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2008年4月25日,海南省政府在海口市举行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闻发布会,拉开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帷幕。2010年1月国务院《若干意见》的发布,使得国际旅游岛建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就是要把海南建设成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的海岛型国际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如旅游经济比重依然偏低,国际游客人数偏少,一些发展指标与《若干意见》与《规划纲要》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等。根据当前建设发展的现实情况,未来的海南国际旅游岛仍然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旅游业发展质量和结构有待优化

(一)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

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旅游业基础薄弱,发展主题不明晰,精品旅游项目屈指可数,旅游业占全省经济的份额比较小,经济效益也比较低。与此同时,旅游产品规划水平低,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依然存在,削弱了海南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可持续发展和投资环境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旅游业经营管理较为落后,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的服务衔接度不高,全省缺少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企业或旅游企业集团。此外,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队伍总体素质不高,能够流利使用外语的人员偏少,极大地制约了海南旅游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也严重影响了海南旅游业的国际化和便利化程度。一个现实的情况是,连续数年前来海南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在不断下降,虽然国际旅游岛政策给予26国的游客以免签待遇,但主要的客源地仅来自俄罗斯、韩国等为数不多的国家。

(二)旅游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海南旅游业仍然以团队观光游为主,而且是备受诟病的“低价团”,而少数高消费的人群,则主要集中在酒店、温泉、高尔夫等项目上。两极分化的旅游市场,使得海南旅游业转型多年来流于表面化。首先,“一个线路卖十几年”的情形没有根本改变,大多数导游都在全年带领游客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东海岸“四天五夜”的单一观光路线,其中包含大量不可避免的购物和自费景点行程。由于旅游路线比较单一,许多旅游投资者开发的新项目挤不进来,影响了其投资积极性;部分旅游路线由于知名品牌较少,带动性不强,路线设计编排也不够合理。其次,海南旅游业文化底蕴比较单薄,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都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缺少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而且在旅游业开发中,也没有将海南特有的海洋文化、热带原始森林文化、黎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做出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旅游品牌。最后,海南的旅游产品研发也存在对客源地市场定位模糊、对市场供需变化反应迟钝、不同区域各自为政及重大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上的短期行为等问题,导致有些旅游项目市场定位不准、档次不高、没有特色,缺乏文化内涵,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引发市场恶性竞争。

(三)旅游业发展不均衡

海南本身具有独特的旅游自然资源和环境,但国际旅游岛战略获批后,旅游业近乎“大跃进”式的开发,使得全省的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统筹,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东西部之间的差异巨大。当前,三亚、陵水、琼海、万宁、文昌、海口等东部市县是海南旅游业的主战场,中西部地区旅游开发滞缓,表现为总量小、档次低、特色不鲜明,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弱,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带动都比较小。根据海南省统计局2016年10月发布的《全域旅游游客需求状况调查报告》,受访问的1085名岛内外游客中,94.38%的游客去过东部市县旅游(包括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仅有42.67%的游客表示去过中部市县,41.38%的游客表示去过西部市县旅游。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全域旅游发展存在区域间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间的不均衡,东、中、西三条线路发展不平衡,东部市县旅游发展较快,旅游人数规模较大,中西部旅游发展滞后,旅游人数规模较小。二是市县间的不均衡,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省19个市县中,接待游客人数超千万的市县只有三亚市和海口市2个,其他市县中超百万的有5个,依次是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陵水县和儋州市,其余12个市县不足百万。三是乡村游发展不平衡,沿海市县乡村游发展相对较快,内陆市县发展滞后。

二、产业结构、环境和布局不够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044.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70.93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901.68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171.90亿元,增长10.1%。 与此同时,随着海南经济的发展,各产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产业环境、产业布局等方面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的问题

首先,产业结构有待优化。2008年,海南省三次产业的构成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基本持平。2010年,海南省产业结构实现转型,三次产业排序由“三一二”变为“三二一”。2012年,海南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4.9∶28.2∶46.9,二、三产业比重较3年前提高了3.0个百分点。 201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0∶22.3∶53.7。 总体而言,第一、二产业依赖自然资源驱动,其产业的效益产出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原始获取和产品的初级加工,而第三产业发展迟滞,比重和水平仍然过低,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以及创新动力不足使得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带动力偏弱。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70%到80%。基于以上统计可见,海南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不够强大。

