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家”作为方法: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全方位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进步。于是国际上开始把中国作为方法,认为中国的“家”观念与“家”文化是一种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方法。20世纪末与21世纪以来,作为古老东方文明的中国“家文化”意外地在世界上凸显出了它的“C位”。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普通的中国青年随着留学热潮到了美国去念研究生,后来留在了美国的大学里教书。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西方人基本没有家的概念而只是从个体的概念来理解“家”,因而他们的家庭教育并不以“家庭”为其根基。那么,“以家庭为根基”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呢?就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家”哲学、“家”文化与“家”作为方法的研究,可以理解为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因而必然也离不开家庭教育,而且这样一种家庭教育是不能由育婴院、孤儿院等慈善机构来代替的。杨效斯在《家哲学:西方哲学“个人—社会”模式的盲点》中指出:西方哲学基本不含家哲学。一种可疑的“个人—社会”两极模式,是导致这一盲点的直接原因。压制西方家文化发展的因素很多。迄今为止,西方哲学没有赋予“家”概念以重要理论地位。在这个哲学体系中,缺乏系统而持久的家研究,缺乏由家研究产生的家哲学家和家哲学思想。最近几十年,主要由于家庭危机恶化,一些应用性哲学分支开始关注家研究——如在应用伦理学、女权哲学、性与爱哲学或者在政治哲学中的细节部分。或许,今天已经到了一个西方人重新学习中国的家文化与家庭教育方法的时代。

一、为什么当前时代“家”成了方法

肖瑛在《“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的新近研究中指出:现代化是一个“离家出走”的过程,故现代社会科学也表现出远离“家”而拥抱个人主义的倾向。推进“文化自觉”和社会学中国化,“家”是一个关键的切入点。从“家”出发构建中国社会理论,不仅要将“家”当作实体,更要将其作为“方法”:一方面揭示“家庭隐喻”的多重面向,即基于血缘纽带引申出的自然情感、支配和家政,厘定它们在伦理层面的纠缠及其结果;另一方面运用中外比较、理论与实践结合、古今互鉴的方法,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中,透过“家”来探索中国文明的总体性格、变迁及具体实践形态。“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当前我国家庭的社会科学研究,一方面如前所述普遍以个人主义为预设;另一方面过分追求专业化和实证化,急于建立以实体性家庭及其结构为对象、拥有独特中层理论、边界分明的分支学科,放弃了从“家”出发理解整个中国的社会和民情构成及变迁的可能性。

在电视剧《重生》中,其中一个案例,就是由于母亲与儿子之间疏于交流,缺乏温情,而酿成大祸。母亲事业有成,没有关心过儿子,试图用物质来补偿心理的缺失,但其实已经来不及了,他的儿子杀人贩毒什么都干,最终这个母亲也死于她儿子的刀下。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以“家”作为方法不单单是一种研究方法,更多的是对父母与孩子之间温情关系的研究。基于“血缘”的各种家庭隐喻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维度,即自然情感、支配和家政。从父亲隐喻到母亲隐喻再到家庭的情感纽带,家政学是每一个家长都应掌握的实用学问。

二、中国“家”观念下的新时代家庭教育

生生不息是每一个家庭得以延续的特征。而父母在家庭里进行自然而然的家庭教育是“直在其中”,是天职。那么,我们当前时代的家庭教育与以往的有何不同呢?家的作用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重要。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高科技的信息化社会给成人和子女带来的负面作用。家庭生活的加强能够减少人们在电子信息网络上消耗的时间与精力。为了在新的时代“家”观念背景下实现更好的家庭教育,本书后面的章节将详细阐明家庭教育开展的良策。正如彭卫民在《“家”哲学:价值观生产的重要范本》中指出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创造知识与文明,更能够像一台孵化器一样,通过一个先设的理想准则,源源不断地输出可以巩固这个准则的系列价值观。作为一种“天理之节文”式的“存在”,儒家所建构的“家”被先验为辐射社会德性的重要领域:对父母养育的责任、兄长的爱敬以及祖先崇拜的延续,并不需要借助体力或外力强制,而是借助家哲学中的情感、道德、精神、仪式的凝聚力。这种气质倾向与行为规则,出自“精神—道德”层面的认同或信仰,子女接受父母的权威,正是公共德性的根源。理想化的“家”为权威和等级制的社会关系注入了“人情”的要素,并为传统的政治秩序提供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这是中国古代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每位家长都应具备治理家庭教育的智慧

从择校热到社会上大量的补习班就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家长没有真正看懂这个时代,他们仍然还是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推给了别人。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潜在的语言:“找一个最好的学校我就放心了。”“所有补习班我都给你报了,学不好我就没有责任了。”另外,如前面已经指出的,处于内卷社会的父母们攀比之心也在作怪。“谁谁的孩子都上哪个名校了,我们家的孩子也要上那个学校。”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花费几千几万都毫不吝啬,但是如果让他参加一个家庭教育的学习班,花费几百块他都不参加。换句话说,他认为教育孩子不是他的事,是学校的事,是办学机构的事。从以上种种现象来看,社会的浮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家长不认为家庭是教育孩子的主战场。其实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因为从孩子一出生,他的整个身体就像一个全然的感受器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整个家庭的所有语言、所有表情。他会感受到父母的语言、性格、习惯、品格、意志力等。他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会全然地复制父母的一切行为。孩子会像一台永不停止的摄像机,把家里发生的事情录制下来,存储在他的小脑瓜之中。这些都是他将来一言一行的根基,而这些都是学校给不了的东西。

有教育学家分析过孩子的行为表现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照具体如下。

喜欢暴力或奴性十足的孩子: 他的父母当中至少有一个有暴力行为;

