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总论

一、实践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血管通路装置与附加装置的选择和维护、静脉治疗评估、输液装置(血管可视化技术和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及影像学知识)、静脉治疗护理操作技术、静脉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和应急预案、健康教育和职业防护的要求,适用于辽宁省各级医疗机构从事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护理人员。

二、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文件包括:2016版INS指南,WS/T433—2013(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三、术语定义

1.多重性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MRB):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血管通路装置(vascular access device,VAD):特指建立血管通路的工具,包括外周血管通路装置和中心血管通路装置。

3.外周静脉导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PVC):包括外周静脉短导管和中等长度导管。

4.中心血管通路装置(central vascular access device,CVAD):指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血管通路装置。

5.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6.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指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7.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PORT):完全置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8.脐动脉导管(umbilical arterial catheter,UAC):脐动脉导管尖端位于主动脉弓下的降主动脉胸段(即高位)或肾动脉以下主动脉杈以上进入髂总动脉部分(即低位)。

9.脐静脉导管(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UVC):脐带静脉导管尖端位于与右心房连接的下腔静脉中。

10.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聚氯乙烯是氯乙烯在引发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热塑性树脂。

11.过滤器(filters):通过适用于溶液类型的内置或附加过滤器对肠外营养液进行过滤;通过适用于规定成分的内置或附加过滤器对血液或成分血进行过滤;使用不含表面活性剂的、可截留颗粒和排出空气的过滤器对椎管内输注液进行过滤;从玻璃安瓿内抽出的药物使用过滤针或过滤管过滤。

12.电子输液装置(electronic infusion device,EID)。

13.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MST是利用21G穿刺针置入导丝,通过导丝置入带扩张器的撕裂性置管鞘,通过置管鞘再置入导管的方法。MST技术可对血管内径,与周围组织、动脉、静脉的关系,血管内膜情况、血管走行不可预知的狭窄和障碍、血管的深度等进行全面评估,可以准确地确定靶静脉。

14.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心电定位技术是穿刺过程中通过患者心电图P波的变化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一种技术。

15.血管成像仪(veinviewer):是无害的近红外光装置,直接投射至皮肤表面,显示准确的静脉地图,能帮助医护人员定位不同的静脉,为医护人员在穿刺前、中、后提供全程的协助。

16.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上壁交界连接点(cavoatrial junction,CAJ):为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的尖端留置位置。

17.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PIVAS是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药护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在内的静脉滴注药品的配置系统,为临床医疗提供优质服务,保证静脉输液的无菌性、相容性和稳定性,确保病人的用药安全。

四、基本原则

(一)护理人员资质标准

为了确保静脉治疗护理的质量,国际上制定了《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我国也对静脉治疗操作进行规范并制定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对医务人员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即应对注册护士、医师等,定期进行静脉治疗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PICC置管操作应由经过PICC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合格,且有5年及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操作者完成。

(二)环境管理

医院感染控制是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在医疗环境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临床工作者在输液过程中可能接触血液和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破损皮肤和黏膜,以及可能含有传播性致病原时,需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2.易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危病区宜选用一次性安全型注射和输液装置。

3.临床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废弃物应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处理,在工作场所中应备有安全设计的设备,例如应具有与血源性病原体危害隔离的设施或将其移除的自带护套针头。

4.应按照设备和生产商的使用说明来选用清洁和消毒产品,以防止设备的功能或性能发生改变,并按照规定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查、清洗和消毒,尤其需要针对容易接触感染或传染病人及标本的医疗设备。

5.一旦出现传染环境,应立即实施传染隔离措施,严格按照病人就诊时有效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隔离指南的建议而实施。

(三)消毒原则

医院感染贯穿于临床医护程序中,规范的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标准预防、医护人员手卫生等均是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基础,遵循规范的消毒原则,能够最大限度地在感染的发生、发展和传播中起到阻断作用,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和防治目标。

1.手卫生的相关原则:

(1)在病人护理过程中,应该使用含乙醇的手消毒液或抗菌皂和水进行手卫生处理。

(2)触诊插管部位前后,置管、更换导管、端口操作、维护导管、更换敷料前后,均要做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均可。

