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 年,Angle根据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将错
畸形进行了分类,他认为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是恒定不变的,而各类错
畸形均是由下颌、下牙弓在近远中向的错位引起的。Ⅱ类错
的患者,下颌骨与下颌牙处于远中位置,磨牙和尖牙为远中关系。同时,Angle又根据上颌切牙的位置将Ⅱ类错
分为了两类,上颌切牙唇倾为Ⅱ类 1 分类(图 2-1),上颌切牙舌倾为Ⅱ类 2 分类(图 2-2)。
19 世纪 70 年代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 6~11 岁的儿童中,双侧磨牙为Ⅱ类关系的人群多达 20.4%,而在 12~17岁的青少年中,这一比例降为 14.5%。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对于Ⅱ类错
(覆盖≥ 5mm)的发生率,8~11 岁的儿童为22.5%,12~17 岁的青少年为 15.6%,成人为 13.4%。有学者针对Ⅱ类错
人群是否存在骨性不调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 585 例Ⅱ类错
患者中,存在骨性不调者高达 75%。此外,Ⅱ类错
的发生还存在种族差异,白种人比黑种人更易发生Ⅱ类错
[1]
。
Ⅱ类错
患者,尤其是伴有骨性不调的患者,表现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从而导致侧貌呈现凸面型(图 2-3)。从审美角度来看,凸面型比直面型的美观效果差
[2]
。而且专业口腔人士与非专业口腔人士均认为,若将Ⅱ类错
患者的凸面型改变为直面型(图 2-4),会使患者的面容更加美观,更具吸引力
[3]
。所以,越来越多的Ⅱ类错
患者为了改善面容而寻求正畸治疗。
图 2-1 上颌切牙唇倾,为Ⅱ类 1 分类
图 2-2 上颌切牙舌倾,为Ⅱ类 2 分类
Ⅱ类错
患者的咀嚼功能也较差。据报道,Ⅱ类患者的咀嚼效率只有正常的 60%,而且咀嚼后的食物颗粒要比正常的大 15%左右
[1]
。尽管咀嚼效率受多重因素影响,如咀嚼肌肉的力量、颌骨的形态及大小等,但是在众多因素中,咬合是影响咀嚼效率的关键因素,上、下牙间的接触区域越多,接触面积越大,咬合越稳定,咀嚼效率也就越高
[4]
。研究显示,Ⅱ类错
患者上、下牙间的接触区域及接触面积明显小于Ⅰ类人群
[5]
。
图 2-3 凸面型
图 2-4 早期矫治结束后呈直面型
大量的研究显示Ⅱ类错
患者的骨骼和牙齿改变主要表现为:上颌骨前突、上颌牙列处于近中位置、下颌骨相对后缩或绝对后缩、垂直向生长发育过度或不足
[2,3,6,7]
。Mcnamara认为大多数的Ⅱ类患者主要是因为下颌骨后缩或下颌骨垂直向和水平向发育异常
[8]
。Baccetti等将Ⅱ类错
患者乳牙期至替牙期的头颅侧位片和模型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显示Ⅱ类错
的患者上颌生长过度,下颌生长不足,并且乳牙期的Ⅱ类错
特征会一直延续至替牙期
[9]
。Ayra等发现,如果第二乳磨牙为远中关系,那么恒磨牙最终也会发展为远中关系]
[10]]
。这一观点在Bishara等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并认为Ⅱ类咬合关系的患者不会随着生长得到自我纠正]
[11]
。Jeelani等人的研究显示,Ⅱ类患者生长发育高峰期的持续时间仅为 7 个月,比Ⅰ类人群短了整整 4 个月,这也许就是Ⅱ类患者在生长发育高峰期下颌骨的生长量较少的一个原因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