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手法矫治法

第一节 手法矫治法的临床研究

一、手法矫治法的理论根据

(一)解剖学特征

1.枕、寰、枢椎关节 枕、寰、枢三者组成的两个关节在矢状面参与屈伸活动的范围基本相同。侧屈活动发生在枕寰关节,而轴向旋转主要发生在寰枢关节。寰枕关节的解剖结构限制了轴向旋转,它们作为一个单元在Y轴上运动。枕骨的拱形关节面与寰椎的杯型关节面在矢状面形成了一个拱状或杯状结构。在临床上可以利用寰枕关节缺乏轴向旋转的特征,进行枕-寰-枢椎复合体损伤的X线影像学检查。将X线片置于头的一侧,用这种方法可以不考虑颈和肩的位置,照一张真正的寰椎侧位片,因为这种位置下,头和寰椎之间除非有脱位,否则就会有旋转。寰枢之间的轴向旋转范围很大,大约有47°。颈部50%的旋转均由寰枢椎之间完成,其次是下位颈椎参与旋转。寰枢椎之间的广泛旋转可引起头晕、恶心、耳鸣、视力障碍等症状。当头向一侧倾斜的同时,再在相反的方向做轴向旋转时,寰椎向枢椎的侧前方移动,穿行于这两个椎体之间的动脉被牵拉变窄。总之,头在三维空间的旋转是通过枕-寰-枢三个运动单位完成的。寰枢椎之间实际上存在耦合力,即当寰椎旋转时,伴随着韧带、肌肉组织牵动下的椎骨的位移。枕寰运动的水平轴通过乳突的中心,矢状轴位于齿状突上端(寰齿关节处),轴向旋转的轴心位于齿状突的中心部位。

枕寰关节的屈伸运动可通过检查齿状突与椎管前缘的接触来确定,伸直则受覆膜的限制,轴向旋转则受寰枢椎的黄韧带限制。

由古至今,在武术打斗中,有人施杀手,即用双手于头部两侧,迫使头向一侧产生带有猛烈性的旋转,轻则使人失去战斗力,重则会使对方毙命。其原因就在于枕、寰、枢三关节有灵活的可旋转度,但其限度不可忽视,超过其限度就必然会造成骨关节损伤,以及韧带、肌肉、血管、脊髓、神经的损伤,损伤的程度与伤因机制有密切关系。

治疗方法:可运用正牵扶正手法矫治。在开始轻缓地正牵同时,顺其旋转的方位渐渐回到正直的位置。在操作时,应先顺(顺移位)方向渐渐转变为正直,并顺势逐步位矫正,到了正直位再顺其正位调整骨关节、韧带、肌肉与骨髓、神经、血管组织。当矫正成功后,实施制动(四周),使骨与韧带(重点)良性修复。待骨愈合后,渐渐轻缓地进行功能练习,加强体质保健(补充钙等营养物质)。可活血化瘀,以促进组织新陈代谢,使相关组织同时得到良性修复,并使其完善生理功能。

2.第1、2颈椎解剖结构特征 第1颈椎无椎体、无棘突,形态呈环状,因此称寰椎。寰椎由前后椎弓和两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前面中部有前结节,是两侧颈长肌的附着处。寰椎的正中后面有一齿突凹,与齿状突组合成关节。后弓较长,其后方向上有一结节,为棘突基,是颈带和头部直肌的附着处,侧块上面有一对关节凹与枕骨构成枕寰关节。头颅在此关节上可做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伸、旋转运动。侧块下方有一沟,称椎动脉沟,侧块的内侧面有一粗糙的结节,为寰椎横韧带附着处。

第2颈椎椎体上方有一向上的骨性突起叫齿状突,它伸入寰椎内,与寰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相吻合,构成寰枢关节。齿状突与寰椎横韧带相连,起着制约与固定作用,寰椎连同头部可围绕齿状突进行左右旋转运动,所以第2颈椎又称枢椎。枢椎上关节面较大而向前倾斜,由椎体向外扩展至横突上面。棘突长而粗大,是用于触诊检查或X线定位的明确标志。横突较小而向下外方下垂,当头部侧屈或左右旋转运动时,常常因其旋转过大而牵拉致伤与其相连的肌肉组织,继而又使脊神经、副神经等受累而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目眩、颈部疼等综合征。

