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儿科治法概要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中医学治法的内容,可归纳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治疗一切疾病时必须遵循的法则,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第二层次是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共性病机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法;第三层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等法;第四层次是针对病证所确立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即治疗措施,如中药内服或外用、针灸、推拿等。儿科疾病的治法基本与成人一致,但由于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生理、病理、病因、证候学特点与成人有异,故在治疗方法、剂量、给药途径上也有其特点,临证应灵活选用。

一、儿科治疗特点

(一)治疗原则和特点

1.治疗必须及时正确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属稚阴稚阳,患病后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必须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用药适当、剂量准确,若是失治误治,极易造成轻病转重、重病转危。

2.选药处方审慎灵活 儿科用药,一定要注意小儿的体质特点,洞悉病情发展变化规律,勿留邪,不损正,固护正气,维护生机。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处方应轻巧灵活,不宜呆滞,不可重浊,不得妄加攻伐。对大苦、大寒、大辛、大热,特别是有毒之药物、有损伤之治法,一定要审慎应用,即便“有是证而用是药”,也应中病即止,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衰其大半而止”“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了儿科用药的难点和注意点:“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3.时时注重顾护脾胃 小儿的生长发育依赖后天脾胃化生的精微之气以充养,疾病的恢复依赖脾胃的健运生化,先天不足的小儿也要靠后天来调补。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慎用大苦、大寒及峻下攻伐之品,以免损伤脾胃;在疾病后期,应注重调理脾胃,以利疾病恢复。

4.不可妄投补益之剂 补益之剂对体质虚弱的小儿有增强机体功能,助长发育的作用。由于药物每多偏性,有偏性即有偏胜,故补益之品不可滥用。正如《格致余论·病邪虽实胃气伤者勿使攻击论》所说:“虽参芪之辈,为性亦偏。”《医述·幼科集要》说:“小儿勿轻服药,药性偏,易损萌芽之冲和;小儿勿多服药,多服耗散真气。”应“以中和为贵。”小儿生机蓬勃,只要乳哺得当,护养适宜,自可正常生长发育。长期用补益可能导致壅滞脾胃、妨碍运化功能,甚至产生性早熟等疾病。或小儿偶受外邪,或痰湿食滞,若用补益之剂,则是闭门留寇,恋邪助邪。即使确有虚证,也要明确虚的性质、部位、程度,分辨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并顾及小儿脾胃的运化能力,合理应用各种补益之法,切不可滥用。

5.整体治疗调适情志 虽然小儿病因特点以外感、饮食损伤和先天因素居多,但随着儿童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增高,情志因素在小儿疾病调护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小儿心神怯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更应注重整体治疗,即身心两方面的治疗。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促使小儿心性平和。

(二)合理选用治法

中药内服是儿科应用最多的治法,其中汤剂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最为常用;中药颗粒剂易于贮存携带,口感改善,服用方便,在儿科受到欢迎;中成药有固体制剂如丸、散、片、胶囊等,液体制剂如合剂、口服液、糖浆、膏剂等。小龄儿首选液体制剂,若是用固体制剂也要掰开、研碎、水调后服用。药物外治使用简便,用于辅治或主治部分病症有良好的效果。推拿疗法、艾灸疗法不受条件限制,无痛苦无损伤,易为患儿及家属接受。针刺疗法用于儿科,应选用适合小儿的针刺手法。

(三)常用给药方法

1.口服法 应根据年龄、病情选用合适剂型。婴幼儿用汤剂、中药颗粒剂、散剂、冲剂、水剂、糖浆等较适合;年长儿可选用片剂或丸剂。小儿口服药物易引起恶心、呕吐,应注意喂药方式和方法。

2.注射法 常用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静脉给药有直接进入体内、作用迅速的优点,但也要注意观察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肌肉注射对小儿刺激大,注射次数过多可造成臀部肌肉挛缩,影响下肢功能,故小儿非病情必需时不宜采用。

3.其他途径 尚有雾化吸入法、鼻饲法、直肠给药和外用药等。雾化吸入法常用于咽喉、口鼻、呼吸道疾病;昏迷患儿可用胃管鼻饲法灌入;直肠给药常用于发热、某些肠道疾病和肾脏疾病的治疗;外用药以膏剂为多,也可用水剂、混悬剂、粉剂等。

