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格概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教授昔日培养的三个得意门生都事业有成:一个是官场上春风得意;一个是商场上捷报频传;还有一个成了学术明星。有人问老教授,你认为他们三人,谁会更有出息,老教授说,现在还看不出来。人生的较量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技巧的较量,其次是智慧的较量,而最高层次的较量则是人格的较量。

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包含着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对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寻找通向健全人格之路、塑造健全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人格的含义与特征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即舞台上演员戴的面具,不同的面具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京剧——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诈;黑脸代表刚强。心理学沿用其含义。常听人说,张三的人格卑鄙,李四的人格高尚,这是从伦理道德上给人以评价。在某种情境下有人气愤地说:“这是对我人格的污辱”,在这里的“人格”又是属于法律范畴,说明有人侵犯了他的尊严和人权。

图3.1 京剧脸谱

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是—种心理现象,亦称个性,它反映了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人格由气质、性格等诸多因素构成,诸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因此,重视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又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人的遗传素质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一般认为,人格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和信念等方面内容,是由多种因素有机构成的整体。人格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协调地存在的,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构成一个人的完整心理面貌。如果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协调,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健康而正常,就表现出健全的人格;如果失调,人就会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甚至出现各种人格障碍和变态人格。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性,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是错综复杂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格的整体性表现在人格内在统一性上,一个失去了人格内在统一性的人,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互相抵触的动机支配,或者思想和行动互相抵触,导致心理冲突,导致人格分裂,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2.人格的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的稳定性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的东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一是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例如,一个外向性的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善于交际,喜欢交朋友,在校外活动中也喜欢交际,喜欢聚会。而且不仅在中学时代,大学时代也是如此。那些短暂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

3.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某些与别人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以及完全不同的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的独特的人格。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

4.人格的社会性

人格受个体生物性的制约。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自然的生物特性不能预定人格的发展方向,然而,它却构成了人格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人格的发展方向和方式,影响着某些人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二、人格的重要构成

人格是由不同成分成的一个结构系统,不同成分从不同侧面反映个体的差异。人格结构系统包括认知、动机、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分。能力、气质、性格及自我调控是人格的重要方面。

(一)能力

1.能力的含义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具体而言,能力可表述为直接影响人完成某种活动的质量和速度,是活动顺利完成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2.能力的类型

可以从多种角度划分能力的类型。

第一,根据能力的活动领域可以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①一般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②特殊能力指完成某项专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画家的色彩分辨力、音乐家的音色分辨力等。

第二,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以将能力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①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如知觉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流体智力最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到20岁以后达到顶峰,一般在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②晶体能力是指概念化的知识,就是需要系统的学习得来的能力。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发展,只是到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逐渐趋于缓慢。

第三,根据能力的功能,可以将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①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智力。

②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③社交能力是人们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气质

1.气质的含义

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既决定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又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气质是人格结构中比较稳定的、与遗传素质联系密切的成分。

2.气质的类型

心理学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不同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各气质类型典型表现见表1所示。

表1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及心理特征

①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动作迅猛,工作顽强有力,遇事反应强烈,易急躁,常感情用事,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具有外倾性。

②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交际,易于适应环境,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广泛而多变,做事马虎,坚持性差,情感丰富易表露,心理活动具有外倾性。

③黏液质。安静,稳重,喜欢沉思,善于独处,工作认真踏实,但比较固执刻板,灵活不足,注意力稳定,难于转移,不易适应新环境;善于克制和忍耐,情绪不易外露,具有内倾性。

④抑郁质。孤僻,敏感,心细,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动作迟缓,行动无力易疲倦,不喜欢出头露面,具有内倾性。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曾经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气质特征的人物。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属于胆汁质类型,燕青属于多血质类型,林冲属于黏液质类型,《红楼梦》中林黛玉属于抑郁质类型。

以上四种气质类型在个体身上的表现,除少数人属于四种类型的典型特征外,大多数人都是混合型的。如胆汁——多血质型、胆汁——黏液质型等,即一种气质类型的某些特征与另一种或多种气质类型的某些特征的混合体。一般认为,气质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他们虽然参与各项活动,但是一般不决定智商高低、成就大小,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成才,因此大学生不必为自己的气质特征烦恼焦虑。

