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与产业链安全性评价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对各个重点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尤其是巩固传统产业对于地方经济的支撑,以及引导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新老结合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重点产业链的安全性,促进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1 产业集群、产业链与产业链安全的概念界定

4.1.1 产业集群及特征

(一)产业集群

“集群”一词在英文中有集聚和丛生之意,它所描述的是某种事物聚集成“群落”的过程和状态。产业集群的定义是多样化的,一般泛指企业在地理空间的集中现象,主要理论核心在于强调企业的结构与动态性。

国内外许多区域经济研究文献和政府文件中,有许多与产业集群相类似的称谓,其中“企业集群”这一称谓最易与“产业集群”相混淆,也最经常为人所误用。实际上,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在概念上有着根本的不同。

1. 两者参与主体的范围不同

产业集群中,除企业外,还存在大量组织机构,如行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而企业集群的参与主体仅指企业。

2. 两者的本质不同

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一种机制,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产业的关联性,其次才是空间上的集聚性,其在地理区域上可以是接近型的也可以是分散型的,甚至可以是跨国界的;而企业集群本质上则是一种空间表现形式,须有地理上接近的要求。

3. 产业是宏观概念,而企业是微观概念

企业是产业的一个微观载体,因此研究产业集群必然要涉及企业的空间组织形式问题。显然,产业集群比企业集群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

因此,我们认为,产业集群的外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框定:从产业集群的参与主体来看,不仅包括集群内的企业,而且还包括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协会、高校、科研中心以及地方政府机构等;从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机制来看,集群内部主体之间必须存在相互关联的关系,即以分工与协作为前提,以竞争为发展动力;从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来看,集群是介于纯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性组织,是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织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由于其内部存在有效的竞争,其在分布上更接近市场的一端。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1. 产业上的关联性

由上述分析可知,产业集群不同于企业集群,其产业关联性较之于空间集聚性更为重要,无论是地理接近型的产业集群还是地理分散型的产业集群,均须具有产业上的同质性与相关性,即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应从事相同、相似和相关的经济活动或者辅助性的经济活动。再者,集群内企业和机构之间的联系必须具有经常化和密切化的特点,不能是偶尔的或者间断的联系。另外,企业和机构的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实体的物质联系方面,而且包括非实体的信息联系,并且后一种日益成为现代产业集群的主要产业关联方式和优势。

2. 形成与发展中的互动性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存在分工又存在协作,这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使企业群内部产生出一定的竞争压力和示范、带动效果,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集群内企业保持一定的创新能力、促进集群的产业升级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集群内部的互动也有助于区域经济跳出所谓“马歇尔困境”,使区域经济不必在竞争与垄断两条道路之间进退维谷。这是因为产业集群不仅可以通过外部垄断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集群整体而不仅是单个企业具有收益递增的结果,而且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又可促使群内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在不断创新中成就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3. 组织结构上的柔韧性

产业集群作为中间性组织的一种形态,具有一般经济形态不可比拟的柔韧性。所谓柔韧性,是指集群内集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众多的企业,一方面,高度集聚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处于随时可以利用的状态,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的存在也使集群内的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

4. 社会文化的共通性

集群的社会文化共通性根植于一定地域的文化传统中,从产业集群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许多集群的共同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有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集群的形成往往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集群运行过程中,人文因素往往是维持集群内部企业长期稳定关系的纽带,这样便可以使集群在面临外来竞争的压力时拥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集群的社会文化共通性(即某些学者所说的“当地根植性”)具有相对性。当代新兴工业国家由于受工业历史较短,工业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当地根植性”的标准不宜适用某些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嵌入型产业集群,在这种产业集群中,由于集群的形成并非是“原发性”的,因此在其形成与发展的早期,社会文化共通性往往不明显。

5. 地理上的相关性

这是产业集群的地理特征。虽然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浪潮已经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现代产业集群也出现某些“非接近型”的新趋势,但地理上的相关性在一般情况下仍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点。现代产业集群即使在地理上并非十分接近,至少也在交通或通信方面有着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产业集群的分类

由于产业集群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类型进行划分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了多种分类方式。本部分以决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为基础,将产业集群分为资源型产业集群、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关键企业衍生型产业集群和传统手工业升级型产业集群四种,并对各类集群的内涵、特点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1. 资源型产业集群

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动因是资源的天然禀赋。集群立足于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前提的。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集群内企业以当地优势资源为依托,积极参与到产业链的分工之中,并通过不断延伸与扩展的产业分工链而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资源要素是该类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从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成长看,资源初级开发在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通过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拓展以及技术的升级而升级和发展。该类产业集群特别是依托矿产资源形成的产业集群往往建于或临近资源产地或原材料基地。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一般发展规律是,在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时,集群发展迅速稳定。伴随着资源的减少或枯竭及质量的下降,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结合以上分析及产业集群理论,我们认为资源型产业集群就是具有产业内联系,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联系纽带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由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依托是资源要素,因此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链形式简单,缺乏多样性和活力,互补性、网络性的集群特征很难在资源型产业集群得到充分体现,而专业性的特点表现得过于突出。资源型产业集群内各成员间的关系更多体现在自然资源的供应关系上,这种关系使得供应链短且限制了与其他产业部门和服务机构间进一步的合作,其结果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内各成员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直线式关系而不是网状的。群内企业合作较少,竞争较激烈。此外,政府对资源型产业实行强烈干预,使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集群乃至资源型地区的发展都受到很大约束。如我国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国家经济分工格局中被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这种定位和格局正是中西部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之一。从产业集群角度来看,资源型产业集群内成员间基本上没有形成知识流,对周边地区的外溢效应弱,整个系统趋向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资源型产业集群从依附于自然资源向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即重点突出资源型企业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培养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等问题。如果产业导向和政策不鼓励或支持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发展,结果只能是资源型产业的健康发展受到限制,集群化不能实现,资源型地区永远处于富饶的贫困状态,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认识和把握资源型产业集群的这些特征,有利于促进资源富集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 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

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是拥有辐射范围较大的大型企业。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是指那些在大企业的发展推动下而形成的产业集群,集群内以一个或多个大企业为核心,在其发展带动下,周围出现和集聚许多配套型企业、私营企业和附属单位。有些学者所称的品牌带动型产业集群,实际上就是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在大企业的发展带动下,附近繁衍和衍生出许多相关企业和相关单位(如教育机构等),这些企业和相关单位的出现又反过来促进大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对龙头企业的吸引力,形成龙头—配套—龙头—配套良性循环,并形成促进产业升级的正反馈机制。大企业是“点”,相关配套企业是链条上的“线”,而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则是突破了临界线发展为“面”,通过抓住“点”、拉住“线”、带出“面”,实现本地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从大企业的形成过程来看,可将大企业分成内生型和投资型两种类型。内生型大企业是原有的小企业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大企业,是土生土长的,因而与企业所在地的其他企业、供应商有着先天的联系。投资型企业是由区域外的大型企业在区域内投资兴建起来的大型企业,这种大企业的规模一般都很大,带动能力也强。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就是大企业的辐射效应显著,配套企业及相关单位呈卫星式空间分布,集群发展受少数大企业影响较大。在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内,大企业与其他企业、附属单位之间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互动性,群内合作程度较高,但竞争不足。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靠企业集聚,而在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中企业集聚的关键是大企业的带动。如在安徽芜湖以奇瑞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就是在奇瑞公司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3. 关键企业衍生型产业集群

