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心理学与生活

一、什么是心理学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领域,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是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组成。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的重要方面。只要人处于清醒状态,这一精神现象随时在外界现实的影响下,通过感觉器官和大脑不断地产生、发展。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在大脑作用下人们输入、储存、加工和编码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绝不会是无动于衷的,也不会是冷酷无情的,而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和倾向,产生着某种主观的体验。例如,我们对祖国名山大川的赞美;对外国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对取得成绩的喜悦。这些在自我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态度体验,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过程。人们不仅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和认识,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识地变革客观环境的活动。人类不仅能认识客观世界,还能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总是具有自觉的目的和动机,有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有战胜困难与挫折的顽强毅力和胆识。意志是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它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人的心理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心理过程,而且在具体人身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以及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风格和面貌上存在着差别,形成了个性心理的差异。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意识倾向和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在个性倾向性的成分中,需要是基础,对其他成分起调节支配作用;信念、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在个性倾向中,随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的阶段不同而不同。在儿童期,支配其心理活动与行为的主要心理倾向是兴趣;在青少年期理想上升到了主导地位;到中年期,人生观和世界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动,成为其主导的心理倾向。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倾向性稳定化和概括化的结果。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合金。例如,有的人记忆力强,有的人擅长绘画、雕刻,有的人擅长音乐、舞蹈、相声等,这些都是个体能力方面的差异特征。

气质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性情或脾气。例如,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则沉默寡言;有的人性子急,有的人性子慢;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则性情温和;有的人反应敏捷,做事雷厉风行,有的人则动作迟缓,办事拖拖拉拉等。这些表现在人的情绪与行为活动中的动力性方面的个性特征,就是气质。性格是人在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一个人具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其独特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人胸怀宽广,有的人则心地狭隘;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则骄傲自大;有的人热情友善,有的人则冷酷无情;有的人自尊自强,有的人则自暴自弃;有的人勇敢无畏,有的人则怯懦怕死等。所有这些方面的差异都是人们性格特征的差异。

由于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因此,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人们在今后实践活动中,掌握不同人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转化和培养工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技能。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从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基础心理研究到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应用心理研究,涉及各个领域,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心理学与记忆

心灵便利贴

为什么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差?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它的容量非常有限,只有转化为长时记忆,才能得到保存。因此可以通过复述、赋予信息意义、做笔记等方法使记忆保存时间更长。

“快速扑克牌记忆”是最短的时间内记住一副52张扑克牌的顺序,打乱次序后,重新调整摆好。你觉得自己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实现?“最强大脑”第二季中,中国脑力战队的队长王峰以一敌二,在快速扑克牌与100副骰子两项记忆对决较量中,王峰仅用了19秒80,就把52张扑克牌全部准确记住,刷新了世界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据说这是运用记忆宫殿来记忆扑克牌,在熟悉52个扑克编码的基础上,需要准备26个地点桩。进行记忆的时候,在每个地点上放2张牌,把这2张牌的图像与地点进行紧密的联结,26个地点刚好放下52张扑克牌。回忆的时候,把这26个地点在大脑中过一遍,就能快速地回想起相应的52张扑克牌。

(二)心理学与学习

学生的成绩好坏,影响因素很多,例如学生的智商、练习、意志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美国心理学家通过一个实验证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也非常大。这个实验来自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然而那份名单是随意挑选的,这就是他人期望和暗示的作用,后来该效应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三)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例如,为什么你对一个人好,他会认为理所应当,并不断向你提出要求?社会心理学总结为“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四)心理学与大脑

人都会衰老,尤其过了50岁之后,大脑衰老的速度增加,阿尔茨海默病被认为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可怕疾病,会持续损伤大脑,使患者渐渐丧失认知能力,逐步失去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且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病情呢?这可能要从脑神经作用和功能来着手。以阐明脑的工作原理为目标的脑科学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前沿领域之一,2013—2014年,美国、欧盟和日本先后启动了大型脑研究计划。我国也即将启动“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计划”,包括对于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进行探索的基础研究,也包括建立脑疾病诊断与干预方法的应用研究,还包括用脑科学来启发计算方法与设备的开发。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认为,要理解脑是怎样工作的,需要三种图谱:一是“细胞类型图谱”,也就是说要鉴定各种细胞并确定它们在脑中各个区域的分布,以及每种细胞类型的分子表达模式。通过把不同细胞类型中特异性表达的分子作为标志物,就可以绘制第二种图谱——“连接图谱”,连接图谱是表示脑中所有神经元相互之间连接关系的图谱。“连接组”的绘制经常被拿来与对生物体中所有基因进行测序的项目——“基因组”绘制相比较。三是“活动图谱”,它指的是表示脑中与特定状态相联系的所有神经元的放电模式的图谱。只有当“连接组”的信息与“细胞类型图谱”和“活动图谱”的信息相结合,我们才能够充分理解脑功能的神经环路基础。