气质主要是由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特性所决定,受先天遗传的制约,因而具有稳定性,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气质的表现在整体上依赖于遗传特征,但气质的个别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内可随外部环境和机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气质形成和发展也有可塑性。

(三)性格

1.性格的含义

性格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为雕刻的意思,后来转意为印刻、标记、特性。一般被用来对应英语词“character”,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体人格差异的一种叫法。性格广义指人或事物互相区别的特性。我国心理学界把性格理解为一个人在现实中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与周围世界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如诚实与虚伪、勇敢与怯懦、谦虚与骄傲、勤劳与懒惰等,都是人的性格特征。性格就是一个人的各种性格特征所组成的统一体。

2.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它是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表现在他在生活中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即表现在他都做了什么上面。而一个人怎样去做,则表明了他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态度。人对现实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自尊心、集体主义、热情、关怀、正直、坦率等,以及与此相反的一些性格特征,如自卑感、对人冷漠、虚伪、狡猾、缺乏同情心等。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就是在集体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通过在集体生活中交往建立起来的,性格特征是在集体中形成与发展的,性格差异也是在集体中表现出来的。

第二是对劳动或工作、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以什么态度对待劳动、工作与学习及其成果和产品,如学生对学习是否认真,是否喜欢劳动,有没有责任心和义务感。有的学生对自己担负的任务、作业、家务劳动、公益活动做得井井有条、整洁而有次序;有的学生消极、冷漠、懒散、马虎,完成作业草率,做事杂乱无章。

在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非常重要,这种精神使学生朝气蓬勃,具有追求与钻研问题的求知欲与敏感。缺乏这种精神的学生则表现出懒惰、消极、得过且过、精神萎靡。

第三表现在对自己、对自己个性态度上的特征,如谦虚谨慎与骄傲自满、自尊与自卑、自信与自馁、大方与羞怯、自我批评与自我放纵。学生如何对个人做出比较恰当的自我评价,这种性格特点是随着集体生活、教育、年龄而发展的。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在行动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它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采取适当的手段克服达到目标的障碍时所表现的特征,如自觉性与盲目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果断性与优柔寡断、坚定性与懈怠、自制与放任、沉着与鲁莽、勇敢与怯懦、纪律性与散漫性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人的情绪经常影响人的活动,当这种影响比较稳定地控制人的活动时,就形成性格的情绪特征。它表现在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快慢、强弱和保持时间的长短上。有的人情绪变化迅速,有的人情绪变化缓慢;有的人情绪容易激动,有的人情绪比较宁静;有的人心情和心境总是乐观的、舒畅的,有的人心情总是抑郁不快、愁绪满怀。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这种特征表现在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在感知方面,有的人观察时注意分析事物的细节,有的人则注意事物的整体和轮廓,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迟钝;在想象方面,有的人幻想多,有的人从现实构思;在思维方面的广度、深度、独立性、灵活性等都有不同的表现。

(5)性格的可塑性

性格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会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表现出来,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不是很容易改变的。但是,性格具有稳定性并不是说他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塑的,它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会带来性格的变化,尤其是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或者经历了大的生活变故一定会带来他性格特征的显著变化,所以性格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性格的可塑性是指性格在生活的进程中不断变化,不断向健康、理想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总是在适应各种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总是要竭力克服和规避各种缺点,在人们通常所克服的诸多缺点中,大多与性格有关。所以,人们克服缺点的过程也是塑造和改善自身性格的过程。

3.性格的类型

从不同角度可以对性格类型进行不同的划分:

(1)按心理机能来确定性格类型

这种方法以性格中哪种心理机能占优势为依据,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三种。

理智型:在生活中勤于思考,以理智支配行动,不感情用事。但容易畏首畏尾,缺乏热情。

情绪型:在生活中情绪占优势。对人热情,做事大胆,情绪反应敏感,但易感情用事,爱冲动。

意志型:在生活中意志占优势,行为围绕着目标的实现来进行,意志支配自己的行动。

(2)按心理倾向来分类

按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外向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感情外露,活泼开朗,喜欢交际,不拘小节;

内向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感情深刻细腻,不易外露;注重内省和反思,喜欢独处;做事谨慎小心,自制力较强。

(3)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

按个体独立性程度把性格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

顺从型:社会敏感性高,易受暗示;易与人合作,适应环境快,为人随和、谦恭;但缺乏主见,独立性较差;