3.脊柱解剖学相关内容 脊柱具有支撑与保护内脏器官组织和持重与灵活的运动功能。

脊柱的活动度与相邻两椎骨间的运动范围及多椎间的共同联合运动相关。

人在保持站立、行走姿势时,或从事做功时,头、颈、胸、腰、骶椎、骶髂关节与下肢髋、膝、踝关节,均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体的前后或侧方,落在第7颈椎和第1、2胸椎上,因此C 7 、T 1 、T 2 可视为头颈部重量与运动之坐基部,当头颈受伤害时,除伤及头颈部至胸椎间的椎体连接组织外,多累及C 7 和T 1 、T 2 、T 3 。如因出现代偿性损伤,可导致C 7 与T 1 或累及T 1 、T 2 、T 3 ,使之移位、损伤、变形,变形以向一侧移位、旋转移位为常见或多发。可出现陈旧性骨与椎间盘、韧带、肌肉、神经损伤所致退行性改变,其临床症状多较严重,可影响肩、背、上肢和脊神经及肢体功能,可影响胸或颈交感神经节,导致呼吸困难、气管炎、哮喘或心脏生理节律的改变,常引起心跳与呼吸节律被干扰的症状。

来自头颈的重力经胸椎前、后或侧方下降,经过胸、腰结合部,此部在临床上常见有T 11 、T l2 、L 1 、L 2 的压缩骨折,或出现多部位的椎体与椎间盘组织损伤及韧带、肌肉组织损伤。颈夹肌在头夹肌的外侧和下方,止于上位3个椎的横突,一侧夹肌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夹肌收缩使头颈后仰,由C 2-5 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

上、下后锯肌:上后锯肌位于菱形肌深面,起于颈韧带下部,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止于第2-5肋骨肋角的外侧角,作用为上提肋骨以助吸气。下后锯肌位于背阔肌中部的深面,借腱膜起自下位两个胸椎棘突及上位两个腰椎棘突,止于下四肋骨肋角外侧,作用是下拉肋骨向后,协助膈的呼吸运动,由肋间神经支配。

竖脊肌为脊柱后面的长肌,下起于骶骨背面,上达枕骨后方,行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沟内,以总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为三部分:外侧为髂肋肌,止于肋角;中间为最长肌,止于横突及附近肋骨;内侧为脊肌,止于棘突。竖脊肌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向后伸展(称竖躯干肌),由脊神经后支支配。

横突棘肌,位于由骶骨至枕骨的整个脊柱背面,起于下位椎骨的横突,斜向上方,跨越1~6个椎骨不等,止于棘突。如脊柱单侧形式不同程度的椎体损伤、椎间盘与软组织损伤、椎体移位、脊柱变形均会伤及横突棘肌,伤后会导致左、右两侧的横突棘肌退行性变,从而负面制约椎体。

来自头、颈、胸的力经胸腰联合部向腰椎传递。因腰椎形成的腰脊柱形态的不同,或伤因机制的不同,脊柱先天发育的不同,因此从上方传下来的力的作用,可落在L 4 、L 4-5 间隙,L 5 或L 5 -S间隙,正常者一般应该落在骶椎前部,经骶髂关节传到髋、膝、踝关节。

脊柱骨与软组织的损伤(包括椎间盘的损伤)决定脊柱的先天发育,椎骨与肌肉、韧带的强韧性,损伤力与人的应变接受能力,化解方法与能力等。

脊柱后部肌肉由浅至深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有斜方肌和背阔肌。

第二层颈部有夹肌、肩胛提肌,背部有菱形肌,上、下后锯肌。

第三层有竖脊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

第四层有颈部的椎枕肌群,腰背部深层的一些小肌。

夹肌:夹肌起自韧带下部和上位胸椎棘突,分为两部分,头夹肌在胸锁乳突肌上端的深面,止于乳突下端和上颈线的外侧,收缩(或短缩)可使躯干向同侧屈(制约椎体向同侧移位并有旋转性牵拉和制约)。由脊神经后支支配。

深层短肌:在颈、胸、腰部深层有一些短小的肌肉,位于邻位的椎骨之间,有棘突间肌、横突间肌,在颈、腰部比较发达,以适应颈、腰运动功能,但也是严重负面制约椎体回原位的限制力。在矫治椎体移位与矫治脊柱变形(侧弯、旋转变位)中,常是需要进行矫治和松解的肌肉组织。

(二)理论基础

手法矫治法,是根据中医学、西医学治疗脊柱、骨关节、肌肉软组织损伤的理论和原则,进行手法正骨矫形的治疗方法。本手法主要用于脊柱急慢性损伤、四肢骨关节损伤,肌肉、韧带挛缩性损伤等的治疗。其优点是安全、稳妥、准确,作用可靠,方便灵活,不受环境、地点、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可因人、因损伤情况进行手法治疗。手法治疗过程中要求严格操作,灵活应用。手法矫治,是以西医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整体与局部、生命与伤病相统一的理论为指导,运用于临床治病的一种方法。

