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儿科病房管理规范

一、儿科病房的设置

儿科病房可分为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又分为新生儿监护病房、儿科监护病房和普通病房设置的监护室。

(一)普通病房设置

1.病室:病室是儿童住院期间生活和治疗的主要场所,为保证患儿的休息及病房管理的需要,每个儿科病房以收30~40名患儿为宜,大病室设置床位3~4张,小病室1~2张为宜。每张床位所占面积至少2m 2 ,每床间距以及床与窗台相距应为1m。病室不宜全封闭,在病室门上应留有玻璃窗,以便于护士能随时观察患儿。病室窗外应设护栏,病床设有适合各年龄患儿的床栏,以防发生意外。每间病室应有洗手间及夜间照明装置。

2.护士站:应设在病房的中心位置,重症及较小婴儿的病室应靠近护士站。应设有办公用的计算机、电话机、呼叫系统等。

3.医生办公室:应设在病房的中央,并靠近护士站、抢救室,以便医护沟通及随时观察患儿病情。应设有办公用的电脑、电话机等。

4.治疗室:最好分为两小间,中间有门可通行。里间为无菌区,外间为缓冲间。里间室内设有治疗桌、药柜、器械柜、冰箱、治疗车等,外间设有洗手干手设备、医用及生活垃圾桶等。治疗室应设在护士站的附近,以便取用治疗用品。

5.抢救室:收治危重患儿的病室。抢救室内应备有各种抢救设备,如抢救车(在车内备用各种大小型号的复苏囊、气管插管、喉镜、急救药品、血压计、手电筒、牙垫、开口器、吸氧面罩、吸痰管、一次性用品及消毒用品等)、吸氧装置、吸痰装置及各种监护设备等,抢救室应紧邻医生办公室和护士站,便于观察和抢救。

6.活动室:若医院条件许可,可在病房的一端设置活动室,室内宽敞,阳光充足,冬暖夏凉,提供适合不同年龄患儿的玩具和书籍,定时开放,能帮助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生活,有条件的话可配备专职幼教教师管理。活动室应具备小桌、小椅、电视等。

7.值班室:病房内应设有值班室,以便于医护人员休息。内部应设有桌椅、休息床、更衣柜等。

(二)重症监护室设置

重症监护室应与普通病房、产房或手术室邻近,方便转运和抢救,室内备有各种抢救设备和监护设备。重症监护室主要由监护病房、隔离病房和辅助用房(治疗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值班室、仪器间、配奶间等)组成。监护室的床位安排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集中式是将床位集中安排在一个大房间内,中央设置护士站,便于观察抢救;分散式是将床位分散于小房间内,各房间之间是用透明玻璃隔开的,较为安静,亦可防止交叉感染。条件允许的话,监护室内配备摄像器材,室外安装电视屏幕,以便于家长通过电视屏幕探视患儿,体现人文关怀。

二、儿科病房的护理管理

(一)环境管理

病室内的光线宜采用自然光线,墙壁的颜色要温和、清淡、充满童趣。病房设施、设备应尽可能家庭化、儿童化,以减少住院儿童对病房的陌生感、恐惧感和紧张心理。

1.病室的装饰与布置:病室的墙壁、床单、患儿衣服以及工作人员服装等应选用明快、温馨的颜色。病室可用色彩鲜明活泼的图画、玩具等装饰,如走廊中的墙体可装饰活泼可爱的卡通图画、绘画,各病室的门上用不同的水果、动物卡通画做标记。建议家长准备患儿喜爱的日常用品,如玩具、杯子、毯子、图书等,增加患儿对住院环境的熟悉感,使其更快适应住院环境。

2.病室的温度和湿度:病室的温度一般以18~20℃为宜,新生儿病室温度以20~24℃为宜,室温不可过高或过低,室温过高影响机体散热而使患儿感觉不适;室温过低又可使患儿在诊疗或护理时受凉。病室的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易引起口渴、咽痛等;湿度过高时空气潮湿,体内水分蒸发慢,则患儿感到闷热、难受,病室内设有温湿度计,可以根据气候变化适当调节病室内温度和湿度。

3.照明与噪声:为了便于观察与护理患儿,病室要有夜间照明设备。病情稳定的婴幼儿及年长儿夜间室内光线应稍暗,否则影响睡眠。病房应保持安静,护士应向患儿及家长进行宣教,避免家长及不适宜的玩具所产生的噪声。病室中安装电视机等家电设备的,要规定开放时间,以利患儿休息。工作人员要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4.病室应定时通风:通风使病室空气得到流通,进入新鲜的空气,避免室内空气污浊而引起患儿烦躁、倦怠、头晕、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又可防止因抵抗力低下而感染其他疾病;通风换气还能变换室内温度和湿度,从而刺激患儿皮肤血液循环,促进汗液的蒸发及热的散发,使患儿舒适,因此,要定时通风换气。一般在做治疗、护理、诊查后通风,通风时不要让空气对流,并注意遮挡患儿或使患儿暂离房间,以免着凉。

