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儿科辨证概要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及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指导下,从整体出发,对四诊所获得的症状和体征,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气血津液、三焦、病因等多种辨证方法周密细致地分析和归纳,概括其所属证候的方法。辨证的内容,包含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证候群与发病原因、病机转化、发病部位、疾病性质,以及邪正消长、疾病动态变化情况等。

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生理、病理、病情反应特点,疾病的表现及转归与成人均有差异,因此儿科在具体应用这些辨证方法时仍有不同特点。

一、儿科临床辨证特点

儿科辨证的方法及内容与成人一致,但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除注重辨别寒热、虚实、脏腑盛衰外,儿科辨证常与辨病相结合,强调辨证的及时准确,注意主症的同时还要辨识兼夹证等,强调患儿个体的特异性。

1.全面搜集四诊信息辨证 全面收集符合实际的“四诊”资料,是取得正确诊断和辨证的客观先决条件。儿科诊法虽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在具体运用四诊时,既要四诊合参,详尽地占有资料,又要注意小儿诊法特点,即重视望诊资料的同时,仍以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全部资料作为辨证的依据,现代还应利用各种理化检查的结果来协助辨证辨病。

2.通过症状分析辨识证候 症状是辨证与辨病的重要依据,有时还成为病变中诊疗措施变化的重要指标。症状的出现是疾病本质的外现,要辨证、识病,就必须从症入手,通过综合分析症状来进行辨证,这是中医师的基本技能。学会识症,即对儿科临床症状的认识与体悟,这是辨证的前提,否则就辨而不清、辨而不准。首先是通过对临床症状的细致观察来认识症状,然后才是根据症状的表现来辨证。比如患儿以咳嗽为主诉,要辨清咳嗽的情势紧迫与舒缓,是单声咳,还是呛咳或连咳不已;是咳声紧闷重浊不舒,还是咳声轻扬高亢;咳声是发于上部,还是发自深部;咳嗽是新发,还是宿疾;咳嗽好发于夜间,还是清晨,或无分昼夜。以及咳嗽的程度轻重、咳时姿态等,并需结合伴随症状,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属性,作出正确的诊断、辨证。

3.强调儿科辨证准确及时 小儿生理病理上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属“稚阴稚阳”,患病后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温病条辨·解儿难·小儿痉病瘛疭病共有九大纲论》)。因此,必须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时准确辨证,以便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

4.重视疾病演变动态辨证 由于小儿的体质特点、疾病性质不同,内外环境的变化、用药治疗的影响,小儿患病后的病位、病性、病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证候的转化、兼夹、合并等各种情况也会随时发生。因此,儿科临证时必须用动态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病情,了解疾病证候的演变转化规律,追踪治疗后的反应,尤其注意邪正消长盛衰的动态变化,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动态辨证,及时修改或调整治疗方案。

5.八纲辨证重视寒热辨识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临床辨证的总纲,在儿科疾病辨证中,需要特别注重识别“寒热”二证。因儿科常见病证中,表里各有寒热、虚实亦各有寒热,外感疾病分寒热、内伤杂病亦分寒热,所以儿科在具体运用八纲辨证时,必须首先重视寒热二证的辨识,在此基础上再分表里、辨虚实、认阴阳。外感疾病多实证,初期分表寒、表热,中期分里寒、里热;内伤杂病多虚证,阳虚生内寒,阴虚生内热;儿科疾病证候演变快、变化多,寒热夹杂者也不少见。儿科疾病“易寒易热”,以寒热辨证为切入点,再区分表里、虚实、阴阳,是易于从表象分析其证候本质的方法。

6.脏腑辨证注重肺脾证候 小儿肺脏娇嫩,外感六淫与疫疠之邪易于从鼻及肌肤犯入,即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小儿肺系疾病在临床最为多见。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外感病因中的湿邪及其他诸邪也可以犯脾,使脾运胃纳功能失常,发生脾胃疾病,或者在其他疾病中兼有脾胃证候。所以,在五脏辨证之中,应注重肺脾两脏证候的辨别。当然,心、肝、肾诸脏疾病的辨证也值得注意,并且,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更要注意五脏之间的关联。尤其是外感肺系疾病对其他四脏的影响,如肺病及脾、肺病及心、肺病及肝、肺病及肾均属常见;而脾为后天之本,脾气一旦受困,则五脏六腑皆失其养而产生种种变端。

