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产业布局与优势产业选择

3.1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产业布局及产业状况

3.1.1 青海西藏两省区产业发展总体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一批资源型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带动作用。在青海,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盐化工业、水电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具有明显资源优势的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建材业、冶金工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地区经济中的份额逐渐提高。在西藏,传统农牧业、旅游业、藏医药产业等发展较快,特色和优势都比较明显。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一些产业由于特色不明显,缺乏资源、技术、人才等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如青海的机械产业、纺织产业、日化产业等。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青藏高原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中也走过一些弯路,有过一些教训。如青海的牛绒衫产业、青稞酒产业都曾作为青藏高原的特色、优势产业辉煌一时,但后来由于技术革新滞后、市场秩序不规范、品牌保护不力等诸多原因都相继走向了衰落。当前,青藏高原的一些特色产业如藏毯产业、藏药产业等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类似的情况,特别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此外,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各个产业之间关联度偏低,产业链较短,限制了集群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2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西宁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1. 第一产业

西宁郊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已形成规模,加上乐都县的种植面积,形成了一定的蔬菜产业体系。西宁郊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白菜、红萝卜为主;城西区以白皮莴笋为主;城东区以西红柿为主;大通县以冬萝卜、红皮葱、蒜苗为主的生产基地。通过日光温室、温棚、小弓棚生产等保护地和设施栽培,补充了反季节高价值、高品位的蔬菜生产,正逐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经过规模化种植,西宁市属湟中县、大通县和海东地区为主的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已形成较大规模,产品远销国内十多个省区。以互助、湟中、湟源和大通为主的优质蚕豆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以种中藏药材为主,此外,花卉、亚麻、线辣椒等高附加值特色产品也开始小规模种植。

西宁市和周边地区的花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花卉市场日趋繁荣。花卉产业结构开始由过去单一的以绿化苗木为主向鲜切花、种球、盆花等多样化、商品化发展,产生了多巴苗圃、西宁苗圃等以花卉生产为主的实体和一批花卉生产专业户,以及花语、天利等一批花卉专营公司和专卖店,逐步具备了常年供应的条件,形成了产业化雏形。

此外,随着农牧技术的培训与推广以及繁育制种、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的加大,肉羊改良等项目的开展等,西宁周边的海北、黄南、海南和海东地区借助资源优势,传统的农牧业得到很大发展,实现了农牧业的增产增收。

2. 第二产业

西宁市工业发展门类齐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依托高原丰富的电能、矿产、畜牧资源的冶金、建材、化工、中藏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铝锭、特钢、铁合金、数控机床、明胶、藏药、三绒制品、藏毯、牛羊肉制品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一定声誉。全省大多数加工企业集中在西宁,其中,亚洲最大的电解铝厂中铝青海分公司、西北最大的特钢企业西宁特钢集团、全国制胶行业的排头兵青海明胶股份公司、全国最大的麻醉药定点生产企业青海制药厂均在西宁。

随着西宁工业的迅猛发展,现已形成“一区多园”的工业格局,即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甘河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等工业聚集区。东川工业园的产业发展定位为:依托全省优势资源,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方向,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现已形成50亿粒硬胶囊、6亿粒软胶囊、1000桶绵羊肠衣、50吨虫草菌粉、75万件量具、1400万只刃具、5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3万吨矿物质水等生产能力。生物产业园的产业发展定位为: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动植物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保健食品等产业。现已形5万吨液态奶、10万吨啤酒、沙棘系列产品、中藏药、5000吨菊芋粉、2万吨马铃薯淀粉、1亿件民族服饰等生产能力。甘河工业园的产业发展定位为:依托青海省丰富的电能和矿产资源,重点发展铅、锌、铜、铝等高载能、多金属冶炼和下游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现已形成11.2万吨电解铝、9万吨电解锌、5万吨粗铅、5万吨电解铅、8万吨碳素、20万吨水泥、12万吨磷酸铵、1万吨硼酸等生产能力。

