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1.文化产业概述

文化产业也称为文化工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智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事文化产品生产与提供文化、娱乐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三大圈层——核心圈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辐射圈层(网络、娱乐、游戏、旅游、广告、会展等)、边缘圈层(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硬件产品制作和服务业)。

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经济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文化的产业化,以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工业化标准进行产品生产,以企业化、市场化模式进行运作;文化性,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满足消费者物质、精神、心理、文化和娱乐需求为功能,以实现先进文化引领人类发展为导向;创新性,以创新为动力,以创意为核心和灵魂,以知识创新和高科技成果为发展主动力,通过开发知识产权而获取财富和提供就业机会,产品生产、企业生存、形象塑造和市场拓展都依赖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高风险性,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制度的不完善性和经济的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产品上市存在很大风险;高收益性,文化产业已经取代传统工业经济形态对世界经济发展发挥推动作用,被称为“朝阳产业”“新兴产业”。

2.文化产业成为推行全球化扩张的重要战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21世纪成为文化时代,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承载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文化产业经济的增长是服务业的2倍、制造业的4倍。因此,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力求以文化建设作为在全球化扩张中抢占制高点、取得领先优势的重要竞争战略。其中,法国图书出版业和电影业在欧洲文化市场上独领风骚,图书出版、销售及出口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电影业被誉为“世界电影发源地”;英国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支持政策,使创意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从业人数年增长率达3%,就业人数在2007年达197.82万;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产业、图书出版、电影电视、传媒、音乐唱片、旅游娱乐方面,从业人员超过1700多万人,文化产业年增长率为6%(其他产业为3%),文化产业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25%,文化产品出口已超过汽车、军工等传统行业,其中好莱坞电影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占据超过90%的世界电影市场份额;日本于1995年确立“文化立国”方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漫画和动画制作业非常成功,以较强的原创性、互动性、娱乐性而风靡全球,被誉为“动漫王国”;韩国政府先后颁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优先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超过传统的汽车产业,其中数字游戏业是国家战略产业和第一大产业,拥有54%的亚太市场,韩国电影、电视剧则被称为“韩流”,形成了以电视剧为龙头带动旅游、文化发展的“商业链条” 。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既给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也形成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3.文化产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对世界历史和人类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正在对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崛起不但是经济的复兴与崛起,更是文化的复兴与崛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建立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并及时升级,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模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增强华夏子孙对华夏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加固文化之根、心灵之根、民族之根,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感召力,大力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家园与和谐世界,均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因此,我国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于2009年公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取得巨大成就:2015年1月2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年报》,增加值为21351亿元,占GDP的3.63%。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0081亿元,比上年增加2010亿元,增长11.1%,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1个百分点。 成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出现,如大理、西双版纳、景德镇的“特殊资源型发展模式”,义乌的“政策聚焦型发展模式”,上海和北京的“功能定位型发展模式”,香港的“市场选择型发展模式”等。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基础薄弱、观念落后、政策不完善、发展环境不佳、文化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层次低,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文化产业繁荣和走向世界尚需时日。

(二)文化旅游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1.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新型产业和战略产业,需要大力发展

从全球范围看,旅游业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具有产业关联的宽广性、产业链条的延伸性和产业辐射的综合性等特点,被誉为全球规模最大、增势最强、前景最好的产业,也被称为“朝阳产业”“新兴产业”。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象,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文化的开发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正如余光远所说,“旅游是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经济事业,也是具有浓厚经济色彩的文化事业”。随着人类文化需求的转变,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日益发展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和新时尚。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文化旅游正在以10%~20%的年增长率发展,欧美有近70%的旅游者都进行文化旅游消费,因此预测在21世纪文化旅游产品增长率将超过自然旅游产品增长率。另有研究表明,全球旅游者更关注的是文化旅游的经历,85%的美国人、78%的日本人、73%的奥地利人、71%的瑞士人、62%的英国人在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时,都把目的地旅游文化品牌作为重要选择依据和影响因素。在此大背景下,积极开发文化旅游,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重中之重和大势所趋。

2.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从我国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持续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前景看好。2017年10月21日,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持续增强,尤其是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迅速崛起。当前,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省市明确提出要把文化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同时,文化旅游作为“双加双创”最活跃的领域和一项没有天花板的智慧产业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说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开发是文旅产业的1.0版本的话,那么现阶段的文化旅游则是以资本、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文旅2.0版本。“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文旅2.0的显著特征,创新能力而非资源禀赋成为评判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尺度。报告研究显示,新时期的文化旅游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5个特征:

(1)文旅发展动能增强

文旅产业在资本、内容和科技方面均有较大突破。资本运作得到重视,基金设立、新三板挂牌、兼并收购等屡有突破,不断为文旅产业注入动力。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国各类文旅基金数量达到100余家,规模上百亿的已经超过10家;与此同时,上海迪士尼成功运营激起国内主题公园的转型升级,IP打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方特的“熊出没”、宋城的“千古情”以及华夏文旅的传奇系列演艺项目已经获得市场高度认同。此外,以VR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推动文旅产业不断升级,2016年成为VR大爆发的一年,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侨城等大型文旅集团纷纷布局VR等高科技体验项目。