(二)质量管理

儿科护理应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工作不仅限于满足小儿的生理需要或维持已有的发育状况,还应包括维护和促进小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精神心理的健康及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家庭,保障儿童及其家庭的权利。

1.质量管理模式:

(1)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监控管理体系根据所在医院的管理规模实施自上而下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或二级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儿科病房建立科室内的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形成护士长-质控护士组成的全员参与的质量控制路径。

(2)儿科护理质量管理分为病房质量管理和门急诊质量管理。病房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症患儿护理质量、Ⅱ/Ⅲ级患儿护理质量、护理体温单及记录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无菌物品及消毒隔离质量、抢救物品药品管理质量、护士素质等。门急诊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门诊管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抢救物品管理质量等。

(3)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依据科室自身情况可参考“辽宁省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亦可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如单项指标阈值控制法(即对不同的监测项目设定不同的阈值,并以此作为控制临床护理质量的依据)。此外,根据儿科疾病的专科特点,也可建立儿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表,实时监控、分析、总结、反馈,以提高儿科专科护理质量。

2.落实质量管理制度:

(1)强化制度管理,严格遵守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病房及患儿管理。

(2)根据患儿病情危重情况,结合护士能级、年资,合理、动态分配护理工作量,确保护理质量及安全。

(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坚持床头交接班,要求责任护士必须掌握患儿“七知道”。交接内容应突出专科特点及病情的动态变化。

(4)对住院患儿及家长均做好住院制度及病房管理制度宣教,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患儿,入院时应做好入院安全告知,做好安全教育,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必要时做好相关护理记录。

(5)制定、完善、落实护理操作前的告知程序,让患儿和家长充分了解护理操作的风险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并取得配合。

(6)加强病房高风险患儿的管理。如病情危重者、有高热惊厥史者、有“皮肤压疮”及“跌倒、坠床”风险者、应用高风险药物者等,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及健康教育,引起患儿及家长足够重视。

(三)安全管理

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有坠床、跌伤、烫伤、气管异物、中毒、走失等,为避免住院患儿发生意外伤害,儿科病房要加强安全管理。安全管理重在预防,日常要做好病房物品、药品、仪器、设施的管理,要注意对陪伴家长的宣教与管理,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防范。

1.建立病房安全管理小组:病房安全管理小组应制定工作职责、计划、考核目标,护士长担任组长,每日检查科内安全情况,发现故障及时报修,尤其是节假日前,一定要仔细排查病房安全隐患,护士长每月召开病房安全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

2.防止坠床、坠窗:患儿床须有床栏,离开患儿时应及时拉上栏杆,栏杆之间距离6~7cm,以小儿的头不能钻出为宜,床栏的高度为小儿站立时,肩部应在栏下,且床栏无锐利、突出的部分。窗户要及时关闭,阳台应安装护网。凡下地活动的患儿,必须有家长陪伴,不得单独到阳台或楼梯口玩耍,以防发生意外。

3.预防烫伤:不可让患儿随便进入热水间或玩弄热水器,以防烫伤。给患儿洗澡调水温时,应先放冷水,再放热水,以防烫伤。夜间陪伴的患儿家长,切不可将热水瓶放置在床边。温度过高的暖气片应加防护罩,电插座安装的位置要高些或隐蔽起来,以免患儿用发夹或钉子等插入插座内而发生触电。经常检查电器设备、电线或插座是否损坏或有漏电现象,以防电击伤。

4.防止跌伤:患儿活动区地面应平整,有防滑措施,不要摆放任何障碍物,以免将其绊倒。地面洒水要及时擦干,地面湿式清洁后要放警示标记,提醒患儿及家长防止滑倒。

5.防止利器割伤、扎伤及其他外伤:为患儿选择玩具,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应选择质地牢固,不带尖和锐边且便于清洗消毒的玩具,以免在游戏时受伤;不要让患儿随便使用水果刀、铅笔刀等锐器,以免在使用时割伤自己或伤及别人;医务人员使用的刀剪、针类、玻璃器皿等,用毕应立即取走,不要放在孩子可拿到的地方;嘱患儿不要在门的附近玩耍或逗留,以免挤压伤害手脚;病室尽可能安装空调,不宜安装电扇,如必须使用,要放在安全处,以免电扇转动时,孩子将手伸入网罩内而致伤。