独立型:独立自主,意志坚强,不易受外界干扰,自信沉着;但易固执己见,独来独往。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一些好的特征和一些不良的特征,它们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分别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如患得患失、胆小怕事、过度敏感、爱生闷气的性格,在不良刺激的长期作用下,易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内向性格的人,长期克制、压抑自己,也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每个人应客观地对待自己的性格,加强自我调节,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性格。

气质和性格都是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先天因素影响大,与行为的内容无关;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与行为的内容密切相关。气质对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性格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通过后天的积极努力,人的气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

(四)自我调控系统

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自己决定。或许没有人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真正的敌人是自己——懒惰、懈怠、没有方向、不知奋发向上、不知坚持到底,这些都是我们成功的路上要打败的敌人,所以完善的人格要有良好的自我调控系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督促自己积极改变。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所构成。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1.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评价。

2.自我体验: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等。

3.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缺乏自我调控,就会出现各种人格问题,比如没有自知之明、自我情感匮乏、缺乏自律等。

三、影响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因素

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人格是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格培养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的生物遗传的影响,更要看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作用。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人格的发展必然要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婴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星期里,就能表现出一些最初的人格特征,不同的婴儿在活跃水平、情绪、反应性、心率和注意广度上都有差异。有些孩子易怒、暴躁;有些孩子平静、温和;被大人抱着时,有些温顺地依偎着,有些则拘谨安静。这些都是遗传因子起作用的表现。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起作用更大。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的方向及形成的难易程度。

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占多大比例呢?英国学者卡特尔经过研究认为,人格的三分之二是由环境决定的,三分之一是由遗传决定的。Liebin(1992)研究过遗传对人格五大因素的作用,发现遗传率约为40%,即人格上约40%的个体差异可由遗传加以解释。

心理小贴士
人格是遗传还是后天习得?

19世纪的英国学者高尔顿对300多对同卵或异卵双生子进行了观察研究,对数百名法官、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神学家、政治家的家谱进行了调查,发表了《遗传的才能和性格》《遗传的天才》等一系列著作。他认为人的才能和性格都是可以遗传的。许多心理学家的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比如,对刚生出来的婴儿进行观察,就会发现有的婴儿哭声洪亮、好动,是兴奋型。有的婴儿哭声细微、安静,是抑制型。再比如,有人对双生子的精神病“同病率”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

(二)社会文化因素

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社会文化之中并受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伴随着人的终身。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社会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

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

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特质就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比如一提到德国人,我们马上想到的是严谨;一提到法国人,我们想到浪漫。在同一文化形态下,又存在不同的亚文化影响下的不同性格表现,如同样是中国人,蒙古族给人的印象是粗犷豪放、维吾尔族给人的印象是活泼乐观……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一直被人们所认可,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如性格、价值观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民族性格等。

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文化环境对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和大学学习的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都决定了他们更重视社会文化,对社会文化环境更具敏感性,更容易接受其影响。

(三)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心理气氛、父母的个性和家庭教育方式等。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期的亲子关系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模式,最主要体现在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中。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人格成长常常是不自觉模仿父母双方行为的结果,父母的举止、谈吐、音容、笑貌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做父母的人们:“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这一切的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暴躁型的家庭里,从早到晚弥漫着“火药味”。埋怨、责骂、争吵、打架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这种气氛中长大的子女,敏感、急躁和好强;冷淡型家庭会使子女的性格比较温和,但有些孤僻,他们遇事冷静,却缺乏敏感和热情,上进心也不太强;和谐型的家庭彼此体贴、关心,如有矛盾,多是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这种家庭的子女,多数性格开朗、待人礼貌、遵守法纪,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不足之处是循规蹈矩,缺乏闯劲。

当然,家庭因素跟人格发展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

(四)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收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学习还可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坚持性、主动性等优良的人格特征。校风和班风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够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性、独立性和遵守纪律等品质。在学校,老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的人格特征,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人格同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洛奇(Lodge)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中,学生欺骗行为减少。

(五)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它去思考与行动。所以,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

此外,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而且多体现在行为层面上。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综上所述,在人格的培育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N6ULJnm7M7T7eUGzkml9vrPmP9es72oKow3iF/Sy9U8ZTy2zH7qH1bbNQj5qy+0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