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护理规范

(一)概述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心血管系统疾病由心脏疾病和血管疾病组成。小儿心脏重量、心脏容积、房室发育、血管特点、心脏位置和形态以及神经调节均与成人有所区别。小儿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小儿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及大血管在胚胎期即出现了发育异常,导致心脏及心血管系统先天性畸形及功能不全,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错位等。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

(1)一般情况:患儿生长发育情况,与同龄儿相比活动耐力是否下降;喂养时是否躁动、吐奶;哭闹时声音是否嘶哑;是否喜蹲踞位;是否曾经存在突发的呼吸困难、有无加重,有无晕厥病史。

(2)营养状况:注意患儿精神状态、生长发育情况,皮肤黏膜是否发绀及其程度。

(3)既往史:评估患儿心脏病发病时间及日后的进展,皮肤是否出现青紫及出现的时间。了解母亲妊娠史,妊娠初期是否有病毒感染史、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有害物质接触史、用药史、吸烟、饮酒史。母亲是否患有代谢性疾病,是否有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2.身体状况:

(1)一般状态:入院后对患儿进行检查,注意观察患儿心率、心律、呼吸、体温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是否异常。检查患儿精神状况、生长发育情况等。

(2)皮肤黏膜:皮肤黏膜的颜色情况、温度和湿度是否适宜;有无发绀情况、其程度如何;有无水肿出现,尤其注意身体低垂部位。

(3)肺部检查:肺部听诊如何,干湿啰音是否存在、其位置与程度如何、与体位变化是否存在关系;胸廓有无畸形,有无震颤产生;有无胸腔积液、其位置与程度如何。

(4)心脏血管检查:有无胸前区隆起,心尖搏动的位置和范围是否正常,有无震颤和心包摩擦感。心率快慢,心律是否整齐,心脏听诊,是否存在杂音、其位置、时间、性质和程度如何,特别注意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是增强还是减弱,是否有分裂,有无周围血管征。

(5)辅助检查:血液标本测定、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了解患儿有无心脏功能的变化,但病情较严重的患者,需行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等针对性检查。

3.心理-社会状况:

(1)先天性心脏病复杂且多样,治疗方式也各有不同,但多数病种的治疗耗时长,费用高。了解患儿家庭的治疗意愿、承受能力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2)部分疾病会遗留心脏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患儿以后融入社会,要注意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避免产生负面情绪。

(3)评估患儿精神、心理变化,了解患儿的日常生活、学习、家庭的影响。

(4)评估患儿的家庭成员组成,家庭经济情况,文化教育背景,对患儿的关心和支持程度,家属对患儿所患疾病的认识和对患儿的照顾情况。患儿有无医疗保障,患儿出院后的就医条件,居住地的社区保障资源等能否满足出院后的医疗护理需求。

(三)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活动无耐力与体循环血量减少、血氧饱和度或心肌收缩力下降、组织供氧不足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喂养困难及体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缺氧有关。

(3)生长发育迟缓与体循环血量减少或血氧饱和度下降影响生长发育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肺血流量增加及心内缺损易致心内膜损伤有关。

(5)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脑血栓、心源性休克等。

(6)焦虑与担忧疾病的预后有关。

(7)知识缺乏与患儿及其家长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集中护理,避免引起患儿情绪激动和大哭大闹。保持病室干净整洁,室温控制以18~22℃为宜,相对湿度则以55%~65%为宜。为了获得患儿的配合,可根据其年龄、爱好、病情进行适当的游戏。

2.休息:急性期患儿应采用半卧位或平卧位休息,心功能不全的患儿早期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并定期监测心电图,在可耐受范围内逐渐增加活动量,患儿活动时必须有家属陪伴,若出现突发状况如胸闷、晕厥,应及时休息并吸氧,给予恰当合理的处置。患儿状态好转仍要对活动加以控制,可在监测的情况下酌情增减,总休息时间一般不少于3~6个月。

3.供给充足营养:由于幼儿的消化系统不完善或发育未完全,易消化的膳食搭配有助于患儿消化吸收,还可预防便秘,高能量和高蛋白质食物可向患儿提供能量,有利于自身免疫力的增强,同时确保摄入充足的水分以利于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也能达到降温的效果。应当保证患儿清淡饮食,进食的食物应当以流质或者半流质的食物为主。患儿喂养期间应注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儿进食晚餐要谨慎,过度地进食晚餐会加重心脏负荷。心功能不全伴有水肿的患儿应适当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量。一般心肌炎患儿进食时应注意低盐,心功能不全患儿应短期避免摄盐。急性期应禁食油炸食品、刺激性食品。