6.防止牵拉伤:为了保证治疗护理顺利实施,防止重症患儿坠床,须进行适当约束,约束时要使用约束带,不可随便用绷带或其他代之。约束的肢体不宜过紧,力求保持功能位置与舒适的姿势,要求固定在床基上,千万不可固定在床栏上,以防拉床栏时发生意外。

7.防止气管异物:小儿误将异物吸入而引起窒息,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住院期间一定要加强此方面的宣教,防止发生气管异物。不让患儿玩纽扣、笔帽、玻璃球、硬币等小物件和细小的拼装玩具,以防误入耳朵、鼻孔或气管内;不要让婴幼儿吃瓜子、花生米等颗粒状食物,以免呛入气管;教育患儿进餐时不要说笑打闹,不要让孩子口含食物时蹦蹦跳跳,以免跌倒时食物呛入气管;指导家长给小婴儿喂食时要少量多餐,慢慢喂入,以防误吸气道。

(四)感染控制管理

住院期间患儿免疫力低下,加之个人卫生及防护意识较差,患儿之间极易发生交叉感染。病房应强化感控管理意识,加大管理力度,健全监督机制,有条件者可增设专职医生或护士负责感控工作;建立健全预防和控制病房感染的相关制度、措施、岗位职责;配备必要的设施,每个病室外应设置快速手部消毒液;加强对儿科病房各级各类人员关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使预防和控制感染工作全面落到实处。

1.按年龄段管理:尽量按年龄段分病房入住。儿科患儿感染性疾病相对多,但各年龄段的易感疾病不同,有条件的病房可按新生儿、婴儿、幼儿和学龄儿童分病房收住,方便患儿生活也方便家长管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将同类患儿和同类病种归类治疗,也能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

2.消毒隔离培训:加强医护人员消毒隔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杜绝医源性感染。要求医护人员高度重视院内感染的防护,操作前按规定进行洗手和手消毒,并保证不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同时还要求人人熟悉各年龄段和不同季节的易感疾病,做好分年龄段分季节的重点病种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3.卫生宣教:病房护士应加强卫生宣教,注重患儿及家长的手卫生。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需人照顾,感染疾病的机会相对多,儿科病房针对患儿和家长的卫生宣教与成人相比,尤为重要。患儿和家长的卫生观念、生活器具的消毒隔离、手卫生等环节的教育和帮助缺一不可,要反复强化,认真管理督促,尽量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4.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遵循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避免滥用抗生素,对抗生素的使用要层层把关,杜绝滥用抗生素,争取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五)优质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是国家卫生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儿科护理人员应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努力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强化基础护理的落实,保持患儿口腔和会阴部清洁,进行皮肤按摩,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协助患儿翻身、叩背;对婴幼儿多抚触,对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等多种形式提供人文化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快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怕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让护理服务更贴近患儿及其家庭,进一步改善患儿及家长的就医感受,从而提升儿科护理质量。

(六)健康教育管理

1.健康教育的内容:儿科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各种检查注意事项、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常识等。健康教育的实施应遵循护理程序,先评估、诊断,再计划、实施,最后评价效果。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健康教育的重心不同,对婴幼儿来说,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患儿家长,对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以患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

2.健康教育的形式及方法:儿科病房常采用的健康教育形式分为集体、小组和单人三种形式。根据不同的患儿、不同的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儿童顽皮、好动、好奇心强,为提高儿童参与度及健康教育效果,要选择能吸引儿童学习兴趣的教育方法,比如游戏、绘画、竞赛等,在实施过程中护士应注意沟通技巧,适时地给予表扬、奖励,让患儿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七)护理人员管理

1.加强三基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及技术培训,切实做好三基培训。针对人员现状制订培训计划,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护理常规、职责、操作规程及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急救程序、方法、沟通交流技巧等。儿科病房制定常用药物使用手册,规范药物使用,确保用药安全。

2.落实岗位责任制护理:为激发儿科护士工作积极性,减少儿科护士的流失,体现多劳多得,儿科病房要落实岗位管理,从岗位设置、护士配备、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培训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儿科岗位管理,将护士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能级,即N0~N4,承担相应能级的岗位职责,根据工作标准考核工作业绩,获得相应级别的岗位绩效。此外,对患儿实行全方位责任制护理,工作内容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理记录等。

3.继续教育:儿科病房要有计划地开展专科继续教育,学习专业新理念、新进展和新技术,提升护士的专业素质,以提高为患儿服务的能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请病房主任和年资高的医生讲解专科知识、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交流、到其他医院儿科病房进修学习、开展专业科研培训等。

(于新颖) d3F9jvJubPc3b/pwJeFQ7XULJ9LcW8GJCrjEEZ/8pCgUyA1185W8EoV265wKTg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