7.规范准确使用证候名称 儿科辨证的过程,就是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思维、技巧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疾病,着重辨病名、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辨病机、确立证名等环节。通过辨证,在对当前证候的成因、病性、病位、病势等本质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就这些本质作出概括,进而提出完整而规范的证名诊断。一般规范的证名都应包含病位、病性、邪正盛衰以及病机等内容,其用词应精炼、全面,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证名所用的词,应符合中医理论特色,既能反映疾病现阶段的本质,又是规范的中医术语,不可生造。具体可参考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二、儿科常用辨证方法

中医儿科常用的辨证方法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是中医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和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理论一起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并且经过长期反复临床验证,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些辨证方法各具特色,各有其适应范围及不足之处,临床应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选用。

(一)八纲辨证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纲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其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明确提出八纲辨证是儿科疾病辨证的基本方法:“小儿之病……然辨之之法,亦不过辨其表里寒热虚实。”病位不外表里,病性可分寒热,邪正盛衰可归虚实,阴阳为总纲。同是一种疾病,由于患儿体质的区别、受邪的浅深、患病的久暂,以及致病因素的转化不同,八纲辨证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在治疗上也有所差异。当然,运用八纲辨证,对疾病的归类,并不是决然分割的,而是互相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里证有里寒、里热、里虚、里实,也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或表里俱虚、表里俱热、表里俱寒、表里俱实,这就说明表里与寒热虚实、寒热与表里虚实、虚实与表里寒热,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至于阴阳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阴转阳、由阳转阴,阴阳消长、阴阳互结等。更有八纲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与转化。因而,运用八纲辨证,不可胶柱鼓瑟、一成不变。

儿科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是一种定性辨证,用以明确疾病的病位、病性,是各种辨证的纲领,在儿科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小儿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证情往往错综复杂,不易分辨,再加上儿科“问诊”不全,供辨识的症状不多,故在运用八纲辨证时一般首先分清寒热,危急重症当辨识虚实。由于小儿病变属性错杂互见,少有单一典型证候,且小儿实证多、热证多,尤以外感病证较著,杂病亦然,临证时要及时、动态审慎辨别。

(二)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对四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确定疾病病因的辨证方法。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有关儿科疾病的论述达255候,特别是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问世,对儿科病因辨证的发展影响较大,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说:“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疳痫之类,不过数种。”明清时期由于麻疹、天花等时行疾病的流行,十分重视病因辨证。现代儿科临床在病因辨证的基础上又常结合理化检查方法探究疾病的起因。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辨证除外感六淫、疫疠之邪、内伤饮食、七情所伤外,内生性病理产物、脏气不平亦是儿科常见的致病因素。此外,如哮喘、癫痫、阴水、抽动障碍、紫癜、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一些内伤病证,辨证过程中也要注意辨识诱发疾病的原因,祛除诱因对此类疾病的防治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患儿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病因辨证是辨别疾病当前证候的原因。中医学历来就有“辨证求因”“审证求因”之论,这是中医学独特的病因说。不同的病因致病往往各有其不同的起病、发展变化、转归预后的规律。病因往往决定疾病的性质,也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法的确定。病因辨证在儿科中应用广泛。

(三)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主要用于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疾病、热性病证,如麻疹、风痧、暑温、丹痧等,以及一些非传染性的出血性病证,如鼻衄、紫癜、发斑等。小儿的温热性疾病和时行疾病甚多,故“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的方法在儿科临床上的运用极为普遍。“卫气营血”辨证,既是温热性疾病四类不同证候的归类,又是代表温热疾病发展过程中深浅不同的四个阶段,用于认识病变的类型、病证性质,以确定病变浅深、轻重,并以之作为治疗依据。“三焦”辨证将温病发展过程按上焦、中焦、下焦分成初、中、末三个阶段,对于病发于表的温病,一般可用以确定病变阶段、病变部位、病证性质及治疗原则。

