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辅助治疗法

第一节 中医辨证论治

一、颈椎病

(一)颈型颈椎病

症状、体征:颈部疼痛,活动受限。

X线检查:颈椎骨性结构出现错位、增生,脊柱变形、失稳。

1.气血瘀滞证

【症状】 颈肩部肿痛,活动痛重。

【舌脉】 舌质暗、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经,祛痛。

【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当归20g,川芎15g,白芍15g,赤芍15g,葛根25g,苏木20g,桑枝20g,甘草8g,没药10g,延胡索20g。

【用法】 水煎分服。

2.肝肾不足证

【症状】 颈背胀痛,头部胀痛,肢体酸软无力。

【舌脉】 舌质淡,脉沉细弱。

【治法】 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 补肾壮筋汤加减。葛根20g,熟地黄25g,当归25g,川芎15g,杜仲20g,山萸肉20g,续断20g,白芍20g,五加皮20g,狗脊20g,鸡血藤30g,骨碎补30g,丹参20g。

【用法】 水煎分服。

3.外感风寒证

【症状】 颈背寒痛,怕风无汗。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风祛寒,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 葛根汤加减。葛根20g,桂枝20g,白芍15g,麻黄10g,秦艽25g,羌活20g,独活10g,甘草8g,红花15g,桃仁15g,木香10g。

【用法】 水煎分服。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症状、体征:头部胀痛,颈肩背麻痛,上肢麻痛无力。

X线检查:颈脊柱变形,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挤压。

1.气滞血瘀证

【症状】 头部胀痛,偏头痛,肩背上肢麻痛无力。

【舌脉】 舌质暗或紫、有瘀斑,脉细弦。

【治法】 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方药】 身痛逐瘀汤加减。葛根25g,秦艽20g,川芎10g,红花15g,桃仁15g,没药15g,五灵脂12g,当归20g,延胡索15g,香附15g,全蝎10g,甲珠10g。

【用法】 水煎分服。

2.肝肾两虚证

【症状】 颈项胀痛发僵,上肢麻痛无力,肩背痛肿,头晕倦怠。

【舌脉】 舌质暗紫,脉沉细弦。

【治法】 滋养肝肾,宣痹通络。

【方药】 芍药甘草汤合二仙汤加减。葛根25g,白芍25g,仙茅15g,淫羊藿(仙灵脾)15g,木瓜15g,鸡血藤25g,狗脊20g,枸杞子20g,熟地黄20g,莱菔子10g,骨碎补20g,甘草6g。

【用法】 水煎分服。

3.风寒湿痹证

【症状】 肩背寒痛,怕风畏寒,阴天加重,上肢痛无力。

【舌脉】 舌淡,苔白腻,脉浮紧。

【治法】 祛风寒湿,通络活血,止痛。

【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葛根25g,羌活20g,独活20g,姜黄20g,当归20g,川芎20g,防风15g,熟附子12g,白芍15g,丹参10g,茯苓20g,黄芪25g,甘草8g,蜈蚣3条。

【用法】 水煎分服。

(三)脊髓型颈椎病

症状、体征:颈部痛,躯体与双下肢沉重无力,二便不能自控。

X线检查:颈脊柱变形,椎管狭窄,脊髓受挤压。

1.行痹证

【症状】 躯体与下肢筋肌无力,拘紧,颈部疼痛,活动加重。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或弦紧。

【治法】 祛瘀化痰,通络活血,养血柔筋。

【方药】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加味。薏苡仁20g,苍术20g,羌活20g,独活20g,防风15g,川乌10g,麻黄20g,当归10g,川芎10g,葛根20g,姜黄10g,全蝎10g,半夏12g,胆南星10g,茯苓20g,生姜10g,甘草6g。

【用法】 水煎分服。

2.痿证

【症状】 颈部僵痛,躯体与下肢肌筋萎缩,瘦弱无力。

【舌脉】 舌红少苔,脉细或弦细数。

【治法】 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 壮骨丸(原名虎潜丸《丹溪心法》)加减。黄柏30g,熟地黄30g,龟甲20g,知母15g,白芍20g,狗骨18g,锁阳15g,干姜10g,鹿角胶(冲)25g,牛膝20g,天麻20g,杜仲20g,木香10g,没药10g,葛根20g,茯苓20g。

【用法】 水煎分服。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症状、体征:颈部痛,头昏头晕,耳鸣,视力弱,疲乏无力,睡眠差。

X线检查:颈脊柱变形,椎动脉受挤压,血流受阻。

1.痰浊中阻证

【症状】 颈痛眩晕,眼前常常发黑,全身无力,纳差。

【舌脉】 舌淡,苔白腻厚,脉濡滑。

【治法】 化痰利湿,舒筋活血通络。

【方药】 云茯苓20g,京半夏10g,广陈皮12g,广郁金12g,小枳实10g,青竹茹12g,石菖蒲6g,生甘草12g。

【用法】 水煎分服,可连服40剂。

2.肝肾两虚证

【症状】 头晕目眩,颈部痛,记忆力差,全身酸软无力。

【舌脉】 舌红,脉弦细。

【治法】 补益肝肾,益精定眩。

【方药】 首乌藤30g,旋覆花10g,生赭石15g,生石膏30g,钩藤20g,生地黄20g,白芍30g,当归20g,川芎10g,香附10g,木瓜12g,佩兰12g,藕节20g,石斛20g,牛膝20g。

【用法】 水煎分服,连服30天。

二、腰痛

1.外伤瘀血证

【症状】 腰部疼痛,痛有定处,拒按,活动痛如针刺,故不敢运动。

【舌脉】 舌紫暗,有瘀斑,脉紧涩数。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祛痛。

【方药】

①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9g,生地黄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6g,柴胡3g,甘草6g,桔梗4.5g,川芎4.5g,牛膝9g。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血瘀气滞腰痛。

②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炙甘草、五灵脂、制香附、炙地龙、秦艽、羌活、乳香、怀牛膝。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血瘀腰痛。

③乳香趁痛散(《杂病源流犀烛》)。龟甲、赤芍、没药、当归、防风、血竭、肉桂、白芷、牛膝、天麻、羌活、槟榔、乳香、狗骨、自然铜、白附子、苍耳、补骨脂、五加皮。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腰伤瘀血,骨伤、筋伤疼痛。

④壮筋续骨丹。当归身60g,大川芎30g,杭白芍30g,熟地黄120g,杜仲30g,续断90g,五加皮60g,骨碎补90g,川桂枝30g,三七粉30g,炙黄芪30g,生狗骨30g,菟丝子60g,川木瓜30g,刘寄奴90g,大党参60g,土鳖虫90g,补骨脂60g。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用糖水调成水丸晾干,每服12g,日服2~3次,黄酒送服。