(2)主题公园迎来热潮

2016年6月6日,上海迪士尼开业运营,国内主题公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万达、恒大、富力、保利、碧桂园、世茂、佳兆业等地产公司以及海尔、苏宁环球、棕榈园林、长城动漫、奥拓电子、雷曼股份等大量上市企业纷纷涉足主题公园,环球影城、六旗游乐园、默林娱乐等世界知名主题公园运营商也加快了在中国的项目开发。从布局来看,大型主题公园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集聚特征更加突出,而且已经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渗透;从商业模式来看,主题公园衍生产品开发滞后,“地产反哺”模式面临严峻的考验,轻资产模式成为盈利增长点,收益渠道日益多元化;从类型来看,特种类型主题公园品牌已初步形成,水上乐园投资现已趋于饱和,主题公园种类也更加多元化。

(3)文旅小镇受到追捧

文旅小镇是新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随着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公布,以文旅为特色的小镇在2016年迎来一个爆发增长期。华侨城集团积极调整战略,正式提出“文化+旅游+城镇化”模式,全面融入全域旅游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文旅小镇之所以能够引起产业界的积极参与,就在于其潜在的资源价值得到了重新发现。《报告》把文旅小镇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保护为主的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譬如皇城相府、福建土楼、安徽西递等;另一类则是以开发为主、面向当代人们生活的新型特色小镇,如古北水镇、彝人小镇、马嵬驿等。而后者才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潜在的拓展空间。

(4)旅游演艺砥砺前行

2016年以来,旅游演艺作为文旅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经过10多年的大发展,已日渐成熟并开始进入调整期。数据显示,2016年的全国旅游演出共计5.19万场,比2015年下降4.17%,票房收入34.04亿元,比2015年下降3.21%。其中《印象丽江》在2016年上半年共演出371场,同比减少71场,营业收入4250.67万元,同比下降60.87%。在局部地区,大型演艺已经出现过度竞争现象,甚至类似《泰山千古情》等知名大型演艺项目也相继关停。但同时,由于旅游演艺对目的地品牌建设的巨大提升作用而吸引了各路资本的大量涌入,国旅联合、华夏文旅、毅信控股、三湘股份等积极投资布局旅游演艺,新一批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开始落地,如《最忆是杭州》《禅宗圣域》《只有河南》等。2016年,以旅游演艺作为主营业务的多彩贵州和陕西旅游成功挂牌新三板。《报告》认为,未来单一旅游演艺项目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一些知名旅游演艺企业正朝着大集团化的发展方向前进,逐渐形成了涵盖住宿、旅行、旅游演出、旅游购物等业务的纵向产业链。从产品类型上来看,纯粹比拼设备和宏大场面的旅游演艺1.0版本已经过去,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的旅游演艺2.0版本开始形成强大生命力,譬如陕西旅游的《长恨歌》。

(5)主题度假酒店兴起

《报告》认为主题度假酒店作为文旅产业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主题公园的标准配置,有效提高了主题公园的综合效益。同时,由于当前旅游业从观光不断转向休闲度假,各种类型的主题酒店或精品民宿开始成为文旅小镇的重要载体。目前,许多主题度假酒店已经进入文创时代,通过不断创新,正在成为独具特色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住宿业态。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区域旅游业发展研究一直是旅游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是,由于研究视角的偏差,学界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多规范分析,少实证分析;多开发对策分析,少开发效应探讨;多普适性研究,少针对性分析;多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归纳,缺少对文化旅游开发问题的深入探讨。本书以辽宁为例进行个案研究,着力解决辽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难题,对提高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原则、战略和模式的认识深度,丰富文化旅游开发理论与方法,充实旅游学研究内容,推动相关学科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现实意义

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密集和丰富,不一定意味着文化旅游业的发达,更不等于区域经济的发达和文化的繁荣。如何利用和转化文化旅游资源,使其形成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并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耦合与互动,对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具有一定难度。本书以辽宁为个案分析对象,以文化旅游资源系统整合为出发点,以文化与旅游发展耦合为着力点,以文化旅游开发战略模式创新为突破点,以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为参照点,对辽宁文化旅游进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加强世界对辽宁及其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也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向心力;不但有利于加强对辽宁文化遗产的开发、抢救、保护和传承,也有助于文化加工和创新;不但能为辽宁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使辽宁由文化资源大省变成文化旅游强省,也可为其他类似文化旅游开发地提供启迪和借鉴。因此,本书对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FkQzAnKhaDdJyb6zkGWULi5Os0Y10cANNgFMj5EVkx4pJSX0p5Qlf+lAHsUK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