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鼻鼽

鼻鼽是指以反复发作性的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等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本病为儿科常见病之一,可常年发病,也可呈季节性发作,以春季、秋季等气候多变时易于发病,年幼儿童发病率高于年长儿童,城镇儿童比农村儿童更易罹患。西医学疾病中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鼻鼽尚有鼽嚏、鼽鼻、鼽水等别称。最早记载见于《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民多鼽嚏。”《素问·脉解篇》提出“鼻鼽”名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明确了本病主症。古人论本病病因以寒证居多,如《景岳全书·鼻证》认为感受风寒:“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辨证录·卷三》所言肺气虚寒:“人有鼻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也有论及肺热,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曰:“鼽者……肺热甚则出涕。”或者脾虚、肾虚,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肾为欠为嚏。”并提出了辛散宣窍、温阳散寒、清宣利窍的多种治法方药,至今为临床应用。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内因与特禀体质及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相关;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尤以风邪为主。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肺,涉及脾、肾。病机关键为肺气不宣,鼻窍失利。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小儿肺常不足,或脾失所养,或阳失温煦,或先天禀赋不足,均易导致卫表不固,若复受外邪侵袭,肺气失于宣发,鼻窍为之不利则发病。部分患儿亦可由肺经郁热或风寒化热,鼻窍不利而发病。

1.肺气虚寒 小儿肺常不足,若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肺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疏松,风寒外邪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可致反复喷嚏、鼻塞、鼻痒、流清涕。

2.脾气虚弱 小儿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或久病伤脾,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失升清降浊之职,肺失所养,复为外邪侵袭,乃至鼻塞、喷嚏、流清涕等反复发作。

3.肾阳不足 小儿肾常虚,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阳亏虚,蒸腾气化无权,则温煦卫外之功不足,易为外邪所乘;子病及母,肺肾同病,虚寒内生,肺气不利,鼻窍失养,可导致反复发作性的鼻塞、喷嚏、流清涕等。

4.肺经郁热 若因热病肺经素有蕴热,或加外感风热、风寒化热,邪热郁于肺经,鼻窍不利,灼液为涕,亦可发为鼻鼽,见鼻塞、鼻痒、喷嚏、流黄脓涕等症。

【临床诊断】

1.病史 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部分患儿有湿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

2.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性的鼻痒、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塞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眼痒、咽痒等症状,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发作期常见鼻黏膜苍白、灰白或浅蓝色,水肿,少数鼻黏膜充血,鼻甲肿胀,鼻腔水样分泌物,在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部分患儿可见变应性黑眼圈、变应性敬礼动作。

3.合并症 可合并过敏性结膜炎、哮喘等疾病。

4.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2)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血清总IgE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有助于诊断。

【病证鉴别】

1.疾病鉴别

(1)与伤风鼻塞鉴别 伤风鼻塞指因感受风邪所致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特征的外感疾病,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全身症状,急性起病,病程较短,一般数日可愈,发病前多有着凉或疲劳史。而鼻鼽主要为鼻部症状,少有周身症状,具有发作突然,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特点。

(2)与鼻渊鉴别 鼻渊是指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等症状。鼻鼽以反复发作性的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等为主要特征,多伴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史。

2.证候鉴别 鼻鼽临床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特点,多因特禀体质、脏腑虚弱、外邪侵袭所致,或为肺经郁热,上犯鼻窍而发。临证重在辨肺、脾、肾三脏,而以肺为主。若为肺气虚寒证多伴有面色苍白,畏风怕冷,自汗,易于感冒等症;脾气虚弱多伴有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食少纳差,腹胀便溏,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症;肾阳不足证多伴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遗尿等症;若为肺经郁热则伴见鼻流浊涕,面红唇赤,皮肤蒸热,烦躁口渴,或咳嗽等症。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以脏腑辨证为主,重在辨别寒热虚实。虚证多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并以肺脾气虚、阳气亏虚为主,临症见鼻塞、喷嚏、流清水涕,鼻腔黏膜淡红或苍白,同时伴有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见证。实证则多起病较急,亦可反复发作,其起于外感风寒引发之初者,原有本病病史,着凉后鼻塞、鼻痒、清涕横流、喷嚏连作;或见于肺经郁热者,症见鼻腔黏膜偏红、鼻甲肿胀外,伴有鼻流黄浊涕、面红唇赤、烦躁口渴等里实热证。

2.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扶正培本,宣通肺窍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兼以祛风利窍,若肺气虚寒者以补肺固表、祛风散寒为主;若脾气虚弱者以健脾益气、升清化湿为主;若肾阳虚弱者以温补肾阳、通利鼻窍为主。实证当以祛邪为主,初起外感风寒者疏风通窍、温肺散寒;肺经郁热者清宣肺气、通利鼻窍。若虚实夹杂、寒热并存者,当予兼顾。本病为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应注意坚持较长疗程,随证施治。

3.证治分类

(1)肺气虚寒

证候 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或见咳嗽痰稀,鼻黏膜淡红或苍白,下鼻甲肿大,鼻道水样分泌物,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辨证 本证以鼻痒,喷嚏频发,流清涕,或鼻腔分泌物清稀,鼻黏膜淡红或苍白,伴面色苍白、畏风怕冷、自汗出、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特点。

治法 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方药 温肺止流丹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五味子补肺敛气;荆芥、细辛、苍耳子、辛夷疏风散寒,宣通鼻窍;桔梗开宣肺气,兼载药上行。

