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小儿自出生到成人,始终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小儿时期无论是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方面,还是在病因、病理、疾病种类、病情演变等方面,都与成人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小儿视为成人的缩影,这是儿科学独立成为一门专科的理论基础。

有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从《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古人用“纯阳”“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来概括。现代则归纳为:在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掌握小儿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不仅能指导临床诊疗用药、疾病预防,而且对小儿保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生理特点

小儿如同初生的嫩芽,无论在形体结构、还是生理功能方面,无论在阴阳、还是五脏方面都具有与成人显著不同之处。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之中,而成人则没有这种现象;其二,小儿的生理机能发育尚不完善,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需要达到成年才能发育成熟。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即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娇嫩系指发育不成熟、不完善;形是指机体的形体结构,如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气是指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如肺气、脾气、肾气等;充指充实、完善。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的形质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之后,《颅囟经·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小儿药证直诀·原序》中有:小儿“脏腑柔弱”“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变蒸》有: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幼科发微赋》有:小儿“肠胃脆弱”“精神怯弱”等论述。这些古代医籍充分说明了小儿出生后,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已形成,但尚未充实和坚固;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虽已运转,但尚未完善和成熟。

小儿五脏的形态结构和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稚弱阶段,要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其形态与功能才会不断充盛、完善和成熟。小儿时期五脏和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的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如小儿生后肺气始用、娇嫩尤甚,其主气、司呼吸功能稚弱,表现在呼吸不匀、息数较促,年龄愈小呼吸频率愈快;或其卫外功能不足、不固,若是调护失宜易患感冒、咳喘。脾主运化功能稚弱,易饥易饱、大便不调,饮食稍有不当,易患呕吐、泄泻、积滞。肾气未盛,其骨骼未坚、生殖之精未成,如生后5~10个月方萌乳牙,6岁左右方换恒齿,12~18个月囟门方闭,女子“二七”、男子“二八”天癸方至。不仅肺、脾、肾三脏如此,小儿心、肝两脏同样未曾充实、完善。肝主疏泄、主风,小儿肝气未实、经筋刚柔未济,表现在易亢奋、升逆、动风,易发惊惕、抽风等症,又易抑郁滞涩而中满腹胀。心脏娇嫩,心主血脉功能亦稚弱,突出的表现在脉搏至数上,年龄愈小脉搏至数愈快;心主神明功能稚嫩、心神怯弱未定,表现在智力、语言未发育完善,易受惊吓,思维、行为的约束能力及二便的自控能力较差等。

处于生长过程中的小儿五脏,其发育的起点、速度、峰值不尽相同,表现在五脏强弱不均衡,即小儿五脏除形气未充外,又有强弱不均。钱乙、朱震亨、万全等医家从五脏强弱不均衡性最为明显的小儿时期入手,总结、阐述了“四不足、三有余”(肾常虚、脾常不足、肺常不足、阴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学说,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促进了儿科学的发展。对某些五脏状态、病理、病证的深入揭示和认识,有着重大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丰富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其中五脏中之不足指:脾常不足,“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也”(《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肺常不足,“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肾常虚,“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肾主虚,无实也。”(《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五脏中之有余指小儿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提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人皆曰肝常有余……予亦曰心常有余……此所谓有余不足者,非经云虚实之谓也。”认为“三不足、二有余”是小儿五脏相对而言的生理现象。如《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就是从小儿的生理特点出发,阐述脾常不足是脾脏本身发育未全常不能适应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而肝气生发是其生机旺盛推动生长发育的动力。

形气未充,还表现在五脏关联脆弱、异常等方面。由于五脏娇嫩、形气未充的基本特点及五脏强弱的相对不均衡性,小儿五脏关联是很脆弱的、不稳定的,某一脏腑的轻微变化,很容易引起相关脏腑,甚至五脏关系的失常,导致病证的发生。以肝肾关系为例,肝肾关联常表现为精血关系,即“精血同源”。若小儿肾精不足,易致肝血不足;若小儿肝血不足,则易导致肾精不足,引起生长发育障碍。肝肾关联脆弱,又表现在阴阳盈亏方面,如小儿肾精不足、真水未旺,则肝阴不足、肝阳偏旺,故常有多动、情绪易激动。小儿五脏关联的特殊性,又表现在承制关系的异常上,即五脏生克乘侮的偏向性。由于小儿五脏本身就存在“三不足、二有余”,一般情况下,较易呈现脾虚肝旺、肾虚肝旺、肺虚肝旺、肾虚心(火)旺及肝克(乘)脾、肝侮肺、心侮肾。然而这种克、乘、侮,既有以强凌弱,又有自虚受乘侮。如小儿的肝脾,不仅由于肝常有余而克制脾土太过,又有由于脾常不足而成脾虚肝乘,从而小儿多有脾虚肝旺之象。他脏关联类此。这种小儿五脏关联的偏向性,出现了由于“三不足、二有余”而形成的常见病理状况。