图1.1 Brodmann描述的基于细胞结构和排列的大脑52个不同区域

(五)心理学与健康

有些同学在重要考试前,会有拉肚子、失眠等现象,影响了考试的发挥。还有一些同学经常处于压力之下,会有口腔溃疡、胃疼等症状;长期的失眠可能会产生神经衰弱,甚至是抑郁症;频繁的焦虑,可能会患上神经性头疼,这些疾病被称为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发病三要素有: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器官脆弱易感倾向和自主神经过度活动性,简单来说就是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导致神经系统功能改变从而引起脆弱器官病变。例如:心理冲突导致迷走神经功能亢奋,易导致哮喘、消化溃疡等疾病。

知识链接
真智力理论

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尤其是心理学家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等。20世纪末21世纪初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萨拉维和梅耶尔的情绪智力理论和帕金斯的“真智力”理论获得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大卫·帕金斯是当代对智力理论做出贡献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在1995年做了关于IQ测量及提高IQ的大量研究之后,提出“真智力”理论,他认为IQ有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经验智力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智商测试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智力,现在的智商测试测量的主要是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还有更多的智力领域没有涉及,如求知欲、自控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等。真正的聪明=(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反省智力,因此,反省智力在三者中最为重要,它可以统筹调配其他两种智力资源。反省智力最具可学习性,能最快地得到发展,是实施教育的最好目标。这就为智力的教育问题点燃了一盏明灯。举一个实例,一个班上有两个学生,一个学生的天赋更好,即神经智力更好一些。他们同时开始学数学,神经智力好的孩子学数学的时候前期会学得很快,稍微迟缓一点的小孩就学得比较慢一点。但是,假设神经智力好的孩子反省智力没有第二个孩子好,他看不到长远的目标,缺少韧性,满足于老师给的作业题,而且很容易就能得到好的成绩和表扬,就像龟兔赛跑里的兔子一样。而反省智力好的另一个孩子,知道现在暂时落后,但不用跟人比较,而是要完善自己,找到策略,绕过困难。因此一个学期或一两年后,后者会胜出。对于长跑的人生而言,反省智力高的人成功的概率更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健康者的10条标准,受到心理卫生界的普遍重视,并被广泛引用。这10条标准是: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③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⑨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各个人的基本需要做恰当的满足;⑩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上述十条标准相对较高,我国学者王登峰、张伯源在《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中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②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③正视现实,接受现实;④热爱生活,乐于工作;⑤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⑥人格完整和谐;⑦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角色特征等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符合以下标准:

(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学生的标志,也是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勇于迎接挑战。

因此,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我意识明确

明确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于现实,有自知之明,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自我接纳;既不妄自尊大而做力所不及的工作,也不妄自菲薄而甘愿放弃可能发展的机会;自信乐观,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不苛求自己,能扬长避短。

(三)情绪健康

情绪影响人的健康,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影响人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愉快情绪多于负面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主动调节,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

(四)意志健全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能够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特征,并具有克服困难、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神。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较少有依赖心理,自主性强;不管处于什么社会生活环境下都能主动同社会保持接触,让自己融入社会,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

(五)人格完整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构成人格的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六)人际关系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必然是一个善于与人沟通和交往的人。在交往中,不仅能接纳自我,而且能接纳他人,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别人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在交往中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能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

(七)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就是指个体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分析,以有效的方法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现状有清晰的认识,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表现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性格特征,或充满朝气和活力,精力充沛;或勤学好问,反应敏捷。相反,如果一个大学生总是显得老气横秋,心事重重,唉声叹气,情绪喜怒无常,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灵便利贴
心理健康的几种认知误区

误区一: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有心理问题?

这是对健康的一种典型误解。身体健康是指一个人无躯体病,但这并不等于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TO)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误区二:只要不是心理变态就是心理健康

心理变态是心理不健康的极端形式。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区:白色区、灰色区、黑色区。白色区是健康的心理,黑色区是不健康的心理,而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就是灰色心理。如果灰色心理调节得好就能变回白色心理,但是如果不能排除烦恼,灰色则会越来越灰,甚至变成不健康的黑色心理。心理健康是有一定标准的。衡量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主要有:智力正常、情感饱满稳定、意志坚强、正确对待自己、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误区三:有心理问题的人是不正常的

有的同学对心理问题这一字眼十分过敏的同时又不屑一顾,喜欢用“可笑”这个词来取笑别人,其实这是不对的,原因是他们并不明白什么是心理问题。人们经常会有心理困惑,困惑不排除则会演变为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再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则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处于一个渴望独立却不能独立的心理断乳期,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烦恼、生活上的琐事都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压力,所以有这样那样的烦心事是正常的,有一定的烦心事是正常的,有一些心理困惑也是在所难免的。 A++EqAUzbwNjHCY5I/dC8RXB/1g3SVBXDVKjzLlFe92/EfYTKRRjhwni24bHZf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