手:指人的双手。

法:法门、法术、法式、法则、法治、法度之意。

矫:矫治、矫形、矫正之意。

治:治疗、治理、治病救人之意。

手法:指手技与技能、技巧、技法。

手法矫治:指用手和将相关的方式方法运用在矫治、矫正、矫形等实际操作中的治疗方法。

矫治:临床中主要运用双手治疗,以及在双手治疗中进行手感测试骨关节和相关联韧带、肌肉组织损伤情况、粘连和挛缩情况、退变情况、失平衡情况、炎症情况及不良制约情况等,以细致观察和做出诊断。同时对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情况给予准确科学的判断,并指导再次矫治方法的实施。

(三)临床要求

人体脊柱、四肢、骨关节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韧带、关节囊、纤维环、椎间盘、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损伤,以及因此而导致的脊髓神经、血管、脏腑器官受累引起的疾病,如骨性结构、形态和位置变异出现的疑难症,在临床上均可应用不同的矫治方法进行治疗。

另外,无论从理论根据,还是临床治疗方法及标准,西医学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运动医学及手术治疗学、手术矫形学等均为手法矫治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手法矫治更加科学,更加规范。

(四)研究与探索

手法矫治法是来源于中医的治疗手法,但又不同于按摩与推拿,其主要强调手法矫治这一理论与概念。临床上不但用于矫治脊柱骨架结构的变异,而且还可矫治脊柱急慢性损伤对头颅大脑中枢神经、对心脏与血管、对呼吸系统、对人体各系统的不良影响。尤其重要的是对脑干、脊髓、神经及椎动静脉血管的影响,对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的影响,对迷走神经、副神经的影响,对软组织的影响。总之,是对人体生命安全和运动功能的不良影响。手法矫治,可使脊柱急慢性损伤患者的身体与脊柱形态恢复正常,使各组织系统得到正常的保护、获得良好的改善;使患者的生理和运动功能得到提高。手法矫治法适用于多种类型脊柱急慢性损伤的治疗,可对脊柱多种形式的变形进行矫治,如用于椎间盘脱出的整复治疗,用于骶髂关节损伤和骨盆损伤综合征的治疗,均效果满意。而治疗效果和治疗标准除与具体的伤情有关外,还与患者的年龄、体质,治疗时间及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从手法矫治本身来讲,此法适用于各年龄段的脊柱损伤患者,安全、可靠、有效。另外提示:对每一位患者,在治疗前或治疗后,均应以X线检查资料为依据,不可盲目地动手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二、手法矫治的作用机制

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手法矫治可以激发神经传导系统,激惹大脑中枢产生反应,调整自主神经的功能活动,改善伤部疼痛状况,促进微循环的改善,通过调整体内抗疼痛系统中的一些神经递质,如β-内啡肽、乙酰胆碱、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量的变化,来加强镇痛效应。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供血,促进新陈代谢。使用手法矫治,可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流速度加快,加速局部组织炎性和代谢物质的吸收,使组织水肿、充血、淤血等炎性反应物质消除,从而缓解疼痛等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3.松解组织制约 在脊柱急慢性损伤以后,特别是脊柱损伤后、长时间变形及逐渐加重的情况,因疼痛自我保护性机制的作用,可造成肌肉、韧带损伤,或继发性挛缩、粘连,牢固制约脊柱骨关节的活动,致肌肉的形状、长度和肌纤维组织均产生退行性变,致使脊柱变形逐渐加重。使用手法矫治治疗,目的是使肌肉纤维组织间,各肌束间和肌肉与神经、血管、骨关节组织同时松解。此外,可促进胶原纤维的合成,使其排列规整致密,组织得到良性修复,恢复其应有的张力和弹力,健全肌肉组织对脊柱的协调运动功能。

4.矫正骨关节 前期的治疗为辅助治疗,椎间关节的移位、关节与韧带的粘连、椎体的移位或滑脱,椎体、椎板、椎间关节的骨折,椎间盘损伤脱出等,都可运用正确的手法进行矫治。有条件者可以在X线观察下实施矫治,通过治疗前后的X线对比,验证矫治后的脊柱骨关节改善程度,并指导下一步矫治。通过一次次矫治,一步步获得良性进展,同时又根据患者的年龄、整体状况、条件和要求,使急慢性脊柱损伤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使脊柱形态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5.维持脊柱内外平衡 治疗的目的是使肌肉、韧带、筋膜等组织恢复其正常的张力、弹性和长度,使脊柱内外保持平衡。因此矫治中的调整治疗也特别重要和关键,相对难度、风险也大。此外,患者的心理因素、耐受力等也是临床治疗中应关注的。在各项条件均支持的情况下,进行有序矫治,使损伤、变形的脊柱和椎体间隙接近或达到正常状态。只有解决椎管变形与狭窄,才能真正解除椎管内脊髓、神经根、椎动静脉血管的压迫,使脊柱恢复正常生理和运动功能,消除临床病理体征及疼痛。