关键企业衍生型产业集群,顾名思义,是由关键企业衍生而形成的。正如前文提到的,本研究所说的关键企业既包括具体的某一企业,也包括具有半企业化运作的科研机构等。关键企业衍生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是关键企业或“种子”企业。不同于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在关键企业衍生型产业集群中,衍生出产业集群的关键企业在集群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大企业应该发挥的作用,起到的只是集群“发源地”或“集群种子”的作用,而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是在大企业带动下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关键企业衍生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来自集群内部,是“内源式”发展,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来自集群外部,是“外源式”发展。“种子”企业是集群产生的基础,随着“种子”企业的发展,企业会产生部分外溢的知识、技术或人才的流动,其中部分外溢知识、技术的习得者和流动的人员又以各自的优势创立自己的企业并集聚在“种子”企业的周边,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关键企业衍生型产业集群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群内技术、知识的流动性强,出现学习型社区,企业家精神突出。其形成基础就是技术、知识溢出和企业家精神。群内企业呈网状辐射结构,企业间合作与竞争的程度较高。关键企业衍生型产业集群发展有几个关键性的因素,例如群内技术、知识的强流动性、学习型社区和企业家精神等,各因素之间互相作用形成产业集群,导致形成关键企业衍生型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现实发展中,还是形成了一些发展比较成功的关键企业衍生型产业集群。

4. 传统手工业升级型产业集群

传统手工业升级型产业集群是依据内力而产生的一类产业集群,它的形成是建立在当地的传统历史文化积累、传统工业技术积累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基础之上的,在不做特殊说明的情况下,集群内企业一般是由中小企业占主导,呈网状并列结构。集群内企业以私营经济为主,主要是民间传统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历史,古典心态和东方式的人文环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社会文化等使相互依存的小企业集群得以迅速形成。企业之间彼此联系紧密、互动性强、信誉度比较高,同时由于彼此生产的产品相类似从而竞争比较激烈,集群成员地理上的邻近以及血缘上的联结,进一步强化了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信任,维持并促进了各方面的合作。同时,经济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民本经济”环境,激发了民间投身市场经济的热情。可见,此类型的产业集群的发展较好地结合了本地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不过,该集群内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当、产品相同、品质差别较小,依靠彼此聚集在一起而产生规模经济,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升级困难。并且集群内企业受本身技术水平、能力限制,加之对路径的依赖,产品比较单一且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中上游,创新不足,产品升级换代周期比较长,受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比较大,从而造成整体竞争性较差。传统手工业升级型产业集群一般呈现原位膨胀的发展模式,即集群内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主要发生在集群内部,是在原生区位上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实经济发展中,有些产业集群很难具体划归到某一类,可能是一种或多种产业集群的混合体。例如,在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多数也是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有些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也可能是传统手工业升级型产业集群等。对于此种情况,应视当地和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加以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通过前文对优势产业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青海、西藏两省区是依托青藏高原的资源而发展起来并不断壮大的,按照上面产业集群的分类标准来看,本篇研究的产业集群属于资源型产业集群。

4.1.2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及发展路径

(一)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概念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周期概念,但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集群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柔性组织体,其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与自然界的生物不同。而目前理论界在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划分时,大多照搬生物学上的生命周期概念,认为产业集群最终都会以衰亡而告终,没有充分考虑到集群内部适应外部变化的因素以及集群自身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抵御能力。实际上,产业集群完全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来削弱或者规避外部经济环境的波动所引起的衰退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升级为其他类型产业集群。因此,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可以界定为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其最终结果可能是衰亡或持续发展以升级为其他类型的集群。

按照集群的不同发展情形,将其生命周期分为以下三种典型形式:

第一种形式属于过早衰退的集群类型。该类集群的特征是,产业集群开始形成并在成长阶段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当集群还处在成长阶段时,却突然失去了活力并迅速走向衰落。衰落的原因可能是出现了新的替代性技术,从而使集群的主要产品由于技术的更新而变得毫无意义,或者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巨大影响而使集群遭受毁灭性打击(如自然灾害、政治突发事件等)。这种情形下的产业集群往往没有经历完整的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并且衰退过程大多表现得迅速而短暂。

第二种形式的集群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衰落的四个完整阶段。首先,集群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并顺利经历发展阶段;当集群进入成熟期以后,由于其内部可能存在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集群的产品趋同性日益明显;另外,由于集群创新能力的下降,使得集群的核心技术或者产品变得极易为其他企业或集群所模仿,集群过去的竞争优势也逐渐下降以致不复存在。因此,这样的集群在经历了辉煌的成熟期以后,逐渐变得没落,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也随着集群的日益保守而变得没有特色,并最终走向衰落。

第三种形式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这种类型的集群形成之后存在两种发展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其发展阶段或者成熟阶段,由于集群内部出现了其他创新因素,增强了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因此开始转变并升级为其他更为高级的产业集群,因而没有经历衰落阶段;另一种情况是由于传统产业的衰落和创新能力的下降,产业集群已经进入衰落期,但如果此时产业集群内部能够形成新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则产业集群有可能因此而重新获得生命活力,从而有可能结束衰退期,进一步升级为新的产业集群。并且,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创新能力具有短期内不易为其他企业或集群模仿的特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和持久性。当集群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个转变以后,如果能从上次的转变过程中学习经验,便能在下次转变中使集群的发展更加顺畅。这种集群的发展模式就是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形式。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由于产业集群的具体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类型具有差异,导致其有着各异的发展路径。一般来说,产业集群有以下三种发展路径:

第一种是市场推动型。此种路径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运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这种发展路径一般出现在依靠内力而形成的产业集群之中,如传统手工业升级型产业集群,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在前期,根据市场需求,一些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利用自身和当地的优势资源创立企业,而后带动一些与自己具有血缘、地缘和亲缘关系的人分另别设立自己的企业,这些企业集聚到一起最终形成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企业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产品,提升产品的质量、规格和技术等,从而推动集群整体的发展,推动集群整体产业和技术的升级。当然,市场推动集群的发展并不代表政府可以不作为,此时政府的作用是适时适当引导,而不要过多的干涉。

第二种是政府推动型。许多的案例已经证明,政府的适时适当行为不但不会阻碍产业集群的发展,相反还会激活产业集群的活力,促进集群的发展,更有少数产业集群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的,而且其中的一些发展得比较成功,如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分析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时,强调了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通过政策调节、创造竞争优势上。特别是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集群这一特定产业战略的实施,需要企业、政府、市场三方的互动,政府不能再以完全从属角色进入,而应该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其中。

第三种是大企业推动型。此种路径的发展源泉来自大企业,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当地的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来吸引配套企业的入驻。配套企业的增多,进一步增强了对龙头企业的吸引力,形成龙头—配套—龙头—配套良性循环,并进一步形成促进产业升级的正反馈机制。大企业是“点”,相关配套企业是链条上的“线”,而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则是突破了临界线发展为“面”,通过抓住“点”、拉住“线”、带出“面”,实现本地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这种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式在国内比较常见。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培育或发展本地的产业集群而脱离本地的实际,往往一味地追求做大做强,一味空想依靠龙头企业来促进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在市场化高度发展和地方经济差距拉大的今天,从而使得一些所谓的“集群”被扼杀在襁褓之中。由此可见,发展大企业推动型的产业集群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行动。