【主治】 腰部骨折,关节脱位,筋伤、骨伤肿痛,伤后气血虚弱者。

⑤骶尾骨伤药。陈皮、延胡索、附片、小茴香、乳香、没药、当归、白术、熟地黄、茯神、莪术、升麻、血竭。

【用法】 适量。用黄酒煎,分服。

【主治】 骶尾骨伤、骨折、坠伤。

⑥通治发散。大川芎12g,当归尾15g,小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炒荆芥12g,泽兰叶12g,枳壳10g,申姜10g,天葱豆3粒。

【用法】 水煎分服,可用黄酒送服。

【主治】 腰骶部损伤。

⑦治腰伤方。当归20g,黄芪24g,石楠藤6g,大黄24g,桃仁24g,桂枝10g,白芍12g,血竭9g。

【用法】 上药加水2碗,煎取1碗,分2次服。

【主治】 腰椎骨折,脊髓神经受伤。

⑧总煎十三味(《少林秘方》)。续断15g,当归15g,川芎10g,生地黄20g,苏木10g,泽兰6g,木通6g,乌药6g,桃仁15g,木香10g,生姜片6片,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加童尿、黄酒各一杯冲服。

【主治】 胸椎、腰骶椎、软组织损伤。

【加减】 瘀血凝胸,加砂仁、瓜蒌皮;腰部损伤,加补骨脂、杜仲、肉桂、小茴香;大便不通,加大黄、当归;小便不通,加萹蓄、荆芥、杏仁;大便出血,加川黄连、侧柏叶;小便出血,加大黄、肉桂、杏仁;周身疼痛,难以转侧,加川牛膝、肉桂、杜仲;左肩伤,加青皮;右肩伤,加急性子、小茴香;臀髋部伤,加蛇床子、炒槐花;下肢伤,加牛膝、川木瓜、石斛、苏梗、五加皮;诸骨损伤,加骨碎补、苍耳子;诸伤疼痛,加野山参、附子。

2.外感风寒证

【症状】 腰寒痛拘急或连及肩背疼痛,关节酸楚不适,畏冷头痛。

【舌脉】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祛痛。

【方药】

①羌活败毒散。羌活、川芎、苍术、独活、柴胡、白芷、防风、前胡、荆芥、甘草。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风寒腰痛。

②防风汤。防风、川芎、附子、当归、芍药、羌活、续断、麻黄、桂枝、杜仲、牛膝、五加皮、丹参。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风寒腰痛。

③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防风、人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各5g,甘草3g。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外感风寒,腰部疼痛。

④乌头汤(《金匮要略》)。麻黄、白芍、黄芪、炙甘草各9g,制川乌15g,蜂蜜适量。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风寒腰痛。

3.寒湿痹证

【症状】 腰部痛重,阴雨天疼痛加重,转侧不利,形寒畏冷。

【舌脉】 舌淡,苔白腻,脉沉迟缓。

【治法】 温经通脉,祛寒利湿。

【方药】

①甘姜苓术汤(《金匮要略》)。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腰痛酸重。

②渗湿汤(《丹溪心法》)加味。苍术、茯苓、白术、干姜、甘草、橘红、丁香、肉桂。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腰痛。

③麻黄苍术汤(《奇效良方》)。麻黄、泽泻、神曲、白茯苓、桂皮、半夏、桂枝、草豆蔻、猪苓、苍术、甘草、黄芪、杏仁。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寒湿腰痛。

④清湿散(《医学统旨》)。黄柏、苍术、杜仲、泽泻、白芍、牛膝、木瓜、威灵仙、陈皮、甘草、乳香、没药。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寒湿腰痛。

4.肾阳虚证

【症状】 腰痛缠绵,神疲力弱,头昏耳鸣,劳后加重,肢冷畏寒,便溏。

【舌脉】 舌淡苔薄,脉沉细弱。

【治法】 温补肾阳,舒筋壮腰。

①补肾汤(《古今医鉴》)。补骨脂(破故纸)、茴香、延胡索、牛膝、当归、杜仲、知母、生姜。

【用法】 适量,水煎,空腹服。

【主治】 肾虚腰痛。

②补髓丹(《东垣十书》)。鹿茸、补骨脂(破故纸)、杜仲、没药。

【用法】 共为末,胡桃肉15个,捣膏入面少许,酒为糊,作丸梧子大。适量,空腹,盐汤送服。

【主治】 肾阳虚腰痛。

③加味安肾丸。胡芦巴、补骨脂(破故纸)、川楝肉、茴香、续断、桃仁、杏仁、山药、白茯苓。

【用法】 共为末,蜜丸,梧子大。适量,空腹盐汤送服。

【主治】 肾阳虚腰痛。

5.肾阴虚证

【症状】 腰痛腿软,心悸耳鸣,咽干口苦,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尿赤量少。

【舌脉】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 滋肾养阴,养血柔筋。

①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合二至丸(《医方集解》)。知母、黄柏、熟地黄、龟甲、女贞子、旱莲草。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肾阴虚腰痛。

②三才封髓丹(《卫生宝鉴》)。天冬、熟地黄、人参、黄柏、砂仁、甘草。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肾阴虚腰痛。

③滋肾丸(《医部全录》)。黄柏、知母、肉桂。

【用法】 适量,空腹服。

【主治】 肾阴不足腰痛。

6.脾虚湿注证

【症状】 腰痛腿重,疲乏无力,肢体困重,纳食无味,大便溏薄。

【舌脉】 舌淡,苔白腻,脉滑或濡。

【治法】 温中健脾,理气化湿。

①实脾饮(《济生方》)加味。白术、厚朴、槟榔、草果、木香、木瓜、附子、干姜、茯苓、生姜、大枣、防己、桑枝、络石藤各30g,炙甘草15g。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脾虚腰痛无力。

②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加味。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海风藤、秦艽、独活。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脾虚腰痛。

③清湿散(《医学统旨》)。黄柏、苍术、杜仲、泽泻、白芍、牛膝、木瓜、威灵仙、陈皮、甘草。

【用法】 适量,水煎分服。

【主治】 脾虚腰痛无力。

第二节 中药热疗方法

一、概述

从中医理论分析,脊柱伤主要为骨伤与筋、肌损伤,脊柱损伤后的变形、肿胀、淤血、水肿、疼痛,肢体肌肉疼痛、萎缩、功能障碍,与人体经络受阻有关,不仅影响到人体表里与阴阳平衡,而且可影响到人体脑部与脏腑,会以此伤病为主,产生人体的诸多疾病,严重者会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或致人体阴阳相绝而丧命。从西医分析,脊柱伤骨折、骨关节损伤,韧带、肌肉、血管、脊髓神经等损伤,对人体影响同样很大,轻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全身各组织的功能,严重者可造成人体瘫痪、伤残或导致死亡。