人体骨架的相互协调和平衡、肌肉韧带的平衡,对保持和维护脊柱的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故在治疗脊柱急慢性损伤时还要关注四肢,特别是双下肢的情况。对双下肢不能平衡用力,或倾斜旋转导致的颈脊柱和胸腰脊柱的变形,特别是颈胸段和胸中段的牵拉伤,因其可引起椎间关节、椎肋关节错位,甚至引起椎体旋转移位和胸脊柱侧弯及“S”形变,故应予以特别关注。

6.增强机体免疫力 手法矫治、中药内服与外用、手法理筋、点穴治疗、针灸治疗、牵引疗法可使脊柱急慢性损伤患者从局部到整体均得到治疗和调理,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如可增强白细胞的噬菌能力,增加血液补体效价,降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这样,既调整和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利于伤病的修复和整体性康复。

7.解除颈椎动静脉压迫 颈脊柱侧弯、旋转、反弓、椎体左右移位或旋转移位等,牵拉、挤压颈椎两侧动静脉血管,使血流部分或完全受阻,引起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无论是青年学生还是中老年人都可发生,只是在临床上不易明确诊断,即使早期或明确诊断也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一大难症。青少年颈脊柱侧弯、反弓变形而椎动静脉受累者,头昏、头晕症状常因年轻而被忽视;中老年则常因合并心脑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增高等,也易忽视椎动静脉受阻因素。本症发病人群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8.解除神经根压迫 手法矫治和整复,可使脊柱、椎体、椎间盘回复到正常的位置,解除椎间孔的狭窄变形,松解受压迫的神经根。手法矫治是松解神经根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对多处神经根不同程度受压症状效果均佳。但脊柱急慢性损伤病情较重、时间过长,神经根挤压程度严重,并已导致神经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者,临床上除有神经根性疼痛外,还会因神经根不良性退行性变逐渐加重而出现神经性水肿、炎症和神经变性,在此种情况下,虽然有效地松解了神经根的压迫,临床疼痛明显缓解,但神经根本身的病理性改变和肌肉软组织受累症状作为神经根挤压伤后遗症还需进行单独治疗,可用加强神经营养类药物、活血化瘀类药物。应在临床症状出现的同时治疗,如出现相关肢体的麻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的肿胀、疼痛、积液,感觉障碍和运动功能失常时进行治疗。

一些学者对神经根和根性症状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脊神经根缺乏有效的神经外膜和神经束膜的保护,脊柱骨性结构的改变、椎间盘的脱出,常易造成椎间孔变窄,挤压神经根,或椎间盘脱出直接压迫神经根,这种机械性的挤压对神经根血液循环的损害、对神经传导束的损伤及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显著,亦可导致静脉损伤,出现神经水肿、充血,神经内液压的增高和神经营养障碍。在使用正确有效的手法矫治后,脊柱变形所产生的多椎体骨性结构的改变恢复正常解剖学形态,并同时使脱出的椎间盘回纳,解除神经根压迫,神经传导功能即有可能部分或全部恢复。通过运用手法矫治前后的综合性辅助治疗,又加强了活血化瘀作用,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强了免疫功能。在神经根机械挤压被解除的同时,继续活血化瘀治疗,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和有关化学物质的代谢,有效解决神经性水肿及炎性物质的刺激,使神经组织在良好的血液循环情况下得以修复,从而有效防治因神经挤压较重、时间较长所引起的神经内膜水肿,或神经组织的纤维化变性。

9.解除脊髓受压 临床观察,脊髓受压程度与类型较多而且复杂。从伤因机制而论,分急性外伤和慢性损伤。但无论急性外伤或慢性损伤造成的脊髓压迫,在临床都应首先详细检查,清楚认识病因机制,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手法矫治可解决颈椎脊柱骨性结构出现的变异,整复椎间盘,调整椎间关节、韧带和肌肉组织,即在解决椎管变形的基础上,解除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同时,辅助治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脊柱椎管内脊髓、硬膜和韧带等组织在良好血供的情况下,进入良性转变与修复。

第二节 手法矫治的临床应用

一、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与手法治疗及综合性治疗,其目的是一致的,均是使脊柱变形得到纠正,解除对脊髓、神经、血管的压迫,稳定脊柱并使其恢复正常生理和运动功能,消除临床症状、体征,使患者康复。手术和手法及综合性治疗的区别在于依据伤情的需要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由患者的得失多少、利弊关系和医生的技术技能来决定。手术和手法治疗都需要医生的临床技术操作水平和实践经验,其次才是固定材料的质量和患者术后的自我保护,这是成功的关键。如何采用具体方法,应依据脊柱的伤情决定。同样一类伤,又往往因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每一次治疗都要根据变化的伤情决定治疗的方法。