(3)当手被血液或其他液体污染时,或为疑似,或确认感染病毒性胃肠炎,或为暴露于爆发的产芽孢的病原体的病人提供护理或接触后,应采用有抗菌能力的肥皂水进行手卫生处理。

(4)操作前后应执行WS/T313规定,不应以戴手套取代手卫生。

(5)实施输液治疗过程中操作者不允许戴假指甲,或使用其他指甲产品。

2.消毒液和无菌溶液的配制: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年龄<2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2%碘酊溶液和75%酒精。选择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少、杀菌作用强的皮肤消毒剂,是做好医院皮肤消毒的前提。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时,每次消毒摩擦时间需大于30s;使用碘伏消毒时,每次消毒后需充分待干;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的皮肤具有明显的残留抗菌活性,比10%络合碘更能有效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或中心静脉导管细菌的种植。

无菌溶液的配制,必须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规程。所有的常规液体的配制都应在空气清洁的环境中完成,最好在层流净化台和有层流通风设备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进行。药液配制和使用时,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物配伍禁忌标准执行。在配制及输注液体和药物之前,需明确药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药物的相容性和稳定性。

3.皮肤消毒的原则:

(1)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擦拭,至少消毒两遍或遵循消毒剂的使用说明书,待自然干燥后方可穿刺。

(2)置管部位不应接触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不宜在穿刺点使用抗菌油膏。

(3)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穿刺处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5cm,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处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8cm,应待消毒自然干燥后再进行穿刺。

(4)静脉穿刺前,对皮肤不清洁者先行皮肤清洁后,再进行消毒。

(5)使用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穿刺部位的触诊,除非再次消毒。

(四)标准预防与感染控制

1.基本概念:

(1)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措施用于所有可能将护士暴露于血液和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除了汗水)、破损皮肤、黏膜及可能含有传播性致病原时。

(2)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

(3)基本要求。

1)要防止血源性疾病和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做好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即空气隔离、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多重途径传播的疾病应联合应用多种隔离方式。

2.实施细则:

(1)基于病人相互交叉和接触血液、体液或传染性病原体的可能性以及当病人因特定的传染性疾病,就诊时按照有效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隔离防范制度,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置。

(2)确保在护理单元有足够且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可用。

(3)确保在以下情况下应立即进行手卫生处理。

1)若手被污染,应在每个个人防护装置移除步骤之间处理。

2)在脱掉所有个人防护装置之后处理。

3)在离开病人环境之前处理。

4)当穿戴个人防护装置时,将手处于远离脸部和病人环境下的限制接触表面。

5)当有可能接触血液(例如放血过程中)、体液、黏膜、破损皮肤或污染的设备时,穿戴合适的、可以延伸以覆盖隔离衣(如果穿戴)的手腕部位的手套。

6)病人护理过程中,如果手套撕裂或重度污染,或者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7)在预计会接触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或活动过程中,应穿戴长外衣以保护皮肤和衣物。

8)对不同病人进行护理时不要穿戴相同的长外衣或手套。

9)佩戴带有护目镜和面罩或只含面罩的眼部保护装置,以阻隔飞溅或喷出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或其他体液可能进入嘴、鼻子和眼睛。

10)教育护士在咳嗽时注意呼吸道卫生/咳嗽礼节,用纸巾覆盖嘴/鼻子,及时处理用过的纸巾,并进行手卫生操作。

11)教育病人和照护者在咳嗽时注意呼吸道卫生/咳嗽礼节,在可以忍受和适当的情况下,咳嗽时使用面罩,或用纸巾覆盖嘴/鼻子,及时处理用过的纸巾,并进行手卫生操作。

12)在家庭环境中,当使用多重性耐药菌(MDRO)进行病人护理时,应遵循标准预防措施,限制使用可重复的病人护理设备且应存留在家中直到病人出院。在从家中的容器(如塑料袋)中取出或转移到其他的适宜地点进行终末消毒之前,应该先进行清洁和消毒。

13)穿刺针、导管、注射器、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等应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不应重复使用。

14)易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危病区宜选用一次性安全型注射和输液装置。

15)静脉注射、静脉输液、静脉输血及静脉导管穿刺和维护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Vv5K5+8hIkLleI31ml1eHY2DMdZsimadqGXdCDsxqbZY523wtt4PTyNcno80MTk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