(四)中药汤剂用法

小儿用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医者经验、季节气候、地域而异。一般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为成人量的1/3,幼儿为成人量的1/2,学龄儿童为成人量的2/3或成人量。

小儿汤剂的煎服方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药物的处理与成人相同。汤剂煎煮放水不要太多,一般以浸透后水能略高于药物为适宜。煎出的药液总量,要根据年龄大小来掌握,一般新生儿10~30mL,婴儿60~100mL,幼儿及学龄前儿童120~240mL,学龄儿童240~300mL,每日服药次数按照患儿每次服药量和病情特点灵活掌握,可分2~4次不等。

服药方法也要符合小儿特点与病情需要。正确的喂药方法是:固定小儿头手,用小匙将药汁送至舌根部,将小匙竖起,使之自然吞下。也可用市售喂药器吸取药液后,伸入小儿口内舌根部推入,切勿捏鼻强灌,以防呛入气管。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在药液内加适量冰糖或饴糖矫味。对年龄较大小儿,最好讲清道理,争取患儿主动配合服药。

二、内治法

儿科常用内治法有以下几种。

(一)疏风解表法

主要适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表卫诸证。由于风邪郁于肌表,开阖失司,可用疏散风邪之汗法,使邪毒从肌腠外透而解。因小儿腠理疏松,发散解表须有度,不可过用,否则有汗多亡阳之虞。疏风散寒解表法代表方有荆防败毒散、葱豉汤、麻黄汤等;疏风清热解表法代表方有银翘散、桑菊饮等;祛暑解表法代表方有香薷饮、新加香薷饮等;透疹解表法代表方有宣毒发表汤等。

(二)清热解毒法

主要适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如温病、湿热病、斑疹、痢疾、血证等。按邪热之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之不同,合理选用甘凉、辛寒、苦寒、苦泄、咸寒等方剂。表邪由表入里而表邪未尽者,可用栀子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等;证属阳明里热者,可用白虎汤;湿热化火或湿热留恋,可用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等;温热之邪入于营血,可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神犀丹等;出现丹毒、疔疮、痈疡等火热实证者,可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泻心汤等;肝胆火旺者,可用龙胆泻肝汤等。清肺热有泻白散、桑白皮汤等;清肝热有泻青丸、龙胆泻肝汤等;清心热有导赤散、泻心导赤散等;清脾热有泻黄散、清热泻脾散等。此法用药多为寒凉之品,易伤小儿脾阳,应用时须掌握好时机、法度及配伍,不宜久用。

(三)止咳平喘法

主要适用于邪郁于肺,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诸证。本法以宣肃肺气为基础,按证候配以清肺、温肺、润肺、化痰、平喘、止咳、解表诸法。止咳代表方如杏苏散、桑菊饮、桑杏汤等;平喘代表方有小青龙汤、定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若久咳,每由肺及肾,出现肾虚证候,可温肾纳气,如参蛤散。

(四)消食导滞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内滞之证,如积滞、呕吐、伤食泻、腹痛、疳证等。小儿脾胃薄弱,若饮食不节,则停滞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受纳功能失职,升清降浊功能失司。食滞内积常用消食化积法,如消乳丸、保和丸;食积不消用导滞下积法,如枳实导滞丸、调胃承气汤等。临证还可选择侧重点不同的消积导滞药,如麦芽消乳积,山楂消肉食积,六神曲善化谷食积,莱菔子擅消麦面之积,可随证选用并重用。

(五)健脾助运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之证。如厌食、疳证、泄泻、呕吐、腹痛等。健脾法有补脾气、养脾血、滋脾阴、温脾阳四法。补脾气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养脾血方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滋脾阴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温脾阳方如甘草干姜汤、理中丸。儿科使用补脾法时,要注意适当佐以运脾之品,以免碍滞脾运,如脾虚湿阻与芳香化湿法配合,方如七味白术散、不换金正气散;脾虚气滞与理气药配伍,方如异功散、香砂六君子丸;脾虚食积与消食导滞药配伍,方如枳术丸、健脾丸等。