西宁周边地区水电、有色冶金工业相结合的高耗电工业产业也不断发展。在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有色冶金等高耗电工业得到了发展,推进了铝电、镁电联营,实现了电力工业与高耗电工业的共同发展,逐步建成了以铝、镁为主的有色金属采炼加工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西宁地区的中藏药及生物制品产业发展迅速。集中发展了以中藏药为重点的医药工业。把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生产工艺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了藏药系列药品及各类保健药品。因地制宜开展了中藏药用动植物资源的繁育种植,正逐步把青海建成全国较大的中藏药材生产和加工基地。通过组建多种经济成分的生产企业,形成了以三普、金诃、晶珠、大地、久美等为骨干的生产营销相结合的中藏药产业群体,涌现出了三普这样的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大集团公司。产品也由传统剂型、低水品剂型逐步向现代剂型、高水品剂型转变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此外,随着经济和建筑业发展的需要,西宁市及周边地区的建筑材料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建筑材料的生产规模不但扩大。例如,海东地区的建筑用水泥的生产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同时,石灰岩、煤、石膏、芒硝、建筑用硅石、光卤石、氯化镁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推动了西宁地区工矿产业的发展。

3. 第三产业

随着“夏都西宁”品牌的精心打造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西宁以高原特色旅游为发展龙头,促使服务业发展实现了新的提升,第三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依托自身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优势,近年来,西宁市相继举办了郁金香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藏毯博览会、青洽会、民族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经贸洽谈、文化交流和世界级体育赛事活动,成功打造了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吸引了全国及世界各地人们的眼球,大大提高了西宁的知名度,也极大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西宁作为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结合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配套当地的一些旅游景点,高原和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也带动了特色民族手工业和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格尔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1. 第一产业

格尔木地区内有享有“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随着农牧业结构调整,格尔木地区已经初步建成了青稞、枸杞等一批中藏药种植、牦牛繁育等畜产品养殖加工生产基地。以格尔木农场种场以及海西垦区为主的优良种子生产培育与销售也已初具规模。此外,格尔木市的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也取得一定成就,温室大棚、日光温室等生产方式得到推广和普及。

2. 第二产业

近几年,格尔木市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深加工相结合的石化工业,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盐化工业,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开采加工为主的金属工业,以昆仑玉、矿泉水、建材、电力等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具有格尔木特色的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同时,格尔木市结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提出了“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三园”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一区多园”的循环经济及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并按照资源综合利用、有效配置、循环发展的要求,树立了产品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大循环大发展理念,石化、盐化、冶金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辐射带动效应日渐显现。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稳步推进,近两年来,格尔木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增建二线、330千伏湟源至乌兰至格尔木输电线路、青海油田30万吨甲醇、涩格天然气管道复线、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一期、青海锂业3000吨碳酸锂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二期、中信国安钾锂硼资源综合开发、庆华集团肯德可克铁矿采选等项目进展顺利。庆华120万吨球团、盐湖海虹10万吨联二脲、大地石材加工园等项目顺利开工。格尔木至察尔汗高速公路、青藏两省区直流联网工程、格尔木风力发电场、西部矿业10万吨铅冶炼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格尔木地区覆盖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随着试验区建设的稳步展开,格尔木地区的工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14年,试验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9.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67亿元,与西宁市共同形成了青海经济特别是第二产业的两个增长极。

3. 第三产业

格尔木市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开通的历史机遇,围绕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境内察尔汗盐湖、昆仑山、玉珠峰、可可西里、长江源、唐古拉山口等旅游资源,结合“福娃迎迎”藏羚羊和昆仑玉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这两大奥运品牌效应,加快了格尔木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另外,近几年格尔木市一批民营企业也纷纷加入到开发旅游市场的行列当中,打破了以往政府为旅游开发投资主体的格局,加快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为格尔木旅游资源的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整个格尔木地区的第三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高原配盆地的自然景观,加上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三)拉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1. 第一产业

长期以来,传统农牧业一直是拉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尽管农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但它却始终占据着经济总量中的绝对份额。拉萨市通过规模化种植,种植业结构渐趋合理,品种逐渐多元化,套种、复种在拉萨开始起步。蔬菜副食生产一改过去一穷二白全靠内地供给的局面,兴建了高效日光温室,旺季蔬菜自给率已达40%,淡季、反季节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市民随时能买上各种时鲜、时令、反季节蔬菜,价格稳中有降。同时,拉萨市还形成了青稞生产基地、油菜生产基地、瓜果生产基地和奶牛养殖基地,农牧业产业化势头良好。

