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图3-1)。心律失常是十分常见的,许多疾病和药物都可引起和诱发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各种心律失常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其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其临床意义依其发生原因、伴随临床情况、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因素而异。严重心律失常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短暂意识丧失或猝死等危急状态。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图3-1心脏传导示意图
心律失常的分类如图3-2所示。
图3-2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异常和(或)冲动传导异常。
1.冲动形成异常。
(1)异常自律性:窦房结、结间束、冠状窦口附近、房室结的远端和希氏束-普肯耶系统等处的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律性。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其内在病变,均可导致不适当的冲动发放。此外,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如心房、心室肌细胞,也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自律性,诸如心肌缺血、药物、电解质紊乱、儿茶酚胺增多等均可导致异常自律性的形成。
(2)触发活动:是指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普肯耶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被称为后除极。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抵达阈值,便可引起反复激动。触发活动与自律性不同,但也可导致持续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心肌缺血-再灌注、低钾血症、高钙血症及洋地黄中毒时。
2.冲动传导异常。折返是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发生机制(图3-3)。产生折返的基本条件是传导异常,它包括以下几点:
a.正常传导;b.阻滞区未形成折返激动;c.单相阻滞区形成折返激动(P代表普肯耶纤维,A和B为分支,M为心室肌纤维,阴影部位为阻滞区)
图3-3典型折返激动示意图
(1)心脏两个或多个部位的传导性与不应期各不相同,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环。
(2)其中一条通道发生单向传导阻滞。
(3)另一条通道传导缓慢,使原先发生阻滞的通道有足够时间恢复兴奋性。
(4)原先阻滞的通道再次激动,从而完成一次折返激动。冲动在环内反复循环,形成持续而快速的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