(六)通腑泻下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积滞、实热及水饮等证。按其适应证不同,可分为导滞泻下法,用于里实积滞、便秘及水饮,常用枳实导滞丸、调胃承气汤等;祛痰泻下法,用于痰饮壅盛之哮喘、肺炎喘嗽、急喉喑等证,方如礞石滚痰丸等;逐水泻下法,用于水湿停积之水肿、悬饮等,方如舟车丸、十枣汤等;解毒泻下法,用于邪热炽盛之肺炎喘嗽、乳蛾、暑温等,方如泻心汤、凉膈散等;驱虫泻下法,用于蛔虫病、蛲虫病、姜片虫病等,方如万应丸等。

(七)培元补肾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五迟、五软、遗尿、解颅、哮喘等。按其证候不同,又分为补肾益阴法,方如六味地黄丸;补肾填精法,方如河车大造丸;温补肾阳法,方如右归丸;阴阳并补法,方如金匮肾气丸。

(八)安蛔驱虫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肠道虫证,如蛔虫病、蛲虫病、姜片虫病等。其中尤以蛔虫病变化多端,可合并蛔厥(胆道蛔虫症)、虫瘕(蛔虫性肠梗阻)等,当先安蛔缓痛为主,方用乌梅丸等,待病势缓和后,再予驱虫。常用使君子散、追虫丸、下虫丸等。驱蛔虫有效中药有使君子、苦楝皮等;驱姜片虫有槟榔、榧子等;驱蛲虫有大黄与使君子同用,配合百部煎剂灌肠等法。

(九)凉血止血法

主要适用于血溢脉外而出现的各种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出血,如咯血、吐血、鼻衄、齿衄、紫癜、尿血、便血等病证。血热妄行常用清热凉血法,方如犀角地黄汤、玉女煎、小蓟饮子、槐花散等;脾不摄血常用益气摄血法,方如归脾汤、黄土汤;阴虚火旺常用养阴凉血法,方如大补阴丸。常用成药如云南白药、三七等。

(十)活血化瘀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血瘀之证,以及各种久病痼疾、疑难重症,如癥瘕、紫癜、肾病、哮喘、肺炎喘嗽等。基本方为桃红四物汤,另可按不同部位分别选用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桃仁承气汤等。基于“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理论,活血化瘀方中常辅以行气之品。

(十一)镇惊开窍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等证。小儿暴受惊恐,神志不安,可用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安神镇惊;热极生风,项强抽搐,可用羚角钩藤汤等镇惊息风;热入营血而神昏、惊厥,可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镇惊开窍,清热解毒;痰浊蒙窍,惊风抽搐,可用苏合香丸等豁痰开窍;感受时邪秽浊之气而吐泻昏厥,可用行军散、玉枢丹等辟秽开窍。

(十二)利水消肿法

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肿的患儿。若为湿邪内蕴,脾失健运,水湿泛于肌肤者,则为阳水;若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聚为肿,则为阴水。阳水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苓散、五皮饮、越婢加术汤等;阴水可用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真武汤等。此外,车前子、荠菜花、陈葫芦、玉米须等,也有消肿利尿作用。

(十三)回阳救逆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元阳虚衰欲脱之危重证候。代表方有四逆汤、参附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等。

(十四)祛风息风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肝风内动、风痰内扰、脾弱肝旺证。如暑温、惊风、癫痫、脐风、抽动障碍等。平肝息风常用羚角钩藤汤、钩藤饮等;镇肝息风常用镇肝息风汤、牛黄散等;凉肝息风常用牛黄散等;清肝息风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味丹栀汤等;补脾息风常用缓肝理脾汤等;温阳息风常用固真汤、逐寒荡惊汤等;滋阴息风常用大定风珠、小定风珠、阿胶鸡子黄汤等;柔肝息风常用涵木养营汤等;豁痰息风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定痫丸、清心涤痰汤等。

(十五)收敛固涩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脏腑虚弱、正气不足之久咳、久泻、自汗盗汗、遗尿等。若邪气未尽,不可过早使用本法,以免邪气留连不去,加重病情,有闭门留寇之嫌。固表敛汗常用牡蛎散、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等;敛肺止咳常用九仙散;涩肠固脱常用真人养脏汤、四神丸等;固肾缩尿常用缩泉丸等。

三、外治法

药物外治法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置于小儿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以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

