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研究对象

词汇对于二语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词汇知识对于交际能力和二语习得至关重要” [1] (Schmitt, 2000:55),在语言编码时,需要有足够的词汇储备才能够从中选择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某个意思或概念(Alqahtani, 2015:22)。然而,词汇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二语学习者最大的问题所在(Meara, 1980:221),可以说,“不管是母语学习还是外语学习,鉴于词汇具有成千上万的意义,词汇都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同时也是最难处理的部分” [2] (Oxford, 1990)。词汇语义认知的复杂性给二语学习者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尤其影响其恰当应用词汇进行语言编码。编码需要丰富的语义知识,但目前研究者对于动词和形容词的相关探讨相对较多,对名词的研究比较薄弱,学界如此,学习词典编纂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对名物词的专门研究几乎未见。其实,名物词虽然概念意义非常直白,但其抽象语义的延伸却非常丰富,对于语言编码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

本书之所以选择名词特别是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有如下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名词词类在语言研究和语言使用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英语名词作为语言中最先出现的词汇,也是英语中数量最多的词汇 [3] ,在语言研究和使用中非常重要。名词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数量众多,在句法结构中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等基本成分,与动词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以说,在句子里边,动词和名词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它们都是语法研究的中心和重点。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界主要致力于动词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名词的研究。由于对国人学英语过程中名词这一“瓶颈”问题认识不足,因而对英语名词的研究相对滞后(宴微微,吴兵东,2011:93),名词一些重要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还没有很好地揭示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名物词的专门研究就更少,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学界目前对名物词的重要性尚未有足够的重视,其实,名物词在语言中的活跃程度很高,对于学习者的语言编码效果有重要影响。

名词在英语语言中广泛使用,然而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名词的使用现状来看,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对语言使用错误进行赋码,其中搭配错误被分为6类,分别为:名—名、名—动、动—名、形—名、动—副和副—形搭配错误。在6类搭配错误中,有4类都与名词相关,足见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都有同样的发现:各类搭配中,与名词相关的搭配失误数量最多(张军,李文中,2004:31),其中又以动名搭配的错误为最多(杨达复,2000;张军等,2000;霍艳娟,2014a;夏立新等,2014;乔丽婷,2018;王文宇,李小撒,2018)。可见,动名搭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即使是高水平学习者对动名搭配的掌握仍有待提高(王文宇等,2018)”,而且“这类错误一直到大学英语6级时仍然很严重,说明动名搭配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是中介语的石化”(霍艳娟,2018),学习者对与名词相关的常用词组和搭配的运用情况不理想,这势必影响其编码的效果和水平。再以习语为例。英语习语形象生动,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据统计,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周大约要说七千个习语(董丰、任希,2012:124),然而,[英语专业1—2年级学生]习语词块的习得效果很不乐观。至于运用习语词块,效果就更加不容乐观了(吴克炎,2013:59)。吴克炎在测试中设置了“鼓掌”“八字没一撇”“打肿脸充胖子”等耳熟能详的汉语习语,但大多数的受试都没有选用英语中的地道习语表达。可见,即使是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对于准确地产出名物词相关的语言表达仍有很大困难。

其次,二语学习者对名物词的认知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当人们需要描述这个世界或者交流时,最基本的一项任务便是命名和指代,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名词或名词短语来承担。因此,拥有基本且大量的名词词汇,是学习词汇和语言的基石。此外,“名词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历史,人们往往都是通过不断地增加新名词来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 [4] (Nancy, 2015:6)。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是当今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词汇是文化的反映,英语语言的文化积淀尤为深厚,很多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culture-loaded words)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英语母语者的宗教观念、心理倾向、文化习俗等诸多文化层面,有的体现在词的外延意义上,有的体现在词的内涵意义上。由于这些词语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名物词作为名词的一类,数量众多,指一类特定具体之物,虽然其指称意义比较明确具体,但却“内涵着各种复杂的特性(叶斯柏森,1988:91)”,正是这些诸多的特性使名物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在语言中呈现非常丰富的语义内涵。此外,名物词语义中涉及很多文化内容,往往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意义,由于文化不同很容易导致语义理解的偏差。如果对这类名词缺乏深度理解,势必会造成学习者在使用名物词过程中对与之相关的抽象概念的习得困难,进而影响二语习得的效果,其语言编码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由于使用不当而引起误解,因此名物词非常值得关注。

