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装备:常规实训工装
·车辆、台架、总成、比亚迪E5或北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或实训中心现有新能源整车
·专用工具、设备:随车充电器、充电桩
本任务操作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启动、仪表信息的认知与操作,如表1-3所示。
表1-3
(续表)
(续表)
(续表)
1.新能源汽车日常驾驶注意事项
(1)日常使用新能源汽车过程中,在起步时要轻点油门。猛踩加速踏板会导致电池大电流放电,容易导致产生硫酸铅结晶,从而损害电池极板的物理性能,损害电池性能,减少电池的使用寿命。
(2)要关注电量情况,毕竟电动汽车充电不像燃油汽车加油那么方便,如果发现电量过低,应当尽早寻找充电站,避免半路抛锚。
(3)不要在亏电状态下停放,如长时间不使用,也不要将车辆停放在过冷或者暴晒的环境里,避免损伤电池。
(4)严禁存放时亏电,在亏电状态下存放电池,很容易出现硫酸盐化,硫酸铅结晶物附着在极板上,会堵塞电离子通道,造成充电不足,电池容量下降。亏电状态闲置时间越长,电池损坏越重。因此,电池闲置不用时,应每月补充电一次,这样能较好地保持电池健康状态。
(5)雨天驾驶注意事项。
①虽然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有防水保护措施,但在路面积水过深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大家尽量避开此类路段或者不要开车出门,以防止涉水后导致电池组进水,造成严重损坏。
②雨天充电,要确保汽车充电口和充电枪干燥,同时切勿在户外露天充电站充电,以防止雨水渗入充电口造成短路。
2.日常充电注意事项
(1)正确掌握充电时间,一般情况蓄电池充电时间在10h左右,要避免过度充电。准备出行时要提前安排好途中充电,避免行驶中电量不足,使电池过度放电,严重缩短其寿命。
(2)保护好充电器,尽量避免充电器颠簸震动。为了降低成本,现在的充电器基本上都没有做高耐震动的设计,很多充电器经过震动后,其内部的电位器会漂移,导致整个参数漂移,致使充电不正常。所以建议如果一定要移动充电器,尽量用塑料泡沫包装好。另外,充电的时候要保证充电器通风良好,否则不但影响充电器的寿命,还可能发生热漂移而影响充电状态,这样都会对电池形成损伤。
(3)每天都充电,就算平时行驶路程不多,还是建议每天都充电,这样使电池处于浅循环状态,电池的寿命会延长。
(4)定期对电池进行一次深放电,“活化电池”。
(5)定期对电池进行一次均衡充电,即利用低压充电桩(交流电)对电池进行8~10h的充电,由车载充电器控制充电电流,从而对电池起到保护作用。
3.车辆定期维护项目
现在的纯电动汽车通常都是7500km或者10000km进行一次保养,分A级和B级保养,A级和B级保养交替着做,而50000km以内的保养项目大致包括以下10个:
(1)电池动力系统。包括安全防护、绝缘检查、接插件状态、螺栓紧固力矩、动力电池加热功能检查、外部清洁检查、数据采集等。
(2)电机系统。包括安全防护、绝缘检查、电机和控制器的冷却检查、外部清洁检查。
(3)电器电控系统。包括机舱及各部位低压线束防护及固定、机舱及各部位插接件状态、机舱及底盘高压线束防护及固定、机舱及底盘各高低压电器固定与插接件状态/蓄电池状态/灯光/信号检查、充电口及高压线检查、高压绝缘监测系统检查、故障诊断系统报警监测。
(4)制动系统。包括驻车制动器检查、制动装置泄漏检查、制动液液位检查、制动真空泵/控制器检查、制动盘片检查。
(5)转向系统。包括方向盘及转向管柱连接紧固状态、转向机本体连接紧固状态、转向拉杆及防尘套、转向助力功能检查。
(6)车身系统。包括挡风玻璃及雨刷检查,天窗、座椅及滑道检查,门锁及铰链、机舱铰链和锁扣、后备厢铰链及锁扣检查。
(7)传动及悬挂系统。包括变速器的连接、紧固及渗漏检查,传动轴间隙及护罩、轮毂及紧固、轮胎检查,副车架及各悬挂连接状态、前后减震器渗漏及紧固检查。
(8)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液位置及冰点、冷却管路渗漏检查,水泵检查,散热水箱清洁检查。
(9)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冷暖风功能、压缩机及控制器检查,空调管路渗漏检查,空调冷凝水排水口检查,空调滤芯更换。
(10)换电装置。包括换电限位器磨损及松动检查、底盘磕碰检查、换电装置密封检查、限位装置润滑。
以上基本涵盖了电动汽车保养项目,A级保养:这些项目必须要做,B级保养:做一部分常规的,也就是说,如果10000km需做一次保养的话,那么第一次保养可能会全部检查,第二次保养可能会视情况而进行常规检查。
面对全球范围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和环保压力,近年来,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创新,作为一门新兴的节能减排行业,其发展进程受到了全球各国政府的重视。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根据自身的条件出台了促进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办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起步晚,但也正迅猛发展。
1.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相对落后,但发展迅速。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0.7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00万辆。2016年8月,《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其中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因为国家政策的不断落实和产品技术性能的不断成熟,提高至92.5,综合排名居世界第4位。2017年9月,仿照美国的零排放法案,中国政府发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该政策被业内称为“双积分”政策,于2018年4月施行。它包括两个部分:燃料消耗积分管理办法和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办法。历经新能源骗补风波之后,政府决定在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大前提下,借助这项政策,使管理手段从过去的政府扶持向市场导向倾斜。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79.4万辆和77.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产量占比达到了2.74%,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17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72.9万辆,城际高速快充站的“六纵六横两环”格局初显,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推广已经逐渐形成规模。
