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室性心律失常

一、室性期前收缩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患者常无与室性期前收缩直接相关的症状,是否有症状或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期前收缩的频发程度不直接相关。患者可感到心悸,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代偿间歇后有力的心脏搏动。

2.心电图特征。

(1)提前发生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超过0.12s,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2)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称为配对间期)恒定。

(3)室性期前收缩后可见一完全性代偿间期,即包含室性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之和。

(4)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二联律指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指每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发生两个室性期前收缩称为成对室性期前收缩。

(二)诊断

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及二尖瓣脱垂患者。患者常无与室性期前收缩直接相关的症状,患者是否有症状或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期前收缩的频发程度不直接相关。听诊时,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停歇,室性期前收缩之第二心音强度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心电图检查也是诊断室性期前收缩的重要依据。

(三)治疗

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应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利多卡因、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减少室性期前收缩的级别和数目,以降低猝死的危险性。对于良性室性期前收缩,无症状者通常不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症状且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可选用副作用较小的抗心律失常药,如美西律、β受体阻滞剂,目的在于减轻症状而不是完全消除室性期前收缩。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措施。

(1)饮食指导:应嘱患者进食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宜进食低盐饮食,同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搭配,以增进患者的食欲。

(2)心理支持:加强心理护理及宣教指导,发生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绝大部分都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由于心率加快,尤其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时,患者有恐惧、濒死的感觉。因此,护士应安慰患者,耐心做好解释,讲解该疾病的有关知识及治疗效果、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2.重点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床旁心电监护,持续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并做好记录。描记12导联心电图,为临床用药前做准备及用药提供依据,同时备好急救药品及除颤仪,以便抢救时使用。

(2)用药护理:遵医嘱将胺碘酮150mg加生理盐水20mL充分溶解后,给患者静脉推注。推注药液时速度宜慢,一般10~15min推完,推注过快易造成低血压。在推注药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心电示波上患者心率、心律的变化,同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维持静滴时应用输液泵,以保证剂量准确。此外,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时,宜选择粗而清楚的静脉血管给药,避免发生静脉炎。使用过程中除注意观察疗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外,还应做好详细的使用记录。胺碘酮的不良反应是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因此观察期间除需密切注视心电示波上的心电波形的变化外,应还定时复查心电图,测量QT间期。

3.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急措施。对心源性猝死的处理就是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

4.健康教育。

(1)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期前收缩的原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心肌供血,改善心脏功能等。

(2)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起居有常,勿过劳;戒烟酒,减少本病的诱发因素;饮食有节,少食油腻的食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3)预防诱发因素:一旦确诊后患者往往高度紧张、焦虑,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避免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热等。

(4)合理用药:患者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定期复查。

二、室性心动过速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症状轻重视发作时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变和心功能状况不同而异。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短于30s,能自行终止)的患者通常无症状。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超过30s,需药物或电复律才能终止)常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及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包括低血压、少尿、晕厥、气促、心绞痛等。听诊心律轻度不规则,第一和第二心音分裂,收缩期血压可随心搏变化。如发生完全性室房分离,第一心音强度经常变化,颈静脉间歇出现巨大的α波。当心室搏动逆传并持续夺获心房,心房与心室几乎同时发生收缩,颈静脉呈现规律而巨大的α波。

2.心电图特征。

(1)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2)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超过0.12s,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3)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分,心律规则,但也可略不规则。

(4)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形成室房分离;偶尔个别或所有心室激动逆传夺获心房。

(5)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是确立室速诊断的重要依据。室性融合波、心室夺获、全部心前区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呈同向性等心电图表现提示室速。

(二)诊断

室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最常见为冠心病,其次是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室速的临床症状轻重视发作时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变和心功能状况不同而异。心电图检查特征同上述。

(三)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措施。

(1)饮食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浓茶、咖啡等。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心理护理: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患者心理动态,及时满足患者需要。向患者讲明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避免情绪激动。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项治疗。

2.重点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图的变化:发现频发、多源性、成对的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速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协助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电极放置部位应避开胸骨右缘及心前区,以免影响做心电图和紧急电复律。

(2)做好抢救准备:准备静脉通道,备好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仪等。

3.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急措施。

(1)猝死:对心源性猝死的处理就是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

(2)发生阿-斯综合征时:

