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另外,还有淡味、涩味,故实际上不止五种。但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五味的含义既指药物味道的“味”,又指药物作用的“味”。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逐渐完善。根据前人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归纳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于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降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如黄芩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泄热通便,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可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等。如芒硝泄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等。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茯苓、猪苓、泽泻等。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故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将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认识药物,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一般来讲,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因此,既要熟悉四气五味的一般规律,又要掌握每一种药物气味配合的规律,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药性,指导临床用药。 3XFAXEmqdlCRjoICTtHhXx7G2HyZ8ze0ltuo6iqNKXSrPKsF7a1673cugrTCN4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