冒受风寒起病加麻黄、防风疏风散寒;畏风怕冷加桂枝、干姜温经散寒;鼻痒甚加蝉蜕、蒺藜祛风通络;流清涕多加藿香、苍术、白芷辛温燥湿;多汗加煅龙骨、煅牡蛎收敛止汗。

(2)脾气虚弱

证候 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面色萎黄,食少纳呆,消瘦,腹胀,大便溏薄,四肢倦怠乏力,鼻黏膜淡红或苍白,下鼻甲肿大,鼻道水样分泌物,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脉弱。

辨证 本证以反复发作鼻痒、喷嚏频发、流清涕、鼻黏膜淡红或苍白,伴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为特点。

治法 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炙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陈皮、当归理气和营。

喷嚏,清涕如水、量多加辛夷、苍耳子、苍术通利鼻窍、消风化湿;纳呆、大便溏薄加藿香、干姜、白芷温中燥湿;脘腹胀满加砂仁、木香理气除胀;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焦六神曲、炒麦芽健脾消食。

(3)肾阳不足

证候 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鼻黏膜苍白,鼻道水样分泌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 本证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儿,部分小儿可有早产等先天不足病史。以鼻痒,喷嚏频发、流清涕、鼻黏膜苍白,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为特征。

治法 温补肾阳,通利鼻窍。

方药 真武汤加减。常用药:制附子、细辛、生姜温肾助阳,以化气蠲饮;炒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白芍酸敛止嚏。

小便清长或遗尿加益智仁、乌药温肾缩尿;清涕长流加桂枝、苍术温阳除湿;鼻痒多嚏加炙麻黄、五味子消风滋肾;畏风、易外感加炙黄芪、防风补肺固表。

(4)肺经伏热

证候 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或黄浊涕,鼻塞,嗅觉减退,可伴有面红唇赤,口渴烦热,咳嗽,咽红、咽痒,或见鼻衄,鼻黏膜偏红,鼻甲肿胀,鼻腔干燥,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辨证 本证以鼻痒,喷嚏频发,鼻流清涕或黄浊涕,鼻黏膜偏红、鼻甲肿胀,鼻腔干燥,伴面红唇赤、口渴烦热、咽痒,或见鼻衄,舌质红、舌苔黄、脉数为特征。

治法 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 辛夷清肺饮加减。常用药:石膏、知母、黄芩、栀子清泻肺经伏热;辛夷、苍耳子开宣肺气,通利鼻窍;麦门冬、百合养阴润肺。

咽红肿痛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鼻流浊涕加薄荷、鱼脑石、龙胆疏风清热;咳嗽有痰加桑白皮、前胡、桔梗清肺化痰止咳。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1)辛芩颗粒 每袋5g。每服1~3岁2.5g、>3岁5g,1日2~3次。用于肺气虚寒证。

(2)玉屏风颗粒 每袋5g。每服1~3岁1/3袋、3 + ~7岁1/2袋、>7岁1袋,1日3次。用于肺脾气虚证。

(3)鼻渊通窍颗粒 每袋15g。每服<10岁半袋、≥10岁1袋,1日3次。用于肺经伏热证。

2.针灸疗法 选迎香、印堂、风池等为主穴,以足三里、肺俞、三阴交等为配穴。每次主穴、配穴各选1~2穴。针刺,用补法,留针20分钟,1日1次。肺气虚寒证可加灸。

3.穴位敷贴 选用白芥子、细辛、辛夷、甘遂、冰片等药物研粉。生姜汁调成膏状,敷贴于大椎、迎香、肺俞等穴位。

【预防调护】

1.预防

(1)提倡患儿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平时注意保暖,避免感受风邪。

(3)在寒冷、扬花季节出门戴口罩,减少和避免各种花粉、粉尘的刺激。

(4)注意室内卫生,经常除尘去霉,勤晒被褥,避免接触或进食易引起机体过敏之发物,忌辛辣刺激食物。

(5)积极寻找诱发因素,尽量避免。

2.调护

(1)积极防治邻近器官的病变,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等。

(2)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有鼻涕时不可强行擤鼻,以免邪毒入里窜耳,引起鼻窦炎、中耳炎等。

【临证备要】

1.病机正虚为本,治重扶正消风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则外邪易于入侵,外邪犯肺,肺失宣肃,清窍失养,反复发作则罹患本病,若缠绵不愈,日久则由肺累及脾肾。本病病程较长,常年或季节性屡发,临证以虚证、寒证为主,而风束肺窍则贯穿于本病始终,故治疗以扶正补虚为主,或益肺、或健脾、或温肾,但均当辅以宣通肺窍、消风御风,或兼顾散寒、化湿、清热等法。在本病早期重在补肺固表、消散外风、平息伏风;后期则以温补肺脾肾、扶正御风为主,俾使其正气存内,特禀体质改善,则鼻鼽可以获得缓解。

2.对策防治并重,慎防诱发因素 本病易于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故预防发病尤为重要。本病的间歇期在调理个体肺脾肾不足的同时,需因时、因地制宜制订预防方案,尤其寒冷或季节交替之际,当慎避虚邪贼风,特别是冷空气、花粉的刺激。同时,居住环境应清洁卫生,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均为预防要点。 2ZpxMRiDAVsGr5HKPY7T0dhcUMswde2NskdzpA2jlMd60E32tVahKotlMajRGi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