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以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小儿肺炎。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重者越多。本病若治疗及时得当,一般预后良好,若是发生变证者则病情危重,原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者易患本病且病情较重。

唐宋之前,医家多将本病归于“喘鸣”“肺热病”“肺胀”“上气”等病证中,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载:“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描述婴儿外感风热后出现喘憋、痰鸣、肩摇等症状,若是脉象和缓者预后良好、过速者预后不良。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脉证并治》有“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胸满短气,气急咳嗽上气”等相关记载。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见于清·汪昂《汤头歌诀·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炎喘嗽此方施。”其后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气促发喘鼻扇胸高第五十一》有“气促之症,多缘肺热不清所致……如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在儿科麻疹专著中首先提出肺炎喘嗽并发证。关于肺炎喘嗽的治疗方药,除泻白散外,尚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汇补·卷五》五虎汤、《古今医鉴·卷十三》一捻金等多个古方的应用记载。

【病因病机】

小儿肺炎喘嗽发生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小儿寒温失调,风邪夹热或夹寒外袭而为病,其中以风热为多见,也可由其他疾病如麻疹、水痘等合并发病。内因责之于小儿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宜,久病不愈或反复患病,病后失调,则致正气虚弱,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感而发病。

肺炎喘嗽的主要病位在肺,病机关键为肺气郁闭,痰热是其病理产物。外感风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致宣降失司,清肃之令不行,气郁不宣,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从而出现咳嗽、气促、痰壅、鼻扇、发热等肺气郁闭的证候,发为肺炎喘嗽。本病病变常累及于脾,重者可内犯心肝,出现心阳虚衰和邪陷厥阴的变证。

1.风邪郁肺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风热、风寒之邪自口鼻、皮毛外侵,郁于肌腠,产生表证。犯于肺窍,邪热或寒邪化热,热蒸肺络,灼津炼液为痰,阻于气道,郁遏肺气,宣肃失司,则咳嗽加剧,痰鸣气促。

2.痰热闭肺 邪热炽盛,由表入里,蕴蒸于肺,熏灼肺津,炼液为痰,阻于肺络,气滞血行不畅化瘀。热、郁、痰、瘀相互交结,痰热壅盛,肺气闭阻,宣发肃降失职,则产生喘、咳、痰、热的典型证候。若邪气炽盛,毒热化火,闭阻肺气,阴津受灼,则致高热持续、咳喘剧烈、烦渴不宁的毒热闭肺重症。

痰热闭肺之证若邪毒鸱张,加之正气不足,则易于发生变证。感邪之后,肺气不利,气郁则血滞,心血运行不畅,心失所养,加之心气不足,则易于发生心阳虚衰之变证。若邪毒化热化火,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则形成邪陷厥阴之变证。

3.正虚邪恋 小儿肺脏娇嫩,邪热伤肺,最易耗损阴津,余邪留恋不去,后期则转成阴虚肺热之证。体弱气虚小儿或伴有其他疾病者,感受外邪后进一步损伤肺脾之气,易致本病迁延,形成肺脾气虚之证候。

【临床诊断】

1.病史 起病前常有感冒、咳嗽,或麻疹、水痘等病史。

2.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常见气喘、咳嗽、痰鸣咯痰、发热等症。新生儿患肺炎时,常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等症状为主,而无上述典型表现。

肺部听诊: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常伴干性啰音,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3.并发症 病情严重者,可并发面色苍白、发绀、四肢不温、右胁下癥块增大、脉细弱疾数的心阳虚衰变证;或见昏迷、抽风的邪陷厥阴变证。

4.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肺部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或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增强或降低。

(2)血常规 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3)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病毒学检查、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抗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有诊断价值。

【病证鉴别】

1.疾病鉴别

(1)与咳嗽鉴别 咳嗽病以咳嗽为主症,有痰或无痰,可见发热,但无气喘、鼻扇,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不固定的干啰音。本病临床以喘、咳、痰、热为主症,肺部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X线检查常可见炎性阴影。

(2)与哮喘鉴别 哮喘多为突发突止,发作期典型症状为哮鸣喘急,双肺听诊以哮鸣音为主,X线检查可正常,或有肺气肿、肺不张表现。肺炎喘嗽以咳嗽、气喘、痰壅为重,多数伴有发热,两肺听诊以中细湿啰音为主,X线检查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大片状阴影。

2.证候鉴别

(1)风寒郁肺证与风热郁肺证 皆有咳嗽、气喘,风寒郁肺证恶寒重、发热轻,鼻流清涕,咯痰清稀,咽部不红,舌苔薄白;风热郁肺证恶寒轻或无、发热重,鼻流浊涕,痰黄稠难咯,咽部红肿,舌苔薄白或黄。本病初起以风热郁肺证居多,风寒郁肺证出现为时较短,易转而化热。

