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规范

(一)概述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童常见病,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最为多见。在门诊患儿中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在住院患儿中,呼吸道感染疾病占6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为肺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发布的“2014年儿童死亡率的水平和趋势”报告,在2013年引起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中,肺炎居第二位。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前有无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有无过敏性疾病病史、有无诱因及相关因素;询问患儿出生时是否足月顺产,有无窒息史,生后是否按时接种疫苗,患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家庭成员是否有呼吸道疾病病史。

2.身体状况:

(1)生命体征:评估患儿有无发热、呼吸增快、心率增快以及两肺呼吸运动是否一致。

(2)专科症状、体征:病毒性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常出现喘鸣,常伴吸气延长,是上呼吸道梗阻的表现。如出现胸壁吸气性凹陷不仅提示肺炎,还提示病情严重。护士须评估患儿有无咳嗽、咳痰等症状,痰液性状及量;有无胸壁吸气性凹陷及吸气喘鸣。

(3)其他症状:评估患儿有无循环、神经、消化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如气促、端坐呼吸、鼻翼翕动、三凹征及唇周发绀等;有无因呼吸困难影响进食;有无因夜间频繁咳嗽影响睡眠质量。

(4)辅助检查:临床可以通过血气分析了解血氧饱和度水平和血液酸碱平衡状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表3-1-1)。护士需要了解血常规、胸部X线、病原学等检查结果。

3.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有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了解患儿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和社会支持等情况。

表3-1-1 儿童血气分析正常值

(三)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低效性呼吸形态与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力增加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炎症有关。

(3)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呼吸道分泌物过多、黏稠、患儿体弱、无力排痰有关。

(4)体温过高与上呼吸道感染和(或)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

(5)咳嗽、胸痛与支气管炎症有关。

(6)舒适度减弱:咽痛、鼻塞与上呼吸道炎症有关。

(7)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消耗增加有关。

(8)潜在并发症:热性惊厥、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等。

(9)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10)知识缺乏:患儿及家属缺乏疾病病因、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环境: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室内空气清新,室温18~22℃,湿度50%~60%,避免有害气体及强光刺激,定时通风但避免空气对流。

(2)口鼻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婴幼儿进食后可喂适量温开水,年长儿在晨起、餐后、睡前漱口。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和干痂,保持鼻孔周围皮肤的清洁,可用凡士林、液体石蜡等涂抹鼻翼部的黏膜及鼻下皮肤,减轻分泌物的刺激。嘱患儿不要用力擤鼻,以免炎症经咽鼓管向中耳发展引起中耳炎。

(3)促进舒适:被褥轻暖,穿衣不要过多,内衣宽松,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鼓励多饮水,经常更换体位,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2.发热护理: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量1次体温并准确记录。如为超高热或有热性惊厥史者须1~2小时测量1次。退热处置30分钟后复测体温,注意观察有无新的症状或体征出现,防止惊厥发生或体温骤降。如有虚脱表现,应予保暖,饮热水,严重者给予静脉补液,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3.呼吸道管理:

(1)氧疗:出现烦躁、口唇发绀等缺氧表现时应及早给氧,改善低氧血症。根据缺氧严重程度可以选择鼻导管、面罩、头罩等给氧方法。鼻导管给氧,氧流量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缺氧明显者用面罩或头罩吸氧,氧流量2~4L/min,氧浓度50%~60%;常规给氧后仍难以纠正低氧血症者可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出现呼吸衰竭,应使用有创通气。对氧疗患儿应至少每4小时监测1次体温、脉搏、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吸氧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患儿缺氧症状是否改善,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定时进行血气分析,及时调整氧流量,保持PaO 2 在70~90mmHg(9.3~12.0kPa)。

(2)卧位:患儿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适度后仰,开放气道,经常更换体位,肺不张时予健侧卧位,以利于分泌物排出。

