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成效显著

兴边富民行动自2000年启动以来,连续实施了3个五年专项规划,在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持续推进,边境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效果突出,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为边境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兴边富民工作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20年来,内蒙古边境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扶持下,边境地区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多,兴边富民工作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018年,内蒙古边境县(市、区、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1.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9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13.8倍、13.5倍、16.9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十三五”时期,全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完成投资约4460亿元,其中,铁路投资1500亿元、公路投资2900亿元、民航投资60亿元。基本形成内部衔接通畅、对外沟通完善的“三横八纵”综合运输大通道。铁路网规模达到1.48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400千米;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0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达到7000千米;民用机场总数达到50个(干线机场1个、支线机场19个、通用机场30个)。内蒙古着力构建了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交通科技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目前,所有边境县(市、区、旗)全部实现电网覆盖,安全饮水工程累计受益边民达到90.1万人,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4G网络得到有效覆盖,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98%。

(二)人均收入快速增长,扶贫成效显著

内蒙古为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不断加大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力度。“十三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民委累计向边境贫困旗县下达资金6.06亿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减贫事业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9年年底,全区20个边境旗县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之初的12.77%下降至0.1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也由建档立卡之初的84246人下降至1197人,边境旗县中的贫困旗县已全部脱贫摘帽,为内蒙古全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边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与1999年相比,边境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7.4倍,2018年达到34649元,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4倍,高出全区平均水平近5000元。 截至2018年,内蒙古边境地区一线边民每人每年可以享受3000元的补助,在抵边乡镇居住的非一线边民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累计发放边民补贴2.1亿元。

新右旗“十二五”时期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扶贫新模式,即让牧区三分之一的牧民继续从事牧业生产,三分之一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产就业,其余三分之一的老人、残疾人和孩子到城镇生活,成为城镇居民,享受市民待遇。“十三五”以来,新右旗采取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就业促进、项目带动等方式,积极开展扶贫工作,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面落实“五个坚持、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基本方略,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强化宣传,全面覆盖,精准帮扶。投资1208万元,实施6个重点扶贫领域项目。建立扶贫项目库,科学谋划200个精准扶贫项目。落实教育扶贫和兜底保障政策,发放教育资助金4.6万元。投入55.7万元建立门诊住院医疗健康扶贫基金。搭建扶贫就业平台,引导非公企业提供贫困人口就业岗位。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清洗扶贫数据,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突破。

新左旗是内蒙古26个自治区重点扶贫开发旗县之一,贫困面大。自2011年新左旗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旗后,整合各类资金,推进“资产受益”、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光伏扶贫、标准化养殖小区、民族食品加工等6大类65项扶贫产业项目,帮扶贫困人口在产业发展中脱贫。在2017年以来的新一轮扶贫攻坚中,新巴尔虎左旗聚焦产业扶贫,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探索构建利益联结模式,夯实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在新左旗,股份合作、集体经济、旅游产业、优势产业等引导带动贫困户走出贫困的探索和尝试应运而生。新左旗引导龙头企业和贫困户通过双向入股进行利益联结,建立户企利益共同体,扶贫资金变“股金”,全旗将280万元“三到村三到户”资金以入股方式,委托畜牧业龙头企业托管,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按股分红和利益二次分配,以此获得稳定收入。截至2018年,新左旗投入各类资金261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14个,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年初的1.2%下降为0.2%,精准脱贫取得实效。

阿尔山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贫困人口多达1.4万,占户籍人口的29%。近年来,“前借后奖”“消费扶贫”“边贸扶贫”“旅游+五小经济”等扶贫模式落地生效,“三位一体”扶贫大格局作用明显。2018年,阿尔山市启动京蒙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文旅部、北京市东城区、自治区脱贫攻坚工作总队、盟直各帮扶单位、驻在军警部队和各类市场主体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截至2018年,全市累计建档立卡的575户1398人中,已经脱贫544户1330人。贫困发生率已经由1.78%下降到0.42%,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三)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获新动能

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时期国家支持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收入增长、进一步深化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举措。各边境旗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特色产业扶持规划和政策,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近年来,农牧业和采矿、冶炼等传统产业科技含量有效提升,内外贸一体化的特色商贸市场加快建成,边境和跨境旅游业蓬勃发展,新兴接续产业得到培育扶持。

新左旗2007年被批准为兴边富民行动特色优势产业国家级试点县。近年来,新左旗扎实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建设“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上持续发力,通过引进项目,采取“企业+基地+牧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延伸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动绿色品牌发展,不断提高牧民收入。一是提升精深加工新优势。启动一批“补链”“强链”“扩链”重点项目,累计投资20亿元以上,实施禾木阳光安格斯牛肉养殖加工一体化项目,累计引种繁育澳洲安格斯种牛2.5万头,保持牛肉单体养殖全区乃至全国领先优势。二是完善融合发展新机制。通过“企业+基地+牧户”“企业+银行+牧户”等多种经营方式,架起合作互助桥梁,强化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三是挖掘产业延伸新价值。为延伸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规划投资7000万元,引进酶解皮张生产技术,每年可加工处理羊皮500万张。四是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借助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契机,大力实施“旅游+”“互联网+”战略,打造“牧户游”“跨境游”“连锁直销店”等各类新型平台,搭建牧业经济与旅游文化和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推动绿色品牌发展,打造牧区新的增长点。