4.1.3 产业链及产业链安全

(一)产业链与集群的关系

“产业集群”与“产业链”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概念。产业集群是相关企业及其支撑机构的地理集聚,强调企业的组合及其规模,有强烈的空间意义,地理接近是集群的空间特点;而产业链则是基于分工协作与产业联系的链网组织,强调上下游环节的衔接,企业组合的结构性、系统性,往往超越了特定的空间范围。产业链与集群之间又存在着发生学上的联系,产业集群实际属于产业链现象,是产业链条或链段在特定区域的集合。产业链是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关键所在,产业链关系是判别产业集群和对产业集群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产业集群所面临的风险也与产业链有关,产业链的缺陷可能为产业集群带来结构性风险和网络性风险。相应地,依照模块式结构从产业链角度对产业系统进行分解,使线性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转变为模块间平行的立体网状关系,可以有效降低、化解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某些风险。

龚勤林突破了蒋国俊所认为的产业链形成机制的企业供需层面,认为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是形成区域性产业链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他认为:只有经济活动在特定地域空间上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多种经济技术联系才能引导和培育若干环节专业化分工属性的产业部门在空间的集聚,出于拓展市场关联和降低交易费用考虑而联合集结形成产业链;不同区域的各层次专业化部门为加强前、后项联系,突破边界限制,走向区域产业链式一体化;由某一发育成熟的产业部门在市场需求条件下衍生出若干与之相关联的产业部门,逐环相扣而形成产业链。

产业群聚区内的这种集合,是以“产业链”作为骨干串联起来的。这里所说的“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

循环经济产业链(Industry Chain of Circular Economy,ICCE)是指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扩充自然资源的增量为宗旨,以节约为原则,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经济合理性为准则,为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再生利用率,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依据生态学和工业控制系统原理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创新活动。青藏高原沿线重点地区的产业主要依托于当地的资源,而大部分的资源又是非可再生资源,只有实现循环经济下的产业链模式,才能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篇所阐述的产业链为循环经济产业链。

循环经济产业链类似于生态工业链,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但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态工业链,从内涵上看,循环经济产业链首先是产业链,也包含着价值链的内在因素,不仅要遵循生态规律还要遵循经济规律,不仅要重视生态环境效益还要重视经济效益和价值增值,即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据生态学理论和工业控制系统原理,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有效、高效产业链。

(三)产业链安全
1. 产业链安全

产业链安全,是指在产业链发展中,以节约为原则,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经济合理性为准则,为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再生利用率,保证投入产出的关系稳定,能经得起资源枯竭、市场变化等考验,能够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经济效益的共赢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链安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链中的产业必须是安全的,即这些产业的结构合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且各产业间的关系和谐融洽;第二,在市场贸易和区域竞争中能积极应对来自生存和发展方面的威胁,并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第三,必须是一种生态的产业链,能够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生态效益,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第四,必须是一种节约的产业链,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再生利用率。

结合上面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阐述,本篇的产业链安全或安全产业链指维持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可持续的一种发展模式。具体思路是,在推动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让区域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走循环的发展道路,即产业链是牢固、稳定、安全和可持续的。

2. 产业链安全的基本特征

(1)有效应对各方面风险。面对由于市场调节和政策体制方面引发原料稀缺、价格波动等问题而出现不稳定运行的趋势时,能根据自身特点,及时调整,通过技术的改进、产品的开发以及销售渠道的拓宽恢复稳定。

(2)价值增值主要表现在经济增值、资源效益增值和环境效益增值三方面,其中后两者共同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社会收益。

①经济效益的持续增加。建立安全产业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不仅能实现收入的增加,更能为环境治理保护、资源有效利用提供资金,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保障。安全产业链首先是一种经济链,也是一种产品链,它的建立和运行都是面向市场的,有利可图是其存在的首要考虑因素。安全产业链必须具有优质高效的产品产出水平和效益转换方式,使进入产业链的原料和劳动最终转化成高品质、高利润的产品。安全产业链的年产值和利润是其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

②资源效益的增值。资源是安全产业链运行的物质基础。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节约的学科。安全产业链提倡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清洁能源代替传统污染能源等。因此,在安全产业链运行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都是以节约为目的,各种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效率,并且其中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所占的比重大。

③环境效益的增值。环境效益的增加包括污染物排放减少、环境得到改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安全产业链建立的目的之一,合理的经济活动前提应该是保护环境、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污染物的减少和环境影响的降低意味着环境成本的减少,是安全产业链运行的重要标志。对于产业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等,能按照各自的特点采用合理、经济、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治和及时处理,使之在合理的防治和处理成本前提下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

3. 影响产业链安全的因素

对影响产业链安全的因素进行识别,是为了找出产业链运行过程中对其安全起作用的关键环节,进而找出控制和优化措施。在对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价值链理论,通过确定影响安全产业链持续增值的“战略”环节,并对每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各环节中影响持续增值的关键因素。安全产业链运行中对产业链的持续增值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三部分:基本活动、支持性活动、外部环境。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上的战略环节以及外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对产业链的安全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所考虑的安全产业链的基本活动与价值链稍有区别,主要包括原料采购、生产、销售以及资源再生四个环节;支持性活动涉及人力资源、技术工艺设备、综合管理三个环节;外部环境分为市场、政策两个环节。

(1)基本活动

基本活动中的所有环节都涉及产品的成本,成本是价值链理论中考虑的重点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安全产业链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最终产品市场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成本升高必然会引起利润的减少,从而导致整体安全产业链的经济收益的减少。

①原料采购环节。主要涉及原材料的品质、价格、储运等,原材料品质是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前提,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成本,采购地点的远近和运输方式的选择也关系到产品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到经济效益。

②生产环节。生产是安全产业链上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安全产业链增值或减值影响最大的环节。原材料、资源、能源的消耗主要发生在这个过程,污染物的产生也大多在这个过程。原料、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各种污染物的产生、处理程度的高低、污染物排放后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构成了影响安全产业链的资源环境效益增值的重要因素。同时生产环节还可以实现产品价格的提升,在成本不变的基础上产品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的经济效益。产品价格提升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二是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产业链延伸表现在对初级原料和产品的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上,随着加工环节的深化,产品的价格得以提高。因此,生产环节中对于原料的加工程度也影响产业链的安全。

③销售环节。销售是安全产业链上产品实现最终价值的手段,同时也是安全产业链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环节,销售环节的好坏对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社会方面能否实现增值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在销售环节,延长销售链,建立产品回收、包装回收等机构,既可以节省成本,又能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产品销售前包装若能以适度为准则,减少豪华包装,既可以降低成本,也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④资源再生环节。资源再生是安全产业链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影响产业链安全的重要环节。资源再生主要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气、渣等各种废物以及各类报废产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直接利用,即将废物作为资源直接利用;二是技术再生,即对污水、废气、固体废物等进行处理后资源利用,或是对报废产品进行进一步的生产加工,使之形成再生资源;三是生态再生,即对于无法作为资源直接利用的废物和报废产品进行填埋等处理,使之重新回归生态环境。资源再生环节既可以减少污染,降低减值效应,又可以形成再生原料,实现安全产业链的增值。

(2)支持性活动

技术工艺设备、人力资源以及综合符理因素不仅涉及自身的成本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产业链在运行过程中能否最有效地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影响产业链的安全性。

①技术工艺设备环节。安全产业链的形成是建立在技术、工艺和设备基础上的,新技术的采用会给构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提供新的机会,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实现安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先进工艺和设备的应用可以提高产业链上产品的生产效率,能起到降低生产成本或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作用。此外,技术、工艺和设备的进步可以直接或间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降低环境成本。但是也要看到,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采用会带来技术成本的提升,一个稳定运行的安全产业链应该使技术成本和装备成本得到消化,若技术、工艺和装备成本没有得到消化,只能提高安全产业链的风险并且增加成本,那么此时产业链的安全性就会受到威胁。

