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儿童观察的概念和内涵

观察这一行为在生活中随处随时都可以进行,不仅仅是用视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同时也有大脑参与积极思维的过程。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观察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了解儿童行为观察的基本构成、掌握儿童行为观察的技巧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儿童观察的概念和特点

(一)儿童观察的概念

一般认为观即观看;察即察觉、省察。合在一起,观察就是既看又思考的过程。具体而言,观察不仅是我们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儿童的行为类似于科学家做研究。 科学研究通常包括四个步骤,即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同样在对儿童进行观察时也是这样。首先需要描述这件事情。在观察中发现儿童正在做什么,在思考中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所观察现象背后隐藏的特点、价值,然后进行分析。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语言描述或肢体解读,向他人解释说明这种现象,分析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预测儿童今后发展方向。通过对现象进行干预促使儿童能够朝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成长和发展。

由此,我们所界定的儿童观察是指:有目的地获取儿童行为中的信息,并给这些信息赋予意义,进而促进儿童成长和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研究过程。

(二)儿童观察的特点

儿童观察作为一种用以了解和培养儿童的研究方法,不同于教育实验法和测验法等其他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对自然情境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即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的行为现象进行考察、记录、分析后提取所需的信息。与较为成熟的大人和青年相比,儿童行为观察受到合作现象影响甚小,不需要学生有意识、认真地做出反应,仅单纯记录学生最真实、最自然的表现。 通过分析记录下来的行为观察结果能够获取到其他质性研究方法无法获得的信息。

儿童行为观察是任何人都能学会的一种技能,但并非与生俱来,因为很少有人是天生的观察者。人们往往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们所看到的都是一样,想法也都相同。其实不然,个体往往会受到自身内在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的指引,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观察自己熟悉的行为。

假设有几位从事不同职业的专业人员观察一群正在户外游戏的儿童。从事医生职业的人员会关注到哪些危险的游戏动作是不适宜这个年龄段儿童进行的,稍有不慎可能会摔倒伤及筋骨;游戏专家者们则会关注这个游戏规则会产生哪些好的效果,或者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名教师会关注游戏活动的大局,观察哪些儿童积极性不高,哪些儿童打破游戏规则而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

受个人以及对儿童认知经验的影响,从同一活动情境中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活动行为。因此,绝大多数人需要学习如何全面地观察儿童;如何在观察的过程中保持开放的思想态度;如何聚焦观察要点;如何以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记录观察信息。一名成熟的观察者能够清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先见问题,同时也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观察技能,知道哪些观察重点是需要记录,哪些主客观因素是可以直接忽略不计的。

二、儿童观察的基本构成

(一)敏锐的觉察

由于儿童与儿童之间以及儿童自身内部,在发展水平和发展内容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要求观察者能在儿童纷繁复杂的行为表现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尽快捕捉到需要的行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把儿童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领域,即身体神经系统的发展、认知与学习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虽然这样的划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容和水平。但是当教师面对现实中的儿童,特别是在面对众多学生的时候,如何选择观察对象和观察行为,对每个老师特别是没有熟练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老师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贝弗里奇曾指出:“研究人员必须运用其绝大部分的知识和相当部分的才华,才能正确选出值得观察的对象。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选择。”因此,敏锐的觉察是儿童行为观察的基本构成。只有具备敏锐的觉察能力,才能捕捉到观察对象的行为差别和变化,观察才能深入、具体。

(二)记录

儿童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发现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教育的规律。儿童观察需要撰写观察案例并详细介绍研究的过程,同时需要借助科学的记录方法来达到观察的目的和效果。儿童行为观察记录的目的是了解儿童个体或群体身心发展状况;正确评价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为制定恰当的教育策略做准备。

儿童行为观察记录要求教师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根据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观察记录的方法。观察记录方法有描述性观察记录,包括日记记录、轶事记录以及连续记录;取样观察记录,包括事件取样记录、时间取样记录、个人取样记录与场所取样记录;核对清单记录,包括行为核检记录与评价观察记录。描述性观察记录的方法在儿童行为观察中最为常用,后面将对几种常用的记录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三)分析与反思