随着农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牧业政策的提出,拉萨地区的传统畜牧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不仅能提供奶、肉等畜产品,还发展了皮毛、肉干等农牧产品的初加工产业。

2. 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第二产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拉萨及其轴心区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且几乎全部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产业布局受资源基础和交通条件制约明显。2014年,西藏自治区的全部工业总产值仅为920.83亿元,且主要为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效益欠佳的中小型工业及建筑业,重工业以采掘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主,轻工业中以传统藏药业、饮料食品业为支柱,现代工业极不发达。第二产业在西藏三次产业发展和变动过程中始终处于非主导地位,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始终不能成为西藏经济的主导产业。

3. 第三产业

青藏铁路的开通,促进了拉萨地区和整个西藏自治区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轴心区旅游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美丽的高原风光和神秘的民族宗教文化使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餐饮、零售、金融及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统计数据来看,拉萨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但却说明不了拉萨及整个西藏经济的现代化程度,因为西藏第三产业的超高速发展不是产业经济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源于政策和投资的强力拉动,特别是中央财政的直接补贴。

3.2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的选择

3.2.1 西宁地区

(一)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西宁地区工业优势产业选择

根据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出西宁地区主要的29个工业行业的9个具体指标数值。通过计算各主成分得分来反映优势产业的强弱,即得分越高,表明产业的优势越强,反之则越弱。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表3-1、表3-2所示结果。

表3-1 相关系数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解释的总方差)

表3-2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由表3-1中给出的特征值和各成分所占的方差比重可以看出,前三个特征值解释方差累计为75.643%。因此,可取前三个主成分,而构造出的这三个综合指标已提供了原始数据足够的信息,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从表3-3中可以看出:

第一主成分F1中:产值比重(X1)、就业吸纳率(X2)、固定资产规模系数(X3)、销售利润率(X4)主要反映产业规模优势;市场占有率(X7)主要反映产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主成分F2中:工业增加值率(X5)、销售利润率(X6)反映产业的效益优势;产值增长率(X9)反映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势。

第三主成分F3中:区位商(X8)反映产业的比较优势。

计算3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结果见表3-3。

表3-3 特征向量矩阵

由此,得出主成分表达式:

F1=0.4561ZX1+0.4443ZX2+0.3606ZX3+0.4571ZX4+0.1313ZX5+0.1146ZX6+0.4703ZX7+0.0475ZX8+0.0382ZX9

F2=-0.1425ZX1+0.1647ZX2-0.198ZX3-0.0578ZX4+0.6445ZX5+0.4197ZX6-0.1259ZX7-0.0934ZX8+0.5424ZX9

F3=0.0625ZX1-0.0762ZX2+0.1251ZX3-0.1388ZX4+0.0538ZX5-0.5033ZX6+0.0498ZX7+0.6528ZX8+0.5199ZX9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公式为:

F=0.4629×F1+0.1722×F2+0.1163×F3

西宁地区工业部门29个行业主成分得分情况见表3-4。

表3-4 西宁地区工业部门29个行业主成分得分

续表

由表3-4可知,西宁地区优势产业排在前10位的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医药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中:

第一,在优势产业选择主成分得分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得分最高,其中F1、F2、F3的值分别为6.85、-1.657、0.731,第一主成分F1反映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较强,同时第二主成分F2为负值表明该行业的效益优势与可持续发展优势有待进一步加强。西宁地区的海东地区、海南州、黄南州有丰富的水电资源,黄河上游可建设13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300万千瓦,现已建成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加上市内已有的火电、水电等中小型电站,使西宁地区电网电力资源极为充沛。结合优势资源状况和优势产业选择主成分得分确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西宁地区应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第二,在优势产业选择主成分的得分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位居第三、第四,表明冶金业在西宁地区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同时,西宁地区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铜、铅锌、白钨、锑、金、锡、铁、汞及大理石等20种矿藏,其中铜、锡、汞、钨、大理石的储量均占青海省首位,且品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尤其是鄂拉山成矿带铜矿金属储量达120多万吨,占青海省储量的60%,为全国七大铜矿重点开发矿区之一。综合优势自然资源与主成分得分确定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冶金业为西宁地区的优势产业。

