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从整体上说,其发展水平是较高的,已经经历了青年早期的急剧发展变化而进入趋于相对稳定的阶段。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强到弱、由激烈到平稳、由典型到不典型的自我分化——矛盾——统一,再分化——矛盾——统一的过程。这样大学生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形成成熟、稳定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分化

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它是自我意识走向成熟的标志。打破了原来笼统的“我”,出现了主观的我(I)和客观的我(Me),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曾注意的许多“我”的细节。“理想我”和“现实我”分化,这种分化使大学生主动迅速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带来了种种激动和不安、焦虑和喜悦,自我沉思增多,要求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渴望被理解、被关怀。

(二)自我意识的矛盾

自我分化带来了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加剧,如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心理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交往需要和自我闭锁的矛盾,上进与消沉的矛盾等冲突现象,会有很大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果断的,出现了很大的适应困难,但这是个体迈向成熟的必需的一步,是必要的,必然的。

(三)自我意识的统一

自我意识的矛盾会让大学生感到不安、焦虑甚至痛苦,所以大学生总是力求摆脱这种矛盾状态,力图使自我意识再度统一起来,主要表现在“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统一,“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也表现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和谐统一。

由于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不同,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矛盾、统一的途径不同,最后达到的统一结果和类型也不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果或类型。

1.积极的统一:自我肯定

其特点表现为对“现实我”的认识比较清晰、客观、全面、深刻,正确的“理想我”占优势,“理想我”的确立比较正确、积极、现实,既符合社会要求也符合自己的实际,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在实现“理想我”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积极调节。统一后的自我完整而有力,既有助于自身成长,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类型在大学生中占绝大多数。

2.消极的统一:自我否定与自我扩张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自我评估不正确,理想自我不健全,缺乏实现理想自我的手段,形成后的自我虚弱而不完整,是一种不健康的统一。在大学生中,自我否定、自我扩张的人只占极少数。

自我否定的大学生对“现实我”的评价过低,“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过大,心理上常处于一种消极防卫状态。缺乏自我驾驭能力,缺乏自信,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拒绝自己,与自己为敌。他们不是通过积极地改变“现实我”去实现“理想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我”,趋同“现实我”,以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结果使自己更为自卑。

自我扩张的大学生对“现实我”估计过高,虚假的“理想我”占优势,“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是虚假的。这种类型的人常以幻想的我、理想的我替代真实的我,在自吹自擂、虚幻中度日,带有白日梦的特点。在自不量力的情况下,个人所追求的学业、事业、友谊和爱情都因为自己的主观条件差于客观事实,因而失败的概率比较大。这类人容易产生心理变态行为,严重者可能导致反社会行为,用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谋求自我意识的统一。

3.难以统一:自我矛盾与自我萎缩

由于“理想我”和“现实我”无法协调,因而自我意识难以达到统一。其发展的结果有两种:自我矛盾型和自我萎缩型。这两种类型的人在大学中只占极少数。

自我矛盾型的大学生对自己所作所为缺乏“我是我”的综合感觉,而产生“我非我”“我不知我”的分离倾向,内心矛盾的强度大,延续的时间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新的自我久久不能确立,积极的自我难以产生,自我意识无法统一。

自我萎缩型的大学生理想自我极度缺乏或丧失,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自卑心理非常严重,从而导致自我拒绝的心理,从对自己不满开始到自轻、自怨、自恨、自弃,以至于向更严重的心理和行为发展。

总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由分化到统一这个过程不是绝对的,具体到每一个大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水平、经历的不同,自我分化的早晚、特点,矛盾斗争的水平、倾向不同,统一的早晚、模式也不同。此外,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终身的,并不是说自我意识在青年这个阶段分化、矛盾、统一,就意味着不再发展,只是在青年期以后它的发展不再像青年期那样突出,比较稳定和平稳罢了。所以,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永远遵循分化——统一——再分化——再统一的规律。

心理测验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定义:指个体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我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是否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并且无论是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都达到了和谐一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持续一生的过程,在青年期占有重要的地位。

题目:(请对以下的题目同您的情况进行对照,并如实回答。“1”代表完全不是;“2”代表相当不是;“3”代表大体不是;“4”代表大体是;“5”代表相当是;“6”代表完全是。)

