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我国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阶段

一、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从初步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强调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两个阶段。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配置各种经济资源,政府完全掌握和垄断了整个社会资源,成为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供给完全由政府主导,政府统一计划、统一调拨,并通过各级政府向社会提供全部公共服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制度相继建立,中国残疾人事业也逐步发展,残疾人宣传、文化和体育工作有了明确目标和发展方向,残疾人的一些组织、福利企事业单位、特殊教育学校也相继成立。如1953年3月成立了中国盲人福利会,1956年2月成立了中国聋人福利会,同年在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成立了盲人福利会分会和聋人福利会分会。 盲人福利会、聋人福利会以及特教学校对残疾人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都有明确的规定,从而保障了残疾人参与体育的权利。随着残疾人组织的建立,在特教学校、残疾人企事业福利单位相继开展了残疾人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如1957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届聋哑人田径、乒乓球、游泳比赛,在上海举办了全国首届盲人田径运动会;1959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届聋哑人篮球赛。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充分体现计划经济特色的以政府包揽、分级负责、平均分配为主,政府垄断资源配置,政府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所有的社会资源都是在国家统一计划下,统一调配;二是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建设刚刚起步,围绕着残疾人群体的体育需求,国家着手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以保证残疾人群体体育诉求的实现。

二、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开放市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政府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政府职能也发生转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力推进,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市场化、社会化全面实施。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顺应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保障等方面不断调整管理体制,制定更加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运行机制,以满足残疾人的体育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步形成阶段(1978—1992年)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社会事业严重破坏、公共服务严重短缺的社会现实,国家主要是恢复和整顿已有的公共事业,建立相关的制度,提高各类公共事业机构的活力和效率,以满足和维护正常的社会发展和运转。国家对推进残疾人事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相继恢复了各省市残疾人协会的工作,残疾人工作也逐步走入正轨。随着残疾人工作有序开展,残疾人体育工作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展开,各级各类组织也不断完善和加强。1983年成立了中国伤残人体育协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1985年6月成立了中国智残人体育协会(中国弱智人体育协会),并随后加入了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SOI)。1986年12月成立了中国聋人体育协会,由中华体育总会对其业务指导,协会成立后加入国际聋人体育协会(CISS)。 1988年成立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残疾人事业开始走向组织化、制度化和专业化。该组织是兼具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的新型残疾人组织,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公共服务,残疾人的三大体育组织都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管理。随着各类残疾群体体育组织的建立,举办全国残疾人体育比赛和残疾人参加的比赛项目也逐步增多。如1984年在安徽合肥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伤残人运动会,1985年在杭州举办了全国伤残人乒乓球锦标赛,1987年分别在河北唐山、广东深圳举办了第二届全国伤残人运动会和第一届全国特奥运动会。同时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增多,残疾人参与国际比赛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1982年11月中国伤残人体育代表团赴香港参加了第三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 。1984年我国首次派中国伤残人体育代表团参加在美国举行的世界伤残人奥运会(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国际残奥会),在此届奥运会上盲人运动员为我国摘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实现了残奥会零的突破。1988年、1992年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先后参加了在韩国汉城和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第八届、第九届国际残奥会。1989年我国首次组团,并派出8名聋人运动员参加世界聋人奥运会。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拨乱反正,恢复和整顿被破坏的公共服务生产,社会发展步入正常轨道;二是成立全国性的残疾人体育组织、举办全国性的赛事,逐步建立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工作体制;三是政府管理部门仍旧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包揽管理体制。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1年)