②人力资源环节。现有条件下安全产业链的运行也是建立在人的劳动基础之上,任何生产过程,无论自动化程度有多高,技术设备有多先进,均需要人的参与,劳动者素质以及积极性的高低等会影响产业链的运行效率。

③综合管理环节。对于产业链以及产业链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源、能源、技术以及人力等因素的管理也对产业链的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管理水平越高,安全产业链越稳定;同等管理水平下管理成本越低,安全产业链越稳定。

(3)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中对产业链安全性有影响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市场和政策两方面因素。

①市场因素。安全产业链的构建和运行是面向市场的,供需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市场价格的波动,一旦价格波动,对产业链的安全性影响也较大。上游产品或原料供货商少,价格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使得价格上涨,而下游产品受市场竞争影响,价格上涨十分有限,使得产业链上利润减少,影响安全产业链的稳定。另外,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会影响产品的销售,若产品超过市场需求会出现产品积压,无法实现经济上的价值增值,从而影响产业链的安全性。

②政策因素。宏观经济政策是引起产业链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会对循环经济产业链产生巨大影响。安全产业链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税收、金融、资源、环保、绿色壁垒等多种政策的影响,因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变化以及资源环境成本的提高或降低也会使产业链的安全性受影响。

4.2 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4.2.1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确定

本书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区域内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果,即当某些产业在该区域内生成后,相关的产业部门在该地区大量集聚,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条、健全的产业支持体系,为了获得较高的产出效率,进行深度的专业化分工,从而使该地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产业组织形式。结合2.3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对优势产业的评价和该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关于进一步促进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我们初步确定了几种优势产业集群,见表4-1。

表4-1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

4.2.2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及实质

产业集群竞争力可以定义为:以产业集群的各种资产要素(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等)为基础,以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其层次性递进为运行方式,具有对环境的利用能力和规避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能为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强劲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评价方法综述
1. 定性评价(规范性分析)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性评价,主要集中于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影响因素,综合评价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质量水平,从而得到某个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体概况。波特教授最早从规范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他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开创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并得到普遍应用。但波特钻石模型的静态分析方法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Feser则考虑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诸多动态影响因素,从生命周期(时间)、地理(空间)和关联关系三个维度来分析和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Mitra认为产业集群有11种属性:地域范围(geographic scope)、密度(density)、宽度(breadth)、深度(depth)、活动(activity)、跨度(span)、领导能力(leadership)、发展阶段(stage of development)、技术(technologies)、创新能力(innovative capacity)和产权结构(ownership structure),综合这11个方面的能力表现,就可评判产业集群竞争力状况。定性评价的特点是主观性较强,所得到的结果较模糊,一般难以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做出明确定论。

2. 以规范研究为基础的定量评价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基于定性研究的大量成果致力于探索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Padmore和Gibson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GEM(Groundings Enterprises Markets)模型。该模型采用一种系统方法来评估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它的方便性在于能把握集群的关键症状,并提供解决这些症状的分析框架。GEM模型涉及三对六个决定因素:基础(groundings)—供给决定因素(supply determinants)、企业(enterprises)—结构决定因素(structural determinants)和市场(markets)—需求决定因素(demand determinants),结合世界范围的集群竞争标准给六个因素打分,分值从1到10,最后按照以下经验公式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得分:

GEM =2.5(∏ i= 1,3 D 2 i- 1 +D 2 i ))2/3

这样,如果一个集群的六个因素的得分都是5分,那么它的 GEM 得分为250分,说明该集群的竞争力为国内平均水平;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是10分的话,那么该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得分是1000分(最高分),说明该集群的竞争力是世界顶级的。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应用实践表明,GEM模型是一种有效的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工具。本研究选择GEM模型对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

(三)基于GEM模型对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
1. 西宁地区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1)六大因素的确定

本研究确定了影响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这六个因素又被分为三对,其中:“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基础(groundings);“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Ⅱ”—企业(enterprises);“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Ⅲ”—市场(markets)。而GEM模型正是这三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因素对Ⅰ”—基础实质是集群的供给要素,它是指集群外部为集群内部高原特色生物企业和组织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要素。其中,“资源”主要指西宁地区为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提供的人力资源、资本运作能力、金融科技水平、战略性地理位置等方面的要素。而“设施”主要指西宁地区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这些设施和制度安排支持该集群的企业获得资源并利用其开展经营活动。其中:硬件设施方面包括道路和通信设施等;制度安排方面包括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培训系统、法规制度、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商业环境等。设施建设一般与各级政府机构有关,而且当地政府出台的地方政策和法规对集群发展影响重大。

“因素对Ⅱ”—企业实质是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的结构因素,它决定了集群的生产效率。这一对因素是以文化企业与组织为基础的,对它们的解释与钻石模型中相关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竞争相似。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要取得成功往往要求供应商多样化、高质量、低成本和专业化,买卖双方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集群中,相关企业采用相同技术,使用可相互转换流动的人力资源,服务同一产品市场,这都有助于增强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另外,集群中有相互关联关系的企业数量越多,正式或不正式的联系在集群中的存在就越普遍,集群的竞争力就越强。而在“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这个概念上,企业是指集群内部的高原特色生物企业,一般是指直接在高原特色生物产品价值链上的企业。这些企业如何构建、是否可靠、信誉度如何、反应速度如何,以及这些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所有权、财务状况、企业间竞争的状况如何度量等等,是需要考察的。

“因素对Ⅲ”—市场实质是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的需求因素,它包括最终文化市场需求、中间需求以及集群中文化企业的需求。其中,“本地市场”是指本区域的市场,它可以是一个省(或者区域)的市场,也可以是本国市场。市场大小、市场份额、增长和前景、本地外包购买的规模、标准和质量、本地需求的独特性,以及购买者与集群合作意愿等都会影响集群竞争力。而“外部市场”是指除了本地市场之外的更广阔的区域,如省外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

表4-2 因素等级与评分标准

(2)样本来源

样本的收集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的对象为西宁市的生物制药公司、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和畜牧兽医学院。问卷发放对象均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有经验的教授,问卷采用1~10打分法,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

(3)影响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竞争力六个决定因素的权重确定方法

对于影响集群竞争力的三对六个决定因素指标,结合专家意见采用萨蒂标度法构建评价矩阵,进而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其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迪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改变了以往最优化技术只能处理定量分析问题的传统观念,而率先进入了长期滞留在定性分析水平上的许多科学研究的领地,提供了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简便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绩效评估指标权重,较好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提高了绩效评估结果的合理性,比完全凭个人经验和知识来主观确定更科学、更合理;此外,通过计算机编程可将复杂的矩阵计算轻松完成,有助于提高绩效评估效率,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为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找到一条可行的途径,且符合整体、综合、最优的系统思想。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构造一个层次结构模型(评价指标层次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

应用AHP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这些层次可以分为三类:

①目标层(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因此也称为目标层。

②准则层(中间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

③指标层(最底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

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层次数不受限制。每一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不要超过9个。这是因为支配的元素过多会给两两比较判断带来困难。

第二步:逐层进行成对比较,得到若干判断矩阵。

假定评价目标为 Z ,评价指标集 Y ={ y 1 y 2 y 3 y 4 ,…, y n },构造判断矩阵 P z - y )为:

y ij 表示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数值(其中: i =1,2,3,…, n j =1,2,3,…, n ), y ij 的取值如表4-3所示。

表4-3 A-F判断矩阵及其含义

第三步:单层次下权重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权重计算有多种方法,在精度要求不高时可采用根法,其权重向量 w i 及最大特征根 λ max 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m= 1,2…, n n 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P w m 表示向量 P w 的第 m 个分量。

为了减少由打分对权重向量计算产生的随机性因素,还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λ max 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n 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从表4-4中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然后计算出一致性比 C . R .(Consistency Ratio):

表4-4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C . R .= C . I . /R . I .