(2)痰热闭肺证与毒热闭肺证 均有肺热壅盛,肺气闭郁的证候,区别在于热毒、痰浊轻重。痰热闭肺证具有本病喘、咳、痰、热的典型证候,痰鸣气喘症状显著,无明显伤阴证候。毒热闭肺证则常见壮热不退,咳嗽频作,气急喘憋,胸高胁满,唇指发绀,以及口渴引饮、舌质干红等伤阴表现,患儿烦躁不宁或昏睡不语,证情严重。

(3)阴虚肺热证与肺脾气虚证 两证均见于恢复期。阴虚肺热证可见低热盗汗,干咳无痰甚至咯痰带血,口干欲饮,舌红少津等阴伤而肺热不清表现。肺脾气虚证则多见于气虚体质患儿,病久迁延,神疲乏力,纳差便溏,多汗易感,常因复感外邪而病情反复。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以肺为主,可涉及脾、心、肝,主要从八纲辨证。初起外感风邪郁肺,辨证应分清风热或是风寒。继而外邪由表入里,肺气闭郁,应辨清热重还是痰重。后期邪减而正虚,要辨别阴虚或气虚。重症患儿需及早观察变证端倪,若面白肢凉,唇指青紫,呼吸浅促,脉搏细数,为心阳虚衰表现;若高热不退,躁扰不宁,神识不清,肢体惊惕,可能进而发生邪陷厥阴变证。

2.治疗原则 本病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要治法。初期应解表宣郁,分寒、热给予疏解。中期清热开闭,宣肃肺气。痰多壅盛者,治以降气涤痰;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配以活血化瘀;肺与大肠相表里,壮热炽盛时可通腑泄热。出现变证者,或温补心阳、或平肝息风,随证施治。疾病后期肺脾气虚者,宜补肺健脾益气为主;若是阴虚肺燥,余邪留恋,则当养阴润肺,兼清余邪。同时,本病还常结合其他治法,如中药成药、雾化吸入等。对于重症、变证,必要时需中西医结合治疗。

3.证治分类

(1)常证

①风寒郁肺

证候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气喘鼻扇,痰稀白易咯,可见泡沫样痰,或闻喉间痰鸣,咽不红,口不渴,面色淡白,纳呆,小便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辨证 本证起病之初,常在寒冷季节发生,由风寒之邪外袭而致咳喘。多有恶寒、发热、无汗之表寒证,鼻流清涕,有痰色白清稀,口和不渴,咽不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为风寒辨证依据。

治法 辛温宣肺,止咳平喘。

方药 华盖散加减。常用药:麻黄、杏仁散寒宣肺;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桔梗、白前宣肺止咳;紫苏子、陈皮化痰平喘。

恶寒身痛重者,加桂枝、白芷温散表寒;痰多稀白,舌苔白腻者,加法半夏、陈皮、生姜、莱菔子化痰止咳;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者,加姜半夏、藿香、苍术、厚朴燥湿化痰。如寒邪外束,内有郁热,症见呛咳痰白,发热口渴,面赤心烦,苔白,脉数者,则宜加石膏、黄芩,如大青龙汤表里双解。

②风热郁肺

证候 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流黄涕,咳嗽,气喘,咯黄痰,或闻喉间痰鸣,鼻翼扇动,口渴,便秘,小便黄少。面色红赤,烦躁不安,咽部红肿,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辨证 本证可因风热犯肺而发病,也可由外感风寒之证化热而来。多见发热转重,恶风,咽红口渴,舌红苔黄等。轻者发热咳嗽,气急痰多;重者则见高热烦躁,咳嗽剧烈,气促鼻扇等。重症易于发展为痰热闭肺证。

治法 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 银翘散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解表清热;桑叶、桔梗、前胡宣肺止咳;炙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宣肺清热。

发热、头痛、咽痛者,加牛蒡子、蝉蜕、板蓝根、芦根清热利咽;咳嗽剧烈,气喘痰多者,加瓜蒌皮、葶苈子、浙贝母、天竺黄清化痰热;热重者,加黄芩、栀子、贯众清肺泄热。

③痰热闭肺

证候 发热,有汗,咳嗽,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翼扇动,声高息涌,胸高胁满,张口抬肩,口唇发绀,烦躁不安,面色红,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辨证 本证多见于肺炎喘嗽的中期,痰热俱甚,郁闭于肺,而见上述诸症。临床以发热、气喘、咳嗽、痰壅为辨证依据。严重者肺闭痰瘀阻络,见口唇发绀,胸高气急,痰壅如潮,闷乱烦躁。

