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滨海和雨林旅游资源,因此海南省是中国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而旅游业也长期被作为海南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自《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海南各市县都深受国家战略支持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蓝图的鼓舞,积极地寻求适合自己市县的发展路径和发展领域。当前,有些市县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将其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有些市县的旅游业发展还处于摸索徘徊阶段,另外还有些市县迫切意识到发展旅游的重要性,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旅游项目的投资与开发。然后,由于历史上的区域发展失衡、自然地理差异等诸多原因,海南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呈现明显的落差,而作为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重点发展的支柱性行业,旅游业的状况也深受这种非均衡发展格局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海南东部(包括省会海口市、文昌市、琼海市、陵水县、万宁市和三亚市6个市县)地区旅游业开发较为过度,中部地区(包括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定安县、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屯昌县和白沙黎族自治县6个市县)存在着盲目和无序开发的局面,而西部地区(包括杨浦经济开发区、澄迈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临高县、东方市和儋州市7个市县)则缺少有效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关于这一点,从过去十多年来海南省各市县的旅游接待人次差异就可见一斑(见图2.1)。即使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启动后的近几年,这种东、中、西部地区非均衡发展的格局也没有从根本上予以改观。当然,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过去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惯性使然,也有在战略规划、统筹开发、政策导向、地区差异等方面的现实原因。
图2.1 1999~2008年度海南省各市县旅游饭店接待人次(单位:万)
由图2.1可以看出,海南东、中、西部地区在接待人次和接待收入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从1988年建省至今,海南省经过26年的较快发展,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东线高速公路为“轴”,以贯穿东线高速公路的海口、琼海、万宁、陵水和三亚为“点”,以三亚和海口为两端增长极并发挥其扩散作用的东线旅游圈的立体空间结构。 从目前海南旅游市场上的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线路规划来看,各类旅行社的传统旅游产品几乎都是以海南东部的市县作为旅游目的地,在时间和景点安排上彼此之间大同小异,大都以四天三晚、三天两晚为主,其中三亚最为突出和知名。由此所导致的结果是,东部旅游线路长期火爆,酒店和景区常常人满为患,接待游客数量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量。
在上述背景下,受市场刚性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使,海南东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高烧不退,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开发过度的状况。事实上,景区周边不断上马的旅游设施和旅游建筑,已经对东线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按照《若干意见》和《规划纲要》,海南省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不仅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也大力支持海南“旅游地产”的开发建设。尽管绝大多数高档酒店在建设和管理使用中,会采取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但一家高档滨海度假酒店动辄占地上百亩甚至上千亩,破坏海岸原有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同时,酒店越多也意味着游客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酒店和游客的活动甚至一些影视剧的拍摄,都将会对海岸生态体系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除了三亚外,近年来在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东部市县,由于过度开发导致的上述情况也日益严重。由此可见,海南东部市县对旅游景区及景区周边无限制的过度开发,必然会导致对周边生态环境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这对海南东部市县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海南省中部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海南最贫困的乡镇大部分都集中在中部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均排名靠后。目前,第一产业是海南中部的支柱产业。就位于海南中部的琼中县而言,2010年第一产业占全县GDP的67.7%。海南中部350米~400米的坡地非常普遍,海拔高于600米的山地也比较多,这样的山地并不适宜农业耕作,而且耕地面积稀少,农产品种植生产压力大,同时土地利用率也比较低。加之海南中部地区教学水平及科普教育落后,农民缺乏农业科技方面的学习培训,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另一方面,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状况而言,中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却非常丰富,尤其是群山连绵的热带雨林资源,既形成了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系的发源地,也成为海南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绿肺”,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经济发展潜力。近年来,中部地区的部分市县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改变较为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东风吹拂下,纷纷依托旅游业进行各种经济开发。由于在整体上缺少科学规划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导致目前中部地区的盲目无序开发现象十分严重,大量低水平建设以及违规违章建筑,对中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过度采伐和毁林开垦使原始雨林遭受破坏,森林质量降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调节气候和净化环境等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物种的多样性明显减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也呈加剧化的态势。
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旅游业快速发展,而且也已经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海南也成了国内外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目前,海南东线的海口、琼海、兴隆、陵水、三亚等市县旅游景点建设已经非常成熟,旅游饭店、餐馆、购物等配套设施建设也十分完善,可以说东线旅游正在蓬勃发展,成为带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与龙头产业。然而,相对于东部地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而言,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却还处于萌芽阶段,景点景区、饭店餐馆等方面的旅游设施建设都比较滞后,知名的旅游景区与景点非常少,而且也没有形成品牌与口碑效应。