临床运用中药热疗方法,是对手法矫治治疗的辅助。同样在临床手术治疗前或治疗后,可通过中药热疗方法进行调整与康复性治疗,其临床治疗意义与价值都是很大的。中药热疗方法是药物外治的一种,是通过热疗和药物导入人体的作用来达到治疗伤病的目的。

二、中药热疗方式

临床使用的热疗方式与方法很多,从古至今广泛流传。民间常运用单味或几味中草药煎水熏洗、泡浴治疗跌打损伤,不仅方便,效果也好。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古代医家内病外治的辨证施治方法,即开始对运动外伤、脊柱急慢性损伤、四肢关节损伤、运动员内伤等进行中药热疗,对运动员大运动量与损伤所致内外伤病兼治,无论局部损伤还是全身伤病,效果迅速有效。开始应用药袋敷法,后发展到运用中药热疗室、专用热疗床熏蒸法。热疗床熏蒸法与热水浴及桑拿室热疗不同,是患者躺在专用热疗床上,人在床上罩内,头部在外,呼吸自然舒适,可听音乐、看电视、接电话,并可饮水或进食,很方便,没有憋气憋闷感,还可在热疗中睡眠。

热疗室建造容易,凡具备通风及淋浴设备、防水条件即可,也可在家中热疗。

热疗床可以制造成各种类型,但要牢固,一般高60cm、宽60cm以上即可,床罩可用不锈钢板及塑料制品,一般以患者仰卧在床上能自由活动上下肢体为宜。床罩周围设出气孔,方便气体循环。床罩头一侧不封闭,用毛巾盖住患者颈部即可,既方便调节罩内温度,又便于手臂进出活动。床板制造可灵活掌握,其主要特点是坚固,要有专用进热气槽洞,以方便热气从床板下方进入。可根据脊柱伤及四肢伤部设槽洞,一般在床板中间设长方形槽洞,也可根据患者主要热疗部位选择进气点设槽洞。热疗电源要尽可能专设,并注意用电安全。床下锅内放入中药加水煮开,然后敞开锅,让热气上升,进入槽洞,循环于床上罩内产生热度,注意床下锅与床上患者身体要保留30cm左右的距离,防止热气烫伤皮肤。

热疗可按疗程治疗,每次热疗时间以热疗者全身出大汗为度,可根据患者身体强弱、伤病轻重及治疗目的选择。一般50分钟即可,每日1~2次。在热疗中要注意提前或在出汗时及时补充糖水、盐水,防止引起低血糖、低钠血症,如心慌、烦躁不安、胸闷等均是低血糖的表现,全身无力为低钠的表现。特别是对患有糖尿病的人更应注意。

三、中药热疗作用机制

中药热疗,主要是通过热汽作用力和药物成分的药理作用,对局部伤病和患者全身产生治疗作用。从中医观念讲,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散寒祛湿、理气止痛,使受损伤局部及全身经络畅通,改善和促进“气血”运行,通利关节,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局部伤病和全身伤病康复。

从西医观念分析,中药热疗可改善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环,扩张、软化血管,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成分,改善微循环,促进人体组织细胞代谢,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淋巴液循环,对局部及全身各组织系统均会产生良好的作用。临床观察,中药热疗治疗脊柱伤、颈椎病、腰骶伤病,可明显改善老年人心脑供血,有调整血压、改善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并可降血脂。对脊柱伤和四肢骨折所致伤局部严重肿胀、血肿、水肿及组织部分坏死引起的代谢物质积聚、炎性反应,均可通过中药热疗治疗促进吸收;还可促进脊柱骨关节对钙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对骨折后的骨生长愈合可起到促进作用,并促进脊柱骨关节损伤后的修复功能;对韧带、肌肉、椎间盘损伤,对脊椎椎管内脊髓损伤和神经根与血管壁损伤及炎性变,均可促其良性转化。临床观察,不仅有利于骨生长,还可迅速改变骨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有积极的治疗价值。对皮肤、肌肉软组织损伤后的僵化变即退行性变,通过中药热疗,同样可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使其得到迅速良好的修复。肌张力的转变、肌肉纤维弹性的恢复等良性变化均较明显。

临床进行中药热疗,一般以局部为主,兼顾全身,目的是使局部损伤迅速产生良性转变,促进全身康复,又以全身良好的生理功能带动局部伤病的迅速修复。

中药热疗,可改善脊柱骨关节与软组织损伤症状,特别是使肌肉的良性恢复转变明显。因此在临床运用手法矫治各类型颈椎病,特别是对颈椎病出现严重退行性变的中老年和高龄老人的治疗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在治疗胸、腰、骶椎伤时,临床上多运用牵引床牵引作为辅助治疗,在牵引治疗前,通过有效的中药热疗,可放松肌肉、减轻疼痛。

四、热疗方药

临床上使用中药进行热疗,可根据条件选择热疗方式与方法。对于热疗用药,可灵活掌握。但热疗同样需要辨证论治,用药可从简。为了治疗效果迅速有效,一般根据脊柱急慢性损伤情况和患者年龄、合并症等情况决定处方用药。

1.一方 羌活、独活、防风、当归、川芎、红花、桃仁、木通、木香、土鳖虫、黄柏、大黄、牛膝、栀子、桑枝、乳香、没药、千年健、白芍、丹参、透骨草、伸筋草。

适应证:脊柱急慢性损伤、骨折、肌肉软组织损伤。

用法:将以上药物放入锅内加水,通过锅下热源加热至水开,便可敞开锅盖,在继续加热下熏蒸使用。

2.二方 当归、透骨草、花蕊石、赤芍、天仙藤、蒲公英、苏木、紫花地丁、没药、芙蓉叶、白及、刘寄奴、生蒲黄、艾叶、茜草、桂枝。

3.三方 当归、天仙藤、透骨草、钩藤、鸡血藤、白及、伸筋草、苏木、赤芍、蒲公英、乳香、刘寄奴、木瓜、红花、艾叶、桂枝。

4.四方 五加皮、透骨草、续断、桑寄生、当归、钩藤、鸡血藤、白及、海桐皮、泽兰、艾叶、木瓜、羌活、红花、桂枝。

适应证:各种骨伤疾病(1~4方)。

用法:水煎后可用于熏蒸,也可用于外洗。

5.总煎十三味方 川芎、当归尾、延胡索、木香、青皮、乌药、桃仁、远志、三棱、蓬莪术、骨碎补、赤芍、生大黄、车前子、厚朴。

适应证:凡跌打损伤均可使用。

用法:水煎,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

五、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颈椎病、胸椎病、腰骶椎伤病,骨盆变异症,四肢骨关节与软组织损伤,脊柱骨关节及软组织退行性变。