2.美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美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政策支持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克林顿、布什政府时期就提出过许多政策来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奥巴马上台后,将重点放在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上,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通过政府采购、示范运行、立法规范、退坡补贴、税收抵扣以及不断完善积分机制等策略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2010年,新能源汽车首次处于国家战略高度被提出,提出到2015年将会有100万辆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行驶在美国土地上。2013年,美国能源部发布《电动汽车普及蓝图》,明确美国未来10年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道路,提出到2022年,每户家庭都能拥有插电式电动汽车。2016年,美国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普及电动汽车”计划的声明,希望通过加强政府与企业合作,进一步推广电动汽车和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美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47.7万辆,同比增长5.6%。
3.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目前日本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有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近年来,插电式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销售高速增长,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日本采取绿色税制、购车补贴和分层次建设充电设施等多种措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在税收方面实行“绿色税制”,购买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4万日元。此外,另一项“补助金”政策可支付混合动力汽车与汽油原车车型差价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日本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混合动力汽车价格下降空间很大,实际购买时两者之间的差价基本消除,进一步促使消费者购买混合动力汽车,从而进入了良性循环。日本《2010年新一代汽车战略》提出2020年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将分别占20%~50%的目标,然而2013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达到了2020年的目标,发展速度相当快。2013年和2014年,日本政府分别提出“日本重振战略”和“汽车战略2014”,加大对电动汽车的补贴。2014年6月,日本政府发布《氢燃料电池战略规划》,明确下一步政策重点从混合动力汽车向燃料电池汽车转移,提出全力打造“氢社会”的目标。2016年3月,日本政府新制定了《电动汽车发展路线图》,提出到2020年国内电动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在日本《氢能燃料电池发展战略路线图》中,提出到2025年,日本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00万辆。
4.德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早在2009年9月,德国就发布了《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明确发展重点是纯电动汽车,提出到2020年保有量达到100万辆,2030年突破600万辆,2050年基本实现新能源汽车普及,并设立“国家电动汽车平台”,保证计划实施。2013年,德国政府投入20亿欧元,用于资助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研发,2016年再投入20亿欧元,确保研发项目如期完成,确立了电池技术、驱动技术、轻型化材料、信息通信和基础设施、循环利用、整车技术六大研发领域。2016年,德国在柏林气候论坛上表示在2030年之前规定禁止燃油车登记,全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同年5月,德国发布电动汽车激励计划,对消费者进行直接补贴,2019年结束补贴,同时将新能源汽车免税期增加至10年,计划投入15亿欧元,其中12亿元为购买补贴,由政府和车企均摊。凡在2011年5月到2015年12月之间购买电动汽车,免征10年保有税;2016年1月到2020年12月之间购买的电动汽车,免征5年保有税。保有税优惠结束后,政府将依据电动汽车重量征税,但税收金额仍低于传统燃油汽车。2017年,德国电动汽车市场增加117%,实现全球最高增长率。2018年2月,在10款最畅销电动车型中7款来自德国车企。
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接近80万辆。据相关机构预测,自2018年开始,中国将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百万时代。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均面临重构,产业链、生产方式、产品属性、消费需求和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在发生变革,汽车产品加快向低碳、电动、智能化方向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全面升级。