4.预防感染:心血管疾病患儿一般体质较弱,易受感染性疾病侵袭,幼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多有累及,一旦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常出现心力衰竭,故感染出现时应加强护理,注意季节、温度的变化,勤增减衣物。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减少陪护和探视人员,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增加空气消毒的次数,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在疾病流行期间,体质较差、免疫力较弱的患儿可给予保护性隔离。做各种口腔小手术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大大减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若感染已经发生,应及时给予规范的治疗,不可延误病情。

5.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1)密切观察和记录患儿生命体征,注意神志及精神反应,监测患儿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幅度、血压等。对有明显心律失常者应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心电监护出现特征性变化如多源性期前收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或过缓时应立即告知医生,并同时紧急救护,及时给予恰当合理的处置措施,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

(2)患儿若出现胸闷、气促等一般症状时应立即休息,若未见缓解可给予吸氧处置。烦躁不安的患儿为防止躁动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对于心力衰竭的患儿为减轻其心脏负荷,应将其处于半卧位,避免嘈杂环境,静脉给药的滴速也应控制,不能过快。幼儿身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洋地黄制剂用量应偏小,用药期间还需密切注意观察心率变化,若出现症状的反复或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立即暂停用药并告知医生,及时予以处理,切勿延误治疗时间。利尿剂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洋地黄制剂的药物毒理作用,但患儿的电解质调节能力一般较弱,应注意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避免由利尿剂产生的副作用。

(3)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疾病患儿的严重并发症,可引起死亡,一旦出现必须及时抢救,患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心脏功能储备不足,滴速必须严格控制,有条件者可使用输液泵,从而避免患儿血容量波动过大。

(4)缺氧发作护理:缺氧发作时患儿突然起病,哭闹,烦躁不安,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呼吸加深加快,鼻翼翕动,部分患儿出现三凹征,发绀加重,经皮氧饱和度进一步下降,心率增快,而心脏杂音减轻或消失,出现抽搐、意识丧失、肌张力降低。缺氧发作时,患儿的体位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过重的心脏负荷,立即采取膝胸卧位,一般给氧量为4~6L/min,可根据医嘱给予患儿水合氯醛灌肠或静脉注射地西泮镇静。

(5)患儿血液较黏稠,需密切观察栓塞症状的出现。如有高热、多汗或吐泻等情况,应及时纠正脱水,嘱家长督促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6)心力衰竭(心衰)护理:观察有无心率增快,是否存在呼吸困难、程度如何,呼吸时是否有被迫体位,是否有端坐呼吸,口鼻是否有异物,痰是否呈泡沫状,身体是否有水肿、其位置和程度如何,是否存在肝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现,如出现上述表现,应立即置患儿于半卧位,给予吸氧,及时与医师取得联系,立即按心衰处理。在输液过程中为了减轻其心脏负荷,应该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输液泵进行输液治疗。

6.心理护理:患儿住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及不安心理,需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为得到家属的配合与认同,必须重视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家长因缺乏对本病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担心疾病对患儿生命造成威胁或影响今后的健康,常表现为紧张、忧虑、歉疚等,他们渴望健康指导,能和医护人员配合,因此应多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保持患儿和家属积极治疗的心态。患儿因病情较重、病程长,加之疾病的痛苦及限制活动等,可产生焦虑、恐惧,婴幼儿表现为哭闹、烦躁,指导患儿家属规范的安抚方式,可与患儿家属配合缓解患儿不安。

7.健康教育:合理安排患儿的生活,适度活动。对于预防接种,心脏功能较好、症状较轻和耐力较好的患儿,可随当地按时接种疫苗,但应密切观察接种后的身体反应,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及时就诊,切勿延误治疗时机。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注意温度变化,规律生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激动,做好定期复查。

(五)护理评价

(1)患儿活动耐力是否增加,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

(2)患儿能否获得充足的营养,满足生长发育所需。

(3)患儿是否发生感染。

(4)患儿有无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是否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5)患儿及家长焦虑是否减轻。

(6)患儿和家长是否了解本病的有关知识,是否积极配合诊疗和护理。

(曲航菲) HQOWXeubvPoGhCtuIp3HioAlXeRRR+qWYlWScBlXTb7K3V7Q/Lqp8bWYAdfkgw6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