事实上,海南西部地区同中部地区一样,也拥有十分丰富和非常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和空间。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海南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十分滞后,无法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和促进作用。这其中既有东西部经济发展失衡的历史旧账,也有西部地区自身在地理条件、交通设施等方面与东部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尤其是多年落后的交通条件,一直是制约海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1993年洋浦开发区经济热的冷却,海南东线高速的建成通车以及海南东环高铁的开通,更是导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长期冷寂下来。
海南东、中、西部旅游业发展非均衡格局的形成,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地理环境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华侨华人因素、基础设施因素和公共政策因素尤为突出。
“地理环境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部分物质基础,它对区域初始资本累积、区域劳动生产率及区域产业结构产生十分不同的影响。” 优越的地理环境因素促使区域经济优先快速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理,恶劣的地理环境因素则十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体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状况是紧密相关的,但凡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大都是地理环境优越、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
具体到海南,东部地区紧邻大海、地势平坦且物产丰富,具备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中部地区不靠海,主要以山区为主,深入内陆,筑路艰难且投资大,对外交通非常不便,尽管资源丰富,但是地理条件先天不足,部分地区为了生存与发展,出现了盲目开发和无序开发的情况;西部地区尽管也紧邻大海,但是由于多为岩石海滩,而且地理环境因素导致交通十分不便,与外界的交流很少,科学文化落后,民众素质不高,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也长期滞后。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设珠崖、儋耳两郡(当时的南方九郡之一),海南岛首次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开始了中央政府对海南岛的管辖。从历史上看,海南地方文化是移民文化,鉴真等宗教人士、流放官员、移民大众、戍边战士等对海南地方文化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黎族文化虽然是海南的本土文化,但是由于黎族文化没有文字而且加上原始生产力,原生的黎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继承发展都形成了强大的阻碍。
在古代社会,由于琼州海峡作为地理因素的天然阻隔,大陆文化传播到海南的进程相对滞后,而且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过时”现象,再经过与海南本土文化的融合与嬗变,会呈现出不同特征的地域文化现象。具体而言,除了本土的黎苗文化外,海南岛的文化地域可以根据语言、宗教信仰、地域、劳动、风俗等,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见表2.1):沿海稻作文化区、临高文化区和儋州文化区。除沿海稻作文化区以外,黎苗文化区、临高文化区和儋州文化区都位于海南岛的中西部,大多属于移民形成的区域,与大陆隔绝,位置偏僻,文化、经济与交通都相对落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浓厚的岛屿文化意识,再加上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最终形成了海南中西部地区长期缺少开发、总体发展滞后的局面。
表2.1 海南文化区域的划分
在海南的海外侨胞中,以文昌、琼海、万宁、海口籍人居多,仅文昌海外侨胞就达120万。海外侨胞对家乡建设的支持,使得这些侨胞多的市县在获得侨胞投资方面,相较于海南中西部的市县占据绝对优势。与此同时,大量侨胞在返乡投资、祭祖等过程中,传播和带回的诸多异国风情与当地市县的特色进行融合,逐渐形成了形式多样的侨胞文化,包含侨胞民俗和饮食(东南亚风情为盛)等,而这些独特的饮食和民俗又成为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对国内外的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海南东部地区的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琼海、万宁、三亚等市县,而围绕着这些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立体化、网络化的交通网络,同时,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也非常齐全。在交通方面,海南目前现有的两个机场,即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分别位于海口市和三亚市。目前待建的博鳌商务机场位于琼海市,西部待建的机场则位于儋州市。这四个机场中有三个位于海南东部,只有一个位于海南的西部地区。另外,东部地区很早就建成并开通了高速公路,而几年前刚刚竣工的东线高速铁路,更是推动了东部地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在交通设施方面可进入性较差,另外,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东部地区来说较为落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旅游的配套设施不能满足需求,景区内部的道路网、供水供电、住宿餐饮等都比较薄弱,无法适应对外开展热带森林旅游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
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海南省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区域比较优势,确立了以度假旅游产品为主,度假、专项旅游和高档次观光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优先建成了亚龙湾、大东海等一批有影响的度假区,东线高速公路和东环高铁的开通更是加大了东中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出现,除了东部地区自身优越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外,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倾向性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在《规划纲要》中提及的17项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项目中,大约有11项位于东部地区,包括海口国家地质公园、海口国家湿地公园、文昌航天科技主题公园、文昌木兰头国际体育休闲园、定安南丽湖/白玉蟾风景区、琼海博鳌国际会展及文化产业园、万宁石梅湾/神州半岛休闲度假区、万宁兴隆旅游度假区、陵水黎安港旅游区、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与此同时,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却只有五项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项目,分别为乐东莺歌海度假旅游区、昌江棋子湾度假养生区、昌江霸王岭旅游区、儋州东坡文化园、五指山民族风情园、保亭七仙岭温泉旅游度假区等。 由此可见,要想推动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适度倾斜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