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是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的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本节将就临床上常用的几种神经阻滞方法进行阐述。

一、神经阻滞适应证

手术部位局限于某一或某一些神经干(丛)所支配的范围,并且一次阻滞时间能满足手术的需要。随着神经鞘内置管技术的普及,连续神经阻滞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二、神经阻滞禁忌证

1. 穿刺部位有感染、肿瘤。

2. 严重畸形致解剖变异。

3. 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4. 对局麻药过敏者。

三、神经阻滞注意事项

1. 神经阻滞多为盲探性操作,要求患者清醒合作,操作者必须熟悉解剖定位的标志,操作力求准确、轻巧;有条件的医院现已全面开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得以大大提高。

2. 某些神经阻滞有几种入路,应选用简便、安全的方法。

3. 术前应向患者解释麻醉的特点,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颈神经丛阻滞(cervical plexus block)

1. 颈丛解剖:颈丛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并发出感觉支和运动支(表5-1)。颈丛有4个皮支,均发自颈2~4神经根。它们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穿出,支配颈部前外侧皮肤。

表5-1 颈丛各分支

2. 适应证:适用于颈项部手术:如甲状腺手术、颈椎手术、气管切开等。

3. 禁忌证:

(1)难以维持呼吸道通畅者禁用。

(2)双侧颈深丛阻滞应禁用,因可能阻滞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经引起呼吸抑制。

4. 颈浅丛阻滞方法:

(1)体位:患者仰卧位或者半坐位,头转向阻滞对侧。

(2)穿刺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3)进针角度:沿着胸锁乳突肌后缘进针,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皮下分别向垂直方向、头侧及尾侧呈扇形各注射5mL局麻药。

(4)注药目标:注射的目的是使皮下浸润的局麻药分布至颈筋膜及胸锁乳突肌深面。应避免进针过深(>1~2cm),减少蛛网膜下腔或者椎动脉内注射的风险。

(5)阻滞方法和围术期管理:颈浅丛阻滞时患者的不适感较小,起效时间为10~15min。头颈部手术时,应避免术前及术中过度镇静,以免增加气道管理的困难。由于颈部的感觉神经分布情况复杂,并且双侧的神经交叉支配,颈丛阻滞效果往往不完善。必要时,外科医生可以在颈丛阻滞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5. 颈深丛阻滞方法:

(1)体位:患者体位与颈浅丛阻滞时相同。需识别三个解剖结构:乳突、C6横突和胸锁乳突肌后缘。

(2)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环状软骨水平容易触摸到C6横突。然后将乳突与C6横突画线连接起来。画好连线后,C2到C4部位进针点可做如下标记:第2颈椎(乳突尾侧2 cm)、第3颈椎(乳突尾侧4 cm)、第4颈椎(乳突尾侧6cm)。

(3)进针角度:垂直进针,稍微偏向尾侧进针有助于防止穿刺针意外刺向脊髓。缓慢进针直到触及横突。此时,退针1~2mm并固定好穿刺针回抽无血后注射4~5mL局麻药。拔针后,按顺序在不同节段水平重复以上步骤。

(4)改良方法:第4颈椎横突穿刺一次注入10~15mL。

(5)一般采用C4一针法进行颈丛麻醉,多用于颈前部(甲状腺手术)麻醉,而对颈后部(颈椎后开门减压术)无效,需采用上述三点法。

6. 如何定位第4颈椎横突?