第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虽然位于得分的前列,但其主要是依托青藏铁路工程施工得以快速发展,随着青藏铁路建设项目的完成,交通运输及制造业的发展优势性逐渐变弱,所以不将其纳入优势产业。

第四,医药制造业也位于得分前列。结合主成分得分与资源优势,将其纳入西宁地区的优势产业。

(二)西宁地区第一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2014年,西宁地区的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为69953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340088万元,林业总产值为7054万元,牧业总产值为346009万元,渔业总产值为4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为6377万元,分别占总产值的48.62%、1.01%、49.46%、0.0005%、0.91%。从优势产业的选择依据之一产值贡献率来看,西宁地区的农牧业具有成为该地区优势产业的可能。

结合西宁地区第一次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来看,牧业的数值大于1,表明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就青海省来看,农业的比较优势系数也大于1,同样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农牧业是西宁地区传统的优势产业。全区共有牧草地面积7517937.7公顷,占青海省牧草地面积的18.54%;有耕地面积493102.5公顷,占青海省耕地面积的90%。丰富的草场与牧场资源为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西宁市和海东地区是主要农业区。2013年,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乡村人口占青海省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8.57%和38.17%,年末耕地面积分别占青海省的24.99%和37.95%,农业增加值分别占青海省的17.31%和24.33%,合计占41.64%,人口相对集中,经济较为发达,是青海省重要的农牧业经济区。西宁地区的牧业生产主要分布在海北、海南和黄南地区。草场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既有气候凉爽、水草丰美的夏秋草场,又有温暖的冬春牧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综合该产业对产值的贡献率、优势自然条件、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比较优势系数的计算等因素,可以认定农牧业(特色农牧业)为西宁地区第一产业的优势产业。

(三)西宁地区第三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对西宁地区第三产业优势产业的选择采用比较优势系数指标分析结果,见表3-5。

表3-5 西宁地区第三产业部分行业比较优势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青海省和全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由3-5表可知,西宁地区的第三产业比较优势系数大于1的较少,比较优势不太显著。但批发、零售、贸易业,就全国而言,相对于其他各个产业数值还是高的,与西宁地区的区位优势结合分析,西宁是青海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市场建设成绩显著,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商业门类齐全,商品丰富,购销两旺,市场繁荣。同时结合前文的分析,可以认定批发、零售、贸易业为西宁地区在第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不过其综合优势度并不高。

由于在第三产业14个行业中,旅游业未单独列出,这里对其加以补充分析。

西宁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景点众多、有草原门户日月山;有高原明珠青海湖;有闻名于世的青海湖鸟岛;有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有尖扎县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闻名遐迩的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等等。2014年,西宁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1443.2万人次,增长10.44%;入境游客4.06万人次,增长-1.6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6.8亿元,增长26%。同时,青海省政府也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将其作为重点产业发展。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和政策优势,特色旅游业也纳入西宁地区优势产业的体系中。

(四)西宁地区优势产业的确定

综合西宁地区优势产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自然资源的储存量,确定西宁地区优先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有特色农牧业、电力业、冶金业、医药制造业、特色旅游业。

3.2.2 格尔木地区

(一)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格尔木地区工业优势产业选择

根据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出格尔木地区主要的27个工业行业的9个具体指标数值,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计算各主成分得分来反映优势产业的强弱,即得分越高,表明产业的优势越强,反之则越弱。

利用SPSS17.0软件,计算得出如表3-6、表3-7所示结果。

表3-6 相关系数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解释的总方差)

表3-7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从表3-7中可以看出:

第一主成分F1中:产值比重(X1)、就业吸纳率(X2)、固定资产规模系数(X3)、利税比率(X4)主要反映产业规模优势;工业增加值率(X6)、销售利润率(X7)主要反映产业的效益优势;市场占有率(X8)主要反映产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主成分F2中:区位商(X5)反映产业的比较优势状况;产值增长率(X9)反映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