(2)风湿、类风湿骨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

(3)外感风寒引起的颈腰椎骨关节疾病。

2.禁忌证

(1)脊柱、四肢急性损伤有出血者。

(2)药物过敏者慎用。

(3)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症禁用。

(4)骨软组织感染者禁用。

(5)骨结核、骨肿瘤等病禁用。

(6)精神严重失常者禁用。

第三节 针灸疗法

中国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一部分。针灸学原理是以经络学为治疗伤病的理论基础,即循经络实施针法、灸法,或针灸并用,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阴阳平衡,医治五脏、六腑、脑与四肢百骸的伤病。其历史悠久,医理深奥,治法独特,方便有效。

针灸手法较多,有补泻之分。本书以脊柱病治疗为主,仅取针灸学中治疗脊柱伤病部分进行阐述。

一、针灸治疗理论根据

理论根据是子午流注推算过程中六十六穴开阖的基本原理。

《针灸大成·流注开阖》载:“人每日一身周流六十六穴,每时周流五穴。”

注:十二经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共六十六穴。阴经无原穴,以俞穴代;阳经有六个原穴,但为过经的部位,不单独占用流注时间。每个时辰可周流五个穴,十二个时辰即可循环六十个穴位一周,加上过经的六个阳经原穴,恰为六十六穴,是子午流注“养子时刻注穴”法的理论基础。

《针灸大成·流注开阖》载:“相生相合者为开,则刺之。相克者为阖,则不刺。阳生阴死,阴生阳死。如甲木死于午,生于亥。乙木死于亥,生于午。丙火生于寅,死于酉。丁火生于酉,死于寅。戊土生于寅,死于酉。己土生于酉,死于寅。庚金生于巳,死于子。辛金生于子,死于巳,壬水生于申,死于卯。癸水生于卯,死于申。凡值生我、我生及相合者,乃气血生旺之时,故可辨虚实刺之。克我、我克及阖闭时穴,气血正直衰绝,非气行未至,则气行已过,误刺妄引邪气,坏乱真气,实实虚虚,其害非小。”

注:子午流注的配穴规律。“相生”指子午流注所开经穴的相生腧穴,包括“生我”者的母穴和“我生”者的子穴。虚证时应配母穴,实证时应配子穴。例如,胆经行气,如虚则补其母,当刺肾之涌泉井,或膀胱之至阴井,或小肠之少泽井。

这是子午流注配穴选穴的理论。在子午流注开穴时辰内,除针其所开腧穴外,还可以选取某些配合腧穴进行针刺。选取配穴应以“阳生阴死,阴生阳死”,经穴与时间的生化关系为基础。配穴应选取这个时辰所开腧穴的母穴、子穴或本经的合穴,这些腧穴能促进气血运行,可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关系进行针刺。所开腧穴的克我者及我克者均不可针刺,故不能作配穴使用。如果不按这些关系选取配穴,或对实证误补其母、对虚证误泻其子,都可以引入邪气,损耗真气,而有害于机体。

二、脊柱伤病针灸原则

1.颈椎病 颈椎伤病的针灸治疗原则应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为主。对于颈椎病引起的症状与体征,应具体观察归属经络,以经取穴。颈椎病与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均有密切联系。颈椎病早期主要以手六经、督脉为主,治疗可辨证论治。颈椎病较重后,症状与体征则明显与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所属病证相关,因此临床对颈椎病的针与灸,原则上应按中医辨证论治,以经络取穴与配穴。取穴配穴原则应以子午流注及相生或相克理论为指导,实者泻、虚者补,补其母穴、泻其子穴。不虚不实者应用平补平泻针法,以经取之。

2.胸椎病 指背部疼痛的病症。上背部疼痛的针与灸,可参考颈椎病治疗原则进行取穴与配穴,其主要病因也与颈椎病密切相关,故应以手六经为主,并观察与督脉、足六经和八脉之辨证关系进行归经。对于胸椎的中部与下背部,应与腰痛协同辨证论治,主要与足六经、督脉相关,取穴、配穴应按子午流注理论为指导进行针治与灸治。

提示:进针不可过深,严防伤肺引起气胸。

3.腰骶椎病 临床针灸治疗古今论述较多,且比较详细,主要以足六经、督脉为主归经与辨证论治。这里不做详细论述,可参阅有关针灸图书。

第四节 点穴法

一、气血与点穴的关系

1.气血 依据中医学理论认识人身体的气血。气与血是供给人体营养、能量之源。人体内脏腑器官组织的生机,时时刻刻离不开气血补养。气血对人的生存起着极其重要的养护作用,因此将气血视为人体养命之源。

2.气血运行 气血在人体经脉中运行循环,经脉在人体内外形成有序连接的网络,分布于脏腑、器官各组织,哪里有经脉,哪里就有气血的流动,如同地下和地面上的河流。

3.点穴的作用 首先根据气血与经络的关系,以及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的自然规律,按照气血在经络中“子午流注”的时间,观察“气血”和“经络”的情况。气血在经络中运行,如同河流中的水一样,呈现水浪样冲击状,最前端的冲击浪头为起端,可称“气血之端”。只有明确了气血之端,才能认准经和穴,为点穴治疗选准经和穴提供依据。还要明确气血与经络损伤的情况,如分清气血及经络损伤的性质、程度,以及气虚血虚或气血双虚引起的病症。要明确经络损伤范围与闭塞的病因和程度,或因经络闭塞导致气血运行受阻碍的病因和程度,或因经络闭塞导致气血运行受阻碍的程度,这些对点穴治疗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即针对气与血及经络三者的问题和所发生的关系与病因,来确定点穴治疗的方法。

4.点穴要点

(1)首先强调学习应用点穴法,应建立在治病救人的基础上。明确地讲,就是要治人的病。

(2)对中医经络、气血理论知识要了解,要熟记人体经络或穴位。

(3)只有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才能确定或实施点穴法治疗。

(4)要学习点穴手法和技能,要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研究点穴法。

(5)在临床运用点穴法治疗中,要做到依时、依气血运行的经络、依气血之端,正确实施点穴治疗。如《点穴真传》中讲:“故习点穴者,必先知穴所在,而又必知血气之循行,然后施之,始治有效。夫气与血之流行固有定时,某时在某处,某时入某经,若时之未至,虽点无伤,气血未至也。若时之已过,虽点无效,气血已过也。而欲于不先不后、不偏不倚而点一穴,是其难固可知矣。”无论如何,点穴者必先知气血之元始。

