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咳嗽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以咳嗽症状为主症的肺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称之气管炎、支气管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以婴幼儿为多见。小儿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其中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本病一般预后良好,部分可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或者病情加重,发展为肺炎喘嗽。

有关小儿咳嗽的记载,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嗽候》:“嗽者,由风寒伤于肺也。肺主气,候皮毛,而俞在于背。小儿解脱,风寒伤皮毛,故因从肺俞入伤肺,肺感微寒,即嗽也。”历代儿科专著如《小儿药证直诀》《活幼口议》《万氏家传育婴秘诀》对咳嗽皆有诸多论述。《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咳嗽论》说:“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风则散之,更量大小虚实,意以施治。”为本病辨证论治确立了基本法则。《幼幼集成·咳嗽证治》将咳与嗽进行了区分,指出:“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并提出了风寒、痰火、食伤、阴虚等分证及立法选方。

【病因病机】

小儿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小儿肌肤柔嫩,藩蓠疏薄,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故小儿咳嗽以外感多见,其中又以感受风邪为主。《活幼心书·咳嗽》指出:“咳嗽者,固有数类,但分寒热虚实,随证疏解,初中时未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指出了咳嗽的病因多由外感引起。此外,肺脾虚弱则是儿童易于发生本病的主要内因。

咳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涉及于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肃。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邪侵于肺,肺气不宣,清肃失职而发生咳嗽。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痰,上贮于肺。咳嗽日久,耗伤正气,可转为内伤咳嗽。

1.感受外邪 主要为感受风邪。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宣,清肃失司,则致咳嗽。风为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又多随风而侵袭人体。若风夹寒邪,风寒束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若风夹热邪,风热犯肺,肺失清宣,则致咳嗽不爽,痰黄黏稠。外邪感肺者经治疗多可迅速向愈,但亦有因邪毒较重或特禀体质者常病程迁延,转为邪毒留恋、虚实夹杂或气阴亏虚证候。

2.痰热蕴肺 若外感之后,邪热稽留,易入内侵于肺脏。肺气失宣,水湿凝聚成痰;或脾弱气不化津,痰湿内生;或素有食积内热、心肝火旺。痰热相结,阻于气道,肺失清肃,则致咳嗽痰多,痰稠色黄,不易咯出。

3.痰湿蕴肺 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生冷所伤,致使脾失健运,水湿不能化生津液、水谷不能化生精微,酿为痰浊,上贮于肺。肺脏娇嫩,不能敷布津液,亦可凝聚成痰。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则致咳嗽痰多,痰液色白而稀。

4.肺脾气虚 小儿禀赋不足,肺脾素虚,或久咳不愈耗伤正气,致使肺脾气虚,肺虚气不布津,脾虚运化失司,痰液内生,蕴于肺络,致久咳不止,咳嗽无力,痰白清稀。

5.肺阴亏虚 小儿肺脏嫩弱,若咳嗽日久不愈,正虚邪恋,热灼肺津,阴津受损,阴虚生内热,或阴虚生燥,损伤肺络,而致久咳不止,干咳无痰,声音嘶哑。

【临床诊断】

1.病史 病前多有感冒病史。

2.临床表现 好发于冬春两季,气候变化较大时易于发病。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干啰音或不固定的粗湿啰音。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CRP正常;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CRP均增高。

(2)病原学检查 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鼻咽部分泌物拭子可一次性检测5~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中颗粒凝集法,IgM≥1:160对肺炎支原体(MP)近期感染或急性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价值。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检测,有助于支原体及多种病毒感染的诊断。

(3)X线检查 X线胸片显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增深。

【病证鉴别】

1.疾病鉴别

(1)感冒 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身痛等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肺部无异常体征。胸部X线检查正常。

(2)支气管异物 有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刺激性呛咳,胸部X线检查可见纵隔摆动,或因支气管阻塞而致肺气肿或肺不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确定诊断。

2.证候鉴别

(1)风寒证与风热证的鉴别 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区别在于伴随症状。风寒咳嗽患儿往往恶寒发热无汗,咽痒,但通常无明显的咽红、咽痛或咽干症状,舌质淡,苔薄白;风热咳嗽患儿常常发热恶风,微汗,在咳嗽同时红肿疼痛明显,或有明显的咽干、口干、饮水症状,舌质红,苔薄黄。

(2)痰湿证与痰热证的鉴别 痰湿咳嗽痰较清稀,或以白色的黏痰为主,痰易咯出;痰热咳嗽痰更黏稠,有时有明显的黄色、黄稠或黄绿色的痰液,部分患者出现痰中带血丝,同时有咽痛等明显的肺热表现。