其次,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当前,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产业集聚中,企业可以形成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产业网络,使区域内的企业和产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经过建省以来的发展,海南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化工、汽车、纸浆、制药和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但是,海南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大。具体来说,海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工业基础差、发展缓慢,“短腿”现象突出,缺乏高科技和知名品牌企业,造成产业集群企业创新不足,削弱了资本集聚和企业集聚的功能。另外,由于海南产业发展水平总体比较低,产业集聚起点不高,多数企业依赖低成本参与竞争,缺少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只有部分的高新科技企业开始向产业集聚趋向发展。在建设产业集聚的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尚不能正确认识产业集聚在经济中的作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较少,不能使知识成果转化为技术成果。

最后,产业结构受限于技术瓶颈。海南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不善于产品更新换代,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多少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壮大企业。由于缺少掌握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能力,不善于吸引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了海南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技术瓶颈。当前,海南产业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以技术、知识、信息、高素质人才等为动力,以现代国际旅游休闲产业体系为龙头,以健康医疗、教育培训、会展服务为支撑,以现代物流、文化创意、IT服务外包为新增长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尚未形成。

(二)产业环境的问题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积极改造产业环境,着力打造环境、产业、体制三大特色,逐步做到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多赢。在此过程中,海南产业环境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基础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具有“乘数效应”,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近年来,海南的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长进,但由于海南的建设需要更高起点的规划和资金,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完善。同时,海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专业服务机构,如研发、物流、质量检测、金融平台、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机构,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产业链不够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不足。虽然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但发展起步晚、起点低,产业之间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例如,石油化工产业受到广东、福建大型石化企业的竞争,面临资源减少和利润下降的威胁,迫切需要完善产业链;文昌航天城建设方面,由于航天技术是系统工程,产业链连接着上万家企业,目前亟须相关的配套解决措施。同时,海南在发展过程中有过以破坏环境换取发展的教训,没有意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存在很大的压力。

最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依靠的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目前,海南的科研机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也没能完全形成自己的产品研发体系,技术开发投入资金的数量达不到国内均衡水平,不能够集中力量取得一些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导致研发重点不明确,企业核心业务不确定。

(三)产业布局的问题

从产业的布局来看,海南的产业缺乏统一的规划,产业功能的同构化与产业生产的低度化严重,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联动作用弱,缺少优势竞争力。1996年海南省政府提出“一省两地”的发展战略,即把海南建成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基地。在此基础上,2002年海南省政府又提出“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产业发展布局思路,将整个海南岛划分为“琼北综合经济区、琼南旅游经济圈、西部工业走廊、东部沿海经济区以及中部生态经济区”五个区位。近些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这样的布局确实为海南省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目前的产业布局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海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各市县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有着很大的差距。例如,琼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海口是海南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海口市就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新兴工业基地、热带滨海旅游胜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的“两地一中心”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又提出海口将壮大汽车制造、制药工业、化纤纺织工业、食品饮料工业、农副产品和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以海口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逐渐形成,使琼北地区形成了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格局,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龙头。相对而言,中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发展速度缓慢。1988年建省初期,沿海地区人均GDP与中部地区基本持平。如今,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收入差距越拉越大。此外,琼东南和琼西地区产业优势不够明显,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琼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滨海旅游产业的重点区域;琼西地区是海南新兴的工业基地,也是海南的西部工业走廊。但是,这两个地区的经济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主导产业规模不够大,竞争优势不够强。在农业方面,海南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是全国热带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能够带动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海南的热带高效农业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形成规模农业。二是农业人才问题严重,缺乏发展高科技农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农业市场化比较低,没有形成自主品牌和名牌产品,产品竞争力不高。在工业方面,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财政总量过小等,一直困扰着海南工业的发展。全省工业增长主要依靠几个大企业来带动,“工业短腿”成为描述海南工业现状的代名词。2004年,海南出台了《关于加快海南省新型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发展以资产为纽带,产品为龙头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中石化、中海油、一汽集团、南方电网等一些知名企业纷纷涌入。2007年,海南省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但2008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增能力不足的影响,海南工业生产明显减缓。应该看到,“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给海南工业发展指明了出路。海南在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同时,应着重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高科技产业。为此,还应不断地对其进行丰富、充实和完善。