1.政府政策导向转变
2018年4月1日,“双积分”政策开始正式实施,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时代即将到来。此外,据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将加快建立商用车积分管理制度。与此同时,2月13日,四部委发布了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该政策一方面制定了相应的退坡标准,提高了技术门槛要求,倒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加强了监管措施和惩罚力度。
双积分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建立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机制,相比直接的财政补贴,借助市场的力量激励和倒逼企业,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上,避免部分企业对于政策过度依赖和骗补的行为。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定该项政策是否能够达到预计效果,但毋庸置疑的是,该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政策导向正在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从政府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
2.产品升级
从整车角度来看,原来的大多新能源车型是在传统汽车基础上的再开发,没能根据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应用要求,从车辆平台上进行完整的优化开发,车辆控制和能效管理等核心技术缺失。而随着几年的技术及市场积累,自主品牌逐渐拥有了针对新能源特有平台开发的技术以及成本支持,比亚迪、北汽、上汽、奇瑞等车企都已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正向开发体系,推出了正向开发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如果说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1.0时代,“油改电”是普遍规律,低端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里程焦虑、低质低价是产业发展的鲜明特点,那么在2.0时代,随着产品体系的逐渐成熟,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将由正向研发取代过去的逆向研发。可以预见,随着各大汽车品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提高,市场洗牌还将加剧。
3.产品向智能化发展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是智能技术的载体。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仅仅停留在研究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阶段是不够的,还需要高度关注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进入智能化的时代。
在2018年大年三十央视春晚上,镜头对准了港珠澳大桥,百度、Apollo、比亚迪、金龙、智行者联手打造的新能源乘用车、微循环巴士、扫路机和物流车组成的无人驾驶车队,画着8字穿行,时长将近1min。此外,从电动汽车资源网上了解到,在2018年初的几个月内,北汽新能源无人驾驶样车将在以蓝谷为中心的北京无人驾驶示范区上路测试。
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5家汽车制造商宣布了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计划,主要的截止时间节点为2021年。也许说2018年是智能化的2.0时代还稍微早了些,但至少已经踏入了一只脚。
4.新能源汽车企业合资化
2017年,共有4家全球汽车巨头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集中生产新能源汽车。2018年2月23日,宝马集团发布公告称,已经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长城汽车签署“合作意向书”,成立合资公司生产MINI纯电动车型。2019年1月7日,上海市政府发布消息称,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临港产业区正式开工建设,工厂1期年生产规模为25万辆纯电动整车,包括Model 3等系列车型。根据特斯拉CEO马斯克当日在社交媒体上的发文,特斯拉上海工厂将为大中华地区生产Model 3和Model Y汽车,公司计划于2019年夏天完成工厂的初步建设,年底开始Model 3生产,并于2020年实现量产。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签署协议只是序幕。随着新能源合资项目的落地,外资品牌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在所难免,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意味着自主品牌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传统燃油汽车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引发雾霾恶劣天气的重点污染源。根据《巴黎气候协定》,全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汽车低碳化进程,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陆续公布了燃油汽车禁售倒计时,这一系列动作象征着驰骋了一百余年的传统燃油汽车时代开始走向落幕。根据网络信息,全世界已有多个国家相继公布本国燃油汽车退出市场时间表(表1-4)。
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