1.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2.我没有特别热衷的事情

3.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的希望与追求

4.我没有“想干什么”的确切的想法

5.我至今没有自主地对有关自己的事做出过重大决断

6.我曾认真深思过、苦虑过自己是怎样的人,该做些什么

7.我不曾对按父母或周围的人所期待的生活方式做事感到有什么疑问

8.我以前曾对自己持有的人生观失去过自信

9.我正在努力探求我所能投身的事情

10.对应不同的情况,就是怎样我都无所谓

11.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干些什么,我正在比较几种可能的选择并认真地考虑这些事情

12.我不认为自己这一生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

计算分数:

N=(1)-(2)+(3)-(4)+14=“现在的自我投入”;

P=(8)-(7)+(6)-(5)+14=“过去的危机”;

F=(9)-(10)+(11)-(12)+14=“将来投入的愿望”。

分数区间:

N>=20&P>=20 自我同一性形成

N>=20&19=>P>=15 A—F中间地位

N>=20&14=>P 权威接纳地位(F)

N<=19&F>=20 延缓地位(M)

N<=12&F<=14 D—M中间地位

其余的 自我同一性扩散地位

同一性形成地位的青少年: 他们努力寻求最符合自身的前进方向和价值观,经过积极的自我投入和各种不懈努力,体验着各种程度的危机;

权威接纳地位的青少年: 他们没有经历过各种危机,缺少探索。他们选定的目标和方向不是经过自己再三考虑后自己做出的决定而是为了迎合父母或社会理念等;

A—F中间地位: 他们处于同一性形成和权威接纳地位中间;

同一性扩散地位的青少年: 未做出什么决定,无所向往的人;

延缓地位的青少年: 对将来充满希望,还在探索的青少年;

D—M中间地位: 他们处于同一性扩散和延缓地位中间。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

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不同步,再加之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容易使得其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存在偏差。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偏差或缺陷,是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表现,是正常和普遍的。但同时必须加以调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和成熟,从而走向成功。

(一)自卑与自负

自卑是指个体自我评价过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常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过低的评价,把目光总盯着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失误,夸大自己的短处,而对自己的长处认识不足,对人生的看法悲观、意志消沉、对生活的热情不高。大学生自卑的主要表现有:言语和行为迟滞、对批评敏感、对奉承反应过度、逃避集体、轻视他人、矫饰优越等。

自负是一种自我膨胀即过度自信。大学生虽然有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好强、不甘落后,但如果不把握好“度”的问题,就会“物极必反”。过强的自尊和自信就和骄傲、自大、自我膨胀、过度的自我接纳等联系在一起了,他们缺乏自我批评,而且不允许别人批评,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盛气凌人。这种人缺乏自知之明,总认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不能与人和睦相处,容易失败也容易受伤。

(二)独立与逆反

独立意识,也叫独立感,是指个体力图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大学生在生理发育上已完全具备了成人的特点,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通过对自我的认识、体验和控制、调节,他们的心目中已逐渐确立一个新的自我——成人式的自我,成人感特别强烈。但是有时他们也会矫枉过正,表现出过分的独立倾向。独立意识并不是独来独往,不顾社会规范我行我素。很多大学生把独立理解成“万事不求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其结果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苦挫折,只能自吞苦果,活得沉重。一个真正成熟的个体的独立是指在感情上、行为上能对自己负全部的责任,但不排除接受他人的帮助。

逆反心理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其实质是为了寻求独立、寻求自我肯定,为了保护新发现的、正在逐渐形成的,但还比较脆弱的自我,为了抵抗和排除在他们看来压抑自己的那种外在力量的一种要求。逆反心理有两面性:一方面表明青年大学生的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但另一方面,一些人不能确切把握反抗,表现出过分的逆反心理,不区分正确与错误、精华与糟粕,一概排斥,理性分析少,情绪成分大,目的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逆反的对象多是家长、老师和社会宣传的观念和典型人物等外界权威,其结果是阻碍了他们学习新的或正确的经验,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三)自我中心与从众

大学生自我中心主要指大学生在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自我中心不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不利于个人心理的健康成长。自我中心的人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的头上,认为别人都应该和他有一致的看法或意见。同时,他们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愿改正。自我中心的人很难与别人和平共处,他们的人际关系总是处于紧张状态。自我中心会使别人对其敬而远之,使自己处于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离状态中。长此以往,它将导致一个人形成自卑、孤独、退缩等其他种种心理问题。

案例分析

与自我中心相反,有些大学生有过强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年的大学生需要群体的认可,从众是取得别人认可的一种方式。但是,从众心理过强,则会缺乏独立意向,懒于思考,常常表现出随大流、人云亦云。长此以往只会阻碍自主性和创造意识的发展。

