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儿童观察的步骤和方法

儿童行为观察有观察前的准备、观察计划的制定、观察中记录等大致的步骤,方法包括叙事法、取样法、检核表法和等级评定等方法。在不同的情景中对儿童进行行为观察时将要依照怎样的顺序?采取哪种方法更有利于观察?这不仅要熟知儿童生活环境,也要了解每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一、儿童观察的步骤

为了确保观察儿童信息的准确性,在正式进入观察情景之前,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前准备一套行动框架。在框架的范围内形成自己的并适用于各种观察情景的方案和计划。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

(一)观察前的准备

在确定观察任务之前确定观察目标非常重要。目标是观察的核心任务,其他任务都是依赖于目标而展开的。教师的观察是专业观察,观察儿童不是教师的兴趣所致,而是事先准备的有计划的观察。观察的目标主要指向所观察儿童的发展区域,以儿童能力表现变化为观察对象而具体展开。将观察到的信息贯穿始终,以便有效用于指导和评价儿童的行为。但是有些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所撰写的目标常常范围很大,或者是过于笼统。例如:“观察儿童上课学习效率”等这样笼统的目标。这对观察的实施起不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当无法确定观察目标的时候,可以尝试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个角度是了解儿童行为特点的基本规律。我们熟知儿童行为发展的不同领域,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大致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观察目标。例如,教师可以记录自己所观察儿童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缩小观察范围,从而使得后续的观察有明确的指向性。第二个角度是探寻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当儿童出现不同以往的偶发性行为,或者出现与其发展水平不相符的特殊行为时,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其行为背后出现的原因。例如,在学习效率方面,可以将识字阅读障碍、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殊表现作为观察记录目标。

(二)观察计划的制订

观察目标一旦确定,便可以提前着手制订详细的计划来保证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制订观察计划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观察的对象

观察内容首先涉及的就是观察对象。需要考虑观察对象的数量以及范围。要知道观察的是一个儿童还是一群儿童,是特定的还是随机抽取的。观察对象的不同将直接影响接下来观察方案的设计。

2.观察的时间

儿童的某些行为表现可能只会在特定时间出现,或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出现。儿童的行为表现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以观察儿童的人际交往为例,选择在什么时间进行观察很关键。课间还是课上,同一儿童,人际交往的状态不一样。如果是在课间将更容易看到丰富和频繁的人际互动。这时候更能捕捉到一个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特点和状态。而对于儿童记忆和学习效率方面的观察和测量,则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内,大脑活跃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在上午更活跃,记忆和学习效率更高;有的人下午和晚上表现更好。

3.观察的内容

内容是围绕观察目标而具体展开的,如果要观察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则要记录下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记录要具体到几分几秒。用清单罗列一下观察内容,会保证我们观察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进一步提升观察质量。

4.观察的活动类型

观察的活动类型是基于对观察内容的分类来进行区分的。例如,想要探究学生语言发展的水平,则可以设置为室内课堂观察;如果想要探究学生是否已经建立了友谊关系,这一观察现象可以在学生的课间自由玩耍的时间进行,室内室外都可以,但最好避免在教师主导的活动中进行。教师主导的活动的重点往往是促进学生某方面技能的发展,所限定的活动场景也会限制学生与同伴之间的自由发挥。

(三)观察中的记录

在进行观察时,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挑选出最重要的要素,即记录观察的核心要素。对于儿童来说,其行为表现是观察的重点。因此,注意观察和记录儿童的社会行为、语言行为、动作技能等方面的信息,以此作为分析和评价儿童发展状况的依据。比如,儿童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发展状况;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合作与竞争的表现情况;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方式和应对能力;班级群体的氛围;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模式等。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观察的同时要依据儿童发展的理论解释行为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据此了解学生的独特成长轨迹。因此,记录观察的核心要素尤其重要。

二、儿童观察方法的分类

观察方法是非常基础的研究方法。即便如此也有多种分类方式。如日常观察与科学观察,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参与观察环境;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控制实验的条件;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借助观察手段;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详细的观察计划与观察指标。儿童观察属于科学观察的范畴,采用自然状态下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至于是否要借助观察工具与手段、是否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与指标,则需要根据个人的观察能力及观察进展情况而定。

在儿童行为观察过程中围绕“如何做”这一问题,要求运用具体的记录技术。用这种记录程序来实现某一个目标。因此在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教师作为观察的主体,主观方面必须丰富自己的观察知识,深入理解观察的内涵。客观方面必须掌握更多观察方法并熟练掌握、不断实操、积累观察经验和掌握更多的技能。