最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成为制约海南发展的瓶颈,产业发展的硬性要求与产业环境构建的滞后矛盾突出。以养老产业为例,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仅离退休人员可用于购买住宅的资金总额将分别达2.8万亿元和7.3万亿元,我国养老地产的市场需求将日益增大。海南冬暖夏凉,是老年人养老度假的理想圣地,海南在我国养老产业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而目前,海南还没有集老人膳宿、护理、医疗、康体、休闲养老等相关服务为一体的服务机构。在医疗水平方面,海南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东、中、西部平均水平;从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看,海南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三、国家赋予的政策优势发挥不充分

(一)作为经济特区的优势不明显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应该说,自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国家对海南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长期的政策倾斜支持,海南也因此累积了丰厚的“政策红利”。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拥有特区立法权,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在对外的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灵活开放的政策。另外,海南作为拥有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管辖权的海洋大省,享有国家对海洋开发建设的配套政策倾斜。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海南发展的战略定位与方向目标却长期摇摆不定,缺乏一以贯之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体系以及相对应的产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举措。以至于到现在,依然缺乏作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应有的底气和实力。虽然海南建省办特区较迟,且基础差、起点低,然而,海南独特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关键在于没有把握和抓住战略机遇,并在一定时期出现了发展中的失误。简而言之,大致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首先,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同时又是经济总量偏小的省份,与其他4个城市型的经济特区有所不同的是,海南拥有广大的农村和山区,要在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增长,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其次,建省之初,由于投资导向的失误,缺乏正确的产业发展目标,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泡沫经济”,吸纳的大批海内外资金纷纷投向房地产开发,海南的发展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实力。随着国家出台对房地产开发的限制政策,使得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海南经济雪上加霜。再次,随着1993年后国家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措施,导致资本回笼和财政资源紧缩。在对特区基本政策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一些具体政策如关税政策等采取收缩态度,使得海南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已注入海南的资金被纷纷抽回,像以往那样吸纳外来投资变得十分困难;最后,国家开发浦东以及对浦东新区的特殊倾斜政策,使浦东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相对而言,海南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 国家的政策调整出于全局的考虑,但对海南的开发建设来说,直接导致了“海南热”的急剧降温,大批项目下马,在建工程停工,房地产项目闲置,投资骤减和市场萎缩,海南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特殊优惠政策尚未用足用好

对于海南来说,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继建省办特区之后的又一历史性重大机遇。为了支持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国务院在发布的《若干意见》中,从投融资、财税、开放、土地等方面给予了海南许多特殊的政策支持,在全国创造了“政策洼地”效应,但目前有些政策还没有用足用够,政策优势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现有的优惠政策尚未用足用好,如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启运港退税等政策还没有破题,而国家赋予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充分落地,项目进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已经落地政策的效果与当初预计的有所差距,如落地免签、离岛免税政策等。尤其是离岛免税政策,被公认是国家赋予海南“含金量”最高的政策之一。从2011年4月20日正式实施以来,离岛免税政策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从购物额度的增加到购物品种的增加。然而,由于“限次、限值、限量、限品种、限出岛方式”等,仅有大约10%的乘机离岛旅客参与免税购物,免税购物人均消费额远低于预期,政策效应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再比如落地免签证政策,虽然有了26国免签政策,但是没有相应的国际航线,国际游客进入海南很不方便,政策效应也大打折扣。 此外,目前海南旅游业发展尚未形成现代化的旅游服务体系,大型的国际旅游财团进入较少,国际化、标准化和便利化程度还比较低,其他的相关服务业,包括医疗旅游、文化娱乐、金融保险等,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的落差也在逐渐形成。

四、海洋资源的开发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

海南省作为我国的海洋大省,授权管辖着约20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南海海域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如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通道资源等,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数据显示,仅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这个区域里边一半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布在中国所主张管辖的海域之内。 事实上,南海海域不仅蕴藏有丰富的常规油气资源,而且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也同样令人瞩目。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统计,南海海域的可燃冰地质储量约为700亿吨油当量,远景资源储量可达上千亿吨油当量。南海海洋资源如此丰富,为海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但是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海洋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尚未发挥出来,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fVkpkLSae5LORDy44WrZPzZmFrgaWpxgTYaN2HjUtlGycaRBzm9Ihj8riFsDp3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