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重新认识我们的家庭教育

一、熟悉又陌生的家庭教育

1.何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连贯而持久——孩子从出生起,甚至还未出生时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质、健康的身体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引导和培养,尽管各个阶段的家庭教育作用有差异,但一定伴其一生。

看一位妈妈陪伴四岁儿子研究分类问题的过程。要求:把小羊、黄牛、小黄鸭、大白鹅和小白猫五种动物分两类。我们暂且把答案放在心里。孩子的分法是,按颜色分(妈妈说,咱们想一起啦!还有什么分法吗?);孩子又把小羊和黄牛放在一起,其他小动物放在另一个方框里,理由是一组有犄角,另一组没有(妈妈说,这个我还真没有想到,厉害,还有办法吗?);孩子又把小羊、大黄牛和小白猫放在了一起,小黄鸭和大白鹅是一组,理由是一组可以生宝宝,一组生蛋蛋,再孵宝宝。妈妈由衷地赞叹:这个你都知道。孩子说,还有一种分法,第三组不动,理由是:一组有尾巴,一组没有尾巴。妈妈把孩子抱进怀里,夸赞道:真是火眼金睛,感谢我的小老师。这个妈妈除了陪伴和鼓励,其他的什么也没做,这可能就是家庭教育的真谛。孩子的回答,无论哪一种答案的背后都蕴含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妈妈洗脚”。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看见自己的妈妈在给他的奶奶洗脚,于是就在妈妈辛苦一天下班回家的时候,吃力地端着一盆水,尽管行进中水花四溅,他却阳光灿烂地对妈妈说“妈妈洗脚……”,这其实彰显的是家长的榜样和示范。

这两个案例其实揭示了家庭教育的内涵:家庭教育,即家长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需要和子女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的影响,使子女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一种活动。

2.家庭教育法制化之路

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家教、家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谈到了个人与家庭、家教、家风的关系,并强调了发挥家风的“育人”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同,家庭教育立法提上了日程。

2010年经国务院(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2010年6月21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提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0年全国妇联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是在总结多年来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家庭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家长儿童需求,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制定的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重视家庭教育。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强化监护主体责任。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2021年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进行初审。草案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实施、促进、干预等内容,并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做出回应。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事务,也事关公共福祉,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实施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

为家庭教育立法已经成为时代共识。

3.家庭教育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生目标的实现。

一部生活伦理剧《都挺好》火了,剧中家庭、亲情、爱情里的“满地鸡毛”,撕破了中国式家庭表面的和睦,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和热议。其中女主人公苏明玉,同她爸爸苏大强在派出所里吵架的时候,场面真实地几乎失控,突然苏大强站到沙发上声嘶力竭地喊: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苏明玉刹那间明白她成了她最讨厌的那个人——她的妈妈(赵美兰)。她恨她的妈妈(妈妈为了大哥去美国读书,卖掉了一间房;为了二哥的工作和结婚又卖掉了两间房。苏明玉成绩一直很优秀,她想考清华,然而妈妈却为她找了一个免费的学校,不但如此,她的妈妈还不停地用爸爸的工资来贴补娘家弟弟,连买一本练习册的钱都不给她),但是她最后却变成了她的妈妈。

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有多大?即便是父母不在了,依然会控制一个孩子。奥地利心理学家奥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家,是讲爱的地方,而不是说理的场地,需要无时无刻的呵护和滋养。孩子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便和父母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每人都能回忆起童年印象深刻的事,有些温暖而有力量,可以激励他们勇往直前;有些却冷酷而不堪回首,甚至成为草草结束生命的诱因。其实亲子关系紧张,多半是在父母和孩子的“链接”上打了一个又一个结,而自认为权威的父母一直保持着“身段”,同孩子从某一刻开始僵持下去,不解释、不关心、不沟通。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情感的勒索比家暴更残忍,他们一定会学习、吸收,变成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样子。

二、家庭教育问题面面观

1.成才和成人哪个更重要?

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扩大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范围,在家庭教育领域关于“牛娃”“鸡娃”“普娃”“学霸”“学渣”“标配”“升学敲门砖”等各种让家长焦虑不安的字眼充斥着各类媒介。如果孩子不上兴趣班、不上辅导班,那么这个孩子似乎就不正常,就会被这个时代狠狠地抛弃,全民“鸡娃”已然成为家庭教育的趋势。但是成人和成才之间,我们到底优先考虑哪个?当然,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成人与成才并不矛盾,但是在教育内卷化越演越烈,孩子在单一的智育道路上狂奔猛进的时候,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损害。《资治通鉴》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孩子好似一棵棵小树苗,“品德”好似树根,只有根基牢靠、品行端正,才有助于其茁壮成长,否则即使看似“枝繁叶茂”“多才多艺”,也只是“一时表象”。头条上有一个家有初二学生的家长求助的帖子,引起了数千个家长的共鸣,这也在考问我们成才和成人到底哪一个重要,这个求助帖子是这样的:

我以前以为那些离家出走、自杀、跳楼的孩子可能是因为一些极端的原因,比如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或者父母比较专制粗暴,但是昨天和孩子争吵后,我深刻反思了一下,我发现自己错了,孩子采取这些极端的行为,很多只是为了报复父母,他们手里有各种“尚方宝剑”,每一个剑,都让父母无力还手。

这位妈妈列举了他儿子手里的“尚方宝剑”:

第一,言语伤害。什么都是父母的错,甚至没和他商量把他生下来就是父母的错,生他是父母的错,没有教育好他也是父母的错。

第二,我弱我有理。我都哭了,你都不安慰我就是你的错。因为我流泪了,对错就不重要了,对的天平必须偏向我,因为我是弱者。

第三,身体是最好的武器。“我就是不穿衣服”“我就是要生病”“父母最看重我的身体,只要我生病了父母就会顺着我”。

第四,我不上学了。“你不是看重我的学习吗?那我明天就不上学了。”活是为父母活,学是为父母学。既然你不顺我的意,那么我就不顺你的意,你不是看重学习么?那我就偏不学。

第五,生命是最大的杀手锏。“你把我逼急了,我就去跳楼,我跳楼你就后悔了。”在新闻上看到孩子跳楼后父母哭得死去活来的样子,评论也都是指责父母,孩子觉得输了才重要,生命的代价不重要。

而且这个妈妈发现,她怕什么,那个“什么”就是孩子的尚方宝剑,而且孩子越长大,妈妈怕的事情越多,怕他早恋、怕他信用贷、怕他网瘾、怕他生孩子生而不养……最后她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有来生我就不婚不育。这个帖子下面数千个家长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养育孩子虽然辛苦,但也有很多的快乐和成就感,是什么让养育孩子变成这类家长的梦魇?在生命成长的起点,家长就应该清楚自己期待孩子长成什么样子,理清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反思的过程。

2.夫妻是爱人还是教育合伙人?

夫妻双方因为爱走到一起,组建家庭,并承担起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爱是家庭乃至社会生活的底蕴之所在,是超越功利维度之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维度。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随着孩子的出生,夫妻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婚姻开始的爱人变成了教育合伙人,夫妻双方在育儿上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行其是。比如学者柯小菁的研究认为,中国母职角色越来越以西方母职为标准,传统中国儿童养育知识被质疑和改造,而且母亲更多承担了过去父亲所承担的子女教育责任。尤其是在如今城市儿童教育白热化竞争中,教育母职化的趋势愈演愈烈。随着教育“起跑线”的前移,母亲对孩子教育的介入也在全线延长,甚至全面接管。近年来,不但有社会流行语形象概括城市教育中的角色分工——“入学拼爹,开学拼妈”,而且不少实证研究也表明“教育拼妈”在城市中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学者杨可通过对北京家庭的案例研究,提出了随着中国教育市场的发展和各类辅导班的升温,城市母亲在教育方面的职责陡增并呈现出一种“经纪人化”的新特征。母亲常常会以“教育经纪人”的职业化标准来追求子女在教育市场中的经营业绩,发挥着维护信息网络、了解教育市场产品与目标学校需求、定制个性化学习路线、规划参加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的时间等一系列功能,以帮助子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家庭越来越成为以子女教育为核心任务的工作场所,家庭中的成人变成“教育合伙人”。在夫妻角色分工上,母亲作为家庭育儿“总管”,操盘儿童发展规划并且承担主要的社会性抚育职责,而父亲负责挣钱交各种辅导班的费用,或者负责接送扮演司机的角色。总之,在教育领域,母亲为主父亲为辅是多数家庭的主导模式。

3.焦虑的母亲或无所事事的父亲?

一直以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母亲退守家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正在变得模糊不清,如同陈先哲教授所言:在中国城市教育母职兴起和“拼妈”现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家庭形成了教育合力但也制造出了新的矛盾。首先是挑战了传统的父亲教育角色,父亲的教养投入常常因此而无所适从。国外的研究者很早就提出了“母亲守门员效应理论”:母亲被视为自私的“花园主”,她们为了保持自身性别角色的独特性,约束、限制、排斥、监督孩子父亲(园艺工)参与到家务劳动和孩子教养的活动中去,从而使父亲教养投入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不少家庭,在育儿阵地上节节败退的父亲正不断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甚至是负面的角色。而父亲们也似乎一肚子苦水,很多时候这个群体并非对育儿工作不感兴趣甚至不负责任,而是他们在作为“教育经纪人”的妻子的专业标准面前,似乎做什么都是错的。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影响常常是更具有长远价值的,但在快速化的教育消费时代,这些价值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受“教育经纪人”的待见。父亲们在育儿上似乎都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很多人也就因此干脆放手不管,忙得鸡飞狗跳的母亲和躺着玩手机无所事事的父亲成为很多家庭的常态,家庭矛盾频繁爆发。而对那些为了子女教育而退守家庭的妈妈来说,还要面临另一个挑战:本来地位相同的两人,因为没了工作,和丈夫的生活轨迹开始变得截然不同。男性的地位逐渐得到了外界、金钱、权威和名望的保护,而母亲的职权只是在家庭领域中延展,相比无所事事的父亲,指手画脚、颐指气使的父亲更让母亲生气。这些都让孩子的教育面临比以往更加复杂的情境。

4.智能产品是学习助力器还是学习陷阱?

时代在飞速发展,作为父母,我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摸爬滚打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接受生存环境的变化:智能时代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不知不觉中,孩子学习工具中的电脑、智能手机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为孩子玩手机担心过,生怕孩子陷入网瘾、网游的陷阱中。另一方面却没法离开智能产品,吃喝拉撒需要、各种App课程需要、作业打卡需要、与老师家长信息沟通需要,一边担心一边无奈也让父母们的日子不轻松。无论怎么担心,智能产品或游戏都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学习方式或玩耍方式,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既不能把它当作洪水猛兽,又要加强学习和引导。重新认识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功能,同孩子一起适应和利用好网络环境。 PuYYXF1nfVK+8B8GZy9G5mGH6tsL4sH4fSTRRDPj80KEPgP5Te4W44OSJbtAlp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