二、点穴功夫

1.认穴 点穴其关键处完全在于穴道。知穴所在,依其定时,举手点之,会即刻见效。依次递加而至十二经、八脉所属之各穴完全遍及,然后更将各穴全合并而行之,百无一失,则认穴之功成。而医人者要精益求精,故点穴一法,无论欲制人、欲治人,于认穴一道切不可不慎。认穴能真,虽危急之症,亦可应手而愈;认穴不切,则是误治。

2.寻经 所谓点穴者,其所点之处,须在主穴,而非空穴。

唯有一事必须详加研求,即气血之循行,究竟向上逆行,或向下顺行,或向旁横行,兹数者,势必知其详细,始可得心应手。

指力:点穴之术,贵以一指之力,克敌制胜。

点打:指劲练成之后,则可进一步练习点打。

眼力:眼力一事,在武术上极为重要。

虚劲:但依穴道所在之处,遥遥指点,即有劲自端射出,而达于敌人之穴。

透劲:所谓透劲者,即能透物之谓也。

3.救治 《点穴真传》载:“若能开其门户,使气血复其流行,则经脉即舒,其病自去。如某时点人,闭住某穴,则其气血必滞于其穴之后,治法当在其穴前启之,使所闭之穴感受震激,渐渐放开,则所阻滞之气血,亦得缓缓通过其穴,以复其流行。唯被点穴之时过久,则气血必有一部凝结而成为瘀,是则用合宜之手法外,尤当借药物之力,以行其瘀。”

(1)治伤药方加减:三棱20g,赤芍5g,血竭3g,当归3g,蓬莪术3g,木香3g,乌药3g,青皮3g,桃仁3g,延胡索3g,红花3g,骨碎补5g。

用法:水煎,分服。

加减:以上方药,依据伤情加减药味和用量,做到审时度势,临机应变。

头部伤,加羌活、防风、白芷。

胸部伤,加枳壳、枳实、茯苓皮。

胃脘伤,加桔梗、菖蒲、厚朴。

两肋伤,加龙胆草、柴胡、紫荆皮。

背部伤,加乌药、五灵脂、威灵仙。

手臂伤,加续断、五加皮、桂枝。

腹伤,加小茴香、茯苓、陈皮。

腿伤,加牛膝、木瓜、三七。

大便闭塞,加大黄、枳实。

小便闭塞,加车前子、木通。

(2)总煎十三味方——通治跌打损伤:川芎6g,归尾10g,延胡索6g,木香6g,青皮6g,乌药6g,桃仁6g,远志6g,三棱5g,蓬莪术6g,骨碎补6g,赤芍6g,苏木6g。

加减:大便不通,加生大黄6g;小便不通,加车前子10g。

用法:水二碗,煎至半碗,加陈酒冲服。

(3)加减十三味方:红花5g,刘寄奴6g,肉桂5g,广陈皮6g,香附6g,杜仲6g,当归8g,延胡索6g,砂仁6g,五加皮10g,五灵脂6g,生蒲黄6g,枳壳5g。

用法:水煎,酒冲服。

三、点穴疗法治疗伤病原理

以中医气血运行循环于经络为理论基础。经络的作用,在《灵枢·本藏》中讲:“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医者运用力和气的作用,刺激患者相关部位和经穴,并渗透到人体内,以激发患者体内之经气,共同作用在伤病处,从而调整人体阴阳和脏腑的功能与营卫气血的盛衰,促使人体脊柱伤病康复。

1.刺激人体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类似中医理论概念中的“心神”,通过“心神”的主导作用,反射性地支配全身各部位组织器官,共同对伤病部位的损伤与疼痛起到调理、调整与促进修复的作用,从而使五脏六腑功能改善。并通过五脏六腑吸收营养物质和药物的有效成分,作用于伤病组织部位,从而达到对伤病的治疗目的。

2.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经络是运行营卫气血的通路,当人体发生伤病时,邪毒会乘虚而入,导致人体阴阳失调,经络气血受阻,引起局部与全身不良反应,出现气血不足或气血两伤之证。临床运用点穴法,可从全身进行调整,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使气血流通,经脉舒展,伤病自除。临床可从伤病所属经络,即所伤穴位之前导引,亦可以从前向后疏导,使气血畅通,邪毒祛除,肿消痛减,气血运行。

点穴法又可在相对之穴启之,使伤病部之穴对应性激惹,使其渐渐舒开,让所阻滞之气血缓缓运行,通过其穴,逐步恢复正常运行,而使其伤病获得痊愈。

3.平衡阴阳,扶正祛邪 运用点穴法,可调整局部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在“心神”的支配和参与下,进行有序的调整和修复,使体内阴阳得到调整,恢复到相对平衡状态。

4.激表攘内,扶正固本 点穴法,可通过刺激体表(外因作用)使其感应传至体内(内因作用),起到攘内激发内因的作用;可将点穴视作外因条件,激惹内因发生变化,即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治法。在实际治疗中,应因人、因局部伤病、因患者整体情况,分轻重缓急先后而治,这也是中医与西医临床共同的治疗原则。如急者首以救命为主,兼顾伤情;有出血者,当先止血、补血,先治疗急症。对慢性伤病,如脊柱慢性损伤,应先活血化瘀,从活血通络治起,以给矫治脊柱创造有利条件。

5.止痉解痛,缓解挛缩 点穴法有类似针灸治疗的作用。如对神经血管性痉挛、肌肉痉挛、气管痉挛、胃肠痉挛、肝胆结石胆管痉挛、输尿管痉挛、膀胱痉挛、喉部痉挛、头部血管痉挛性疼痛等均可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对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性头痛、颈部伤所致疼痛,胸、腰骶髂部各类伤病所致疼痛,四肢及骨关节伤病所致疼痛,皮神经炎所致疼痛,以及五脏六腑的伤病所致疼痛,都可以在诊断和治疗目的明确的情况下,运用点穴法治疗。通过点穴治疗,可调节与调理内外伤病的不良刺激,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经络气血运行。对肌肉、韧带、肌腱、腱鞘组织、周围组织挛缩症,均可运用点穴手法给予解除,使肢体恢复其正常的运动功能。

四、点穴手法

(一)单指点法

单指法多用中指,常用立掌式,以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并拢,因中指较长,故以中指为主,示指、环指、小指紧靠,并协助中指发力点穴按压,或加平揉,或转圈式点揉,或纵向点揉,或横向点揉。点按力与揉力可轻可重、可浅可深,使力的作用集中在所设定的经络和穴位上即可,如可定位施力在某一部位炎症痛点处,或沿肌肉或肌腱走行的条状硬结、索状物上,分别给予点按揉理,以使其气行血散,炎症消除,粘连松解。可用单拇指法或双拇指法治疗。