(四)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用于辨别外感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群的分类方法,通过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是对于外感疾病结合经络、脏腑、八纲等各种理论的一种综合性辨证方法。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见“合病”“并病”或“传经(循经传、越经传)”等复杂情况。又由于小儿不会语言或表达不准确,所以年龄愈小,运用六经辨证的机会就愈少。

(五)脏腑辨证

五脏辨证,始于《黄帝内经》,倡于张仲景,儿科则起于钱乙,盛于万全、王肯堂。《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中首次将五脏辨证系统应用于儿科,开创了五脏论治的先例,提出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五脏辨证纲领,并对五脏与四诊的联系、五脏盛衰与季节时辰的关系、五脏补泻方剂及治疗原则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建立了儿科病五脏辨证体系。钱乙以证候为准绳,用“惊、风、困、喘、虚”来归纳五脏主要证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中医辨证方法虽多,且各有其应用范围和特点,但论病位及病理变化多数还是落实在脏腑上。如《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五脏病》云:“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八纲”辨证主要辨别疾病的类别、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卫气营血”辨证和“六经”辨证主要辨别外感疾病传变的所在阶段,而要了解各种疾病的病位和病理变化,则均可以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解决。例如“八纲”辨证的阴虚、阳虚,究竟虚在何处则要用“脏腑”辨证才能确定,阴虚有心、肺、肝、脾、肾之不同,阳虚有心、脾、肾之区别。因此,脏腑辨证在儿科应用十分广泛。

1.肺(与大肠)病辨证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五脏所主》云:“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开窍于鼻,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通调水道,朝百脉,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对人体水道通调及百脉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肺与大肠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呼吸功能活动障碍或减退、肺气宣肃不利、通调水道失职、大肠传导失司,以及卫外机能失职等方面,出现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喘促、哽气、长出气、气短、气粗、气紧、气急、痰嘶、哮鸣、声瘖、鼻衄、面肿、便秘、泄泻、脱肛等症状。常见肺病证候有肺卫的腠理闭塞、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气道的邪客气道、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的肺气郁闭、气阴亏虚等。凡见气及水调节失常的病变、外感疾病、咽喉鼻部疾患及部分肠道疾患,均可归入肺病证候。由于小儿肺娇尤甚,肺系病证多而且易于传变,致危重症多或缠绵难愈,同时由于小儿体属稚阴稚阳,故临床上小儿肺系病证表现为热证多、夹证多、兼证多、变证多等特点,以及比成人更易出现伤津、伤气、伤阳证候。

2.脾(与胃)病辨证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五脏所主》云:“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脾与胃位于中焦,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小肠主受盛和化物;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小肠主泌别清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二者经脉互相络属,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输布、泌别、传导。脾胃肠病变,主要表现在燥湿不济、纳运失调、升降失司、泌别失常、传导失职等方面,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嗳气、流涎、腹痛、泄泻、腹胀、水肿、痰涎壅盛、乳食积滞、便秘、便血、唇红、唇裂、唇肿、口疮、牙龈赤肿糜烂等症状。常见脾病证候有脾的运化失调、肝脾不和、脾胃湿热、脾气虚、脾血虚、脾阴虚、脾阳虚,胃的胃气上逆、食滞胃脘,肠的小肠实热、肠道湿热、肠热腑实、大肠津亏等。凡见食物受纳、消化、吸收障碍的病证,人体气机升降失常的病变,诸湿肿满、出血、气血不足诸证,以及肌肉、四肢、口唇的病变均可归属脾病证候。脾与胃在生理上,是纳运结合、升降相宜、燥湿相济,且小儿本身具有脾常不足、胃小且弱、容物不多的特点,脾胃病证多见,而且兼证多、夹证多。