“阴影”下的晓晶

晓晶从一个偏僻的县城考入一所重点大学,成为远近皆知的“状元”。但是,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哥哥已经结婚生子,但是日子过得也是捉襟见肘;弟弟也在上学,家里负担太重,所以家人并不支持她上学。但是晓晶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通过勤工俭学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并考入重点大学。虽然上了大学,但是晓晶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上大学的钱还是家里咬着牙借的。

入学后,晓晶发现大学生活除了经济上的窘迫外,还有自卑与茫然。室友们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视野也很开阔,经常谈论名牌服装、化妆品,这让孤陋寡闻的晓晶感觉自己像是“天外来客”,在这些室友面前很自卑。

晓晶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或是做家教,不仅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并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但是晓晶依然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室友甲很漂亮,总有男孩子追求,而自己没有别人青睐;室友乙,很会打扮自己,而自己即便是穿上新衣服也显得土里土气;室友丙,英语口语非常好,而自己笨嘴笨舌,在口语课上都不敢和外教说话……室友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自己的生活只有枯燥的课本和打工的劳碌。

为了改变现状,晓晶开始节约伙食开支,省下钱去购买漂亮衣服、价格不菲的化妆品和电子产品,甚至在网上结交了男朋友,以获得同学的羡慕与“尊重”。但是这样的“付出”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同学感到朴实无华的晓晶变得越来越没有自我,而晓晶也因为长期节食,患上了严重的贫血,心情也越来越糟,常常头晕目眩,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大滑坡。

像晓晶这样的学生在大学里并不少见,只是表达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由于自我认识的偏差而导致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体验,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常常拒绝帮助、语言尖刻、防御多疑,就其内心体验而言,是痛苦不堪的。外表的自尊无法欺骗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他们在自卑与自尊的矛盾中挣扎,最后以偏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使自己越陷越深。就像晓晶偏颇地以为穿上几件漂亮衣服,玩上时尚的电子产品,有男孩子追求就能得到同学的尊重。事实上,她采取这些方法之前,同学们对他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是她的自我认识走入了误区,总是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比较,导致了糟糕的结果。

心灵便利贴
如何走出自卑

在大学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同学,不敢大声说话,不苟言笑,总是独自一个人在某个小角落默默注视着他人;或者不愿意面对现实,夸大吹嘘自己,敏感、脆弱、易受伤、易攻击别人,看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很在乎别人的看法。这其实都是自卑的表现,那么这样的同学如何摆脱自卑,走向自信?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下面这些途径和方法颇具操作性,有助于人们摆脱自卑,走向自信。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有同学害怕自己的缺点会带来不能承受的后果,所以选择逃避或忽视,或者用自负或者高自尊掩盖缺点,或者躲开易暴露缺点的场景。但现实就像一面哈哈镜,越逃避的东西,越容易放大。因此,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恐惧,不要娇宠自己,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第二,树立小目标,认可成绩,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一个目标树,顶层是终极目标,分解到各个枝干,就是为了缩小自身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而产生的各级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是高于现在状态,但通过努力能实现的。当取得小的成绩,实现了一个小目标的时候,要及时地鼓励自己。这样容易形成高的自我效能感,有动力继续努力。

第三,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为敢为人先,敢上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另外,坐在显眼的位置,就会放大自己在领导及老师视野中的比例,增强反复出现的频率,起到强化自己的作用。把这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虽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第四,睁大眼睛,敢于正视别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胆怯、恐惧;躲避别人的眼神,则折射出阴暗、不坦荡心态。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你,喜欢你。”因此,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

第五,昂首挺胸,快步行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过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缺乏自信。反过来,通过改变行走的姿势与速度,有助于心境的调整。要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应比一般人快。将走路速度加快,就仿佛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人带来明朗的心境,会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第六,练习当众发言。在公众场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有许多原本木讷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过练习当众讲话而变得自信起来的,如萧伯纳、田中角荣、德谟斯梯尼等。

第八,学会微笑。笑是一个人感情的交流,微笑是一种通用的世界语言。真正的笑不但能治疗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而且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现微笑,他就会对你产生好感,这种好感足以使你充满自信。正如一首诗所说:“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白天,悲伤者的阳光,大自然的最佳营养。”所以,当你内心有恐惧的时候,不妨要求自己笑一笑。 +ce96TAVM+duQWi3gBf/i2hxMvJ4qwqwJmj7jLi8HW1+Ntukz4J5KVlfhACpFtv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