(1)乳突尖至锁骨中点连线中点。

(2)相当于成人男性喉结上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点。

(3)该点一般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附近。

7. 颈丛神经阻滞常用局麻药:

(1)可选用0.25%布比卡因(左布比卡因)、0.25%罗哌卡因或1%利多卡因。

(2)临床常用0.25%布比卡因(左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

(3)总剂量不能超过所用局麻药的一次最大限量,由于颈部血管丰富且多为甲状腺手术,一般不主张在局麻药液中加入肾上腺素。

8. 颈丛神经阻滞常见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表5-2)。

表5-2 颈丛阻滞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五、臂神经丛阻滞(brachial plexus block)

1. 解剖:臂丛神经由C5~C8及T1脊神经前支组成,有时C4及T2脊神经前支分出的小分支也参与。自起始处向远端下行,臂丛的各段分别命名为根、干、股、束以及各终末分支。C5~C8和T1前支发出的五个神经根形成三个神经干(上干、中干和下干),其在前、中斜角肌之间发出,位于颈后三角底部。臂丛的跟段位于椎前筋膜的深面,而干段被椎前筋膜的外侧延续(即腋鞘)所包绕。臂丛各干在锁骨后面、腋窝顶端分为前后两股。六股形成三束,根据它们与腋动脉的关系分别命名为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束。从此处开始,各束向远端下行,形成各个终末分支(表5-3)。

表5-3 臂丛神经各支分布

2. 适应证:肩关节以下的上肢手术。

3. 禁忌证:

(1)穿刺部位感染。

(2)同时行双侧上肢手术。

4. 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分类:

(1)肌间沟阻滞法:

1)肌间沟阻滞法解剖标志:为前、中斜角肌间隙。2)适应证:肩部手术、上臂近端和锁骨外侧的手术;联合尺神经阻滞可以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置管后术后连续臂丛阻滞镇痛。3)禁忌证:颈部感染;对侧喉返神经麻痹;对侧膈神经麻痹;抗凝和溶栓治疗;颈部解剖变异,如手术、放疗及创伤后改变。4)体位:去枕仰卧位,头转向对侧,手臂自然置于床上。识别解剖标志为锁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和颈外静脉(通常在臂丛干段水平横跨肌间沟)。抬头,深吸气使肌肉标志更加清楚。5)穿刺点:前中斜角肌间隙,锁骨中点上3~4cm,即第六颈椎水平为穿刺点。穿刺针进针方向和角度:穿刺针向内,向尾侧30°~40°,同时略向后。6)用药总量:20~25mL。7)局部麻醉药的种类:短时间手术可选用1.5%利多卡因;中、长时间手术可用布比卡因0.25%~0.375%用于麻醉、0.125%~0.25%用于镇痛或用罗哌卡因0.375%~0.5%用于麻醉、0.2%用于镇痛;局麻药液内可加入地塞米松、吗啡或布托啡诺等辅助药物。8)肌间沟阻滞方法的优点:操作简单,对肥胖或不易合作的小儿也较为适用;小容量局麻药即可阻滞上臂及肩部;不易引起气胸。9)肌间沟阻滞方法的缺点:尺神经阻滞不完全;可能损伤椎动脉或颈静脉,造成血管内误注;可能引起星状神经节、喉返神经和膈神经的阻滞(概率几乎为100%);有误入蛛网膜下隙或硬膜外间隙的危险;不能同时进行双侧阻滞;低位肌间沟法阻滞时可能刺破胸膜产生气胸。

(2)腋路阻滞法:

1)体位: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对侧,肘关节呈90°弯曲并固定手臂。2)穿刺点:腋动脉搏动最高点。3)进针方向:针头斜向腋窝方向,与动脉呈20°夹角。4)给药时机:出现落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而摆动。5)用药总量:30~35mL。6)腋路阻滞优点:位置表浅,易于阻滞;不会引起气胸;不会造成膈神经、迷走神经或喉返神经阻滞;无误入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隙的危险。7)腋路阻滞缺点:上肢外展有困难或腋窝有感染、肿瘤者不能用此法;易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上臂阻滞效果较差,不适用于肩关节及肱骨部位的手术。

(3)锁骨上阻滞法:

1)体位:平卧,患侧肩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患侧上肢靠胸,手腕外展,掌心朝上。该阻滞方法的主要标志是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以及锁骨。2)穿刺点:锁骨中点上方1~1.5cm。3)进针方向:向内、向后、向尾侧。4)用药量:20mL。5)锁骨上阻滞优点:定位简便,膈神经阻滞发生率低。6)锁骨上阻滞缺点:气胸发生率高,临床已少用。但随着超声技术的普及,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的阻滞又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

(4)锁骨下血管旁阻滞法:

1)穿刺点入路:喙突入路及近端锁骨下入路。2)锁骨下血管旁阻滞优点:用小剂量可达到较完善的阻滞效果;麻醉前有上肢及肩部疼痛者,穿刺不必移动上肢;局麻药误注血管的可能性较小;不会注入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隙。3)锁骨下血管旁阻滞缺点:可能引起气胸;不能同时进行双侧阻滞;穿刺若无异感,失败率可达50%。4)锁骨下血管旁阻滞适应证:肩关节以下的上肢手术,包括上臂远端、前臂和手部;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5)锁骨下血管旁阻滞禁忌证:胸廓畸形;局部解剖异常;穿刺侧异物。6)锁骨下血管旁阻滞并发症:霍纳氏综合征;膈神经麻痹;刺破血管;气胸。

(5)各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法常见并发症:

1)气胸,多发生于锁骨上阻滞法。2)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3)局麻药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误入血管或吸收过快所致。4)膈神经麻痹,可发生于肌间沟和锁骨上阻滞法。5)喉返神经阻滞,出现声音嘶哑或失声。6)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7)霍纳氏综合征,因颈交感神经阻滞所致。

(6)霍纳氏综合征临床症状:

1)患侧眼睑下垂。2)患侧瞳孔缩小。3)患侧眼结膜充血。4)患侧鼻塞。5)患侧面部发红及无汗。

六、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

选择性的椎旁神经阻滞技术是通过阻滞脊髓背根神经节,迅速控制炎症反应和水肿,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在临床上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不同病情的治疗提供多方的选择,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手段。

(一)椎旁阻滞的适应证

1. 急性疼痛控制:多发骨折痛、下肢骨折痛。

2. 慢性疼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颈源性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 癌痛的治疗:作为一种常见的术后镇痛方法,现已开始应用于晚期顽固性癌痛的镇痛治疗中。

4. 复合麻醉:所有涉及到胸壁的胸外科手术都能通过阻滞胸部神经达到镇痛效果。

5. 术后镇痛:如开胸等手术术后。

(二)椎旁神经阻滞禁忌证

1. 有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应慎用。

2. 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有感染患者。

3. 有严重出血倾向患者。

(三)椎旁阻滞实施方法

1.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屈曲位。

2. 确认棘突节段,中线旁开2. 5~3cm处为穿刺点。

3. 穿刺针垂直进针,碰到横突后向头或尾侧调整方向。

4. 继续进针大约1cm,低阻力注射器感觉阻力消失。

5. 回抽没有血液、脑脊液、气体,注射实验剂量局麻药。

6. 多点阻滞优于单点阻滞,但风险相应增高。还可以考虑椎旁神经置管,进行连续椎旁阻滞。

7. 术前阻滞优于术后阻滞。

8. 神经刺激仪及超声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椎旁阻滞的成功率。

(四)椎旁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及防范

1. 感染:需严格无菌操作。

2. 局部血肿:避免多次穿刺,尤其是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

3. 局麻药中毒:个体化选择用药,在安全剂量下使用局麻药。

4. 神经损伤:注药时出现疼痛或退缩反应。

5. 全脊麻:避免向内侧进针,注药前应注意回抽。

6. 椎旁肌肉疼痛:局麻药肌肉注射,使用细针穿刺。

七、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阻滞范围完善,患者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肌松效果欠满意,患者有疼痛表情;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疼痛较明显,肌松效果较差,患者出现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麻醉失败,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 mKvfemgEcotceZ9qWHZ6jioAu1b+iLK26G5y9X6OLgFQnJEKzuFZgNublfA5Dc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