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老年骨科手术麻醉特点

一、老年人生理病理方面的改变

(一)机体成分

(1)机体各肌肉群逐步萎缩,脂肪的积累不断增加,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也增加。

(2)机体水分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少,老年人(男性体液仅占体重的52%,女性为42%)这一改变其临床意义是直接影响到药物代谢。机体水分减少主要是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外水分减少轻微。60岁以上女性血容量减少14%~15%,男性减少6%~7%。

(二)心血管系统

(1)老年人全身大小动脉均开始硬化或已经硬化,外周阻力渐增加,冠状动脉也不例外。65岁以上老年患者开始有程度不同的冠心病,少数患者例外。

(2)心血管系代偿功能降低,对应激反应如麻醉和手术刺激很难使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难适应血压较大波动。

(3)心输出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这主要是由于血液黏稠性增加所致,这可减慢药物吸收时间,影响药物作用起效时间。老年人经静脉给药起效时间比年轻人慢,尤其是下半身(膈肌平面以下)静脉给药起效时间更慢。

(4)心脏传导系统传导速度减慢,易出现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

(5)老年人低血压时一般对升压药(儿茶酚胺)反应较差,这主要是老年人的肾上腺受体减少所致,也是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的现象。

(三)呼吸系统

(1)呼吸道、咽喉、气管反射能力随年龄增高而逐渐降低,因此手术中,尤其是术后易发生反流和误吸,导致严重呼吸道感染。

(2)老年人通气功能、肺容量、肺顺应性、肺活量也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和减少,气管纤毛运动、咳嗽反射减弱术后易发生排痰困难。

(3)老年人的闭合气量增加,麻醉期间应十分注意吸氧浓度,使SpO 2 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免发生低氧血症。

(4)随年龄增长,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的系数、交换的面积渐渐减少,动脉血氧分压因此而降低。

(四)中枢神经系统

(1)全麻后谵妄发生率为5%~50%,发生原因可能与使用某些药物如氯胺酮等代谢较慢有关,有的患者与术中发生低血压、低氧血症有关。因此术中应尽可能避免低血压和低血氧症发生,减少其并发症。

(2)因老年患者交感神经系功能较差,对于体位改变时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调节能力较差,易发生严重低血压。

(3)由于脑血管硬化,脑血流调节较差,因此血液较浓缩时易发生脑梗死。麻醉时适当血液稀释可减少这一并发症。

(五)肝、肾功能

(1)老年人肝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肝血流量可随年龄增大渐减少,因此麻醉手术中对药物的清除和代谢都减慢,所以麻醉中应少用经肝代谢药物,要应用时用药量应相应减少。

(2)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及肌酐清除率均降低,对于经肾排泄的药物在体内代谢较慢,因此麻醉中不用或少用经肾排泄药物,必用时应减少其用量,以免引起患者苏醒延迟或其他并发症。

(3)老年人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也较差,围麻醉期输液速度宜慢,丢失电解质应及时补充,患者应严格在CVP和尿量监测下进行大量输液,避免液体在体内积存,引起心功能衰竭。

(六)内分泌系变化

老年患者内分泌系功能逐渐减退,主要表现在血浆肾素活性降低20%~40%,醛固酮又同时减少20%~30%,因此老年人体内易潴钾排钠,但对低血钠的反应又变得较慢,因此围手术期应重视。

二、麻醉处理

(一)术前准备

(1)术前重点了解心肺疾病及其他疾病,并积极治疗,使其能耐受麻醉和手术。对于评估不宜手术患者,应待病情改善后再行手术。

(2)术前服用抗高血压药、激素、洋地黄类药可用至手术当日,而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患者,术前应停药2周。对于服利尿剂较长时间患者应查血钾,发现低血钾及时纠正。

(3)术前用药剂量应依年龄、病情而定,但剂量宜偏小,尤其是镇痛、镇静剂,用药后应密切注意神志和呼吸方面情况。

(二)麻醉方法选择

1.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

短小手术可在局麻或神经阻滞下完成。优点是对患者机体干扰小,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缺点是镇痛不完善,存在牵拉反应。局部麻醉应注意药物浓度和总用量,防止中毒反应,给予小剂量镇静、镇痛剂以完善麻醉。由于老年人心、肺及各器官功能较差,术中应做相应监测以策安全。

2.椎管内麻醉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硬膜外麻醉,较少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因后者对循环系统干扰较大,麻醉平面又较难控制。前者主要适用于下肢和中、下腹部手术,常见的是直肠癌根治术、髋关节置换术和经尿道前列腺手术等,都能在较小用药剂量、较低用药浓度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且又对患者机体循环干扰较少。由于老年人椎体骨质增生和韧带骨化,硬膜外间隙和蛛网膜下腔穿刺较为困难,应用侧入法穿刺有助于穿刺成功。老年人心、肺功能较差,麻醉时应监测呼吸频率、呼吸幅度、血压、心电图、血氧等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3.全身麻醉

可保障良好通气和氧供,对循环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患者心血管功能状况。了解有无心血管疾患和低血容量,根据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的抑制程度选择对循环影响最小的药物,用药剂量以最小且能达到较好麻醉效果为准,使麻醉药物对心血管抑制减少到最小程度。但麻醉不宜过浅,否则也影响心血管反应致血压升高和心动过速。所以临床上目前多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并以静吸复合麻醉为较多,可减少各种用药剂量,并辅以肌松剂,以免麻醉过深严重抑制心血管系统而影响循环。