(一)外治法的优点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而小儿肌肤柔嫩,脏气清灵,外治之法,作用迅速,可直达病所,且使用安全、毒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应证广、易于推广,是对药物内治法的重要补充,故有“良医不废外治”之说。

外治诸法,其理与内治法相通,外治法通常按经络腧穴选择施治部位,亦需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选用。《理瀹骈文·略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二)外治法的种类

儿科临床常用外治法,主要有敷、贴、熏、洗、吹、点、灌、嗅等。

1.熏洗法 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熏蒸、浸泡、洗涤、沐浴患者局部或全身的外治法。熏洗疗法可用于局部和全身的多种疾病。利用煮沸的药液蒸气熏蒸皮肤的方法是熏蒸法,常用具疏风散寒、解肌清热、发表透疹、辟秽的药物,用于麻疹、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如麻黄、浮萍、芫荽煎煮熏蒸麻疹患儿,可助透疹。煎煮的药液温度降为温热后,浸泡、洗涤局部的方法是浸洗法,常使用具有疏风通络、舒筋活血、驱寒温阳、祛风止痒功效的药物,用于痹证、痿证、外伤、泄泻、脱肛及多种皮肤病。又常与熏法同用,先熏后洗,如石榴皮、五倍子、明矾煎汤先熏后洗肛门治疗脱肛。

药浴法是用药液沐浴全身的方法,常使用具有发汗祛风、解表清热、透疹解毒、活络蠲痹、祛风止痒功效的药物,用于感冒、麻疹、痹证及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如苦参、菊花、蛇床子、金银花、白芷、黄柏、地肤子、石菖蒲煎汤,温浴,可治疗全身瘙痒症。

2.涂敷法 是将新鲜的中草药制成药液,或调制成药糊、药泥等,涂抹、湿敷于体表局部或穴位的治疗方法。涂敷疗法常用具有清热解毒、温中止泻、活血消肿、止咳平喘、利尿摄尿、燥湿收敛等功效的药物,治疗发热、痄腮、哮喘、泄泻、腹痛、遗尿、暑疖、湿疹、烧伤等疾病。如用鲜马齿苋、鲜蒲公英、青黛散、紫金锭等,任选一种,调敷于腮部,治疗痄腮;用复方湿疹液(马齿苋、连翘、百部、苦参、五倍子、生甘草、白芷,煎液)涂敷患处,治疗奶癣;用白芥子、胡椒、细辛研末,生姜汁调糊,涂敷肺俞穴,治寒喘;用吴茱萸粉涂敷于足底涌泉穴,治疗滞颐等。

3.罨包法 是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多用于汗证、积滞等病证。如用皮硝包扎于脐部治疗积滞;用五倍子粉加食醋罨包脐部治疗盗汗等。

4.热熨法 是将药物或适当的辅料(盐、姜、葱),经加热处理后,进行局部熨敷的治疗方法。可借助热力,使药物直达病所,有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通阳利尿、镇痛消肿等作用,用于腹痛、泄泻、积滞、癃闭、痹证、痿证、哮喘等疾病。如食盐炒热熨腹部,治疗中寒腹痛;生葱、食盐炒热,熨脐周围及少腹,治疗癃闭等。

5.敷贴法 是将药物熬制成膏药、油膏、药饼,或用自然薄型药源、人工加工制作得到的药膜,贴敷在施治部位的治疗方法。此法不仅可使药力直达病所,而且可使药力由表及里以调节阴阳、脏腑、气血,拔毒外出、活血解毒以达到预防与治疗作用,多用于感冒、哮喘、肺炎、泄泻、腹痛、遗尿、暑疖、湿疹、烧伤等疾病。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贴敷于脐部,治疗寒证泄泻;用炒白芥子、面粉等份研末,水调,以纱布包裹,敷贴于背部第3、4胸椎处,用于肺炎喘嗽;蟾皮药膜贴局部用于痄腮、疖肿初起等。

6.擦拭法 是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主要用于小儿口腔、鼻腔及皮肤,有活血止痛、祛风止痒等治疗作用。如用冰硼散、西瓜霜擦拭口腔,或用淡盐水、银花甘草水拭洗口腔,治疗鹅口疮、口疮;用紫草油治疗小儿红臀等。