(3)雾化吸入和吸痰:有毛细支气管炎或哮喘发作者遵医嘱给予平喘雾化,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对痰液多而无力咳出者,及时吸痰。吸痰不能过频,否则可刺激黏液产生过多。反复喘息或咳嗽,且规范治疗无效怀疑患有其他疾病者,应考虑行支气管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护士需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4)胸部物理治疗:包括体位引流、叩背和胸壁振动。适用于伴有并发症的重症肺炎患儿,可以促进患儿排除支气管分泌物,改善通气和血液灌注功能,维持正常的功能残气量。做胸部物理疗法前最好先做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并随时准备吸痰。体位引流是通过体位的改变,依靠重力作用将分泌物从特定的肺段中引流到气管,然后通过咳嗽或吸痰将分泌物排出。在实施体位引流前,护士需评估重点引流的肺叶。在进餐和鼻饲后1小时内不能实施体位引流,以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通常在体位引流的同时进行叩背和胸壁振动。叩背是指护士有节奏地用屈曲的手掌或叩击器叩击在做体位引流肺段的胸壁,每个肺段拍3~5分钟,避开锁骨、肩胛骨、脊椎或游离肋骨。叩背时嘱患儿做深呼吸,在吸气末开始振动直至呼气末,也可采用叩背排痰机,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4.饮食护理: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给婴儿进食时应耐心,抬高患儿头部或抱起,呛咳重者用滴管或小勺缓慢喂食,以免进食用力或呛咳加重病情。如婴儿因鼻塞而妨碍吸吮,可在哺乳前15分钟用0.5%麻黄碱液滴鼻,通畅鼻腔,以利吸吮。发热患儿应注意增加喂水频次,入量不足者遵医嘱静脉补液。对重症患儿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根据患儿病情与药物性质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速度,以免发生循环负荷过重等不良反应。

5.心理护理:鼓励患儿将不适的感受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尽量满足患儿的合理要求。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过程、诱因及预后,指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患儿,发挥患儿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患儿的恐惧心理。

6.病情观察:

(1)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呼吸、心音及心率变化,呼吸频率加快是婴儿呼吸困难的第一征象,年龄越小越明显。呼吸增快的判定标准(平静时观察1分钟):小于2月龄≥60次/min;2~12个月≥50次/min;1~5岁≥40次/min;大于5岁≥30次/min。严重气道梗阻时,几乎听不到呼吸音,称闭锁肺(silent lung),是病情危重的征象。若出现发绀及呼吸困难应及时吸氧,配合医生处理。

(2)注意咳嗽的性质、口腔黏膜改变及有无皮疹等,早期发现麻疹、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病。注意观察咽部有无充血、水肿、化脓,疑有咽后壁脓肿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同时注意防止脓肿破溃,脓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有可能发生惊厥的患儿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床边设置床挡防坠床发生,备好急救物品及药品。

(3)观察有无心力衰竭、肺水肿、颅内压增高、中毒性肠麻痹、脓胸及脓气胸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当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呼吸>60次/min、心率>180次/min、心音低钝、奔马律、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时,提示发生心力衰竭,应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措施包括减慢输液速度,准备强心剂、利尿剂等;若患儿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为肺水肿的表现,可给予患儿吸入经20%~30%乙醇湿化的氧气,但每次吸入不宜超过20分钟;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囟门及肌张力等变化,出现烦躁或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肌张力增高等提示颅内高压;观察患儿有无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物的性质、便血等,以便及时发现中毒性肠麻痹及胃肠道出血;若患儿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青紫、胸痛及一侧呼吸运动受限等,提示出现了脓胸、脓气胸,及时配合医生给予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

7.健康指导:

(1)居家环境应整洁、宽敞、采光好,采用湿式清扫,经常通风,家庭成员避免在儿童居室内吸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营养均衡避免偏食。

(3)户外运动,多晒太阳,预防佝偻病。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呼吸系统抵抗力与适应环境能力。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

(4)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体弱儿童建议注射流感疫苗,增加对感染的防御能力。指导家属处理呼吸道感染的方法,使患儿在疾病早期能得到及时控制。定期体检,按时预防接种。

(5)当病情稳定、感染得到控制时可应用呼吸功能康复护理指导训练技术,包括缩唇呼吸、前倾体位和控制性腹式呼吸,增加呼吸肌的随意运动,改善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提高患儿的心肺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

(6)哮喘患儿指导呼吸运动,介绍用药知识和预防哮喘发作的方法,指导家属确认哮喘发作诱因。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去除各种诱发因素(如寒冷刺激、食入鱼虾等),教会患儿及家属对疾病进行自我监测,辨认哮喘发作的早期征象、发作表现及掌握适当的处理方法;教会患儿和家属选用长期预防与快速缓解的药物,正确、安全用药,掌握正确的吸入方法,掌握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及时就医。

(五)护理评价

(1)患儿气促、发绀症状是否逐渐改善至消失。

(2)患儿缺氧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3)患儿是否能顺利有效地咳出痰液及呼吸道是否通畅。

(4)患儿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是否恢复正常。

(5)患儿咳嗽、胸痛是否减轻。

(6)患儿是否舒适。

(7)患儿是否得到充足的营养。

(8)患儿是否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是否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妥善处理。

(9)患儿及家属焦虑是否减轻。

(10)患儿及家属是否掌握吸入药物的正确方法及疾病防治知识。

(王茜) vXO2sm7lFF5iexCIMgQbA+wQ5pkOjPdm8uD4H3iPCb9hXsV4QrlNTz4opLjIuo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