①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头低足高位,使脑部血供充分。将患者的衣服纽扣解松,头转向一侧,以免舌头后倾堵塞气道。

②局部刺激,如向头面部喷些凉水或额部放上湿的凉毛巾,有助于清醒。如房间温度太低,应保暖。

③在晕厥发作时不能喂食、喂水。神志清醒后不要让患者马上站立,必须等患者全身无力好转后才能在细心照料下逐渐站立和行走。

4.健康教育。

(1)预防诱发因素:常见诱因为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热,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

(2)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休息:患者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饭后不宜立即就寝,睡眠的姿势应采取右侧卧位,双腿屈曲。不适合做剧烈运动,若有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和咳嗽、疲劳等不适出现,应立即停止运动。

(4)合理饮食:饮食要清淡而富于营养,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饮食要适量,不宜过饱。

(5)自我监测: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则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有些患者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常能控制发病。

三、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一)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包括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听诊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也无法测到。

心电图特征:心室扑动呈正弦波图形,波幅大而规则,频率为150~300次/分,有时难以与室速鉴别。心室颤动的波形、振幅及频率均极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群、ST段与T波。

(二)诊断

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变化是诊断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重要依据。

(三)治疗

1.初期与二期复苏。人工呼吸处理心脏骤停。

(1)恢复有效血循环。

①胸外心脏按压:先拳击前胸2~3次,如无心搏立即胸外心脏按压。要点是:患者仰卧,背置地面或垫硬板,术者双掌重叠,双肘直,用肩部力量以掌根垂直按压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使胸骨下段下陷4cm左右,频率70~80次/分。

②心电监测:若是心室颤动,即行直流电非同步除颤。

③肾上腺素:首先静注,如果来不及建立静脉通道则可心内注射或气管注入。近年主张用大剂量,可先用1mg,如无效可每3min重复并递增至一次3~5mg。有人研究:过大剂量可导致血压回升过高,心动过速,心肌氧耗增加,复苏后病死率增加,故提出以每次0.05~0.1mg/kg为宜。

④电除颤不成功时:如果一时难以电除颤,或电除颤一次不复律,可选用利多卡因75~100mg,或溴苄胺250mg,或普鲁卡因胺100~200mg静脉注射,药物除颤与电除颤同时交替使用,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⑤心室静止:如心电监测是心室静止,可加用异丙肾上腺素0.5~1mg静脉注射,3min后可重复。

⑥心室静止用药无效时:尽快行胸外心脏起搏或经静脉心内临时起搏。

⑦复苏20min仍无效时:应开胸心脏按压,并继续用药,直到无希望恢复心搏。

(2)呼吸停止时立即疏通气道及人工呼吸。

①将患者头后仰,抬高下颏,清除口腔异物。

②紧接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要捏住患者鼻孔。如患者牙关紧闭,可口对鼻吹气,使患者胸部隆起为有效,每30次胸外按压连续给予2次通气。

③吸氧。

④15min仍不恢复自动呼吸,应尽快气管插管使用机械通气,而不提倡用呼吸兴奋剂,以免增加大脑氧耗或抽搐惊厥。

(3)纠正酸中毒:过去常规早期大量使用碳酸氢钠,而现代主张使用原则是:宁迟勿早,宁少勿多,宁欠勿过。因为心脏骤停时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低灌注和二氧化碳蓄积,大量静注碳酸氢钠反可使组织二氧化碳增加,血液过碱,使氧合血红蛋白曲线左移,氧释放受到抑制,加重组织缺氧,抑制心肌和脑细胞功能,引起高钠、高渗状态,降低复苏成功率。所以当建立稳定血液循环及有效通气之前,最好不用;如果10~15min仍不复苏,而且血气pH<7.20时,可小量使用5%碳酸氢钠100mL缓慢静脉滴注,15min后可重复半量,维持pH≥7.25即可,不必过度。

(4)如果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现场,应先就地进行徒手复苏操作,并尽快设法边急救边护送至附近医疗单位做二期复苏。

2.复苏后期处理。

(1)维持血液循环:心脏复苏后常有低血压或休克,应适当补液、扩容并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护血压在正常水平。

(2)维持有效通气功能:继续吸氧;如自主呼吸尚未恢复,可继续用人工呼吸机;如自主呼吸恢复但不健全稳定,可酌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山梗菜碱静推或静滴;还要积极防治呼吸系统感染。