再次,名物词在学习词典中的描写不充分。Fraser(2008:81)认为,不同词性的条目需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样可以帮助词典用户清晰地组织语义描述,因为英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有着不同的语义结构而在词典中需要有不同的表征方式。此外,词典文本汇集并描述自然语言系统中的各类词汇,如动词、形容词、名词、介词、副词等,这些词汇类别的划分,是人类认知和思维在其语言层面的相应体现。不同的语言,其词类划分及诸类别的特殊性正是相关语言人群在认知和思维方面差异性的反映,同时也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因此,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母语者和二语者对于不同类别词汇的习得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类别词汇的习得,也会因各自不同的认知和思维习惯以及不同的文化影响而表现出差异性。基于此,英汉学习词典的编纂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词类条目受认知和文化差异的影响而表现出的不同习得规律和结果,对不同的词汇采取不同的描写方式,也就是说需要对不同的词条进行差异化描写。研究表明,“词典编纂(者)已经意识到学习者需要在常用词上获得帮助,这些最普通的词,往往都是多义词,而且句法结构比较复杂,其实是很难描述的,而在此之前很少有词典对这些常用词进行系统而详细的处理”(Kamiński, 2013:186)。对语言编码来说,最常用的词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有可能会经常被用到(Béjoint, 1981:210),名物词是一类非常基本的词汇,需要对其在英汉学习词典中的描写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然而,目前的英汉学习词典对名物词的描写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harbo(u)r一词可以引申为“避难所”,但《新英汉词典》(简称《新英汉》)只对该义项提供了简单的对应词,并没有提供任何例句,这就意味着学习者查阅《新英汉》后,对harbo(u)r一词“避难所”的义项经常搭配的动词或者介词是什么,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使用该词等信息一无所知,《新英汉》辅助编码的作用实难体现。英汉学习词典的总体编码型信息不够充分,不适应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无法满足其编码需求。

名(物)词既应是语法研究的焦点,也是词汇习得的难点,同时还是英语学习词典编纂的重点之一,因此,系统探讨名物词条目的描写问题对英汉学习词典理论研究和实践编纂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更好地发挥学习词典认知与编码的辅助功能也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书选取名物词这一类常用名词为研究对象,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名物词的特殊性为依据,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编纂实践实现“用户友好”,通过丰富名物词在英汉学习词典中的语义表征来充分展现它在语义解释和语义组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探讨英汉学习词典中名物词描写的新模式,从而满足中国学习者认知需求,促进名物词深度习得,辅助学习者不断提高语言编码能力。

[1] “...lexical knowledge is central to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o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Schmitt, N. 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55.

[2] Vocabulary is“by far the most sizeable and unmanageable component in the learning of any language, whether a foreign or one's mother tongue, because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different meanings”.Oxford, R. 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3] Miller和Fellbaum(1991:214)指出,《柯林斯英语词典》中列出43636个不同的名词和14190个不同的动词。Miller, G. A. & Fellbaum, C. Semantic networks of English. Cognition ,1991,41,214.

[4] “Nouns provide insights into our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We are constantly adding new nouns to our vocabulary to reflect present-day realities.”Nancy M. Sullivan. Essential Grammarfor Today's Writers , Students , and Teachers .New York: Routledge, 2015,6. 3zp85Px9Tgu7gq4azunxpxAgU5HAl5CoSuKw6QL/wYjH9MfmdVuew+LfUfCFNq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