3.心(与小肠)病辨证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五脏所主》云:“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心为君主之官,属阳主火,具有推动血液在全身脉道中运行及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古人概括为“心主血脉”“心藏神”两个主要方面。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血脉运行障碍及神志精神活动障碍等方面,出现心悸怔忡、心烦易惊、夜啼多汗、小便赤涩、口疮、吐舌、弄舌、唇舌爪甲青紫、神昏、谵语、多梦、惊惕、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常见心病证候有心脉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心气阴虚、心阳虚衰、心火上炎、痰火扰心、心神不振,还有心窍闭塞、心神失聪。凡见血脉运行异常的病变、神志异常的病变、舌部疾患、小便的变化等,均可归属心病证候。小儿外感时邪后邪易内陷心包而出现心经病证。心与小肠病辨证,以虚实为纲,虚在气、血、阴、阳,实在痰、火、瘀,亦多虚实夹杂,临证时需注意辨其兼夹证候。

4.肝(与胆)病辨证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五脏所主》云:“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肝居于胁里,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肝的生理功能,古人将其概括为“肝主疏泄”与“肝藏血”两个主要方面,而且肝的特性为将军之官,其性刚强,主动、主升。肝胆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功能失常、肝不藏血、筋脉失养、内风扰动等方面,出现动风抽搐、黄疸、口苦吞酸、头晕目眩、目赤、直视、窜视、强直、角弓反张、口眼㖞斜、急躁易怒、胁痛、肢体痿痹等症状。常见肝病证候有热极生风、肝亢生风、阴虚风动、阳虚生风、肝胆湿热、肝胆实热、肝火上炎、肝虚等。凡见风气内动、头目筋脉的病变及气滞、肝郁等情志失常的病变等,均可归属肝病证候。小儿肝常有余,肝的病变具有肝阳易亢、肝阴易亏、肝风易动的倾向,肝病的证候有虚、实、本虚标实之分。

5.肾(与膀胱)病辨证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五脏所主》云:“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元阴元阳寓于其中,主藏精、生髓、主骨、主水、纳气,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对儿童生长发育、水液代谢均起着关键的作用。肾与膀胱病变,主要表现在藏精、纳气、蒸化、开阖失职等功能失常,致使水液代谢潴留、生长发育障碍、脏腑失于濡养温煦等方面,出现解颅、鸡胸、龟背、水肿、小便淋沥、遗尿、小便短少、久喘、生长障碍、发育迟缓等症状。常见肾病证候有肾虚、膀胱湿热等。凡见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水液代谢、大小便异常等病变,均可归属肾病证候。小儿肾病证候以虚为主,亦有虚实夹杂者,膀胱病变则以实证为主。

这些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内容,但在临床上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具体应用时不可将抽象的原则看作是僵硬的、一成不变的,在实践中不能对号入座、生搬硬套,必须注意变通和细化、灵活应用。其中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均属辨病位的方法;病因辨证、病机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均属辨病性的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属于既辨病位、又辨病性的方法。临床上要善于根据不同病证合理运用这些辨证方法,并重视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使辨证更准确、完备、详细,为立法遣药组方奠定基础。如江育仁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对小儿暑温病提出“卫气营血”与“热痰风”相结合的辨证思路,认为卫气阶段以热证为主,气营和营血阶段以痰证、风证多见;正虚邪恋和后遗症的症状也可用热、痰、风来概括。余热未尽由于营不内守、卫不外护,常有不规则的低热,低热属热证;痰蒙清窍由于痰浊内蒙心包或痰火内扰心肝,以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为主,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多属痰证;内风扰动由于风窜络脉或阴伤水不涵木,以肌力和肌张力异常为主,肌力和肌张力异常多属风证。江育仁教授将这两种辨证方法结合起来,用来辨别小儿暑温之暑邪的消长盛衰,以明确其发生、发展、转归情况,使治疗更有针对性、灵活性。 Xx+0Wyl6Omv+RiajvoayboXmJ4VqO2Rn1rpYNxWeYSzs5GAIivZN3NDTnDt3P/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