(3)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酌情处理。

(4)积极进行脑复苏:如心肺复苏时间较长,大脑功能会有不同程度损害,表现为意识障碍,遗留智力与活动能力障碍,甚至变成植物人,因此脑复苏是后期的重点。

①如有意识障碍伴发热:应头部冰帽降温;如血压稳定还可人工冬眠,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各25mg,静滴或肌注。

②防治脑水肿:酌用脱水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白蛋白等。

③改善脑细胞代谢药:如ATP、辅酶A、脑活素、胞磷胆碱等。

④氧自由基清除剂。

⑤高压氧舱治疗。

(5)保护肾功能:密切观察尿量及血肌酐,防治急性肾衰竭。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措施。

(1)心电监护:电击复律后应持续严格观察和记录心电变化,因电击转复时心肌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心电图可以出现一过性ST段降低,也可发生新的恶性心律失常,故应专人监护,及时记录。

(2)确保充足氧供给:间断或持续吸氧2~3天,重者可以面罩给氧,必要时有机械通气适应证时,可用机械通气。另外,呼吸机的介入可不必担心深度镇静所产生的呼吸抑制,保证了患者充分氧供。

(3)及时有效的营养供给: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产生严重分解代谢,使血糖增高、乳酸堆积,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损耗。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供给,等肠蠕动恢复后,可采用肠内营养供给。如昏迷未醒者可给予鼻饲,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3h,注食速度不宜过快。

(4)大小便的护理管理: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失禁或尿潴留患者,应在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留置导尿时应加强会阴部的护理,并定时放尿以训练膀胱的功能。患者有便秘时,可少量服用缓泻剂或每天早晨给予蜂蜜20mL加适量温开水同饮,并帮助患者做腹部环形按摩(顺时针方向)或做低压温盐水灌肠。

(5)加强基础护理的落实: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使用胺碘酮时应加强脉管炎的预防护理等。

2.重点护理措施。

(1)心室颤动的判断:监护导联示QRS-T波消失,代之以快速的不规则的振幅、形态各异的颤动波。其频率为180~500次/分。明确诊断首要并且关键,需要与寒冷所致的肌颤波、患者身体的抖动、导联线移动所致的干扰相鉴别。室颤发生时常伴随昏迷程度加重,脑外伤患者呼吸浅而弱以致暂停,瞳孔迅速扩大,光反射消失等危急征象。

(2)心室颤动的急救:确诊心室颤动后,应争分夺秒积极组织抢救。立即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通常选择300~360J的能量。如无效则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5mg,使细颤转为粗颤,再行电除颤1次,若未能转复则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继续复律,同时积极去除诱因及治疗原发病直到转为窦性心律。电除颤时,应严格掌握操作规程,防止局部皮肤灼伤。

(3)尽早实施脑复苏:低温能使机体各重要组织代谢率降低,耗氧量减少,借以保护脑和其他重要器官,利于脑复苏。一般采用头部置冰枕或冰帽,各大动脉处使用冰袋使肛温迅速控制在33~34℃。降温过程中随时观察耳廓、指(趾)等末梢部位皮肤,避免冻伤。

3.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急措施。对心源性猝死的处理就是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

(1)识别心脏骤停:出现较早并且方便可靠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对刺激无反应。

(2)呼救:在心肺复苏术的同时,设法(呼喊或通过他人应用现代通信设备)通知急救系统,使更多的人参与基础心肺复苏和进一步施行高级复苏术。

(3)心前区捶击复律:一旦肯定心脏骤停而无心电监护和除颤仪时,应坚决地予以捶击患者胸骨中下1/3处,若1~2次后心跳仍未恢复,则立即行基础心肺复苏。

(4)基础心肺复苏:畅通气道、人工呼吸、人工胸外心脏按压。

(5)高级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成功后,需继续有效地维持循环和呼吸稳定,防治心脏再次骤停,处理脑缺氧、脑水肿、肾功能不全和继发性感染等,纠正酸中毒。要积极查明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并加以处理,预防再次发生猝死。

4.健康教育。

(1)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患者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2)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发现时,患者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

(3)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患者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4)定期复查:患者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5)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 Ccp4GHSdEIjE9fseaMVzYf7AJDPceMT9YYXmp2gHYgtneE3O6UsECWerV+u2tK3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