治法的选择和应用:①救治原则为先救命、后治伤;②中医特色为局部与整体、脊柱骨与肌肉软组织兼治;③治疗标准以正常人体解剖为标准。

手法即用手的力量作用在人体部位,产生整治作用的治疗方法,其作用如下:

1.治疗肌肉软组织炎症,解除肌肉粘连、痉挛、挛缩,使肌肉恢复其原有的长度、张力和良好的弹性,消除疼痛,调整脊柱两侧的对称性平衡,使人体脊柱恢复正常的肌肉保护性功能。

2.矫治脊柱侧弯、旋转及椎体移位,使椎间盘回纳,脊柱恢复正常。同时解除脊柱椎管内脊髓、神经和颈椎动静脉的挤压,使脊髓、神经恢复其正常传导功能,使扭曲、挤压的椎动静脉恢复正常的血供和循环。

3.矫治骶髂关节因外伤造成的上下移位、侧方移位,以及骨盆损伤综合征。

4.矫治骶尾椎骨折、脱位。

总之,手法矫治技术不但能治疗因急性外伤造成的脊柱不同程度的损伤变形,而且能治疗因慢性损伤造成的脊柱多节段复杂变形和多椎体交错移位与旋转移位。此外,还可治疗肌肉软组织并发性伤病(包括局部和全身的)。例如对颈、胸、腰、骶椎伤病可同时联合治疗,不仅治疗部位广、疗效迅速且利于患者整体康复。另外,还可治疗脊柱伤病术后的“遗留症”和并发症,以及与脊柱相关的内科疾病。

二、临床应用

1.适应证

(1)脊柱损伤,椎体损伤移位,脊柱变形,椎间盘损伤脱出,椎间盘损伤,椎间关节移位,关节囊损伤,黄韧带、后纵韧带、前纵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损伤,脊柱的横突间肌、横突棘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骶棘肌、多裂肌损伤,脊柱两侧前后长肌、筋膜组织损伤,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周围血管、软组织损伤,脊柱骨性结构与椎间盘、韧带、肌肉组织退行性改变。

临床对以上疾病准确、稳妥、安全地进行手法矫治,可解除脊柱、椎体产生的负面制约机制、损伤病因机制,以及综合征的病因机制,使脊柱组织各复其位,重新建立起良好的功能。

(2)四肢骨关节、关节囊、韧带、肌肉、肌腱、神经、血管损伤和伤后相继产生的退行性变。

对以上病变进行手法矫治,可使骨、关节、韧带、肌肉软组织各复其位,正常修复,建立良好的功能。

2.操作方法

(1)对颈、胸、腰、骶椎病,用顺脊柱骨性结构和脊柱内外与周围组织正牵方式,将其因伤因或病因机制所致脊柱、椎体的负面制约机制清除,统一理顺,使脊柱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解剖学的形态,解除其椎动脉、脊髓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副神经、迷走神经的刺激、挤压、牵拉、扭曲性损伤,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2)对四肢骨关节病,顺肢体正牵,对四肢骨、关节、关节囊、韧带、肌肉、肌腱组织的损伤及骨关节、关节囊、韧带、肌肉、肌腱与腱鞘组织相继产生的退行性变或产生的不良制约机制等进行调整,使骨关节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解剖学形态,恢复正常功能。

3.治疗标准 以正常生理解剖学为依据,以符合生物力学为原则,以适应运动医学要求的性能为目的,在改善和增强患者生活能力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即通过治疗,使受损伤的局部甚至整体均获得康复。

三、治疗程序

(一)急性损伤

患者一般情况较稳定,生命体征较平稳,已行X线影像学检查及相关检查,诊断明确时,根据患者的要求和相关条件决定治疗方案。一般先进行手法矫治,后进行辅助性治疗。如中医药内治法、外治热疗法、点穴法、针灸法、理筋法,以消炎止痛,促进骨性结构、脊髓、神经、血管、韧带、肌肉良性修复,尽快康复。

(二)慢性损伤(急性损伤后期)

患者一般情况均可,经X线影像学检查及相关检查,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的要求和相关条件决定治疗方案。因此类损伤多发生组织退行性改变,如骨质疏松、韧带与肌肉软组织炎症、变形、粘连、挛缩等,对椎体、椎间隙、椎间盘、椎管、脊柱和骨髓神经、血管组织产生负面影响与制约,即脊柱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以致影响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和人体脏腑器官、免疫、运动及其他系统功能。因此只有认识、认清损伤局部和全身相继产生的病理性变化,才能正确、安全、有效地进行相关治疗。

1.中医药内治法 根据辨证论治的法则进行选方用药。治法有活血化瘀、消肿化滞、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生肌壮骨、补肾健脾、疏肝理气、培元固本等,以对全身调理带动受损伤的局部良性转化,又以对局部的治疗促进全身各系统功能的康复。对患者原有的和损伤后继发的合并症及并发症,同时兼治。