(三)全身麻醉诱导

(1)老年人诱导时宜选择上肢静脉,因下肢静脉循环较慢不宜采用。

(2)老年人用药量个体差异较大,诱导时用药宜缓慢注射剂量。视循环情况而定。

(3)老年人牙齿脱落较多,牙槽骨萎缩,面罩加压通气时由于密合差而漏气。

(4)老年人颞颌关节活动障碍和颈椎僵硬者较多,可能致插管困难,必要时清醒插管或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插管。

(5)插管前对喉头施以表麻,减轻心血管反应;对术前已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用艾司洛尔1~2mg/ kg静脉注射,以防心血管反应。

(6)患者体位安放应了解好关节活动度,再安放体位,动作要轻柔,肢体外展外旋等不可过度,以免造成损伤。体位受压点应注意加垫以免软组织受损。头位高低要适当,以免影响脑部血流。

(四)监测

(1)常规监测SpO 2 (及时了解患者有无缺氧情况)、血压(及时了解血压波动情况以利及时调节)、心电图,最好应用胸导联(V导联)并做ST段分析(以利及时诊断心肌缺血和治疗),肢体导联(Ⅱ导联)及时关注有无心律失常,以免心血管意外。

(2)较大手术应用体温监测(尤其是冬季)和尿量监测。

(3)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大多数肌松药半衰期延长,术中应采用神经刺激器监测肌肉松弛情况,以防术后残余肌松药造成并发症。

(4)全身麻醉,还应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及血气分析,以了解患者通气情况。

(5)测定血糖、电解质。HCT在出血较多手术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三、围麻醉手术期处理

(一)输血输液

(1)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对血容量不足和容量过多所致心脏后负荷过重耐受性较差,因此输血输液量和速度都要精确计算,既要补足又不要过量。

(2)有关老年人输血问题,多数学者主张失血多少补血多少,以维持正常血容量,增强携氧能力,但应注意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

(二)心律失常

(1)术中麻醉过浅、低血容量、缺氧和CO 2 蓄积、术后镇痛不全都可致心率过快,术中、术后应严格控制心率在100次/min以下,以防心肌缺血。常用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1~2mg/ kg静脉注射或50~300μg/(kg·min)泵输注。若患者有支气管哮喘改用钙通道阻滞剂,可使心率减慢,达到T波ST-T改善。

(2)异位心动过速。①房颤:液体负荷过多使心房扩张,原有肺部疾病、低血压等都有可能诱发。②室性早搏:诱发因素是低血压、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处理前先纠正以上问题,然后用药,常用利多卡因50~10mg静脉注射,如有室性心动过速伴低血压则宜用电击复律。③心动过缓,迷走神经张力过高、低温、缺氧、低血压、心肌缺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结性节律、麻醉药物,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均可致。

(三)高血压

老年人基础血压较高,高血压病也多见,血压高使心室后负荷增大,容易引起心肌缺血。而术中麻醉较浅,术后镇痛不全也是血压升高的常见原因。处理:①首先去除病因。②应用降压药,拉贝洛尔5mg/次,分次静脉注射。还可选用乌拉地尔(压宁定)、硝酸甘油等。

(四)低血压

(1)原因:①血容量不足。②心排出量降低。③广泛外周血管扩张。④麻醉药对心血管抑制。

(2)处理:①去除病因。②收缩压低于75 mmHg,应立即给予升压药,如麻黄素、间羟胺、甲氧胺。如果心排出量低,宜使用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多巴胺2~5μg/(kg·min),微量泵注。它具有强心和收缩血管作用,有时也可应用小剂量的肾上腺素达到升高血压和加强心肌收缩的目的。用法是0.1~0.2μg/(kg·min)泵输注,单次注射剂量限于0.1mg以下,剂量过大会使血压剧升,并会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五)低氧血症

一般老年患者肺部疾病较多,肺功能减退或较差,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和呼吸支持下可保障良好通气和氧供,术后患者可能会有低氧血症发生和肺部并发症。部位麻醉时应用镇痛药和麻醉剂可抑制呼吸,术后麻醉药和肌松药残余使呼吸抑制。胸腹部、颈部包扎及疼痛对呼吸运动的限制使通气血流比率失衡,都可引起低氧血症,应积极防治。术毕注意拔管后保持呼吸道畅通,以防上呼吸道梗阻,尤其是输送患者回病区或ICU时。老年患者术后应吸氧12~24 h,并随时监测SpO 2 ,以防低氧血症。

(六)肾功能保护

老年人肌酐清除率降低,有时即使血清肌酐正常,清除率可能降低40%~50%。如肌酐清除率在50~60 mL/min以上,术中、术后输液不会产生并发症。监测老年人肾功能的指标是尿量和肌酐清除率,因老年人血压与尿量关系较明显,只要血压低于13.3 kPa,尿量常可减少。手术结束时,有时老年患者在血容量正常、心排出量正常、血压正常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少尿现象,此种情况的处理是除升高血压外,还应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10~20mg/ h静脉滴注,持续3~5 h可能有效。

(七)术后镇痛

术后镇痛对于减少患者痛苦和术后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镇痛药物有吗啡、芬太尼、哌替啶、曲马朵等,据不同情况选择使用。镇痛方法有静脉和硬膜外给药两种方式,临床多用硬膜外自控镇痛,硬膜外自控镇痛仅适用胸、腹、四肢手术,术后神志不清者应分次给药予以镇痛,硬膜外镇痛药和局麻药同时使用可减少镇痛药剂量,以免影响呼吸和循环。其他部位手术可行静脉自控镇痛,镇痛时应注意监测患者呼吸功能改变,以策患者安全。 wzxkT95pztcg8/t9+a2cxNXOpIZm5UFPDyAFFCB8K6JVkjFIO3lg0bzE1eTa9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