7.药袋法 是将药物研末,装袋,制成香囊佩挂于小儿胸前,或做成药枕当枕头,或做成肚兜系于腹部,或做成背心穿戴,用以防治小儿疾病的方法。常用具辟秽免疫、祛风燥湿功效的药物,如用山柰、苍术、冰片、白芷、藁本、甘松、丁香、砂仁等做成香囊,经常佩戴,具有辟秽解毒、增进食欲的作用;用具宣肺通窍、疏风散寒、清热祛暑功效的药物做成药枕,治疗鼻渊、感冒、疰夏、头痛等疾病;用具温脾散寒、理气止痛、消食除胀、止吐止泻功效的药物如茴香、艾叶、甘松、山柰、肉桂、丁香等制成的暖脐肚兜,可治疗脾胃虚寒性腹痛腹泻等。

四、其他治法

(一)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用推拿手法防治疾病的方法。有促进气血运行、经络通畅、神气安定、脏腑调和的作用,儿科临床常用于泄泻、呕吐、腹痛、疳证、厌食、感冒、哮喘、遗尿、肌性斜颈、痿证等病证。小儿推拿疗法有儿科特定的穴位。操作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而不飘浮,常用手法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掐法、揉法、搓法等。急性出血性疾病、急性外伤、急腹症,以及局部有皮肤病者,不宜推拿。

捏脊是小儿推拿疗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常用于疳证、泄泻、遗尿及脾胃虚弱的患儿。操作方法:患儿俯卧,医生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自尾椎两旁开始,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如此反复5次,从第3次起,每捏3把,将皮肤提起1次。每日1次,连续6天为疗程,休息1天,再作第2疗程。对脊背皮肤感染、出血的患儿禁用此法。

(二)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包括多种针法和灸法。小儿针灸疗法常用于治疗遗尿、哮喘、泄泻、痢疾、痿证、痹证等病证。小儿针灸疗法所用经穴基本与成人相同,但小儿接受针刺的依从性较差,故一般采用浅刺、速刺的方法,不常深刺和留针;小儿灸治常用艾条间接灸法,与皮肤有适当距离,以皮肤微热微红为宜。

小儿针法除体针外,还常用头针、腕踝针、耳针,这些针法以经络学说、神经学说为理论指导,分别于头部、腕踝、耳朵取穴,施针便利,不受限制。

图1-2 四缝穴位图

刺四缝疗法是小儿针法中常用的一种。四缝是经外奇穴,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中节正中点,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针刺四缝有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疳证、厌食。操作方法: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针刺约1分深,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黏液少许,每周2次。

揿针是目前在儿科使用较多的一种针法,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直径0.3~0.9mm不等,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在穴位上埋针,通过穴位刺激,起到减轻疼痛、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根据病情需要,埋针相应的穴位。用时可将针体揿入皮下,埋针3~5天不等。

(三)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有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及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肺炎喘嗽、哮喘、腹痛、遗尿等病证。儿科拔罐疗法常用口径较小的竹罐或玻璃罐等,留罐时间短。若是高热抽风、水肿、出血、严重消瘦、皮肤过敏、皮肤感染者,不宜采用此法。

(四)割治疗法

割治疗法有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等功效,常用于疳证、哮喘等病证。儿科常取两手大鱼际处割治。操作方法:将两手掌局部消毒后,用大拇指揿住刀口旁约1cm处,用0.4cm宽的平口手术刀直戳割治部位,创口长约0.5cm,然后挤出赤豆大小黄白色脂状物,并迅速剪去,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其上,绷带包扎,5天后可解除包扎。术中、术后注意防止感染。

(五)饮食疗法

本法又称“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食物或药食同源的中药制成膳食或药膳,利用食物的寒热温凉偏性和不同功能,达到防治疾病、养生健体的目的。食疗侧重调节机体功能、促进病体康复。食疗古方有溯源汤、阳春白雪膏、茯苓饼等。现代用山楂糕、鸡内金粥治积滞,茯苓粥、怀山药粥治脾虚,甘蔗汁治热病后期伤阴等。随着民众健康素养的提高,食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 tIf+g1TcDiT4doHG5fGfN6d43MmTaMpZYOZj8exBUQizpwDv8EKlAEA7MbWjcrR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