2.中药外治法 中药外治法较多,如外敷法、熏洗法、药袋局部热疗法等。本书中以专用热疗床治疗(详见辅助治疗内容)为主,讲解如何进行外治,即以局部促全身。通过局部和全身出汗法,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血供氧,促进新陈代谢,加速排毒消肿,使受损伤的组织迅速获得改善,良性修复。西医学则认为热疗可加速局部代谢产物、化学物质、内毒素的排泄,即从汗腺直接排泄,减少对肝和肾的不利影响,并可在热疗中补充糖、盐和营养物质。

中药热疗的作用机制:①药物的治疗作用;②热能对人体和组织产生的效能。因此,中药热疗对脊柱急慢性损伤所致骨性结构的改变,对韧带、肌肉、椎间盘、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的改变,对因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出现的组织退行性变,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同样可通过活血化瘀、软化血管、稀释血液、改善血液成分、排出毒素,改善心、脑等脏腑器官与全身组织血供,加速其新陈代谢,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

3.点穴法、针灸法 根据受伤部位所主经络病症,循经取穴治疗,可畅通经络气血、祛瘀化滞,解除病痛。

4.理筋法 理治受累部位皮肤、肌肉组织,解除组织的炎症、粘连、挛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解除神经血管受压情况,起到理筋舒筋的作用。理筋手法的治疗应用在于理顺和舒展肌肉软组织,有效缓解肌肉张力,促进肌肉组织弹性和韧性的恢复,其目的是使肌肉、筋膜、肌腱、韧带良性修复,恢复其正常功能。理筋手法不可过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出血或损伤。

5.牵引法 临床应用牵引疗法应严格选择和区别应用。对牵引方式、重量与时间应根据部位和手法矫治的需要来应用,不可盲目大重量或长时间牵引。科学地运用和掌握牵引疗法非常重要,如掌握不好或使用方法不当,则会起破坏作用或反作用。

提示:临床应用牵引疗法要注意适应证与禁忌证(参见辅助治疗)。

6.手法矫治法 手法矫治是本书治法和治疗程序中的核心,为主要治疗方法,其他治疗虽是辅助性,但都很重要。本法主要对脊柱急慢性损伤后,脊柱内外、周围组织,即骨性结构、椎间盘、韧带、肌肉组织出现的损伤与变异进行矫治或称矫形。

第三节 治疗原则

一、因人而治

脊柱伤患者中有男女不同、年龄大小、体质强弱之别。如有的患者先天性脊柱发育不良或畸形,又有外伤,此类脊柱伤多较复杂,治疗上常较困难,主要是保持和稳定脊柱的良好位置相对较困难。有的女性患者在患有颈椎与腰椎病的同时,本身又有多年的风寒病,肌肉软组织和骨关节均有较严重的病理性改变,在治疗时如果不同时将该患者的风寒病治好,则颈椎与腰椎病难以治愈。有的高龄患者常见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韧带钙化,脊柱、骨关节与韧带软组织出现较严重的退行性变,又多合并血管硬化、心脑供血不足、糖尿病等,因此在进行治疗时要特别关注其生命体征,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有的患者常因颈椎病严重,引起颈、肩、背和双上肢神经性水肿。有的患者常因颈椎病而致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受累,引起心律严重紊乱,或合并较重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及多种伤病。有的患者因椎动脉型颈椎病,常有较重的脑供血不足的“黑眼病”(指经常出现两眼突然发黑,大脑中枢思维中断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严重者常出现呼吸停止而休克。这类患者的病因较复杂,不能完全归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但在临床治疗一定要关注患者情况,一旦出现上述休克情况时,要立即保持患者头颈良好的位置,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用刺激人中穴法急救,一般会很快苏醒。

可见,人的个体差异很大,不能疏忽大意。对每一位患者都要仔细观察,认真对待,并做好自控和应急救治准备。

二、因伤而治

对每一位脊柱急慢性损伤患者都要详细观察、细致检查,进行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对X线平片、CT片、MRI片要认真细致阅片对比,对实验室或相关资料要认真研究分析。对相关资料显示不明确或与体征不相符者,应做进一步检查。

在临床运用手法矫治中,医生的观察判断十分重要,影像学检查只能作为参考依据,如脊柱X线平片、CT片、MRI片只能显示一部分角度与方位,并不代表脊柱立体解剖所有部分。在治疗脊柱复合性损伤时,要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区别对待,对在矫治瞬间所产生的变化要迅速做出判断,并立即指导手法技术的应用,时间一般要在1~3秒完成。如果技术不到位,治疗效果就不理想。

三、局部与整体兼治

对脊柱急慢性损伤的患者,在检查局部伤病情况的同时,还要注重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到局部与整体兼治。