C . R .小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第四步:进行层次总排序,我们用已求得的上一层排序结果作为权系数,经加权组合求得该层要素相对于总目标的优劣排序。

(4)计算权重

对西宁地区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竞争力资源因素的五大要素C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专家意见,以构建评判矩阵,如表4-5所示。将矩阵各行上的元素相乘得 M 1、 M 2、 M 3、 M 4、 M 5,对各乘积再分别开5次方得 N 1、 N 2、 N 3、 N 4、 N 5,令 S = N 1+ N 2+ N 3+ N 4+ N 5,则 N 1、 N 2、 N 3、 N 4、 N 5分别除以 S 可得出各指标的权重 w i。

表4-5 D11-C判断矩阵

求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进行一致性检验。

λ max (矩阵最大特征根)的计算如下:

λ max =1/5(1.851/0.368+0.548/0.109+0.548/0.109+1.035/0.207+1.035/0.207)=5.013

最大特征根为5.013,由公式 得出 。查表4-4可得 R . I .=1.12,最后得出 C . R .= C . I . /R . I .=0.00325/1.12=0.0029<0.1,从而证明矩阵通过逻辑一致性检验,表明判别过程不存在逻辑上的不一致(即不存在 A > B B > C C > A 的情况)。

对于西宁地区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竞争力其他5个因素而言,与资源因素类似,通过专家意见,分别构建评判矩阵,如表4-6、表4-7、表4-8、表4-9和表4-10所示。 λ max 的计算及 C . I .和 C . R .的计算方法同理。

表4-6 D12-C判断矩阵

表4-7 D21-C判断矩阵

表4-8 D22-C判断矩阵

表4-9 D31-C判断矩阵

表4-10 D32-C判断矩阵

(5)西宁地区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调查问卷得分和调查评价的权重

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了各位被调查者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判断得分,见表4-11。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影响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竞争力各种因素的权重,经计算两两矩阵的一致性系数小于0.1,表明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表4-11 西宁地区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评价权重及调查得分

续表

(6)量化评价

GEM模型认为,集群竞争力的各“因素对”中的两个因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所以先要在表4-2中所示的各因素得分的基础上,进行“因素对”计算和转换,计算因素对分值:

(PAIR SCORE)=(D2i-1+D2i)/2

其中,PAIR SCORE代表因素对分值,D2i-1、D2i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而D2i-1、D2i所代表的“因素对”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因素(或者基本上可以相互替代)。具体计算结果见表4-11。

根据因素对得分计算的集群线性分值为:

(LINEAR CLUSTER SCORE)=∏ i= 1,3 (PAIR SCORE)

最后还需要再做两次转换,第一次转换是将集群线性分值(LINEAR CLUSTER SCORE)转换为各个“因素对分值”相乘,这样转换表现了“因素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或者两个因素对分值较低,就有可能使整个集群竞争力最终的分值较低。第二次转换只是一个比例上的转换,目的是使最后得分为满分即1000分。

GEM模型集群竞争力的最终量化表达式为:

GEM=2.5(∏ i= 1,3 D 2 i- 1 +D 2 i ))2/3

如果一个集群6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达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分左右,说明此集群的竞争力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6个因素的得分都达到8分左右,GEM模型得分会在640分左右,说明该集群竞争力在国内是相当高的。同理,当所有因素的得分接近10分,则此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1000分,说明该企业集群的竞争力相当高,有可能是世界级的,以此类推。

据此计算西宁地区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竞争力(GEM得分)为:

分析结果说明西宁地区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模型得分为452.6分,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内和国外的最高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2. 其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结果

依据西宁地区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评价的方法和思路,得出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结果,见表4-12。

表4-12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结果

西宁地区依托特色优势农牧业资源、中藏药资源,以生物产业园为平台,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生物产业集群,其集群竞争力的得分为452.6分,远远超过了国内250分的平均水平,具备冲击国内一流的水平,但其产业集群的规模有待扩大,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西宁地区和其辐射区的能源和矿藏资源十分丰富,在政府的支持下形成了许多大型的资源指向型企业,如西部矿业、西宁特钢、青海铝业等。在这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西宁地区的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其产业集群竞争力达473.2分,在国内具有绝对集群竞争优势,但却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挑战。西宁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且富有特色,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近几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带动的民族手工业、民族饮食业等也得到很大发展,其形成的旅游业产业集群也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但这些旅游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格尔木地区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此基础上大中型企业集聚形成了该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其盐湖化工产业集群的产业集群竞争力高达532.7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集群竞争力为431.0分,在全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石化产业集群的集群竞争力为423.3分,发展后劲十足。但格尔木轴心的这些产业集群为资源型产业集群,面临着生命周期的威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拉萨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最强,为418.5分,主要依托于拉萨和周边地区丰富的民族和宗教文化资源与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的良好配置,但旅游产业集群的壮大必须注意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及管理方式的转变。拉萨地区是藏药的发祥地,也是高原特色农牧产品的重要产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的集群竞争力为410.4分,是拉萨地区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拉萨地区的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比较发达,与其配合的水电资源也比较丰富,已经初步形成了资源开发与金属冶炼产业集群,但其集群竞争力比较低,为368.9分,相关部门应有意识地促使该集群的发展与壮大,并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注入其中。

此外,不难发现三个重点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伴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行,三个地区应不断加强交流,以青藏铁路为轴,以三个地区为点,形成点轴的发展模式,不断壮大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

4.3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产业链安全性评价

对于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来说,要使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关键还要考证其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链是否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产业链安全性状况不仅是决定各个重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也是重点地区建立产业体系的重点。只有安全的产业链才能很好地支撑重点地区的产业集群,并使其保持稳定的市场竞争力,也才能使现有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4.3.1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

产业集群是产业链条或链段在特定区域的集合。产业链是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关键所在,表4-13所示为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内布局的产业链。

表4-13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内产业链

表4-13中所示产业链主要为产业集群内部的优势产业组合而成,即集群内产业集群,如生物医药产业链、生物农业产业链、生物环保产业链等;但由于资源配合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本研究也涉及了跨集群的产业链,如石油—有色金属产业链、石油—盐湖化工产业链等。

4.3.2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安全性评价

(一)格尔木地区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安全性评价
1. 评价思路

通过构建产业链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测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SPSS软件将各指标的值进行无量纲化,最后得出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内各个产业链安全性的综合评价值。

2. 评价原则

指标体系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指标集合,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组合,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经济学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可比性和可靠性相统一;可操作性和简明性相统一。

(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原则。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要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科学性和正确性,能够科学、客观、真实地度量和反映产业链安全性程度及发展趋势,即指标概念必须明确,且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同时,指标的设置要简单明了,容易理解,要考虑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最好是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重点指标。

(2)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统一原则。产业链的运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其经济学稳定性的评价与衡量指标也应该是相对、发展的概念,只有通过动态指标来描述,才能对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长期的动态评价。因此,设计指标体系的时候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尽量选择能够量化又能描述系统运行的动态变化指标值,来综合地反映产业链安全性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且使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兼备。

(3)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原则。建立的产业链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覆盖整个产业链系统的影响层面,使指标体系通过现行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反映产业链的安全运行水平,且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同时,各层次的指标还必须隐含着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