本书介绍四种观察和记录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每种方法都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或针对某特定目标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观察者在使用时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方法。

(一)叙事法

1.叙事法的内涵

叙事法是了解世界和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将人们各种生活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事件的表达方式。叙事法所关注的是在一定场景和时间中所发生的事,将观察到的生活情节直接呈现描述出来,用叙述记录的方式研究观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叙事法分为轶事记录法和连续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是指简洁描述一件事情,记录儿童行为表现中某些重要信息。连续记录法是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过程,及时将所有的行为详细记录下来。

观察案例

2020-10-1 10:05

教室盥洗室门口 清清与几个小伙伴

清清和几个孩子在争论应该谁先进盥洗室玩水管游戏。清清问:“我们谁最大?”君君说:“我最大!”晶晶说:“我最大,我属羊。”君君说:“我也属羊。”清清说:“算了,我们来黑白配!”第一轮后,有几个孩子手心朝上,有几个孩子手背朝上,清清自己是手背朝上的。她立即拍了一下文文的手(文文是手心朝上)说:“你第一个玩!非非和君君(都是手心朝上的)石头剪刀布看谁第二个玩!”于是,文文高兴地奔进盥洗室,其他手背朝上的孩子不开心地散开了,清清继续看非非和君君玩石头剪刀布。分出胜负后她自己也跑开玩去了。我问清清:“为什么你选手心朝上的孩子玩水管游戏?”她说:“手心朝上是有魔力的!”我问:“那为什么你选文文第一个玩?”她说:“她的手是笔直的,伸得最漂亮!”

轶事记录比较简单,主要记录的是重要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事后通过对轶事记录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以此帮助教师了解儿童出现某些行为的原因,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个性特征,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干预。

2.叙事法的优点

叙事法有非常明显的优点。首先,它可以与任何一种记录方法结合使用。如后面提到的时间取样方法,或多或少都会牵涉到叙述性描述。其次,它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不必局限在某些特定的条件或者情境下。比如,抓住一个或者几个学生的行为瞬间并尽可能记录所发生的一切。这种观察记录通常是没有经过特别选择也没有特指是何种行为或何种情境。它可以广泛记录各种行为和情景的特点,同时可以捕捉到一天当中任何时间或者任何情境下儿童的行为。叙事法可以用于多种情境和条件,它不要求事先准备观察表格或者编码方法,也没有特殊的语言或专业术语。其次是它的持久性,而且记录保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价值。因此可以将早些时间获得的叙述性描述与最近的记录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行为和发展是如何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叙事法的缺点

叙事法的不足之处首先是耗费所牵涉到叙述性描述观察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需要快速获得学生行为的典型样本,那么这种方法的效率就很低;其次,叙事法还要记录大量细节,因此观察者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和能力使自己能够关注到这些细节并在纸上记录下来。

(二)取样法

1.取样法的内涵

取样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特征去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取样法包括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时间取样是指记录一段时间或一组学生的某一特定外显行为发生的频率。事件取样法是指记录某一特定不常见行为发生的频率以及行为前后的情景。

观察案例

事件取样法观察

背景资料:阳阳在家也一样会做出一些打扰他人活动的行为。

观察目的:了解阳阳发生打扰其他幼儿活动发生的情况。

观察目标:思考阳阳行为发生的原因并设计有效管理他这种行为的相关活动。

观察方法:事件取样法。

(续表)

2.时间抽样的优缺点

时间抽样是一种正式的观察和记录方法。它要求记录在预先确定的、统一的时间段内发生的特定行为,有规律地间隔或随机间隔一段时间再重复观察和记录,是特定时间段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记录方法。时间抽样法的优点有很多,首先,用此种方法可以研究的行为种类较多,例如“想象行为”“友谊和争吵”以及“抽搐或紧张习惯”等。其次,时间抽样法非常高效。因为它明确规定了观察的内容和时间,而且还运用事先设计的编码符号,减少了观察者做出的判断和推论时产生的不一致。 这有助于不同观察者之间达成一致,并由此增加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信度。最后,时间抽样综合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如编码、叙述性描述等。

虽然时间抽样法因精确规定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观察时间,节约了时间和精力,但时间抽样无法捕捉到行为和情境的详细情况,也无法记录那些不常出现的行为。