计算两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结果见表3-8。

表3-8 特征向量矩阵

由此,得出主成分表达式:

F1=0.3969ZX1+0.3974ZX2+0.3840ZX3+0.3961ZX4-0.0578ZX5+0.2902ZX6+0.3585ZX7+0.3982ZX8+0.0444ZX9

F2=0.0574ZX1+0.0264ZX2+0.0401ZX3+0.0501ZX4+0.6732ZX5-0.2341ZX6-0.1193ZX7+0.0820ZX8+0.9301ZX9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公式为:

F=0.6799×F1+0.1339×F2。

格尔木地区工业部门27个行业主成分得分情况见表3-9。

表3-9 格尔木地区工业部门27个行业主成分得分

续表

第一,在格尔木地区主成分得分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得分最高,且得分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得分位居第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得分位居第六,这显示了石油天然气及石化产业在格尔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自然资源优势方面来看,涩北三大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728亿立方米,是全国四大气田之一。依托丰富稳定的40多亿吨石油资源和近10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使石油天然气及石化产业的原料得到充足的供应。且该行业对GDP的贡献率很高,所以认定该行业为优势产业。

第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在产业综合评价中得分位居第三位,说明煤炭及相关产业目前在格尔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海西州全州煤矿点53处,储量46.8亿吨,预测储量54.5亿吨。大柴旦北缘和天峻木里地区是青海省的主要产煤区,成煤时代以早、中侏罗纪为主,煤质较好,牌号基本齐全,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格尔木地区所处的柴达木盆地共有33个盐湖。经济价值最大的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锂矿区——东台吉乃尔湖和全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区——察尔汗盐湖。并且盐湖资源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基于资源优势,盐湖化工业应成为格尔木地区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

(二)格尔木地区第三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对格尔木地区第三产业优势产业的选择采用比较优势系数指标,分析结果见表3-10。

表3-10 格尔木地区第三产业部分行业比较优势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海西州、青海省和全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从表3-10中可以看出,就全国来看,格尔木地区第三产业部门区位商大于1的有两个行业,即专业化程度很高的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主要是旅游业的带动。从优势产业选择依据之一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来看,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发展可以降低社会生产的成本,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缓解交通、环境方面的压力,提升城市形象等,因此将其作为优势产业提出。

(三)格尔木地区优势产业的确定

由于第一产业在格尔木地区产值中的比重仅占2.57%,且第一产业的区域优势并不突出,所以综合格尔木地区优势产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格尔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自然资源的储存量,选择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业)、物流仓储业作为格尔木地区的优势产业。

3.2.3 拉萨地区

(一)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拉萨地区工业优势产业选择

根据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出拉萨地区主要的17个工业行业的8个具体指标数值。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表3-11、表3-12所示结果。

表3-11 相关系数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表(解释的总方差)

表3-12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表

由表3-11中给出的特征值和各成分所占的方差比重可以看出,前3个特征值解释方差累计为86.14%(>85%)。因此,可取前3个主成分,而构造出的这3个综合指标已提供了原始数据足够的信息,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从表3-12中可以看出:

第一主成分中:产值比重(X1)、就业吸纳率(X2)、固定资产规模系数(X3)、利税比率(X4)、区位商(X6)主要反映产业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

第二主成分中:销售利润率(X5)反映产业效益优势;市场占有率(X7)反映产业市场竞争力。

第三主成分中:产值增长率(X8)反映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

从主成分因子贡献率来看,前3个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45.711%、23.726%、16.704%,累积贡献率为86.141%。我们发现,提取3个主成分因子时,从经济学上很容易对3个主成分进行解释,第一个主成分反映产业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第二个主成分反映产业市场竞争力,第三个主成分反映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

计算3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结果见表3-13。

表3-13 特征向量矩阵

由此,得出主成分表达式:

F1=0.378ZX1+0.458ZX2+0.446ZX3-0.348ZX4-0.226ZX5+0.439ZX6-0.254ZX7+0.142ZX8

F2=-0.098ZX1+0.004ZX2+0.311ZX3-0.279ZX4+0.589ZX5+0.246ZX6+0.579ZX7-0.253ZX8

F3=0.428ZX1+0.356ZX2-0.150ZX3+0.300ZX4+0.330ZX5-0.194ZX6+0.303ZX7+0.583ZX8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公式为:

F=0.4571×F1+0.2373×F2+0.167×F3

拉萨地区工业部门17个行业主成分得分情况见表3-14。

表3-14 拉萨地区工业部门17个行业主成分得分

续表

由表3-14可知:

第一,在优势产业选择主成分得分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得分最高,这显示了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拉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拉萨地区水热资源丰富,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均非常可观,尤以水能资源最为丰富,同时该区地热显示点有600多处,地热能蕴藏量居全国首位。优势资源为优势产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保障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综合该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资源和主成分综合分析结果来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应为拉萨地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第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主成分分析中得分位居前列,说明目前其在拉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拉萨地区探明的矿产达7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26种矿产中,有11种的储量分别名列全国的前5位,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其行业入选优势产业的依据之一。同时,这三个行业虽然在表示效益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第二主成分F2中的得分为负值,但其在表示规模优势与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第一主成分、第三主成分上的得分值高于其他行业,表明其具有较高的产值贡献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也应成为拉萨地区的优势产业。这里将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定义为拉萨地区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业,则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业即成为拉萨地区的优势产业。

第三,医药制造业居主成分得分的第七位。虽然总得分值为负,但第一主成分、第三主成分均为正值,表明该行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潜力。青藏高原复杂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种类,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西藏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65%~70%,比较著名的中药材有虫草、贝母、三七、大黄、天麻、党参、秦艽、丹参、灵芝、雪莲、麻黄、红花等。结合西藏的优势中药材资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综合评价,将医药制造业纳入拉萨地区优势产业。

第四,从潜在发展可能性来看,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充分反映了青藏高原动植物资源的纯净、天然、绿色、无公害、无污染、优质等特点,农副食品及土特产深受区外消费者欢迎,市场潜力大。因此,可将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综合定义为绿色饮食品业作为优势产业来培养和扶持。

(二)拉萨地区第一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对拉萨地区优势产业的选择采用比较优势系数指标来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15。

表3-15 拉萨地区第一产业比较优势系数

由表3-15可知,从全国来看,拉萨地区的畜牧业具有比较优势。首先,西藏畜牧业独具特色,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在山南地区的农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山南地区的草原面积达226.5万公顷,可利用面积为159.1万公顷,是耕地面积的5.3倍。其次,从牧业占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上看,达到45.6%,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最后,从自然条件来看,在拉萨地区开展畜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辽阔的牧场和丰富的水源,气温适宜。综合上述优势,可以将高原畜牧业定义为拉萨地区的优势产业。

(三)拉萨地区第三产业优势产业选择

对拉萨地区第三产业优势产业的选择采用比较优势系数指标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16。

表3-16 拉萨地区第三产业部分行业比较优势系数

从表3-16中可以看出,旅游业即为拉萨地区第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

综合拉萨地区优势产业选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可以确定拉萨地区的优势产业为:畜牧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为代表的优势矿产资源开发业,藏医药制造业,绿色饮料和食品制造业,特色旅游业。

3.3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可以根据地区某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来判定该产业是否是这一地区的优势产业。由于区域规模的差异,有的产业在本区域份额较大,但放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反而相对规模较小,反之亦然。因此,依据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用比较优势系数排除区域规模差异因素,更为科学合理地评价青藏铁路沿线各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即:A产业比较优势系数=区域A产业增加值占区域增加值比重÷全国A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增加值比重。如果比较优势系数大于1,则本地区A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若小于1,视为比较劣势。比较优势系数既考虑了区域A产业的产值规模大小,又考虑了A产业在区域和全国的影响力大小,因此借助该系数可以简单、合理地甄别、判断出一个地区比较优势产业类别。

3.3.1 第一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从表3-17中可以看出,青藏铁路沿线各重点地区的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各异,各重点地区内部的第一产业发展程度也不一致。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牧业是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最具优势的产业,西宁、格尔木、拉萨三个轴心区的牧业比较优势系数均大于1,其中,西宁地区的牧业比较优势系数为1.566461,格尔木地区为1.707758,拉萨地区为1.285712,说明青藏高原的特色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农、林、渔的比较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特别是渔业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从表3-17中也不难看出,即使在同一地区,其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发展不平衡。