(3)气虚证与阴虚证的鉴别 气虚咳嗽咳而无力,痰白清稀,常伴自汗易感;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常伴舌红少苔。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咳嗽病位以肺为主,辨证以八纲辨证为纲。首先辨别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发病较急,咳声高扬,病程短,伴有表证;内伤咳嗽,发病较缓,咳声低沉,病程较长。其次辨虚实,外感咳嗽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因有不同程度的里证,也有兼外感未除者,常呈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的证候变化。再次辨寒热,咳嗽痰白清稀,咽不红,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多属寒证;咳嗽痰黄黏稠,咽红,舌质红,苔黄腻,多属热证。

2.治疗原则 咳嗽治疗,以宣肃肺气为基本法则。外感咳嗽以疏散外邪,宣发肺气为要,根据寒、热证候不同治以宣肺散寒、宣肺解热。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疗时不宜过早使用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内伤咳嗽应辨别病位、病性,随证施治。痰盛者,按痰热、痰湿不同,分别治以清肺化痰、燥湿化痰。气阴虚者,按气虚、阴虚之不同,分别治以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养阴润肺、兼清余邪之法。本病除内服汤药外,还常使用中成药等法治疗,轻症亦有良好的疗效。

3.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

①风寒咳嗽

证候 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咽部色淡,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辨证 本证以起病急,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为特征。小儿风寒咳嗽容易转化为热证,若风寒夹热,症见声音嘶哑,恶寒发热,鼻塞,口渴,咽红;若转风热证,则咳嗽痰黄,口渴咽痛,鼻流浊涕。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金沸草散加减。常用药:金沸草祛风化痰止咳;荆芥、白前、前胡疏风散寒止咳;细辛温经散寒祛风;生姜、半夏散寒燥湿化痰。

寒邪较重者,加炙麻黄辛温宣肺;咳重者,加杏仁、桔梗、远志宣肺止咳;痰多者,加陈皮、茯苓化痰理气。伴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者,加辛夷、苍耳子、防风温通肺窍。风寒夹热证,方用杏苏散加大青叶、黄芩清肺热。

②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辨证 本证以外感风热证见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为特征。肺热重者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风热束表,症见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风热表证重者发热,鼻流浊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若风热夹湿,症见咳嗽痰多,胸闷汗出,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加减。常用药: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连翘、大青叶辛凉透邪,清热解表;杏仁、前胡、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肺热重者,加金银花、黄芩清宣肺热;咽红肿痛者,加土牛膝、玄参、蒲公英利咽消肿;咳重者,加枇杷叶、桑白皮清肺止咳;痰多者,加浙贝母、瓜蒌皮化痰止咳。风热夹湿证,加薏苡仁、半夏、茯苓宣肺燥湿。

(2)内伤咳嗽

①痰热咳嗽

证候 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辨证 本证以咳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咯出为特征。热重者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痰重者喉间痰鸣,舌苔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肺化痰止咳。

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常用药:桑白皮、前胡、款冬花肃肺止咳;黄芩、栀子、鱼腥草清泄肺热;桔梗、浙贝母、天竺黄止咳化痰;麦冬、甘草润肺止咳。

痰多色黄,黏稠难咯者,加瓜蒌皮、胆南星、葶苈子清肺化痰;咳重,胸胁疼痛者,加郁金、枳壳理气通络;心烦口渴者,加淡豆豉、淡竹叶清心除烦;大便秘结者,加瓜蒌子、制大黄通便泄热。

②痰湿咳嗽

证候 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辘辘,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指纹滞。

辨证 本证以痰多壅盛、色白而稀为特征。湿盛者胸闷,神乏困倦;湿浊困脾重者纳食呆滞。

治法 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 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常用药:炙麻黄、杏仁、白前、远志宣肺止咳;陈皮、半夏、茯苓燥湿化痰;甘草和中。

痰涎壅盛者,加苏子、莱菔子利气化痰;湿盛者,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宽胸行气;咳嗽重者,加款冬花、百部、枇杷叶肃肺止咳;纳呆者,加焦六神曲、炒麦芽、焦山楂消食运脾。

③气虚咳嗽

证候 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恶风,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指纹淡。

辨证 本证常为久咳,尤多见于痰湿咳嗽转化而成,以咳嗽无力,痰白清稀为特征。偏肺气虚者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恶风;偏脾气虚者面色苍白,痰多清稀,食少纳呆,舌边齿痕。

治法 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方药 六君子汤加味。常用药:党参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化湿;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百部、紫菀肃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

气虚重者,加黄芪、黄精益气补虚;咳重痰多者,加杏仁、川贝母、枇杷叶化痰止咳;食少纳呆者,加焦山楂、焦六神曲和胃消食。

④阴虚咳嗽

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指纹紫。

辨证 本证以干咳无痰,喉痒声嘶为特征,常由痰热咳嗽转化而来。阴虚重者午后潮热,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热伤肺络者咯痰带血;阴津耗伤,无以上承者口渴咽干。