3.事件抽样的优缺点

事件抽样是一种正式的观察方法,只观察和记录特定类别的行为而不管行为何时发生。它是一种抽样技术,因为它是从行为流中仅仅抽取出预先选择的行为或行为类别。事件抽样兼具叙述性、描述和时间抽样的优点。事件抽样和叙事法一样,能够丰富详细地描述行为及其情景。同时事件抽样也非常实用,它非常适用于高频率发生的行为,适合在为数不多的观察期间观察到频繁发生的行为;其次是它可以结合叙述性描述和编码系统来进行,因此它同时具备及时编码的高效性以及叙述性描述的完整性。

事件取样法有明显的弊端。首先,缺乏测量的稳定性。事件取样法不能提供量化数据,事件取样法收集的是定性资料,不利于做各种统计分析。其次,事件取样法经常会伴有文字描述的记录。与时间取样法相比,在分析时难免会烦琐一些,需要观察者记录行为是什么时候出现和什么时候结束,而不像时间观察法那样只记录行为的出现与否。最后,事件取样法只适合不太经常发生的行为。不能使研究者进行大样本的研究,只集中观察特定事件本身,对导致其发生的条件和环境等信息不能充分了解。

(三)检核表法

1.检核表法的内涵

检核表法是将一些具体的特性或容易被清晰地具体化的行为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而成的列表,是表明事物出现与否的一种观察方法。标记某种事物是否出现的记录,例如一张购物清单和一本班级点名册等都属于简单的核检表。

表1-1 5—6岁儿童行为核检表

(续表)

2.核检表法的优点

核检表的优点在于它不仅可以在不同情境中使用,还可以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核检表很高效,它可以把复杂的描述性信息变成一个简单的标记或符号,由此提供便于量化的数据。核检表第二个优点就是可以提供“基线”信息,可以把基线与随后观察所得的同类核检表记录并作比较,以揭示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发展或行为变化。核检表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可以帮助观察者确定需要对哪些行为、技能等继续做详细观察和记录。运用核检表可以节省许多时间,不用像运用叙述性描述或事件抽样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记录某一行为。核检表会告诉你,学生能够并且确实表现出了某一行为,你可以就此进一步地观察该行为。

3.核检表法的缺点

与其他不保留原始数据的记录方法一样,核检表也不记录所观察行为的详细细节和发生情境。这就意味着,观察记录的内容主要是行动片段或是对观察对象形成的支离破碎的印象。

因此,要根据具体的观察目标谨慎地选择记录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

(四)等级评定法

1.等级评定法的内涵

等级评定法是通过观察记录表明目标儿童具备某种特征或倾向做出某种行为的程度。将需要阐明的观察行为标记在从高到低或者从低到高的连续尺度上。观察者在运用此种方法时必须具备较高的解读量表方面的知识技能与素养,才能够清晰界定观察和评价的行为或技能的类别以及进行下一步观察计划。

等级评定法最常用的形式就是等级评定量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量表更像是一种工具,观察者用它来测量或者记录学生表现特定技能、行为、能力、个性特征等的相对程度,以此来说明个体在某个领域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例如,如果要想设计一个等级评定量表来测量儿童的社交倾向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教师可以按照社交倾向的三种相对量来判断:非常好交际、中等好交际、不好交际。

表1-2 “×××小学”儿童日常交际行为规范评价表

2.等级评定法的优点

首先,评定量表的要求高度结构化,因此它可以节省大量的记录时间和精力;其次是使用相对简便,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评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观察方法共同使用;最后,观察量表设计较为简单且用途广,便于多个观察者可以同时收集同一信息。

3.等级评定法的缺点

缺少背景知识会影响教师对观察行为的解读。观察者在使用评定量表的过程中会带有个人主观意见,只记录行为性质,缺乏量化信息和对持续事件的具体描述。

三、观察法在儿童精神分析中的应用

(一)儿童精神分析

1.儿童进行精神分析的重要性

安娜·弗洛伊德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她认为,精神分析关于个体发展的观点在任何一个与儿童有关的领域都是有价值的。在家庭和学校教育领域中,以精神分析的理论视角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是必要的,如果缺少精神分析的思考,那么学校只会注重智力发展,完全忽视儿童的幻想、恐惧和情绪;医院只会医治身体疾病,不考虑儿童的恐慌、对家庭的忠诚和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幻想;法院只会试图保护儿童的道德和人身安全而不考虑他的情绪需要。对于专业人士而言,重要的是去领悟精神分析,用它去改进对于儿童的抚养、教育、社会化、健康管理和制定法律的方法。