治法 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方药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常用药:炙麻黄、杏仁、前胡宣肺止咳;石膏、黄芩、鱼腥草、甘草清肺泄热;桑白皮、葶苈子、苏子泻肺涤痰;细茶肃肺化痰。

热甚者,加栀子、虎杖清泄肺热;热盛便秘、痰壅喘急,加生大黄或礞石滚痰丸涤痰泻火;痰盛者,加天竺黄、鲜竹沥、浙贝母、猴枣散清化痰热;喘促而面唇青紫者,加丹参、虎杖解毒化瘀。

④毒热闭肺

证候 壮热不退,咳嗽剧烈,痰黄稠难咯或痰中带血,气急喘憋,鼻翼扇动,胸高胁满,张口抬肩,鼻孔干燥,面色红赤,口唇发绀,涕泪俱无,烦躁不宁,口渴引饮,便秘,小便黄少,舌红少津,舌苔黄燥,脉洪数,指纹紫滞。

辨证 本证邪势炽盛,毒热内闭肺气。以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甚则涕泪俱无,鼻孔干燥为辨证要点。本证病情重笃,容易发生变证,若邪热化火内陷或正虚心阳不支,则迅速转为邪陷厥阴、心阳虚衰之危证。

治法 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药 黄连解毒汤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常用药:炙麻黄、杏仁、枳壳宣肺开闭;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石膏、知母、甘草清解肺热。

热毒重者,加虎杖、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便秘腹胀者,加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口干鼻燥,涕泪俱无者,加生地黄、玄参、麦冬润肺生津;咳重者,加前胡、款冬花宣肺止咳;烦躁不宁者,加白芍、钩藤清心宁神。

⑤阴虚肺热

证候 病程较长,低热盗汗,干咳无痰,甚至咯痰带血,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口干欲饮,盗汗,小便黄少,舌质红乏津,舌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辨证 本证多见于病程迁延,阴津耗伤、肺热减而未清者。常由痰热闭肺证或毒热闭肺证经治疗后转化而成。以病程较长、干咳无痰、舌红少津为主要表现。轻者咳嗽声作、干咳无痰;重者口干舌燥、干咳咯血,伴全身症状。

治法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清肺;桑白皮、百合、炙款冬花肃肺润燥止咳;扁豆、甘草益气和胃。

余邪留恋,低热反复者,选加地骨皮、知母、黄芩、鳖甲滋阴退热;久咳者,加百部、炙紫菀、枇杷叶、五味子敛肺止咳;汗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酸枣仁敛阴止汗。

⑥肺脾气虚

证候 久咳无力,痰稀白易咯,气短,低热起伏,面白少华,神疲乏力,自汗,纳差,口不渴,大便溏,易于感冒,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指纹淡。

辨证 本症见于肺炎喘嗽恢复期,或素体虚弱的患儿,病程迁延。临证以咳嗽无力,气短自汗为主要证候。偏肺气虚者面白少华、反复感冒;偏脾气虚者纳差便溏、神疲乏力。

治法 补肺益气,健脾化痰。

方药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党参(或人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五味子敛肺止咳;百部、法半夏、橘红止咳化痰。

咳重多痰者,去五味子,加远志、白前、莱菔子化痰止咳;虚汗多者,加炙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固表止汗;若汗出不温者,加桂枝、白芍温卫和营;大便不实者,加怀山药、炒扁豆健脾益气;纳差者,加焦山楂、焦六神曲和胃消食。

(2)变证

①心阳虚衰

证候 面色苍白,唇指发绀,呼吸浅促、困难,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或神萎淡漠,右胁下出现癥块并渐增大,心悸动数,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紫滞。

辨证 本证常见于病重之婴幼儿,或素体虚弱而患肺炎喘嗽者。临床以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四肢不温或厥冷、右胁下癥块增大、脉细弱疾数为辨证要点。

治法 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制附子回阳救逆;煅龙骨、煅牡蛎潜阳敛阴;白芍、甘草和营护阴。

气阳虚衰者亦可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少量频服以救急。若气阴两竭,可加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以益气养阴救逆;若出现面色苍白而青,唇舌发紫,右胁下癥块等血瘀较著者,可加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呼吸不整或叹息样呼吸者,加炙黄芪、炙麻黄、坎脐、熟地黄、山茱萸等益肺顺气。

②邪陷厥阴

证候 壮热不退,口唇发绀,气促,喉间痰鸣,烦躁不安,谵语狂躁,神识昏迷,口噤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舌质红绛,脉细数,指纹紫。

辨证 本证由于邪热炽盛,内陷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而致。临证以病情突然加重,壮热、烦躁、神昏、四肢抽搐、口噤项强等为辨证要点。