(4)可比性和可靠性相统一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产业链安全性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地方在统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序比较,说明在不同地区产业链安全性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含义明确,口径一致,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5)可操作性和简明性相统一原则。产业链涉及面十分广泛,且因素多而复杂,但许多方面的指标在实际中难以收集,难以量化,计算非常困难。因此,指标设置的数量要适中,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或主要指标,内容要简单明了,避免指标的交叉和重叠、庞杂与冗长。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选择计算、计量范围和口径相一致的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以利于评价过程中进行时间、空间、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分析。数据的获取要相对容易,准确性要高,符合国际惯例标准的且其相应的统计数据易于收集的指标应尽量选用,并选择具有代表性且计算方法容易掌握的指标。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依据产业链安全的内涵,遵循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将产业链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层次性结构,分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设立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全面地反映产业链实现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能够对产业链条上的节点单位进行评价,综合考虑与产业链安全性分析主体相关的各种指标,重点考虑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在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建立产业链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14),指标体系分为四层:目标层(O)、准则层(A)、要素层(B)和指标层(C)。第一层是目标层,指循环经济产业链经济学稳定性;第二层是准则层,包括经济增值指标(A1)、资源增值指标(A2)、环境增值指标(A3)和风险抵御指标(A4);第三层是要素层,其中第二层的A1对应本层的经济效率(B1)和产品指标(B2),A2对应原料结构(B3)、资源消耗强度(B4)和资源循环利用(B5),A3对应污染物排放强度(B6)和污染控制水平(B7),A4对应市场风险(B8)和政策风险(B9);第四层是指标层,选择了16个具体指标反映循环经济产业链经济学稳定性的实际状况,分别对应第三层的C11~C42。

表4-14 产业链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4. 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对较为模糊或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做出决策的方法。层次分析法能对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将人们的思维过程层次化,逐层比较相关因素,逐层检验比较结果的合理性,由此提供较有说服力的依据。

5. 权重的确定

由于具体计算方法与计算过程已在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GEM模型分析中给出,因此此模型各层次的权重根据AHP方法的基本步骤,通过专家的打分,在数据处理后得到如表4-15所示结果。

表4-15 产业链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6. 综合指数评价

(1)指标数据标准化

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计量单位,有的是面积,有的是金额,有的是比例,有的是重量、度量等等,量纲不同的数据在一起无法使用,因此必须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的标准化法有阈值法、比重法、Z-score法、极值法等。

通常采用阈值法,公式为:

其中: r i 为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列; X i 为原始数列; X max 为该序列中的最大值; X min 为最小值。本研究中,指标数据标准化将通过SPSS软件来进行。

选取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内的五个产业链进行产业链安全性高低比较,根据统计资料和相应计算,得出原始数据,列于表4-16至表4-19中。

表4-16 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内的五个产业链经济增值指标

表4-17 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内的五个产业链资源增值指标

表4-18 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内的五个产业链环境增值指标

续表

表4-19 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内的五个产业链风险抵御指标

将数据导入到SPSS软件中,把变量分别命名为C11,C12,C13,…,C42,选取小数点后两位。SPSS提供了方便的数据标准化方法,这里用Z标准化方法。即每一变量值与其平均值之差除以该变量的标准差。无量纲化后各变量的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从而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该方法是目前多变量综合分析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数据标准化后结果如表4-20所示。

表4-20 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内的五个产业链各项指标标准化后结果

续表

(2)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如果用 Y 来表示循环经济产业链经济学稳定性状况的综合评价值,则 Y= w i y i 。式中, w i 表示第 i 项指标的权重, y i 为第 i 项指标的分值。 Y 值越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安全度越高。通过上述公式,就可以得到经济效益增值情况、资源增值情况、环境增值情况、抗风险能力等各个子系统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安全度总系统的综合得分值。

(3)评价结果的判定

计算出综合指数Y后,需要用n个等级标准来描述循环经济产业链安全性程度。参照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结合有关专家的意见,我们设计了5个等级标准来描述循环经济产业链安全性程度,见表4-21。

表4-21 循环经济产业链安全性等级

(4)评价结果

依据已计算所得的各指标的权重和标准化后的结果,得出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内的五个产业链各自的综合指数Y,如表4-22所示。

表4-22 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内的五个产业链综合指数

(二)各重点地区其他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安全评价

依照格尔木地区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安全评价的方法和思路,对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其他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安全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4-23。

表4-23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安全性评价结果

综合表4-23来看,三个重点地区的产业链安全性整体上不高,像西宁地区的旅游与特色生物业产业链的安全性仅为0.11,格尔木地区的以盐湖资源为基础的油气产业链的安全性仅为0.07,拉萨地区的建材产业链的安全性仅为0.09。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产业链尚未形成一种循环的产业链模式,产业链环节中的单个产业不稳定,不同产业间的关联不好所致。此外,与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程度比较低和产业链环节上废物的循环利用度不高等有很大关系。

但这三个重点地区也形成了一些安全性比较高的产业链,如西宁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安全性为0.63,格尔木地区的盐湖卤水深加工产业链的安全性为0.53,拉萨地区的旅游产业链的安全性为0.62。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产业链有相应的科技保障机构,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比较好,产业链的机构比较合理。此外,这些产业链的循环机制和相应的管理机制也比较健全。

4.4 提升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和产业链安全性的对策

4.4.1 西宁地区

(一)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对策

从集群形成机制来说,西宁地区的产业集群是基于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形成的。从产业集群的类型来说,西宁地区的产业集群为资源型产业集群。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来看,西宁地区的产业集群正处于形成与发展阶段。同时,基于西宁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前文对西宁地区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提出以下提升西宁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1. 发挥西宁市的核心带动作用

西宁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西宁市,其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条件也好于其周边地区,应充分发挥西宁市的核心作用,将轴心区范围内一些相同类型的产业集聚起来,即将西宁市周边地区的一些产业汇集到西宁市形成一定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园的优势,如人才、设施、技术等优势。对于那些不在西宁市的产业,要加强对它们的智力、资金和技术等支持,从而壮大整个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关企业需要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从长期考虑,制定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促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原动力。

2. 在集群内建设相关产业的研究基地

根据不同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现有的产业发展现状和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拟规划建设各领域技术创新研究基地,作为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技术平台。如可在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内建立“有色金属选冶与加工技术”研究基地,推动集群的良性发展。

3. 完善政府职能

政府对西宁地区资源型产业的介入性比较强,这一特点也决定了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要实现由传统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转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源,而现有的产业政策虽在一定时期内为缓解资源供应矛盾、促进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此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浪费、低效竞争等事实不容忽视。同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资源型产品的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因此,不断完善政府职能,制定符合西宁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发展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对于解决当前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有重要意义。

表4-24 “有色金属选冶与加工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内容

现行的资源税只在资源的开采生产环节征收,其税收优惠政策也只能对资源开采企业发挥作用,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资源开采企业自觉保护资源,以提高资源循环可再生的利用率,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政府必须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引导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相关机构服务于企业,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交通通信以及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不断健全政府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创新发挥必要的黏合剂功能和重要的支撑作用。矿产开发及深加工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的产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强有力的技术研发和多样化的劳动力。这些完全由企业解决是不可能的,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扶持与鼓励。在资源型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上,政府扮演着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者角色。政府通过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可以促成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和升级,比如举办各种信息交流会、发展论坛、产品博览会等,提高本地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以增强对资源的吸引力。