(二)勾指点法

指单拇指或双拇指勾指点按法。或示指、中指、环指、小指与手掌形成勾手点按。此手法适宜在较大部位,或较长部位,或躯体脊柱两侧,或骨关节凹部位使用,是用特殊指式进行的点按揉法。

(三)拳形点法

手握拳状,以示指、中指中节或中指中节关节顶端进行点按。此法优点是作用力大、较稳,不易损伤手指。

(四)中指、拇指、示指点法

是以中指为主,同时用示指扶助中指背侧,拇指扶助中指腹侧,运用中指指端作用在点按治疗部位。

(五)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并拢式点法

是用拇指扶助示指末节关节部,示指、中指、环指三指指端平齐,小指紧靠环指,与其平齐点按、拨揉。

(六)五指屈捏式点法

指一手五指屈曲,捏成梅花形状,进行点打、叩击、点按。

(七)掌根点法

指以掌根部点按治疗部位。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部位,可点、推、按、揉相结合运用。

(八)肘尖点法

指用肘尖部点按。此法力度较大,多用于肌肉发达的部位。

点穴靠眼睛辨认经和穴,靠手感明确伤病——反应点、反应面、线状伤面及部位深浅,此为第一。点穴靠指劲点打,需用眼力洞察力指导,此为第二。点穴又有虚劲、透劲、用力、用气点法,此为第三。因此,除明确判断病情外,还要练习指力,学习有关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相关知识,以指导对伤病的诊断,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五、经络治疗

(一)颈椎病性头痛及视力、听力障碍

取经以手三阳、足三阴六经为主、以督脉为中心。

主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太阳、睛明、迎香、下关、水沟、听宫、翳风、天冲、脑户、玉枕、风池、风府、哑门。

配穴:合谷、曲池、内关、外关。

(二)颈椎病

取经以督脉、手三阳、足太阳膀胱经为主。

主穴:风府、哑门、大椎、天柱、百劳、天窗、扶突、天鼎、缺盆、肩井。

配穴:少商、商阳、关冲、人迎、太冲、八风。

(三)胸、腰、骶椎伤病

取经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

主穴:循经取穴,加脊柱各椎节阿是穴(痛点)。

配穴:①手部:腰痛点。②下肢:三阴交、悬钟、隐白、大敦、涌泉、厉兑、足窍阴、至阳。

点穴治疗方法同前。

临床应用点穴法,应与理筋法、手法矫治脊柱法相结合。点穴法主要适用于脊柱伤病、骨盆变异症和四肢相关伤病。

第五节 理筋法

理筋法主要是指对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肌腱、腱鞘、关节韧带组织,血管、神经组织等进行手法理治的方法。

理有治理、清理、理顺之意。理筋治疗方法应用广泛而普遍,特别是广泛流传于民间,方便有效。

一、理筋法与推拿按摩法

从传统中医手法分析,理筋法应属于推拿按摩的一种手法,但本书所介绍的理筋法与一般按摩法不完全相同。其一为针对性不同,即理筋法专用于肌肉、肌腱、腱鞘、关节韧带及皮肤、皮下组织挛缩等病变;其二为方法力度不同,即理筋法要严格掌握方法和力度,防止损伤肌肉。

二、理筋法治疗原理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躯体,常常会受到风寒湿热邪的侵袭或受到不同的外伤,又往往因疼痛和脊柱与四肢的部分伤病影响全身。特别是脊柱急慢性损伤,可直接影响到脑干和大脑;脊柱椎管内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可引起疼痛、人体形态变异、生理和运动功能障碍。

在临床上,运用理筋手法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进行治疗。从中医理论讲:理筋法可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除湿解毒、行气通络,达到祛除伤病之目的。从西医理论讲:理筋手法直接作用在受伤的皮肤、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相关部位,疏散血肿、水肿及毒素,以及有害化学物质的堆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消炎、止痛、解除痉挛的目的。

此外,理筋法治疗可刺激人体伤病组织,调动人体内因机制,在人体组织细胞的反应或感应下,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作用直达人体大脑中枢系统,继而在大脑中枢系统的支配下,人体发生自我保护性调节,即达到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使局部及全身产生一定程序化的化学反应,加上各种酶的化学性感应作用,达到促进血液、淋巴及人体相关激素类物质的循环代谢,使人体局部和全身免疫性功能增强,促进局部伤病组织的自我修复功能的目的。

三、理筋手法原则

在临床上常用的理筋手法有手指法、手掌法。根据受伤组织的部位、肌肉、骨性结构强弱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法。要求对伤病组织诊断明确,治疗重点主次分明,清楚治疗中的伤情变化,手感灵敏。对脊柱急慢性伤病的治疗,要明确手法对肌肉与脊柱的影响。在具体理治中,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掌握好手法力度与时机。

1.由轻到重 指使用理筋手法的原则。用手法理治同时,利用手感测试伤情程度,从点到面、从浅层到深层的组织反应。一边理治一边进行测试,并根据伤情的需要变换手的力度和方位。还要观察患者的反应、接受能力、忍耐程度。必要时使用瞬间加力法,在转移患者注意力、减少阻抗的情况下快速理治,达到松解粘连、挛缩的目的。

2.由慢而快 慢和快是相对的,由慢而快是在临床使用理筋法中常常变换运用的原则。先慢可使患者有精神、心理方面的准备和适应。慢与快也指理法的频率,快指迅速解决问题,在组织细胞、神经、血管能够适应的情况下,快速解除粘连、痉挛和挛缩,这样可减少患者的痛苦。对组织的淤血、水肿,可先缓慢理治,对包块尤其对有包膜的包块,可用快理法打破包膜,然后再缓慢理开疏散,以利于局部吸收并促进血液循环,将毒素排出体外(注:如结合局部和全身用药则效果更明显)。

3.由浅而深 指在使用理筋手法时先用手指测试伤情深度,即对组织损伤的浅深范围要探查清楚。如有肿块,要分辨清楚在哪一层肌肉或组织上,特别是对肿瘤、脓肿类病理性肿物要进行鉴别,然后再决定治疗方法。对伤因机制引起的肿块可用理治法由浅而深,或由深而浅,分别治疗。浅指皮肤、皮下组织;深指深达骨膜层。分理粘连,理顺肌肉,同时松解神经、血管与组织的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神经压迫,缓解疼痛,达到理治目的。

4.先急后缓 急指迅速准确地理治主要病变,缓指在主要病变处理后再调节治理其他病变。有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之意。所谓先急后缓理治,也有标本兼治的意思。