治法 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方药 羚角钩藤汤加减合牛黄清心丸。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僵蚕平肝息风;郁金、石菖蒲解郁开窍;白芍、生地黄、甘草滋阴而缓急解痉;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解毒。另服牛黄清心丸。

昏迷痰多者,加胆南星、鲜竹沥、猴枣散等豁痰开窍;高热神昏抽搐,选加紫雪、安宫牛黄丸等成药。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1)通宣理肺口服液 每支10mL。每服3~7岁7mL、>7岁10mL,1日2~3次。用于风寒郁肺证。

(2)小儿麻甘颗粒 每袋10g。每服<1岁1g、1~3岁3g、4~7岁5g、8~12岁8g,1日3次。用于风热郁肺证。

(3)儿童清肺口服液 每支10mL。每服<6岁10mL、>6岁20mL,1日3次。用于痰热闭肺证。

(4)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 每支10mL。每服<1岁3mL、1~5岁10mL、>5岁15~20mL,1日2~3次。用于痰热闭肺证。

(5)玄麦甘桔颗粒 每袋10g。每服1~3岁3g、4~7岁5g、8~14岁10g,1日3次。用于阴虚肺热证。

(6)玉屏风颗粒 每袋5g。每服<1岁2g、1~5岁2.5~5g、6~14岁5g,1日3次。用于肺脾气虚证。

(7)痰热清注射液 每支10mL。儿童按体重0.3~0.5mL/kg,最高剂量不超过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控制滴速每分钟30~60滴,1日1次,或遵医嘱。24个月以下婴幼儿禁用。用于风热郁肺证、痰热闭肺证。

(8)喜炎平注射液 每支2mL(50mg)或5mL(125mg)。儿童按5~10mg/kg·d或0.2~0.4mL/kg·d,最高剂量不超过2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2岁以下婴幼儿慎用。用于风热郁肺证、痰热闭肺证。

2.药物外治 肉桂12g,丁香16g,制川乌15g,制草乌15g,乳香15g,没药15g,当归30g,红花30g,赤芍30g,川芎30g,透骨草30g。制成10%油膏。每用适量,敷于背部湿性啰音显著处。1日1次,5~7日为1疗程。用于辅助治疗肺部湿性啰音。

3.针刺疗法 主穴:尺泽、孔最、列缺、合谷、肺俞、足三里。配穴:少商、丰隆、曲池、中脘,用于痰热闭肺证;气海、关元、百会,用于心阳虚衰证。

4.拔罐疗法 取肩胛双侧下部,拔火罐。每次5~10分钟,1日1次,5日为1疗程。用于辅助治疗肺部湿性啰音。

【预防调护】

1.预防

(1)冬春季节带儿童外出时防止着凉。气候冷暖骤变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受外邪。

(2)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调治,感冒、咳嗽、麻疹等患儿及时治疗。

2.调护

(1)病室空气新鲜,保持安静。

(2)呼吸急促时,应保持气道通畅,随时吸痰。

(3)对于重症肺炎患儿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变证。

【临证备要】

1.分期辨证施治 初期证有风寒、风热之分,治有辛温、辛凉之别。但风寒郁肺证较少,且易于转变为风热郁肺证、外寒内热证,所以处方不能过剂,需及时调整方药改用或加用清宣肺热之品;风热郁肺证则既有风热表证,又有热郁肺气之象,应辛凉解表与清宣肺热同用,因而取银翘散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中期以痰热闭肺证多见,用药应当分痰重、热重斟酌化痰、清热之多少;而毒热闭肺证关键在于热毒深重,当重用清热解毒之品。后期阴虚肺热证往往无痰且兼有余热未清,治疗在养阴同时莫忘兼清余热;肺脾气虚证则以气虚兼有痰浊不清为主,需补肺益气固表而兼以化痰,慎防复感。

2.变证证治要领 变证是肺炎喘嗽邪毒炽盛、正虚衰败所产生的危证。邪毒炽盛者易产生邪陷心肝变证,证候以壮热、烦躁、神昏、抽搐为主,需及早转予清热解毒、清心开窍、平肝息风治疗。正气不支而衰败者常见为心阳虚衰证,其证候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载:“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脉搏过于疾数者病情危重,当及早发现端倪,施以温壮心阳救逆固脱,取人参、制附子以救急,待阳气挽回后方可按常证继续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 肺炎喘嗽是儿科肺系疾病中较重的病症,临床需视病情轻重缓急、致病病原体、有无并发症,必要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JWHmfkm7HOEU5HWtmEQBVOyUSn/aah48v3TNTh1SkfHeXV8iJ6Kbrw5yht98ZT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