吴鞠通运用阴阳理论,对小儿的生理特点加以概括,《温病条辨·解儿难·俗传儿科为纯阳辨》说:“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明确提出了“稚阴稚阳”学说。阴是指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等有形之物质,阳是指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是指幼嫩而未曾成熟。小儿稚阴未长,如形体短小嫩弱,躯干、四肢细小,囟门未闭,骨软筋弱,肌腠空疏,肉脆、血少等。小儿稚阳未充,如呼吸次数、脉搏至数均快,脏腑之气软弱,神识未开等。“稚阴稚阳”说明了小儿时期,无论在属阴的形、质方面,还是在属阳的各种生理功能方面,都是稚弱的、未臻成熟、未曾完善的,正说明了“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这一生理特点。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的机体无论是在形体结构方面,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向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发育的速度越快,显示出小儿不同于成人的蓬勃生机。这种生机促进了机体形态增长、功能完善,亦是与邪气斗争、促进疾病康复的正气。

古人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归纳为与成人相比“阳常有余”,进而提出了“纯阳”学说。所谓“纯阳”是指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正是这种蓬勃的生机促进了小儿迅速生长发育。《颅囟经·脉法》最早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此后,历代医家就“纯阳”学说产生了多种理解与阐释。如《医学正传·小儿科》说:“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幼科要略·总论》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上述医籍从小儿生理反应性的角度对“纯阳”学说作了阐述。而《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提要·呈词》有:“乙以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医学源流论·幼科论》亦有:“盖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等,则进一步由此引申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综合历代医家的学术观点,归纳“纯阳”学说的含义有以下三方面:①小儿禀受于先天的元气未曾耗散,其阳气纯净。②“纯阳”学说反映了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的特点,小儿的生长发育全赖阳气的生发,即在不完善、不成熟的阴阳中,又是以“阳”生为主导趋势来带动“阴”长的不断成熟与完善。③“纯阳”学说揭示了小儿生理反应性,小儿阳气对于某些致病因子的刺激具有潜在的反应强烈、泛化、阳热征象的特点。由于小儿正气幼稚,对于病因的分辨能力较差,其对疾病的反应往往过强,正邪交争激烈,因而易于从阳化热。也就是说,“纯阳”体现了小儿生理特点的另一个侧面,来自先天的阳气纯真,平时是促进小儿迅速生长发育的动力,若是在外来病因攻击的情况下,阳气也是奋起与病邪抗争的主力。

二、病因特点

小儿发病的病因与成人多数相同但也有区别,由于小儿具有自身的生理特点,因而小儿对不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异。小儿病因以外感、食伤、脏气不平和先天因素居多,情志、意外因素及医源性伤害亦不能忽视。此外,不同年龄小儿对不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也不相同,如年龄越小对外感邪气的易感程度越高,因乳食所伤患病的情况越多,先天因素致病则常产生在胎儿期。准确理解和把握小儿发病因素,对做好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感因素

小儿外感病证多见,是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及阴阳脏腑的强弱不均,因而易为外邪所伤而致病。常见外感因素有六淫之邪、疫疠之邪、寄生虫,及感邪后易于化热化火,而使小儿外感病证多发,变证多见。了解小儿外感因素的致病特点,有助于临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对儿科疾病的预防也有重要的价值。

六淫邪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从致病因素来看,六气对阴阳平秘、脏腑强实之成人则不病,而对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之小儿则可病。如春季伤风易致小儿感冒、鼻鼽,夏季之暑湿易致小儿泄泻、疰夏,冒受暑气可致夏季热,秋燥使小儿更易咳嗽等。当六气太过或不及时,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便成为导致人体患病的原因,称为“六淫”。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又寒温不知自调,家长常有护养不周,因而六淫外邪更多犯于小儿而致病。