四、理筋方法

1.分筋法 分筋法是指与肌肉束和肌纤维组织呈垂直方向进行分理。

2.顺筋法 顺筋法是指沿该肌肉的一端,顺肌肉束和纤维组织做纵向理治。

分筋法与顺筋法主要是对皮肤与皮下组织间、肌肉与肌肉间、肌束间、肌腱与腱鞘间、肌腱腱鞘与周围组织间、神经与周围组织间、血管与周围组织间的所有粘连和挛缩进行分理、顺理治疗,以促进局部血液、淋巴液等循环,加速局部新陈代谢,消除组织炎症。理治方法只作为手法矫治前的一项辅助治疗。

五、注意事项(禁忌证)

1.急性脊柱伤,有脊柱骨性结构不稳定者慎用。

2.有活动性出血者禁用。

3.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者禁用。

4.肌腱部分断裂者,应手术治疗后再选择时机用手法理治。肌肉部分断裂者,无出血倾向时再用。肌肉、肌腱完全断裂者,手术愈合后再行手法理治。

5.因挤压致软组织损伤者禁用。

6.血肿、水肿较重者,用药物配合手法治疗。

7.积液较多、有坏死组织者,应手术切开引流,防止发生骨髓炎症。

8.外感风寒引起的急性肌纤维组织炎症者在急性肿胀期,可先用药物治疗。

9.禁止在一部位对某一肌肉组织进行重手法硬行理治。禁止长时间或长时期推按挤压肌肉组织,以免肌肉纤维充血、出血、断裂而引起肌肉硬化或骨化,丧失功能。

第六节 牵引疗法

一、概述

牵引疗法是对人体骨性支架损伤后进行再塑形治疗的一种方法,也是手法矫治脊柱变形中的辅助治疗方法,利于手法矫治。主要用于脊柱损伤后的各类疾病,如椎间盘突出、骨折、关节损伤变形及肌肉、韧带挛缩等。

脊柱椎管内脊髓神经与颅脑中枢神经系统相连续,并支配着全身各系统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与纵隔、膈肌、心脏、肺、气管、胆、脾、胃、胰腺、肠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人体脊柱一旦受到损伤或变形,就会影响到脊髓神经系统,引起各系统的功能障碍。因此要通过手法矫治、牵引疗法,或手术矫形,整复脊柱损伤变形。

在临床上,肌肉损伤与脊柱损伤变形常常是互为因果的,有着密切关系,故在治疗中使用牵引疗法来调整脊柱结构的平衡,以及韧带及肌肉的平衡,有重要意义。

在治疗脊柱伤病中,牵引疗法可解决脊柱因骨性结构的移位,或脊柱两侧的肌肉不平衡,或脊柱椎体两侧的横突间肌、横突棘肌及相关肌肉的不平衡,将脊柱和受严重制约的椎体矫治到正常位置。从这种意义上讲,牵引疗法是手法矫治的辅助力量。对牵引力、牵引时间要科学和严格掌握,避免负面影响。

二、牵引治疗的作用机制

(一)调整脊柱骨关节

当脊柱因伤因机制而引起侧弯、“S”形变、旋转、倾斜,椎体间关节突关节被牵拉、扭曲、折弯或骨折移位等,均可造成椎间隙的前后与左右宽窄改变,以及椎间盘本身的变异。脊柱变形与椎间盘突出是影响椎体的重要因素,两者往往互为因果,临床要依据不同病因和类型进行调整治疗。

(二)调整肌肉、韧带

1.脊柱牵引,同时也是对脊柱周围肌肉、韧带组织的牵引治疗。特别是在慢性脊柱损伤变形中,肌肉的劳损与损伤程度常常是引起或加大脊柱变形的重要因素。

2.牵引可有效解决肌肉痉挛、挛缩,同时解决相关韧带的挛缩粘连,解除肌肉、韧带组织对脊柱、椎体的不正常性制约,达到矫正脊柱、矫治肌肉与韧带的双重目的,以利于脊柱的稳定和正常运动,改善与脊柱密切相关的神经系统及各系统的功能。

三、适应证

1.颈脊柱疾病

(1)颈脊柱椎体旋转移位症,颈脊柱椎体倾斜移位症,寰枢椎的齿环关节移位症,寰椎骨折,枢椎骨折,颈脊柱侧弯、直变、后弓,颈椎间盘脱出、膨出症。

(2)颈部肌肉劳损,如肌肉炎性粘连、痉挛、挛缩症,颈部韧带损伤、韧带挛缩症,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斜颈症,斜角肌炎性粘连导致臂丛神经挤压症等。

2.胸椎疾病

(1)胸脊柱侧弯症,脊柱“S”形变,脊椎后弓症,椎体后凸症,脊柱旋转变形症,椎体倾斜旋转症,椎间关节移位症,椎肋关节移位症,脊柱多椎体左、右或旋转移位症。

(2)脊柱背部两侧肌肉损伤症,肋间神经症。

3.腰椎疾病

(1)脊柱椎体的一般性骨折,腰脊柱侧弯症,“S”形变症,“Z”形变症,椎体前后与左右移位症、滑脱症,椎体旋转移位症,脊柱多椎体旋转变形症,腰脊柱直变或后弓症,脊柱椎体外伤性、间隔性多椎体移位滑脱症。

(2)腰部韧带、肌肉粘连、挛缩、短缩症,腰脊柱骨与关节及韧带、肌肉退行性变症。

4.骶椎 骶椎的骨折、损伤错位,骶髂关节骨折和移位,尾骨骨折和脱位等。

上述各症在临床治疗时,常常需要辅以不同形式的牵引辅助手法。

四、禁忌证

1.骨病,如骨结核、骨髓炎、骨肿瘤等。

2.精神疾病患者。

3.严重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

4.血小板减少症,血液病。

5.严重骨质疏松症。

6.肺、气管性呼吸困难。

7.妇女月经期、妊娠期。

8.胃肠性恶心呕吐。

9.饱食后。

10.严重糖尿病患者。

11.眼黑症。

12.严重冠心病患者。

13.感染发热者。

14.有严重合并症者。

五、颈椎伤牵引种类与方法

(一)颅骨牵引

适应证:颈椎骨折脱位。

术前准备:剃光头发,清洁头部皮肤,用碘酒、酒精消毒。

器具:颅骨牵引弓,牵引架,手摇钻,带有安全隔板的骨钻,牵引绳和重量锤。

麻醉体位:使用局部麻醉,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

手术方法:选定钻孔位置,以头两侧乳突绕过头顶做一连线,再画一条头前后正中矢状线,两线交点为中心点。用颅骨牵引弓时,将牵引弓张开,在中点定位,再做等距离向横线左右延伸,以牵引弓两端钉齿落点为钻孔点。