自卑怯懦的孩子: 父母其中必有一人是苛求之人,干涉型的家庭教育;

胆小害羞的孩子: 管得过多,时常责怪,包办代替,干涉型的家庭教育;

不善良的孩子: 父母必有一个缺乏同情心,暴力型家庭教育;

不懂是非的孩子: 必有一个专制、喜欢替孩子做决定的家长,或是一个不明事理的家长,干涉型或溺爱型家庭教育;

小心眼的孩子: 缺乏宽容的家庭环境,指责是这个家庭的主基调,干涉型家庭;

不上进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过低,干涉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懒惰的孩子: 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干涉型家庭或溺爱型家庭;

喜欢埋怨的孩子: 必然有一个负面思维的家长,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脾气暴躁的孩子: 必然有一个家长脾气不好,习惯用发火这种方式与人沟通,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自以为是的孩子: 父母溺爱的必然结果,溺爱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不会关心人的孩子: 父母宠爱过度,不让孩子表现,溺爱型或放任型家庭;

不快乐整天板着脸的孩子: 夫妻不和或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干涉型家庭、放任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过于敏感多疑的孩子: 家庭不包容,缺少温暖,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不喜欢学习的孩子: 家长不爱学习或不觉得学习很重要,干涉型家庭、暴力型家庭、放任型家庭或无文化型家庭;

冷酷孤僻的孩子: 必然有一个放任不管或暴力十足的家长,放任型或暴力型家庭;

自私的孩子: 必然有一个溺爱的父母,溺爱型家庭。

以上种种孩子的表现,大多数的家长都不去关注。只去关注孩子文化课的考试成绩。而上述这些表现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会影响孩子持久的能力。以上这些现象一旦成为习惯,将终生难以改变。

家庭教育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世界上很多行业岗位都需要有资格证,唯独父母没有资格证。其实,让父母通过家庭教育课程的学习而获得家庭教育资格证是必要的。教育发达国家的优秀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一段时间,想结婚了,想生孩子了,这时候他们会选择一门教育学,学完了教育学专业再生孩子。因为教育孩子既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江苏省已经下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纲要,立法人士在积极促进家庭教育立法,这都说明我们的国家一直在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都要学。

现在的家长愿意学家庭教育知识的不是很多,他们给孩子报补习班不管贵不贵,但要是请他们来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免费的都不一定乐意来。有一次笔者到南京去做家庭教育讲座,主办者线上给十万个家庭发了信息,可是到场听报告的家长不足五十人。很多家长是等孩子上学之后出现了问题才病急乱投医,根源还是从理念上就忽视家庭教育,骨子里面还是认为“树大自直”。很多家长认为还是自己的工作最为重要,赚钱是为家庭做的最大贡献,尤其是父亲,不管是家长会还是家庭教育讲座,基本上都是母亲出面,这都是极端的误区。父母和孩子都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的作用。面对不断变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家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家”观念呢?家庭是孩子们第一个受到教育的场所,能够影响孩子的个性、习惯等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更加便利的平台,例如,通过互联网孩子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到名人的优秀事迹,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名人事迹,从他们身上学到优秀品质;通过互联网孩子可以查阅疑难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家长可以借助互联网,远程检查孩子的学习进度,即使家长在工作单位也能够及时提醒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数据化应用一方面带来了积极的效应,另一方面也存在负面影响,那么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应当怎么扬长避短,促进孩子的成长呢?首先,家长要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主动接受互联网并学习使用互联网,更新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观念和能力。网络信息时代,不仅仅是孩子,家长更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自身为榜样通过平等的形式进行教育。开放式的信息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育形式,过去家庭教育仿佛都是父母为主导者,他们说什么孩子听什么。但是在信息时代,孩子和父母之间是相互学习的状态,不再以父母为主导,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形式。其次,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是指能够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父母培养孩子的网络素养的前提是,父母自身能够懂得互联网,能够在家庭教育中加入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懂得和孩子平等交流和沟通。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网络问题是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家长都是反对网络游戏的,甚至到了“谈游戏色变”的程度,但是江苏镇江小学六年级的某同学,很喜欢打游戏,他的父母并没有阻止他打游戏,而是规定了玩游戏的时间并且和孩子一起玩。他们认为到了一个阶段,孩子的兴趣可能就是打游戏,与其阻止他不如加入他。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而且有些游戏中也有很多知识。在期末考试中这个六年级小朋友不仅成绩提升了,更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了,而且还培养了他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便为他未来网络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最后,父母应当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是能否利用好网络的关键要素。

治理家庭教育的知识也即家庭教育哲学,它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渗透在每个家庭的教育中。比如,中庸思想、老子的“知常而行”思想等。在新时代下,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教育哲学呢?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人的存在,并将人的问题作为出发点。无论处于什么时代,父母首先要注重孩子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并鼓励他们不断发现新事物,充分肯定孩子自身。其次,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注重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切忌揠苗助长,不应当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诚如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把过程看作实在、把实在看作过程一样,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信息时代,家长过于依赖辅导班、网课和其他形式的教育,只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成长过程中其他素养的培育,也忽视了父母陪伴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孩子们高分低能和高分低品质的现象。家长要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减少辅导机构的教育,增加家庭教育时间。最后,家庭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应适当变化。信息爆炸式发展,如何有效选择信息以及如何文明上网等问题需要加入新的家庭教育体系中,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引导是极其重要的,父母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尤其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一旦发表不当言论或者做“键盘侠”都不利于网络环境的发展,因此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

延伸阅读

1.孙向晨.论家:个体与亲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赵刚.现代家政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

3.刘良华.新父母学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q0bFjZrXCeZse4E2w9keNxYoWCm097KQJOYuUmhHPfhvoZ+msUPwtC24NrGWIB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