外感六淫诸邪因客犯部位不同而所患病证不同。如风寒风热之邪客犯肺卫则病感冒、乳蛾、喉痹,客犯肺系气道则病咳嗽,客犯于肺则病肺炎喘嗽,客犯于胃、胃气上逆则病呕吐,客犯肠胃脾则病泄泻。

疫疠之邪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其性峻烈、迅猛,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并可造成流行,其发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从鼻、口、肌肤而入。其证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症状相似,即某种疫疠之邪会专门侵犯某脏腑经络或某一部位而发生某病,某一种疫疠之邪只能引起某一种疫病,其病如痄腮、暑温、顿咳、疫毒痢、风温、湿温、春温及麻疹等发疹性疫病。

六淫之邪、疫疠之邪在发病之后可以转性,由于小儿阳常有余,外邪客犯多易化热、化火,这一特点是小儿外感诸邪发病后导致新的病机环节的突出、明显的特点,即“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宣明论方·小儿门》)。某些具有热性性质的外邪,客犯阳常有余之小儿,其病热当然;某些非热性性质的外邪,客犯阳常有余之小儿亦可化热而转为热证。某些外邪客犯发病后,邪气鸱张,则可化毒,从而除原邪为患外,又加原邪所化之毒,从而使病情更加重笃,如疫毒痢、风温化毒入血发斑等。

(二)乳食因素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在形体结构上脾胃脆薄,在功能上脾常不足而虚弱。小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旺盛,水谷精微需求相对较大,脾胃负担较重。加之小儿智识未开,饮食不知自节,家长常有喂养不当;因此,乳食因素易伤小儿。如《幼科发挥·脾所生病·呕吐》有“初生小儿,胃小而脆,容乳不多。”《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宿食不消》有“小儿肠胃嫩弱,饮食易伤,若将养失宜,乳哺不节,致脾胃不能传化水谷之气。”《幼科发挥·脾所生病·疳》有“儿太饱则伤胃,太饥则伤脾”等记载。小儿由乳食所伤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病证很常见,乳食因素包括乳食不节、乳食不洁等,在小儿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

乳食因素的致病机理:①乳食不节:喂养不当,乳食失于节制,饮食质与量的过度,均可伤及脾胃,引起脾胃受损,使腐熟、运化、泌别、传导功能失健或失司,发为积滞、呕吐、腹痛、伤食泻、厌食、疳证、肥胖等病证。②乳食不足:由于乳食量少、质次等引起水谷精微摄入量不足,使脏腑失养,造成阴阳、脏腑、气血虚弱,发为疳证、血虚、厌食等病证。③饮食失衡:由于小儿幼稚不能自调饮食,挑食、偏食、嗜食,造成营养成分不均衡,致使阴阳、脏腑、气血失衡,或偏盛、或虚弱,使原就比成人强弱不均的阴阳、脏腑、气血更加强弱不均,是造成小儿体质不平和、某些病证好发的内在基础及条件。如过寒伤阳、过热伤阴、过辛伤肺、甘腻伤脾等,发为厌食、泄泻、肥胖、哮喘、湿疹等病证。④饮食不洁:小儿神识未开、缺乏卫生知识,若乳食被邪气污染,则病邪随乳食而入,感染小儿,发生呕吐、腹痛、湿热泻、痢疾、肠道虫症等病证。

(三)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胎产因素,指小儿出生前已形成的病因。上代双亲的身体状况对子代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妊母的健康与否,对胎儿的影响更为突出,包括禀赋因素、体质相传、病证相传、先天发育畸形等,或父系遗传性疾病基因,或者妊娠期间母病、体弱气血不充,或孕母患病治疗用药不当、起居失常、精神失摄等。①父精母血不足:妊娠时及孕期胎儿禀受精血不足,致胎儿宫内发育不良,因先天禀赋薄弱,造成胎怯、五迟、五软等病证。②家族疾病遗传:如父系或母系有遗传性疾病基因,可传于小儿,发生五迟、痴呆及体内外各种先天性畸形等疾病。或造成小儿特异性体质,易于发生奶癣、哮喘、癫痫等疾病。③母病传于子女:孕妇多种感染性疾病可造成胎儿宫内受损,出生后小儿发生胎黄、胎毒、胎惊、畸形等病证。④孕妇调摄失宜:孕妇饮食失调、起居失常、精神失摄、伤于药毒等各种因素,可造成新生儿胎怯、胎肥、胎惊、胎痫、侏儒、痴呆、畸形等病证。