如观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情况,注意有无颅脑、胸腹、盆腔脏器的损伤及损伤程度。还要观察脊髓神经、血管受损伤的程度和体征。对局部脊柱、软组织、椎体、椎管、椎间关节的损伤情况和程度都要做出明确的诊断,并据此决定相应治疗方案。

脊柱损伤中,上颈椎段关系到头部颅脑组织,因为脊髓最上段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最密切,颈椎上段椎体和椎管伤情对上段脊髓的影响特别明显。颈椎下段主要关系到对肢体的影响程度。L 3 以上关系到椎管内脊髓神经,L 3 以下关系到马尾神经。脊柱的损伤对胸、腹部与盆腔脏器,以及四肢功能,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脊柱急慢性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要从局部到全身,不可忽视全身伤病对脊柱伤局部的影响。在治疗中,局部与整体并重,才可获得临床最佳治疗效果。

第四节 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颈椎病 颈椎急慢性损伤所致颈椎一般性骨折和椎体左右移位、前后移位、旋转移位、上或下椎体交错移位,脊柱侧弯、“S”形变形、旋转变形、脊柱节段性与全段性脊柱反弓,椎间盘单间隙与多椎间隙突出与膨出症,颈椎椎管变形与狭窄症导致的椎动脉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椎外伤挤压脊髓神经所致肢体瘫痪型、陈旧外伤退行变僵直型、青少年混合型、中老年混合型颈椎病,颈椎手术后遗症,齿寰与寰枕关节损伤移位型颈椎病,风寒所致颈脊椎变形,颈椎病心脏综合征,颈椎病呼吸受抑制综合征和部分先天性发育性颈椎变形等。

2.胸椎病 胸椎急慢性损伤所致胸椎一般性骨折和移位,或上下椎体出现左右或前后交错移位,胸脊柱侧弯、“S”形变形、胸椎向后凸变形或旋转变形,胸椎外伤手术后遗症,胸椎间盘突出症,胸椎管变形与狭窄症和所致胸脊髓、神经、交感神经受累症,胸椎综合征,板状背型及部分先天性胸脊柱变形症等。

3.腰椎病 腰椎急慢性损伤所致腰椎一般性骨折和椎体左右或前后移位,或上下椎体交错移位、旋转移位,腰椎单椎体滑脱或多椎体联合滑脱,腰脊椎侧弯、后弓、“S”形变与旋转变形,腰椎间盘突出与膨出症,腰椎椎管变形与狭窄症,腰椎手术后遗症,青少年、中老年和高龄老年腰椎病,腰椎陈旧性退行性变形,板状腰型和先天性发育性脊柱变形等。

4.骶髂关节错位 骶椎椎管狭窄症,骶髂关节损伤,骨盆损伤综合征。

5.四肢骨、关节病 四肢因外伤所致骨折,骨折不愈合症,关节外伤性强直症,肘关节医源性损伤僵直症,腕关节损伤综合征,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周围组织损伤所致僵直症和功能障碍症,老年性膝关节疼痛和退变性僵直症,膝关节手术后僵直症等。

二、禁忌证

1.颈、胸、腰椎严重骨折出血,或骨折块进入椎管,严重挤压脊髓、神经,关节损伤、关节面被破坏。

2.胸、腰椎急性严重外伤,患者生命体征危急,病情不稳定者,或有出血者、休克,神志不清。

3.骨结核、骨肿瘤,或有各类骨病及脊髓神经疾病。

4.骨与软组织感染性疾病。

5.血液系统疾病、传染病、精神病。

6.心理素质不好,不能配合治疗。

7.皮肤严重疾病。

8.严重心脑血管病,或其他重病。

第五节 临床治疗效果与标准

一、颈椎病治疗效果与标准

颈椎病治疗效果与标准,见表1-3-1。

表1-3-1 颈椎病治疗效果与标准

临床治疗主要针对颈椎因急慢性损伤所致者,如椎体一般骨折、移位,脊柱变形,椎间盘脱出,椎管变形与狭窄,所造成的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与其他颈椎病。

临床对颈椎病研究与治疗,创立了手法矫治方法,扩大了手法治疗范围,开创了手法治疗新领域,并提出了“高标准治愈率”。

要强调的是,手法矫治法治疗颈椎病如同手术方法一样应有适应证,不能包治颈椎所有伤病。特别是对颈椎病重症、难症和症状特别严重的青少年和高龄老年颈椎病患者,在临床上一定要明确诊断,掌握适应证,才可进行治疗。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因外伤所致的情况最多。人们在一生中,各种外伤所致颈椎骨与软组织的损伤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如乘公交车时,头颈常为突发外力的摇摆致伤;又如人们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常发生头颈部摔伤,到中老年时期会出现颈椎病不断加重的情况。