依据儿童教育发展理论,尝试对观察记录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说明。通过观察记录可回忆、重温、再建、解释以及再次解读儿童的学习过程,并提供作为决策的依据。然而了解、认识、评价儿童,需要教师具备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儿童观,需要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指导。如果观察对象是幼儿,则需要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文件中的相关说明。如果缺乏这些相关理论基础的指引,儿童行为观察记录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堆砌,难以发挥了解、认识、评价、教育儿童的功能,也难以成为教师自我、教师之间、家校之间沟通交流的文本与载体,更难以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工具与途径。对于教师来说,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观察记录,不仅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更是一个形成科学教育观、教师观、儿童观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转化为理想的儿童行为分析实践,将极大地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意识并使其自如地面对儿童间的个体差异。

(四)指导

指导是在敏锐的觉察、记录、分析与反思的基础上,给出恰当的教育意见及建议。指导是觉察、记录与分析、反思之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产物,是教师对儿童观察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体现。因此,它是儿童行为观察的重要构成内容。儿童行为观察不能缺乏指导,缺乏指导的观察是没有目的的观察,缺乏指导的观察是失去意义的观察,缺乏指导的观察是为了应付任务的观察。要想在儿童行为观察中给出理想的指导则需要教师结合观察实践,不断尝试和思考。

三、儿童观察的必要性

“我很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他不明白我想要他做什么?”

“这孩子太淘气了,不乐意和别人分享。”

“做作业总是磨蹭,没有一点儿时间观念,每天因为写作业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烦死了!”

“孩子怎么那么脆弱,不能听一句批评的话,动不动就哭哭啼啼,都上三年级了,怎么还像个小孩子!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她了。”

“说了不让他跟班里的×××玩,只要在一起就打架,说了还不听,让我们家长之间也很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

上面提到的这些抱怨,多数是来自家长的苦恼。也许有的父母会因此对孩子发脾气,对孩子说难听的话。然而事后会感到后悔,后悔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想要避免再次出现这种行为;有的父母或许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下次则变本加厉,越闹腾越教训,以粗暴的方式使孩子屈服。

不同的是,那些受过专业观察训练,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工作者会从整体出发来看待儿童,理解儿童。比如,他们能够使用心理学中的“冰山理论”来解释儿童的行为表现。“冰山理论”是用海里的一座冰山来比喻一个人的全部,露出海平面的部分是人的行为,只有整座冰山的七分之一,是可以被我们看到的,而大部分被埋在海平面以下,是我们看不到的,这里埋藏着人的情绪感受、想法、信念、价值观以及深层次的需要。心理学家试图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让我们了解人的行为世界。

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说话、捣乱、作业拖拉、跟老师顶嘴、跟同学打架。这些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行为表现,被称为不良行为或者问题行为,位于海平面之上。而海平面之下的部分,他们有怎样的感受、想法和需要?是需要观察者通过觉察和思考才能够理解的部分。有很多家长和老师还没有搞清楚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就做出了一些习惯性的反应。通常的做法是批评、惩罚和哄劝等,希望通过这种简单直接的方法消除不良行为。这可能暂时有效果,但很快又回到了老路上,甚至还会造成长期的负面后果,背离我们的教育目标。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一个不写作业的儿童显而易见的行为是不写作业。如果我们尝试揭示冰山下面的部分,他的感受是什么呢?肯定不是高兴、自信,可能是沮丧、无助、焦虑甚至愤怒。那么他对作业或者学习所持有的信念和想法也一定不是积极的,可能是“我不会、我太笨了、老师不关心我、没有人喜欢我”等。那么他的这些消极的信念和想法是从哪儿来呢?从根源上来说,一定是他的两种最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即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要。这两种需要被认为是学生最重要的两种心理需要,也是在家庭中和学校里最容易缺失的需要。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行为动机的产生是一个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通过科学的观察和思考才能理解的,教育者应做出合适的反应和有效的指导。 to69nTnESQ3JCH0nbWgphH1Fx/L2YVCEm9RQoxRMlTmei2nfFlPtEYoeTLP42G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