(四)情志因素

由于小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角度不同于成人,因而导致小儿为病的情志因素与成人有着一定的区别。一般七情为病,小儿少于成人。但由于神志发育逐渐完善,五志已全,七情皆有,而心神怯弱,亦可因情志过极而致病。家长对孩子的过于溺爱,以及期望值过高、教育不得法、责打凌辱,或环境改变,均可引起情志不畅而成疾。七情中,婴幼儿因惊致病最为多见,可形成夜啼、心悸、惊惕、惊风等病证,威胁小儿的身心健康。所欲不遂,或食时责骂,思虑伤脾是小儿情志致病的又一常见形式,其发病有厌食、积滞、腹痛、腹胀、胁痛、头晕等。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或学习负担过重,都易于引发精神行为障碍类疾病。

(五)意外因素

由于小儿智识未开,活动范围增大,且缺乏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对外界一切危险事物和潜在的危险因素缺乏识别和防范,加之生性好奇,以及保育人员的一时失误,意外因素致病的可能性则大为增加。诸如惊吓、中毒、误入异物、外伤、溺水、触电、毒虫毒蛇咬伤等意外,轻则给小儿带来痛苦,重者可造成伤残,甚至死亡。

在分娩过程中,如产程过长或胎吸、产钳等工具使用不当,可致头颅血肿、斜颈、窒息、五迟五软等病证;在断脐及脐带结扎过程中,护理不当,则可发生脐部疾患、脐风、赤游丹等病证。

(六)其他因素

环境污染、食品污染或农药残留激素含量超标等,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致病因素。放射性物质损伤,包括对胎儿和儿童的伤害,已引起广泛关注。医源性损害,包括诊断失误、用药不当、药品不良反应、手术损伤、护理不当、院内感染等,有逐年增多的趋势,需引起儿科工作者的重视。

三、病理特点

小儿有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特点,小儿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性、病位、病势、邪正消长关系及预后转归等方面亦与成人有别。正确而全面地理解小儿的病理特点,有助于准确认识小儿疾病的辨证论治,正确把握小儿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提高中医儿科临证诊疗水平。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是由其生理特点所决定的。由于脏腑、阴阳稚弱,形气未充,“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温病条辨·解儿难·儿科总论》),以及与成人显著不同的是小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不能或不能完好地独立生活,需要保育调护。一旦调护失宜,则易引起正气亏虚、阴阳失调,抵御外邪及其他各种致病因素的能力下降,易于为外感、饮食、情志、药物等所伤,较成人容易发病,且一旦发病之后,较成人病情多变而传变迅速。如《医学三字经·小儿第二十四》:“稚阳体,邪易干。”《小儿药证直诀·原序》:“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之论。所以,小儿需要加倍精心保育调护,增强体质,方能减少疾病发生。

小儿易发疾病,除先天禀赋及与胎产护理有关的病证外,常见病、多发病突出表现在肺、脾、肾系疾病和时行疾病等方面。

肺为娇脏,主一身之气、开窍于鼻、司呼吸、外合皮毛。小儿肺脏娇嫩不足、卫外功能未固,对环境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及被外感邪毒侵袭后的抗御能力均较差,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不当,故外感诸因,不论从鼻口而入或从皮毛而入,均可客犯肺系而发病,如感冒、喉痹、乳蛾、失声、咳嗽、顿咳、肺炎喘嗽等,使肺系疾病成为儿科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

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发育未臻完善,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某些家长缺乏育儿知识喂养不当,冷暖不能调节、疾病及用药不当,易于伤及脾胃,造成受纳、腐熟、泌别、精微化生传输方面的异常,产生脾系疾病,如呕吐、腹痛、腹胀、泄泻、厌食、积滞、疳证等,并进而造成其他脏腑的濡养、温煦不足,衍生出多种相关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发作、加重。脾系疾病是目前儿科临床上发病率占第二的一类疾病。

小儿“肾常虚”,是针对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而言。肾藏精,主骨,为先天之本。肾的这种生理功能对于处在不断生长发育之中的小儿尤为重要,他直接关系到小儿骨骼、脑、发、耳、齿的形态发育及功能成熟。因而,在临床上小儿肾精失充、骨骼改变的疾病,如五迟、五软、解颅、遗尿、尿频、水肿等也属常见。