1993年围绕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公共服务改革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视,特别在教育、康复、就业、文化等方面;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残疾人群众性体育运动得到长足的发展,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残疾人体育组织建设以及各地各类体育赛事日趋完善。被正式列入国务院大型运动会系列、每4年举办一次的全国性残疾人运动会、特奥运动会如期举行,参加残疾人体育活动、训练和比赛的人数越来越多,2000年参加特奥的运动员达到5万人,全国已开展的项目达到30多项。 同时我国还举办一些国际单项赛事,如锦标赛、邀请赛。如1996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首届亚太区特奥运动会。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先后参加了1996年、2000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和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第十届、第十一届国际残奥会;1997年、2001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和意大利罗马举办的第十八届和第十九届聋奥会,并在第十八届聋奥会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代表服务管理残疾人具体工作的残联为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三是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政府放松管制范围,激发内部运行活力,残疾人体育走出国门。

(三)全面建设阶段(2002年至今)

随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政府的四项基本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入全面建设时期。面对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暴露出的主要矛盾,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强化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理念和新思想。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勾画出包括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建立惠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与我国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覆盖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十二五”期间制定一系列规划政策,包括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2012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就基本社会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定各项制度安排、重点任务和基本标准。2016年出台《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十三五”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促进残疾人康复体育、健身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提高残疾人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和覆盖面,促进残疾人康复体育、健身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提高残疾人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和覆盖面。

根据国家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导向,中央和地方围绕基本服务体系出台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文件和措施,关注民生,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尤其是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任务、目标和基本标准被列入国家基本服务体系,说明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和关注。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的保驾护航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2008年、2009年先后在上海、北京和台北成功举办了世界特奥会、残奥会和聋奥会,实现了与残疾人相关的三大奥运会登陆中国的夙愿,不仅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残疾人的精神风貌,也使全社会对“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完善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从2004年雅典到2016年巴西里约,我国连续四届蝉联残奥会金牌榜首位,2010年广州、2014年仁川亚残运会同样蝉联金牌榜首位,充分展示了我国残疾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的英姿和风采。在国内逐步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这些体育训练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残疾人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2003年中国残疾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集残疾人体育竞赛、训练、科研、培训、康复、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为国内外残疾人群众体育、康复体育和竞技体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随后在上海、南京、天津、福州、广州、昆明等十几个省市建立了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目前国家级残疾人体育培训基地达到34个,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225个。为全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体育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体育健身指导,2011年中残联启动了“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培养3万名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计划。据201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告,全国累计培养国家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719名,省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1.1万人,地市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3.0万人,逐步形成了一支面向基层、社区,为残疾人提供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的三级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从2011年开始,中残联将每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定为“残疾人健身周”,并在全国范围内定期举办残疾人健身活动。同时围绕着普及和推广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和项目,全面启动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目前创建省级残疾人体育活动示范点1151个,市级2440个。 为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创新残疾人体育服务模式,改善残疾人健康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提高广大残疾人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2015年中残联下发《残疾人康复体育关爱家庭计划》,先后在北京、天津、河北、四川等地的上千个残疾人家庭试点康复体育进家庭项目。全国参加地、市、县级举办的残疾人运动会和选拔赛的业余运动员累计已达到20余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超过1000万人次,注册登记的残疾人运动员达到15252人,特奥运动员超过120万人,残疾人体育人才队伍和组织建设不断加强②。2011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在全国体育院校开办了含残疾人体育方向的特殊教育专业,随后西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部分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该专业,培养残疾人体育管理、训练和教学的专业人才。北京体育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先后设置了残疾人体育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方向,在国内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残疾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福建省成立了国内第一所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中心,2011年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中心成立,这两所研究中心专门为推动残疾人体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专业服务。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迈上一个新的高度,也将推动我国残疾人体育科学研究和发展。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作为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范畴,残疾人体育事业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与措施,逐步缩小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水平与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之间的差距,并积极依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成果。二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后,提出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思路,以及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战略,我国的残疾人体育工作重心发生转变,围绕着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政府加大供给改革力度,创新服务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基础工作,提高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参与率,丰富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保障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体育服务。 Nh5tRRD3oC2VHFk5LXr3EvTP3RzfEOCICZg5eksDXgPgJvgUkpo486kiDgjHa3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