钻孔方法:在选定点上用局部麻醉,从皮肤至骨膜注入麻药。用尖刀在一点分别沿线做切口,深达颅骨并切开骨膜。然后用钻带钻头从外稍斜向内,以适应牵引弓钉齿的斜度钻进,钻透颅骨外板。钻孔后将牵引弓上好。

牵引:将牵引弓连绳,通过牵引架滑轮连接牵引锤,重量7~15kg。将床头垫高20cm,造成牵引头颈与躯体在纵轴线上呈对抗用力状。将牵引弓两端钉齿部用无菌纱布包扎,并每日消毒更换,严防感染。注意观察牵引弓,使牵引弓两侧平衡。用时调整角度和牵引重量,并以X线检查颈椎骨折的脱位,牵引下复位情况。当确定骨折脱位复位后,即改维持性牵引重量1.5kg左右。牵引时间4~6周。

后期治疗:当去牵引后,去掉牵引弓,并清洗钉齿牵引用孔,消毒后以无菌纱布包扎,直至愈合,颈部利用颈托保护1~2个月。

(二)布带牵引

四头带、颌枕式吊带均可,要求布带柔软坚固。

使用方法:将牵引带分别托在患者枕部和下颌部,与头上连接牵引绳部形成三角形。要防止压迫气管和颈前部动静脉血管。将牵引绳连接牵引架滑轮,连接牵引锤。重量10~15kg(成人),应争取尽快牵引开。经X线检查证实颈椎骨折脱位得到整复后,改维持牵引,重量1.5kg左右。牵引4~6周。经X线检查满意后,去掉牵引,利用颈托保护1~2个月。

(三)特殊牵引固定法

1.头颅-骨盆环撑开牵引术 适用于颈椎合并胸腰椎脊柱严重伤、侧弯变形的治疗。牵引方法和牵引器械请参阅有关资料。

2.头颅环-背心固定法 请参阅有关资料。

3.Minerva石膏领固定法 请参阅有关资料。

(四)人工牵引

分立式、坐式、俯卧式、仰卧式牵引。适用于颈脊柱急慢性损伤所致各型颈椎病的治疗。

(五)自调式气动牵引

使用自调式气动牵引器牵引,可自行做牵引治疗。安全、方便、实用、易操作。

六、胸腰骶椎牵引方法与种类

(一)悬吊法

指用双手自动悬吊,患者双手向上握住单杠、双杠或类似单双杠支架,双脚离地,自然将躯体放松,利用患者自身的重量牵引。也可在腰骶部系上一定重量的沙袋,增加向下牵拉的力量,使脊柱前后、左右和脊柱周围韧带、肌肉纵向平衡牵引。对解除韧带、肌肉粘连与挛缩有较好的效果,具有治疗调整和矫正脊柱的作用。适用于儿童先天性脊柱变形、脊柱急慢性损伤变形。为加强双手握杠作用,可利用特制手套辅助双手和腕部力量。此法方便、适用、安全、有效。

(二)吊带式

指利用捆扎带,在胸椎上段拢住双肩,将捆扎带上方系在高位支架上,利用患者自身重量或人工加一定重量于腰骶部,增加向下牵拉力量进行牵引。作用机制同悬吊法。此方法可以增加较多的重量,使牵拉力量成倍增加。通过加大对脊柱的牵拉力,矫正脊柱。如果需要治疗脊柱旋转变形,在悬吊牵引中,医者可用双手分左右握住髋骨两侧,使腰骶部带动胸脊柱旋转,将其矫正。此法也可用于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但要掌握正确的方位和力量,不可失控。

(三)人工牵引法

多用于腰骶部严重的椎体移位、旋转移位,L 4、5 -S 1 的严重椎间盘突出症,严重的L 5 椎体向椎管移位症。方法是利用牵引,用捆扎带或布带,以要治疗的部位为中心捆扎好上下方扎带。患者取俯卧位,分别在患者头前方和腰下用人工牵引。上方人员分别握住上方捆扎带的加长拉带,居患者中轴位;下方人员分别握住下方捆扎带的下方加长拉带,同时如果人员多时,可以分别握住患者下肢踝上部。下方为主动牵引力,上方为对抗牵引力,可根据需要调整上下方人员和下方左右两侧人员。上方人员力量呈一致的均衡性;下方左右人员根据矫正需要,可在人数与力量上有所差别。当人员定位、准备好以后,医生在中间手按矫治部位作牵引测试,并统一号令,指挥用力。可先试牵,即让上下方人员一步步逐渐加大拉力,一直加到最大拉力,以医生手感为标准决定上下方对抗牵引人数,在选定合适人员与拉力的情况下,医生以双手紧贴治疗部位,一是继续测试牵引力,二是准备动手治疗。

人工大力牵引方法,要靠医生的知识和临床经验对患者的局部和整体进行观察判断。要做到准确无误、随机应变,掌握住牵拉人员的统一用力度。不要形成拉锯样,一下牵患者向上,又忽然拉患者向下,这样没有牵引效果,医生也无法动手矫治。

提示:使用此法要慎重,要求医生要有高度洞察力和手感的高度灵敏性,以及快速的综合判断力。

(四)牵引床治疗

牵引床:临床上使用的牵引治疗床种类较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普通型,为一般常规性牵引治疗所用,牵引力一般在40~80kg;二是专用复位型,专为整复腰椎病、椎间盘突出症使用,牵引力一般在90~150kg。

用牵引专用带牵引。牵引带分上方用扎带和下方用扎带。上方用扎带捆扎在胸腰段,下方用扎带捆扎在髂骨与骨盆部,作对抗牵引。在使用时,应以手法治疗的腰椎为中心,分上下分别捆扎扎带。如果用于治疗上腰段或胸腰段脊柱,则应将上下扎带上移,均以治疗的具体椎体部为中心捆扎上方与下方扎带。位置越高,上方扎带就越不容易捆扎牢固,会产生向上滑移。故在捆扎上方扎带时要注意防止滑移向上的情况。

提示:临床在进行快速加力牵引时,应同时尽快使用手法,以达到治疗目的,否则难以复位。

综上所述,使用牵引疗法,是应用生物力学原理,因此不可忽视或轻视牵引这项工作。在临床实际运用中,能适时使用牵引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方面的临床教训相当多,医学界也有争论,应引起重视,以避免不良反应及医疗事故的发生。 3nVG1ci2sA6k0swovOJaQpJm+kXBFCX6Oh5AC2Hmt6wLaOMJcgc0xT/bh2MBBl6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