4. 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科技开发与应用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极大挑战。因此,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科技开发与利用,可以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延长自然资源的使用年限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科技也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实现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没有科技创新,继续沿用以往传统的发展战略,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凡是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社会异化、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那些传统技术,都是与生态化发展战略相违背的,都是必须改造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并结合生态学原理创造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加强对生态工艺的研发和生态管理,同时致力于研究疏通集群内部和外部物质与能量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发展生态型产业,不断调整和逐步完善集群的生态经济结构,实现发展过程的低(无)污、低(无)废、低耗。

5. 适度控制集群发展规模,引导集群内形成天然竞合关系,扩大集群影响力

产业集群会产生规模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产业集群规模越大,其规模的正效应(规模经济)也越大。但是,产业集群的规模是有限度的,当产业集群的规模超过某一个度时,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资源型产业集群对环境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量减少污染,而不能绝对消除污染。产业集群规模的盲目扩大会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环境治理成本日渐攀升,有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到了无法弥补的地步。因此,在确定西宁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应适度控制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杜绝规模不经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显得尤为重要。控制集群发展规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有效的竞合机制,发挥通过竞合机制的淘汰功效,自然地控制集群的有效规模,保持产业集群动态持续发展的活力。

(2)增强集群企业的异质性,提高集群企业的产业关联度。集群规模的有限性是建立在同质企业的假设基础上的,所以增强集群企业的异质性,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可以相对延伸集群规模的极限点,扩大集群规模的有效区间和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

(3)对大企业进入集群区域所引起的集群结构变化应给予关注,根据集群发展的状况,适当地限制大企业进入的数量,防止技术垄断和产业控制,促使集群内天然的竞合关系的形成。

(4)地方政府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集群的影响力。

6. 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的竞争体系

要将核心产品技术贯穿于“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发展路线的始终,通过产品研发、企业并购、技术嫁接、战略合作等方式,构建以产业链两端为重心的大项目、大企业、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的产业集群体系,逐渐由产业规模扩张向质量扩张、利润扩张转变,实施以高端产业集群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为主的战略。

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偏低,对于一个产业集群来说,理想的企业结构应该是有少数创新研发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强、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领头企业,有一批规模、水平相当,相互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的核心企业,另外有一大批配套协作的小企业。缺少领头企业,集群在同行业的影响力就不强,不能形成核心企业和小企业群体,集群的活力和后劲不强。

7. 突出集群特色,实施集群的品牌战略

在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并形成热潮的今天,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产业集群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集群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对集群的发展产生强大动力。而在众多同类产业集群中,形成集群品牌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集群的特色。因此,西宁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一个关键就是通过发现以及培育产业集群特色,实施产业集群品牌战略,培养产业集群品牌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品牌。

(二)提高产业链安全性对策

通过对产业链运行过程中影响其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得出西宁地区产业链安全性优化和控制措施如下:

1. 以科技为支撑建立相关产业链的研究基地,促进产业链安全

如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在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内构筑生物农业产业链研究基地,见表4-25。

表4-25 生物农业产业链研究基地建设内容

2. 调整生产计划,优化生产程序,合理安排生产进度,改进、完善、规范操作程序

在充分考虑区域的经济、资源及环境条件的前提下,慎重选择产品的种类,尽量选择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并选择适当的生产工艺和流程。

3.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首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资源中的所有有用成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料的产生;其次,对最终的废弃物采取各种方式的回收利用,使废物得到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成本的同时也能实现环境成本的降低。

4. 重视污染物的治理和再利用

对于循环经济产业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应在充分考虑原位再生和梯级利用的前提下进行治理,减少废物排放量,减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充分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环境增值。

5.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产业链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示范和推广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在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使自身各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 重视人力资源保障

只有储备丰富的人才,产业链才能持续稳定地运行下去。培养各种高技术人才,尤其是优秀科技人才,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人才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7. 加强科学管理

加强计量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完善可靠翔实的统计和审核制度;节约用水、用电;建立激励机制和公平的奖惩制度,组织安全生产等。

4.4.2 格尔木地区

(一)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对策
1. 政府

(1)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两点一线的产业集群格局

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长远布局格尔木地区的产业集群现代化工作,制定产业集群的中长期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的核心带动作用,通过这两个增长极的循环工业园区建设,集聚相关产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建立产业集群研究平台

结合当地的特色优势资源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建立产业集群研究平台。如在格尔木地区建设石化产业集群研究基地,具体内容见表4-26。

表4-26 石化产业集群研究基地

(3)引入循环经济思想,打造符合生态的产业集群

传统经济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遵循的是“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他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闭环过程,对供应链管理要求在传统产业经济的线性模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延长生产链,即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

(4)着力优化产业环境,培育大企业

落实有关优惠政策,认真做好体制和科技创新、简化审批程序、维护市场秩序、市场推介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搞好制度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人才环境、诚信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系统的建设。加快推进相关企业的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和培育大企业步伐,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政府除了推动技术的扩散,保持中小企业集群优势外,还应积极扶持龙头企业,调动龙头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培育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产业集群要发展,内部核心技术的创新必须由企业自主创新来完成。作为一个健康的产业集群,不仅需要众多中小企业,更需要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这种龙头企业不是从头做到尾、包打天下的大而全,而是与本地众多中小配套企业形成互补且拥有核心技术的产业链龙头。

(5)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

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系,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国外资金支持产业集群现代化发展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为格尔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并帮助有条件的大企业在国内外上市,筹集发展资金。

2. 企业

(1)健全产、学、研协作体系,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

加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与有着深厚研究基础的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改变过去园区等级管理组织结构,建立适合园区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

(2)提高产品质量,推行品牌战略

企业应该积极兴办和参加各种专业展销会,扩大企业知名度,打造整体品牌。龙头企业应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建造统一的销售网络,打造全国品牌和世界品牌。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大量的广告投入和品牌宣传投资,开辟众多的销售市场;收购拥有全球分销渠道的零售企业。企业可以借此将品牌从其原本的销售基地扩张和延伸到其他分销市场。同时,推进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将是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地方创品牌的必由之路。

(3)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加强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充分利用格尔木地区的工业基础,盐湖化工、油气化工人才集聚优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工业,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业生产逐步实现自动化和集约化,不断提高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加快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步伐,通过新产品的开发、推广、上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企业利润,是行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4)加强集群内外企业的多方位合作和竞争,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积极吸引外资,带动集群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引导集群内企业和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集群与集群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协作。

(二)提高产业链安全性对策
1. 选择主导产业链

主导产业链是工业区或企业的核心链条,维系着工业区或企业生态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格尔木地区应在现存的产业链中,因地制宜,优选出突出地方产业优势或反映出园区产业建设主题的主导产业链。选出能源、资源和水消耗较大,废物排放量大,对环境影响较大并牵制其他企业、行业发展的重点企业。分析其工业代谢及产业链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维系这些产业链的安全。这些在地区占主导地位但不安全的产业链,要以废物为突破点,有针对性地引入补链企业或工厂,把主导产业链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作为补链企业的原材料,延伸主导产业链,构建安全产业链。

2. 突破维系产业链安全的相关技术

安全产业链的建立需要先进技术予以支撑,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阻碍着安全产业链的构建,因此研究和开发经济合理、环境友好的工业技术是发展安全产业链的重要条件。安全产业链构建,需要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等生态工业技术的支持。

(1)替代技术:即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和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原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对环境造成压力的新技术。

(2)减量化技术:即选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工艺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又达到废物排放最小化,也就是资源节约和污染减少的技术。