表3-17 2008年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第一产业比较优势系数

3.3.2 第二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通过选取西宁、格尔木、拉萨这三个重点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工业的总产值,对每个行业进行比较优势系数的测算,得出评价结果,见表3-18。

表3-18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工业总产值比较优势系数

续表

注: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二是基于按行业测算和数据来源的需要。

由表3-18中各行业的比较优势系数,并结合三个重点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评价出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第二产业中的优势产业,见表3-19。

表3-19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第二产业中的优势产业评价结果

续表

从表3-19中可以看出,西宁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8个行业的比较优势系数大于1,其中,医药制造业约为1.0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约为1.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约为1.9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约为2.4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约为3.7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约为6.6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约为7.92,其他采矿业约为37.08。不难看出,西宁地区依托矿产、中藏药和水电等资源使其相关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这些产业多为资源指向型;其他行业在全国的大环境中处于落后位置,工业也主要以重工业为主。

格尔木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约为3.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约为21.47,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约为1.4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约为4.79,非金属矿采选业约为5.24,其他采矿业约为19.5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约为5.34。不难看出,格尔木地区的这些优势产业全部为资源指向型,且主要集中在对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阶段。各工业行业分布极不均衡,其他行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两极分化明显,没有形成产业结构由高到低梯度演进的格局。

拉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金属矿采选业约为1.4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约为2.23,木材加工业约为2.59,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约为3.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约为4.34,医药制造业约为7.75,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约为10.70,饮料制造业约为10.8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约为14.1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比较优势系数约为33.07。不难看出,拉萨地区工业相对落后,工业的门类不全,这些优势产业也主要为资源指向型的产业,且主要集中在对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阶段。

综合来看,青藏铁路沿线三个重点地区的优势工业都主要为资源型的行业,其他行业比较落后,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较落后。另外,不难看出,其中的采矿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等行业存在共同的资源优势。

3.3.3 第三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基于三个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数据获取难度的考虑,将三个重点地区第三产业中的部分行业进行比较。此外,基于2008年拉萨“3·14”事件对青海和西藏旅游的影响的考虑,以及旅游业的特殊性,专门对三个重点地区2008年的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进行测算,见表3-20、表3-21。

表3-20 2008年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第三产业比较优势系数

表3-21 2008年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旅游产业比较优势系数

从表3-20不难看出,西宁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与全国相比,未显示出其竞争优势,说明第三产业对西宁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还不尽完善,但从西宁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整体现状来看,西宁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是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尤其是西宁地区的国内旅游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比较优势系数约为2.18。

从第三产业内部行业来看,格尔木地区核心区格尔木市作为青藏铁路的交通枢纽,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约为2.31,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住宿和餐饮业比较优势系数约为1.42,具备比较优势的特征。格尔木地区的国内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约为1.52,是应该着力发展的优势产业。

拉萨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其国际旅游的比较优势系数约为2.02,远远高于西宁和格尔木两个轴心区,其国内旅游的比较优势系数也高达2.71,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拉萨地区的住宿和餐饮业也相对比较发达,其比较优势系数约为1.25。

3.3.4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确定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产业类别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产业中,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牧业优势很明显;相对于牧业来说,青藏铁路沿线带的农业、林业和渔业没有比较优势,发展程度较低。第二产业中,西宁地区的资源型行业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医药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比较优势也很强劲;格尔木地区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较为发达,特别是其中的盐湖资源和化工产业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拉萨地区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矿采业具有较强的优势,其饮料制造和医药制造也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比较优势产业。第三产业中,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的产业优势不明显,尽管第三产业在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原特色旅游的发展程度不高,发展方式有待改进,但依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根据对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评价的结果,按照不同产业比较优势系数的大小排序,并结合各重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基础,确定出三个重点地区的优势产业,见表3-22。

表3-22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优势产业选择结果统计

续表 W9lqC4K5PUAyhirOw77byh7o0gWCWDzSoU39rXsP9JhKhWUqiXpS+ESCmoiqRh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