,也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应当成为奥运会的赞助商。有些企业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贸然开展奥运营销,必然会产生广告营销深度不够的问题。伊利牛奶“冠军”系列广告到目前为止只拍了一期,只有马龙、李娜、宁泽涛三个版本,且广告年限较长,没有及时更新版本,以至于很多里约奥运会之后喜欢上马龙的球迷,看到的还是他当年拍摄的广告,客户资源挖掘不够充分。
随着牛奶买方市场的形成,确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观念更为重要。因为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愉悦和自我满足,所以感性消费的时代会随之悄然而来。广告要想打动消费者,就应采取情感诉求策略,特别是体育赛事广告,由于赛事具有紧张刺激的特点,如果再加上情感,广告就更能引起观众注意。然而,有些企业的广告过于直白,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但是,伊利牛奶广告宁泽涛篇,既拍摄了游泳前的热身片段,又在后面加入大多体育迷更喜欢的赛场搏杀。如果运动员脱离了赛场,“跨界”拍摄广告,就会使消费者感到不习惯和不自在,有时会差强人意,甚至会有违和感与尴尬感。例如,在伦敦奥运会上,松下在央视投放的广告就只出现一台电视机,画面上只有一句广告词:“松下,伦敦奥运会专用电视”,让观众觉得非常枯燥,很难让观众准确记住品牌名称。如果重复播放,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无法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