(3)再利用技术:即通过多次反复使用,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

(4)资源化技术:即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利用技术。

(5)系统优化技术:即主要从系统工程的原理出发,通过资源、能源工业代谢分析,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等优化配置的软科学技术。该技术用于指导安全产业链的建设。

(6)共生链接技术:就是指在构建产品组合、产业组合,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共生时所需要开发的链接技术。该技术对于构建安全产业链起到关键作用。

具体来说,可以依据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建设相关的技术研究中心。如可依托盐湖资源和油气资源丰富的优势,构建盐—气产业链技术研究基地,如表4-27表示。

表4-27 盐—气产业链技术研究基地

3. 建立提高产业链安全的辅助系统

(1)建立服务产业链安全的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信、网络、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提高产业链安全孵化器的主要服务功能:一是为产业链进行实时评估,进行产业链环节上的企业相容性评估;二是为构筑安全生态链条、维持产业链健康运转提供技术支持。

(2)在产业链上延伸废物资源化中心

废物资源化中心负责产业链环节上的企业的废物回收利用、交换或最终处置,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产业集群内的循环利用和处置问题。废物资源化中心设立各种形式的资源回收处理厂,回收企业无法自身解决的废物。比如,建立垃圾焚烧厂、塑料厂、净水剂厂等回收利用园区的生活垃圾、废塑料、废渣和废金属。

4.4.3 拉萨地区

(一)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对策
1. 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培育和发展根植于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战略的关键是培育能够体现当地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群,最终形成具有根植性的地方生产体系。因此,拉萨地区在规划和培育地方产业集群的时候,应该从本地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某个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为核心,培育能够体现本地产业特征和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2. 打破条块分割,为产业集群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由于产业集群通常是跨企业和跨行业的,需要信息、资本、人才等产业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条块分割已经成为我国构建有竞争力产业集群的主要障碍,直接导致了集群内企业间交易成本的昂贵,阻碍了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共享。因而在推进产业集群战略中,必须首先着眼于良好制度环境的构建,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区域间、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促进企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促进企业间和行业间的友好合作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此外,要充分发挥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充分利用好拉萨作为青藏铁路终点的优势,以拉萨市为经济增长极,辐射更多的周边地区,通过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建设,吸纳更多的企业在拉萨地区集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3. 注重制度建设,实现从要素供给支持向市场化推进的转变

产业集群的形成实际上是市场力量的推动,是企业自身为降低交易费用,增强竞争优势,在空间上形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产业集群的发展通常是由政府主导,提供包括土地、资金、基础设施等各类硬件上的支持,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企业来“扎堆儿”,其构建性大于自发性。这类产业集群先天不足,缺乏集群本身所应该具备的自身组织内在调节机制。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实现从要素供给支持向市场化推进的转变,通过建立为集群服务的机构,如协调机构、研发机构、宣传机构等,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宣传产品,提高集群的知名度;通过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集群自身的组织功能和竞争优势。

4. 构筑技术创新平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比大企业的层级结构提供的学习界面更为宽广、更为开放,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更有利于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并非能自发形成,需要在政府的组织和指导下才能建成。政府在技术创新上的扶持主要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源、指导企业创新的方向、联合企业与研发机构共同攻关、建立技术信息交流机制、为技术引进提供支持以及提供技术创新的资本支持,构筑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基地,服务产业集群建设等。如在拉萨地区建立中藏药开发技术研究基地,表4-28。

表4-28 中藏药开发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内容

此外,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如金融、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等也很有必要,这些方面是产业区位效应发挥的软环境,也是改善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5. 健全和规范人才市场,促进人才流通

硅谷之所以能够腾飞,主要是因为它在吸引高素质劳动力和风险资本方面具有优势。要提高人才的流动性,首先要规范人才市场,政府应该建立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和运作机制,以解除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增强人才流动的可操作性。此外,不仅提高了本地人力资源的素质,也可以增强本地吸引外来人才的竞争力。

6. 实现产业集群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近年来,拉萨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快,然而此增长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其增长主要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环境的污染为代价。所以,拉萨地区的产业集群建设必须与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这是拉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产业集群中的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进行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的竞争。产业集群中的每一个企业都要通过采用高新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产业集群建设中必须对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做出调整,要增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意识,注意环境保护的绿色品牌设计。

(二)提高产业链安全性对策
1. 从产业链上的产品来说

在产品层次上,主要是进行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和生态设计。对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评价,主要目的在于寻求改善产品环境影响的机会与方法,从而为产品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尽量减少产品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对产品的设计需要兼顾产品的环境表现和经济表现,必须考虑到产品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的所有阶段,最终选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最低环境影响的产品。通过提高产品的安全性来提高产业链的安全性,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主要从产品改善、产品再设计、产品概念革新等方面入手。

2. 从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

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优化反应过程、提高反应效率、重新审视生产工艺和制造过程,开展清洁生产,注意减少废料的产生。工业废弃物的污染程度取决于生产工艺技术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过程优化集成水平。开发物质转化的高效、洁净,合理利用资源的绿色新过程与工程化实施是企业急切的需求。企业内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把副产品和废弃物回收和利用,延长企业内部的生态产业链。因此,生态产业链优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其次才考虑到与企业外部建立产业链的链接。

此外,要以企业为核心,以高校和研究所为载体,建立产、学、研相匹配的产业链研究平台,为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服务,保证产业链的稳定和安全。如建立有色金属产业链研究中心。

3. 从企业集群角度来说

基于利润和企业现有技术的制约,各个企业可把废弃物推向企业外,进行企业间交易,进行区域物质循环利用,建立拉萨地区的安全产业链。安全产业链可以是在拥有众多企业的集团或工业区内部形成,也可以是一定地域上相对集中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众多工矿企业(也可以包括当地的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松散群体与相应配套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体。各企业或工厂通过物质、能量、废水和信息的集成交换,形成了整体安全产业链系统。各企业通过废物交换、能量利用和公共设施共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多种物质和能量链接的生态网络结构,包含多条产业链,其中包括闭合循环的安全产业链,这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方式非常相似,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物质资源。为了在企业集群内建立流畅的安全产业链,必须建立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换平台。与此同时,通过发展关键补链项目和创建资源回收型企业来丰富工业系统的多样性,以增强产业链系统的安全性,提高拉萨地区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与实力。

表4-29 有色金属选冶与加工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内容

4. 从政府角度来说

拉萨地区推行安全产业链建设绝非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过程,需要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特别是来自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政府首先要将拉萨地区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实现拉萨市与周边地区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要强调产业链接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只有关联度合理的产业交织在一起才能使这一体系更具发展活力。其次要为安全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再次要为拉萨地区建立高质量、高效益、低污染的安全产业链系统,除了加强领导和管理外,还要建立地方法律法规支撑体系和政策调控机制,综合运用法律及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行为,形成促进区域生态产业链规划发展的长效机制。如出台环保法律政策、制定相关绿色导向激励机制、建立信用与惩罚机制和绿色核算制度等,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区域安全产业链的规划建设。最后要加强对产业链的有效管理。政府部门及区域管理者应按照区域安全产业链的三维管理模式,实施安全产业链的规划管理,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及其目标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并由主管部门协调成立区域安全产业链规划发展评价小组,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指标,定期对区域安全产业链规划发展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分析调整区域安全产业链的规划,使其更加符合实践的要求。该评价小组可以帮助制定规划,对区域内企业进行培训等。 RdFQpLyg+S6O9T4D4fqiRQ5/RXXWH2OhiZBN2ki7y5nw+k02OfmG9YkntRGON/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