治法 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麦冬、百部、百合养阴润肺止咳;生地黄、玉竹、甘草生津保肺;桑白皮、款冬花、枇杷叶宣肃肺气;黄芩、贯众清解肺热。

阴虚重者,加地骨皮、石斛、阿胶养阴清热;咳嗽重者,加紫菀、川贝母润肺止咳;咳重痰中带血者,加仙鹤草、藕节炭、白茅根清肺止血。

近年临床上常见有一些咳嗽每于冒受风寒则发作,晨起和夜间加重,干咳少痰,反复发病,缠绵难愈,且常伴有鼻鼽、哮喘等疾病者,与患儿特禀体质有关,称之为“风咳”。证候多属阴虚肺热、风束肺络。可用三拗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药选蜜炙麻黄、杏仁、紫菀、麦冬、天冬、百合、桑白皮、玉竹、天花粉、五味子、黄芩、炙甘草等。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1)清宣止咳颗粒 每袋10g。每服1~3岁1/2袋、4~6岁3/4袋、7~14岁1袋,1日3次。用于风热咳嗽证。

(2)小儿宣肺止咳颗粒 每袋8g。每服<1岁1/3袋、1~3岁2/3袋、4~7岁1袋、8~14岁1.5袋,1日3次。用于风寒外束,痰热郁肺证。

(3)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每支10mL。每服1~3岁10mL,1日3次;4~7岁10mL,1日4次;8~12岁20mL,1日3次。用于痰热咳嗽证。

(4)蛇胆川贝液 每支10mL。每服5~10mL,1日2次。用于痰热咳嗽证。

(5)二陈丸 每袋6g。每服6~9g,1日2次。用于痰湿咳嗽证。

(6)黄龙止咳颗粒 每袋3g。每服≤3岁3g、4~7岁6g、8~14岁9g,1日3次。用于痰热郁肺,肺肾气虚证。

(7)罗汉果止咳糖浆 每瓶150mL。每服5~10mL,1日2~3次。用于阴虚咳嗽证。

2.针灸疗法 针刺取穴:①天突、内关、曲池、丰隆。②肺俞、尺泽、太白、太冲。每日取1组,两组交替使用,1日1次,10~15次为1疗程,中等刺激,或针后加灸。用于气虚咳嗽证。

【预防调护】

1.预防

(1)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加强体格锻炼,增强小儿抗病能力。

(2)避免感受风邪,预防感冒。

(3)避免与煤气、烟尘等接触,减少不良刺激。

2.调护

(1)保持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度、湿度适宜。

(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

(3)经常变换体位及拍打背部,以促进痰液的排出。

(4)饮食应给予易消化、富营养之食品。婴幼儿尽量不改变原有的喂养方法,咳嗽时应停止喂哺或进食,以防食物呛入气管。年长儿饮食宜清淡,不给辛辣、煎炒、油腻食物,少给生冷、过甜、过咸食品。

【临证备要】

1.“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对咳嗽以五脏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揭示了咳嗽虽然为肺之病变,但其他脏腑病变也会影响肺而引起咳嗽,故咳嗽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要有整体观点,拓展思路。一般而言,外感咳嗽,病在肺,邪实为主,重在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是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功能失调累及肺所致,按治病求本的原则,需扶正祛邪,临证时在宣肺、肃肺、清肺、润肺、敛肺的基础上,可根据证候配合使用健脾化痰、清肝肃肺、清心宁肺、补肾降火等治法。

2.咳嗽病因多,宜审因而治 小儿的生理特点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肺脾常虚,且腠理疏松,肌肤薄嫩,易感受外邪,导致肺气失于宣肃,或内伤乳食,脾运失健,痰湿内生而发为咳嗽。常见病因有风寒、风热、食积、痰湿等,故治疗有散寒宣肺、疏风清热、消积止咳、燥湿化痰等不同的方法,当辨清病因,结合审因施治。

3.病位重肺脾,辨证用“化痰” 小儿脾常不足,易酿生痰浊而上贮于肺;肺脏娇嫩,津液失于输布,则易聚湿生痰,肺失宣降而致咳嗽痰多。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理。咳嗽的病理过程中,“痰”为重要因素,根据病因和病情的演变,可有温肺化痰、清热化痰、健脾化痰、燥湿化痰、养阴祛痰等治法,当辨证灵活应用。

4.辨病辨证结合论治 咳嗽是一个病证,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皆可按照咳嗽病来辨证论治。一般而言,急性支气管炎可按外感咳嗽来辨治;慢性咳嗽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病,可根据四诊及理化检查判断病因病机证候,按内伤咳嗽辨病辨证结合施治。 uVUO3ouUyXzYDHzTJjefdgUQlXSLHGmCtUaJg7Aa0zrW4yS9sT29kMohQ9NcAl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