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五志过极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2型糖尿病的病因也与情志有关。

1.过怒伤肝

《灵枢·五变》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 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素性刚暴、忧愁多虑或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容易气郁化火,上灼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阴而发为消渴病。情志久郁,肝失疏泄,不能助脾运布谷精,谷精壅滞血中,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该因致消者,多数显性起病,“三多一少”症状较为多见,隐匿起病者,多为体检知病,病后愁郁,由病及肝,思虑伤脾,土壅木郁,加速疾病进程。

2.过思伤脾

脾在志为思,《圣济总录》在论述消渴病腹胀的病机时指出:“脾土制水,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消渴饮水过度,内溃脾土,土不制水,故胃胀则为腹满之疾也。”思则气结,脾气郁滞,运化失职,谷精壅滞血中,则血糖超常而为病。这类病友多数起病隐匿,无“三多一少”症状,偶有口甘,常在体检时被发现,临床上首次中医诊断,多属于“脾瘅病”。

3.过喜伤心

宋代医家还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心脾积热相关,如《圣济总录》曰:“脾主口,心主舌,消渴口舌干燥者,邪热积于心脾,津液枯耗,不能上凑故也,其证饮食无味,善渴而口苦。”过喜则心神泛散,耗伤心之阴血,阴亏生热,热邪灼津,互为因果,终致津液亏损,津不能上承于口、脏腑失于濡养而发消渴病。

4.悲忧伤肺

《内经》云:“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云:“肝脉贯肺,故手太阴之气逆,则肝肺相搏。肺主气而肝主血。气逆于中,则血亦留聚而上溢矣。肺乃水之生原。搏则津液不生而暴瘅矣。”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伤肺,不能输布津液于脏腑肌腠,以致三焦结滞,腠理郁闭,肌肉失养,水津不濡,直趋而下,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症,多数属中医的“上消病”。

5.惊恐伤肾

《医门法律·消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闭,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肾为诸阴诸阳之本,惊恐伤肾,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肾失固摄,水津下泻,则饮一溲一而发“下消病”。

综上所述,正如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所云:“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可见,五脏脆弱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笔者认为五脏为病均可致消,但总以脾肾为本。消渴病主要是以水津、谷精代谢失常所致,或壅滞不布不化,或失摄失固,下泻由尿而出。肾为先天之本,对水津的运行、代谢起着主导作用;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对谷精津液的生化与输布起主导作用。土居中央,灌注四旁,为后天之本,脾肾两脏,主宰先后两天。若脾肾失和、失充、失盛,可穷极五脏。脾虚失运,则土壅木郁,脾病及肝,造成脾肝同病;脾虚土弱,金生无源,则母病及子,脾病及肺,导致脾肺同病;脾病日久,子盗母气,则脾病及心,引发心脾同病;肾为先天之本,为诸气、诸阴、诸阳之本,肾亏水乏,则木失涵养,肾病及肝,肾肝同病;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肾不交,则肾病及心,肾心同病;肾亏火衰,命火不足,火不生土,则肾病及脾,肾脾同病,终致五脏失调。反之,心肝肺失调,亦可致脾肾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水津、谷精代谢异常或发为消渴病,或发为上消病,或发为中消病,或发为下消病及脾瘅病。 gmAdzjqHX80BTsFszg8EugRu3Las3TWkKqrlTbSmzHynifS3vUciOtIMRj/mLy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