小儿形气未充,抗御外邪的能力低下,故易为疫疠之邪侵袭而发病。邪从鼻而入,袭于肺卫,发为时疫感冒、麻疹、风疹、水痘、痄腮、丹痧、顿咳、手足口病等时行疾病。邪从口入,脾胃受邪,导致时疫泄泻、痢疾、肝炎等疾病。具有传染病性的时行疾病一旦发生,很容易在儿童中相互传播,造成流行。

小儿心肝发育未臻成熟,心怯神弱、肝气未盛,外邪一旦侵袭,易于鸱张入里,化毒化火,犯肝而生风、动风,犯心而生惊、心火易炽,故易发生心肝病证,如壮热、昏迷、抽搐之惊风、疫毒痢、暑温、感冒夹惊等。此即病理状态下的所谓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邪气易于枭张,因正气幼稚而一触即发;很多外感疾病、时行病证及内伤病证,较成人发病容易。而小儿疾病发生之后又有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等病性的迅速转化、演变与夹杂较成人突出,也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由于小儿阴阳、脏腑、气血娇嫩稚弱,形气未充,邪气客犯易于鸱张而炽盛;又由于小儿体属“纯阳”、生机旺盛、活力充沛、反应敏捷,对于病因能做出迅速反应,全力与邪气抗争,则形成邪正交争之实证。由于小儿脏腑、气血娇嫩稚弱,形气未充,起病后又易出现邪盛伤正,致正气耗伤,而呈虚证,如诸热证之灼津、伤阴、耗气、损阳均比成人容易出现。

由于小儿“阳常有余”,病则易于化热;又由于小儿“稚阴未长”,邪热又易伤阴津,故易见邪热炽盛之实热证与阴虚阳亢之虚热证,一为稚阴易伤而生热,一为阳强而化热。由于小儿“稚阳未充”,阳气稚弱又易遭损伤,故易见外感寒邪、内伤生冷之寒实证,或者阳气亏虚之虚寒证。在邪正交争的过程中,又易见寒证邪炽化热、热证伤阳转寒,或者寒热夹杂、虚实夹杂演变转化的复杂证候。例如,小儿外感风寒易于化热,表现为表实证,发病后易于传变入里,由感冒而发展为肺炎喘嗽,表现为痰热闭肺之里实证,若是患儿原本阳气不足,加之邪气伤阳,则又可迅速并发心阳虚衰之变证,继而经及时救治,回阳救逆,又可以再由虚转实,重回痰热闭肺证,就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寒热、虚实转化的实例。

小儿疾病传变迅速除具体表现为病性转化迅速外,还表现在病位的扩大与传变等方面,表现为一脏而及他脏、一经而及他经,于脏腑经络之间迅速传变。例如:感受风邪,病感冒而发于肺卫,但常可及于大肠而致泄泻,亦可迅速传及肝心出现神昏抽搐;痄腮病发于少阳经,造成腮部漫肿疼痛,又易于传至厥阴经,产生睾丸肿痛、少腹疼痛的变证;水痘、痄腮等时行病证邪盛易内陷心肝发生急惊风;丹痧疫疠之邪可传变于心脉、肾脏、经络,发为心悸、水肿、痹证等疾病。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与成人相比,小儿生机蓬勃、体属纯阳,虽然小儿为病具有较成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但其病情好转的速度亦常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要大。除病因单纯,病中少七情影响外,小儿病证易于康复的主要原因是生机旺盛、活力充沛、脏气清灵、较少陈年痼疾,发病之后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恢复能力,被邪气、病证耗伤之形气能迅速康复,对药物等治疗的反应也比较敏捷。正如《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所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所以,小儿病证一般比成人易趋康复。

总之,对于儿科病证,既要掌握小儿易于发病、病后易于传变的规律,也要了解其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做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对于儿科的轻病、浅证固然要有信心,即使是重病顽证也不要轻易气馁,要充分应用各种治疗手段,全力以赴地积极救治,充分调动小儿机体自身的抗病康复功能,去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3P+acgm5dR+3H/OdGdjUL1gw0cTAMPislGgMBtDziXtfILup20jvfTR7y+yYPHj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