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指由特定神经元所组成的传导感觉信息或运动指令的路径,包括感觉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sensory pathway)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构成,感觉信息向中枢的传导过程一般均要于特定部位交叉后投射于大脑皮质的相应部位(图3-40)。

img

图3-40 躯干四肢、头面部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图3-40)

(1)第1级神经元胞体为位于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四肢的本体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与楔束,上行至延髓薄束核与楔束核。

(2)第2级神经元为位于延髓的薄束核与楔束核细胞,其轴突向对侧交叉后向上组成内侧丘系,依次经过延髓、脑桥和中脑,上行至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第3级神经元为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细胞,其轴突形成丘脑中央辐射(central radiation of thalamus),经内囊后肢投射到顶叶皮质的中央后回中、上部与中央旁小叶后部。

2.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该传导通路将躯干四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向小脑,参与调节肌张力。

(二)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痛觉、温觉和轻触觉传导通路 (图3-40)

(1)第1级神经元胞体为位于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灰质后角。

(2)第2级神经元为位于脊髓灰质后角的细胞,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向对侧交叉后向上组成脊髓丘脑束,包括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轻触觉、压觉)和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觉),上行至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第3级神经元为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细胞,其轴突形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顶叶皮质的中央后回中、上部与中央旁小叶后部。

2.躯干四肢精细触觉传导通路(图3-40) 该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的触觉小体,后续路径同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1)第1级神经元胞体为位于三叉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头面部皮肤、黏膜,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和延髓。

(2)第2级神经元为位于脑桥和延髓的三叉神经脑桥核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其轴突向对侧交叉后向上组成三叉丘系,上行至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3)第3级神经元为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细胞,其轴突形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顶叶皮质的中央后回下部(图3-40)。

(四)视觉传导通路

(1)第1级神经元为视网膜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中枢突与节细胞形成突触。

(2)第2级神经元为视网膜的节细胞,其轴突组成视神经连至视交叉。在此处,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半纤维不交叉,经视交叉后形成视束连至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3)第3级神经元为位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细胞,其轴突形成视辐射(optic radiation),经内囊后肢投射到枕叶内侧面的距状沟上、下部皮质(楔叶与舌回)(图3-41)。

img

图3-41 视觉传导通路

(五)听觉传导通路

(1)第1级神经元为位于内耳蜗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与螺旋器毛细胞相接触,中枢突组成蜗神经,终止于脑桥的蜗神经核。

(2)第2级神经元为位于脑桥的蜗神经核,其轴突大部分交叉至对侧,小部分不交叉,同时参与组成双侧的外侧丘系,经中脑的下丘上行至内侧膝状体。

(3)第3级神经元为位于后丘脑的内侧膝状体细胞,其轴突形成听辐射(acoustic radiation),经内囊后肢投射到颞叶皮质的颞横回。

二、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部分。

(一)锥体系

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是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通路,由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s)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其发出的轴突组成锥体束,可分为下行至脊髓的皮质脊髓束和下行至脑干的皮质核束。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s)分别位于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与脊髓灰质的前角。

1.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为位于顶叶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大锥体细胞,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肢下行,依次经过中脑、脑桥至延髓锥体,大部分纤维经锥体交叉至对侧脊髓外侧索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于同侧脊髓前索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的纤维止于同侧的脊髓灰质前角,皮质脊髓前束的纤维同时抵达双侧的脊髓灰质前角(图3-42)。

下运动神经元为位于脊髓灰质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皮质脊髓侧束支配的α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加入相应脊神经支配四肢肌;皮质脊髓前束支配的α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加入相应脊神经支配躯干固有肌。

img

图3-42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2.皮质核束 上运动神经元为位于顶叶中央前回下部的大锥体细胞,轴突组成皮质核束,经内囊膝下行,依次经过中脑、脑桥至延髓,陆续分出纤维至脑神经运动核(图3-42)。

下运动神经元为位于脑干各部的脑神经运动核。除面神经核下部与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外,其余同时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由脑神经运动核发出轴突加入相应脑神经支配眼球外肌、表情肌、咀嚼肌、咽喉肌、舌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3.锥体系的损伤表现

(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指脊髓灰质前角、脑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损伤,即锥体细胞或其轴突组成的锥体束的损伤。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瘫痪,称为中枢性瘫痪。表现有:①随意运动障碍(瘫痪);②肌张力增强,呈痉挛性硬瘫(原因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抑制作用);③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④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⑤瘫痪早期肌萎缩不明显。

(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指脊髓灰质前角、脑神经运动核以下部位损伤,即脊髓灰质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细胞或其轴突(脊神经或脑神经)的损伤。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瘫痪,称为周围性瘫痪。表现有:①随意运动障碍(瘫痪);②肌张力降低,呈弛缓性软瘫(原因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神经兴奋性消失);③浅、深反射均消失(因为下运动神经元参与构成的反射弧被破坏);④无病理反射;⑤瘫痪早期肌萎缩明显。

(3)核上瘫与核下瘫 由于除了面神经核下部与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外,其余脑神经运动核同时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因此,一侧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只累及对侧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所支配的骨骼肌发生中枢性瘫痪,称为面神经与舌下神经的核上瘫(supranuclear paralysis),表现有:①面神经核上瘫:病灶对侧睑裂以下的面肌即口周围肌瘫痪,表现为病灶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并歪向病灶对侧,不能鼓腮等。②舌下神经核上瘫:病灶对侧半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若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本身受损,或由其发出的轴突(面神经、舌下神经)受损时,所支配的骨骼肌发生周围性瘫痪,称面神经与舌下神经的核下瘫(infranuclear paralysis),表现有:①面神经核下瘫:病灶同侧面肌全部瘫痪,表现为病灶同侧额纹消失,不能闭眼,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并歪向病灶同侧,不能鼓腮等。②舌下神经核下瘫:病灶同侧半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同侧。

(二)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主要参与控制骨骼肌的精细随意运动、调节肌张力和维持身体平衡。 tHc/BFtRV29UfB6Na0sOCGHpipc2XRNztA5LAism0tm4DbM5hz89Wx4k7ljTMU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