安娜·弗洛伊德在《为教师和父母写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for Teachers and Parents)(1930)一书中提出了教师和父母可以从精神分析理论中知道的那些关于儿童发展和学习的东西。特别是她提出的“诊断剖面图”的评价方式,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为正确而有效地进行儿童心理分析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 这种评价方式即使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也很有借鉴意义。

2.儿童精神分析的特点

儿童精神分析不同于古典的精神分析学派,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的精神病理,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小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他们的成长与困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帮助教师和父母学会更好地控制儿童的各种焦虑和心理冲突。

对于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精神分析,教师和家长应从整个童年的角度理解儿童,而不是从特定的年龄段去考虑;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成人价值观,注意反移情的发生;教师不要与学生建立过深的依恋,但是必须对儿童的发展保持兴趣,还要保持客观的立场。儿童精神分析理论观点解释了儿童是如何成长的,帮助教师和家长如何启蒙和引导儿童的行为。阐明了儿童需要从父母和教师那里得到的支持和指导,特别是与父母建立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的关系在儿童健康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使用观察法进行儿童精神分析

1.精神分析学家们对观察法的重视

在儿童精神分析学领域,观察法常常和重构法相结合使用。起初,许多精神分析学家不愿使用观察法,认为它太肤浅,不适于理解潜意识。但是安娜·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论已经赋予观察者足够的能力理解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而且用传统的精神分析方法理解儿童有很多局限,例如,面对还未发展出语言能力的儿童,以及无法产生移情的障碍,传统的精神分析法无法解决的难题,这时观察法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作为观察法的倡导者——安娜·弗洛伊德认为,直接观察为把发展视为过程提供了机会,这是重构法所不及的,因此直接观察在儿童精神分析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安娜·弗洛伊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汉普斯特德战时托儿所,战后,她继续创办和领导了汉普斯特德儿童诊所,并在伦敦、维也纳、艾塞克斯等地也建立了儿童诊所,对年幼的儿童进行了大量细致、系统的直接观察。观察的材料是理解理论的关键,安娜指导工作人员和研究者进行观察的对象有:儿童与父母分离的反应与发展、儿童的战时体验、依恋的发展、对客体爱的发展、自我和超我的发展、攻击性和焦虑的发展、不同抚养环境的儿童之发展的比较,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安娜对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的关注,父母、客体对儿童影响的关注、环境对人格影响的关注等,与经典精神分析只关注纯粹的内部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察和记录的方法也是逐渐发展成熟的。

2.观察法在儿童精神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在汉普斯特德诊疗所成立后,安娜要求对观察的个案材料予以常规笔录,每周的观察要有小报告,每月的观察要有月报,定期有观察的长期总结。汉普斯特德索引(TheHampstead Index)建立之后,由观察者将获得的资料系统记录在索引中。这就意味着多年来观察记录的临床资料被系统地累积成册供研究者详细查阅、集体讨论、进行理论建构。通过将精神分析理论知识与系统观察相结合,安娜研制了诊断图、提出了发展线、划分了儿童心理障碍的类型,为儿童精神分析学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观察者分为参与观察者和非参与观察者。 参与观察者每时每刻都在场,参与并创设母亲与儿童相处的和谐气氛,做详细记录,在随后的研究讨论会上交流。观察者和研究者每周见面一次。研究氛围相当轻松与自然。非参与观察者通过镜子进行核对观察者,并做记录,这样能够更加客观、详尽地记录信息。因为参与观察者不免带有主观性。一对母婴一周被观察3到4次,每次两个半小时左右,研究周期长达两年半,由摄像机拍摄记录全过程。所有的母亲每周接受一次访谈,内容涉及家庭生活、有关儿童和她们自己的事。每年对父亲进行一次访谈,并定期进行家访。这种分层式、长时间、多维度的观察都是在自然条件下的观察,有利于对母婴关系的全面观察。同时,整个观察理论背景是在精神分析视野下进行的。观察者的观察视角、思维、记录方式都是与精神分析相关的,真正做到理论与观察的统一。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玛勒提出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V7oVpxjVPhVT+RlMxd6irRf60Fd3e4qKwebK/GPrLYfw/YTkYN2n+/tg8eKLQA0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