颈椎病有类型的不同,有患者年龄与体质的不同,有骨与脊柱椎体连接组织出现退行性变程度和量的不同,有使脊髓、神经、椎动脉、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及其他神经、血管、肌肉、韧带受累性质与程度的不同。所以说,颈椎伤或称颈椎病,临床所见很是复杂,多数患者常有反复的、不断叠加的伤因机制。

对临床上的治疗效果与标准,决定的因素是医生的医治方法和技能技术。再就是患者对自己所患颈椎病的认识,以及与医生治疗之间的相互配合都很重要。

治愈标准,是以人体正常生理解剖学组织位置关系而定的,不是仅以减轻缓解症状与体征为标准的。只要通过手法矫形治疗,使脊柱、椎体、椎间盘等组织恢复到了正常位置,即可解决颈椎管伤后的变形与狭窄等重点病因。

临床治疗实践证明,颈椎病比较严重的类型或高龄患者,只要经过正确的矫形治疗,均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即使是有较严重骨质疏松与软组织退行性变的患者,也能得到较好的康复,提高人们的生活与生存质量。

(1)1%无效率:指临床所遇特殊病例,如患者只想治好,但心理素质较差,或有精神障碍者;或没有时间和条件接受正规治疗者,只是接受过1次辅助方法治疗者。

(2)9%有效率:指一部分患者颈椎病虽比较严重,但因没有时间或没有经济条件,仅在门诊间断性治疗,只有当颈椎病严重时才来治疗1次,自觉明显好转可参加正常工作,或以生活能自理为满足者;还有部分高龄老年颈椎病患者出现严重退行性变,或合并较严重其他疾病,当解决了颈椎疼痛,颈部活动得到明显改善后即终止到医院治疗者,也列入有效率中。

(3)80%治愈率:指对多种类型颈椎病,经临床正规治疗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即颈部疼痛症状与体征解除,颈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可参加正常工作,生活自理。以达到颈椎局部症状消失为主要指标标准。

(4)10%高标准治愈率:指对多种颈椎病,椎体条件比较好,只是因伤因机制造成压缩骨折、错位,但颈脊柱仍可稳定住,经治疗,脊柱形态可重新恢复正常,或特别严重者可使其恢复或接近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颈部和全身均康复者,又有明显生存质量改善者,列入高标准治愈率中。

二、腰椎病治疗效果与标准

腰椎病治疗效果与标准见表1-3-2。

表1-3-2 腰椎病治疗效果与标准

临床主要治疗腰椎因急慢性损伤所致一般性骨折与移位、脊柱变形、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变形与狭窄症,造成脊髓、马尾神经、神经根受累,产生的腰部疼痛与下肢疼痛症状、体征。患者由于伤因机制的不同、年龄的不同、性别的不同和腰椎受伤程度的不同,与伤后腰椎骨性结构与韧带、肌肉软组织产生的退行性变程度的不同,以及患者心理素质、治疗时间和相关条件的不同与要求的不同,决定着临床治疗效果的不同。

临床治疗数百例,主要以手法矫治,加中医药内治和热疗法、点穴法、针灸法、理筋法、牵引法等辅助治疗,适用于多种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的腰椎伤病患者和腰椎手术后遗症患者。

(1)2%无效率:临床所见有L 5 ~S 1 严重椎间盘脱出。患者因心理素质较弱,承受能力差,不能配合临床治疗。

(2)13%有效率:腰椎伤多为陈旧性腰椎骨性结构出现骨质疏松症或骨质增生症和椎体间出现骨性融合的病例,特别是老年腰椎病患者,除有多年的腰椎伤并出现组织较严重的退行性变者,并常存在较多且严重的合并症患者;还有患者只要求疼痛症状减轻为标准,不再追求较高的治疗标准等情况。

(3)75%治愈率:指经过治疗,腰部疼痛、腿痛等症状消失,腰部活动与运动功能无明显障碍者,即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4)10%高标准治愈率:指临床治疗使腰腿疼痛症状、体征消失,腰部活动与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经X线检查,腰脊柱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形态者。临床上指患者能生活自理,能参加正常工作和体育锻炼者,明显提高生存质量的病例。

附:四肢骨关节治疗效果

临床治疗按统一规定标准评定。本书加设高标准治愈率,指对骨关节疾病治疗后,骨关节恢复正常解剖学形态,疼痛症状与肢体功能障碍体征得到解除,肢体活动不受限,运动功能恢复正常,达到局部与全身均获得康复的标准。

书后附有颈、胸、腰椎疾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X线检查对照资料供参考。 x/1AUl2nmEoTciaqRAv+08fvcmHdVeNVZyHjOzl6MBTXsiGOvOWfvuT8C/Hx/U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