额尔古纳市依托呼伦贝尔大草原1.5亿亩优质草场和三河马、三河牛等闻名南北的优良畜种,2004年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雀巢公司,额尔古纳市畜牧业生产发生了质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2018年为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奶业转型升级,额尔古纳市经多方努力引进了宁夏塞尚乳业与雀巢公司合作,成立塞尚雀巢合资公司。塞尚雀巢公司利用宁夏塞尚乳业拥有的前沿乳品深加工技术,依托呼伦贝尔的优势资源,结合市场需求,拟开发常温稀奶油及奶酪等高端乳制品。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目前额尔古纳市规模化养殖场奶牛存栏比例达80%以上,机械化挤奶率达90%以上,彻底结束了散养户、手工奶的历史,乳品品质大幅提升,额尔古纳市已成为全国首批9家种养结合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农牧产业化水平迈进呼伦贝尔市前列。

借助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独特魅力和无与伦比的旅游品牌优势,额尔古纳市、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与阿尔山市,都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规划和具体举措,近几年旅游业都获得了飞速发展,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阿尔山市旅游业的发展最为突出。阿尔山市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矿泉、火山、湖泊、河流、熔岩地貌、洞穴、动植物等各种资源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综合性的自然资源景观区。阿尔山市提出了“生态立市、旅游兴市、口岸强市”的发展战略,制定了阿尔山市旅游总体规划,力图建设成“国际知名的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地”。在不懈努力下,2018年,阿尔山市共接待游客431.85万人次,较2013年增长229.6%;实现旅游收入52.73亿元,较2013年增长235.8%。 覆盖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向全域、全季、高端方向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粗放旅游向集约旅游转变,旅游业支柱性产业地位越发凸显。与此同时,深入落实“为旅而为”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全市60%的建档立卡户依托旅游业实现稳定脱贫。

满洲里市利用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区位优势,三国风情兼得的文化优势,依托冰雪、草原、湖泊、湿地等自然资源,借助沿边开发的有利政策,以“打造中俄蒙风情兼得的跨境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为目标,加速推动旅游模式由观光旅游为主导向休闲度假游为主导的转型升级。近年来,满洲里市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倡导成立边境旅游试验区“2+N”旅游联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自治区初评,中东铁路第一站历史文化街区、冰雪大世界和北疆明珠观光塔等精品景点景区建设加快推进,中俄蒙美食街建成运营。2018年,满洲里市全年旅游总人数836万人次、总收入144.4亿元,分别增长10.3%和11.1%。

(四)积极推动口岸建设和跨境合作

边境县有发展对外贸易的先天条件。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国际贸易需求量大,目前内蒙古边境县市建设口岸、发展对外贸易的热情非常高涨。五个旗县在“十一五”“十二五”以及“十三五”时期都积极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到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中,口岸成为边境地区投资建设的核心项目。

满洲里口岸是其中开发建设最早的口岸,也是目前基础设施最完备的口岸。满洲里围绕口岸大通关建设,“十一五”时期投入50多亿元(其中30亿元是地方自筹),“十二五”时期继续投入1.86亿元(其中地方自筹1.41亿元)。近年来,满洲里市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国际疏运体系,口岸规模、承载能力、通关水平均得到了全面提升。目前,开通了56条中欧班列,培育了国际贸易、进口资源加工、仓储物流、跨境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了中俄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经济技术合作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等开放平台,成为进口俄罗斯荞麦、燕麦、葵花籽、亚麻籽、小麦落地加工全国指定口岸以及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口岸,获批国家首批边境旅游试验区,开发开放优势日益凸显。2018年,满洲里市新增外贸企业228家。口岸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54亿元,增长6.7%。菜果出口44.3万吨,增长5%。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试运营,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达130家,交易额突破10亿元,占全区交易总额的一半以上。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口岸国际物流中心基本具备运营条件,5家试点企业通过商务部备案,对外贸易提档升级。

新左旗的额布都格口岸1995年获批成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开放口岸,2009年获批成为双边季节性公路客货运输口岸,2012年9月通过国家级验收,被正式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2014年初经国家口岸办批准,对公众全年临时开放。近年来,新左旗紧抓呼伦贝尔建设“沿边开发开放最具活力合作先导区”重大机遇,投入5440万元,完成互市贸易区通道改造、进口粮食饲草加工基地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口岸国门景区和联检大楼、智能卡口通道、动植物检验实验室建设项目。2018年,顺利完成口岸常年开放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启动中蒙2号界河桥国内申报程序和进口农畜产品指定口岸、国际口岸申报工作。2018年全年口岸出入境人员5.48万人次、车辆3.5万辆,进出境货物量44.5万吨,进出口额14亿元。 1R9oi+sYYMFtNvCU2t/NGV5O6PvEYnY2DbBPmcV5i8/7kQz5suzlZM3GEB037q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