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2 企业人本资本会计渊源于会计理论

到了20世纪初,会计发展史上的簿记时代已结束,人类已经进入会计发展的新时代(郭道扬,1999) [64] 。据已有的文献分析,发现至少从现代经济学诞生之日起,经济学便与会计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经济收益的概念正确揭示了收益的本质,能够全面地反映资产收益的真实状况,所以源于经济学的会计收益概念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根据会计自身的特点,同时伴随着计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收益内涵的扩展也逐渐趋同于经济收益内涵。收益内涵的每一次拓展或创新,都伴随着对会计收益计量模式革新的会计学中新概念、新思想的出现,有着时序上的对应性和内容上的关联性。

具有大陆法系会计理论之一的“业主权理论”者寻求严格的区分资本与收益,接受了在经济学上最早对收益概念进行探索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宏观经济学的收益定义,拒绝了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的收益概念(许家林,2010) [48] 。直至威廉·安德鲁·佩顿(William Andrew Paton,1922) [51] 对“主体理论”进行全面论述,欧文·费雪的微观经济学的收益概念才逐步进入会计学收益的研究范畴。承袭早期的经济学观念和费雪的收益定义,约翰·理查德·希克斯提出了“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在该时期消费的最大金额”除适合个人收益外,也适合企业收益的定义(Hicks J R,1946) [65] 。这包括被欧文·费雪排除在外的“储蓄”“透支”以及“资产价值变动”在内的消费和经济资本净增加值两部分,成为继20世纪50年代在古典会计学派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决策有效说”与“事项会计说”的两大规范会计学派之后,且源于约翰·班纳特·坎宁的《会计学中的经济学》中被称为第三大规范会计学派——“真实收益会计说”的理论源泉之一。

信奉“真实收益会计说”的许多会计学者试图探索以反映动态会计原理的其他会计计量模式(AAA,1957;Edgar O、Edwards& Philip W Bell,1961) [66][67] 替代表现静态会计理念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来打通属于事后收益的会计收益概念与属于事前收益的经济收益概念之间的鸿沟。但是在1973年巴顿认为,为了满足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收益计量与事前收益概念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是不争的事实,信奉真实收益的存在而寻求满足投资者需要的一系列计量属性,包括现值(Solomons David,1961) [68] 、现行重置成本(Corbin D A,1962;Lemke S P,1966) [69][70] 、现行市场价格属性(Dichens&Blackburn,1964) [71] 、脱手价值属性(Robert Raymond Sterling,1970) [72] 、公允价值(黄世忠,2010;刘永泽、孙翯,2011) [73][74] 。这些收益计量属性被大量运用,不仅直接导致了会计收益计量对传统会计收益的扬弃,使得收益计量的“资产负债观”成为继“收入费用观”之后的收益计量模型,而且遵循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操作指南,为“全面收益观”的产生奠定了计量技术基础。

尽管因为计量经济收益难度较大,而拒绝了一些会计学家积极主张的以“财务资本保全”概念为依据,按照经济收益的概念来确定企业收益,但仍有许多会计学者前赴后继地研究会计收益内涵在不断趋同经济收益内涵:传统会计收益→企业收益(Edgar O、Edwards& Philip W Bell,1961) [67] →全面收益(FASB,1980) [75] →经济收益的概念演变过程。这种收益概念演变趋势要求突破传统会计实现原则的束缚,由当前只确认已实现收益扩展到非业主所有权变动,包括未实现但已可确认的持有利得。由于市场发育尚不够成熟,收益计量技术水平尚欠发达,很难实现通过会计收益替代经济收益来完全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

正因为如此,ASB、FASB、IASB和G4+1组织在具体如何报告全面收益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这为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以及计量技术日趋成熟的人本经济阶段的企业人本资本会计收益确认计量,以及构建企业人本资本会计损益表预先搭起一个方向性框架。因此,会计收益内涵越接近经济学的收益内涵,人的价值就越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认可,进而维护人的尊严状况得到改进。

市场发育欠成熟和收益计量技术欠发达不仅决定了财务会计很难消除“信息非对称性”,造成财务会计不可能提供既能协调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又能保证满足投资者需求的信息,而且也为启蒙于1908年托斯丹·邦德·凡勃伦的“费雪的资本和收益”、产生于1959年马尔沙的“信息经济学评论”、成熟于1961年乔治·约瑟夫·斯蒂格勒的《政治经济学》中的“信息经济学”在会计领域内的发展提供了不良的“土壤”。正因为如此,才促使会计应当从经济收益观转向“信息观”,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恰如美国会计学者理查德·R.马蒂斯奇(Richard Ricdtd Mattissich)指出的,20世纪60年代末,会计理论研究的第一转向信息经济学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信息经济学、证券价格和行为科学在财务会计研究中的运用;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资本流动迅速,更多中小投资者涌入资本市场,跨国公司和控股公司大量涌现,公司股权高度分散化、流动化。这导致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当然要求会计对此作出相应反应:一方面,它天然肩负对产权主体的保护责任,并对产权进行界定、计量、记录、报告和控制的会计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商业语言”;另一方面,信息经济学与会计学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高度趋同化,孵化出会计理论新分支——决策有用说和证券市场研究会计说(Kothari S P,2001;陈国辉,2007) [76][77]

上述会计收益内涵不断接近经济学收益内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会计确认计量的技术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市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对会计信息基本需求的卖方市场转向对会计信息超需求的买方市场。技术改变了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而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获取会计信息技术由手工化、电算化到智能化的演变,会计信息价值观由物本经济阶段信息非对称下卖方会计信息市场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为人本经济阶段信息非对称下买方会计信息市场的以人本主义价值观为主、功利主义价值观为辅,以及信息对称下买方会计信息市场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在人本经济时代的会计环境下,这些会计最新理论不仅为研究人本资本会计实时动态财务报告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范式,而且为通过“孵化”出该理论所需要的生存技术手段来优化实体经济与虚体经济匹配的动态技术路径提供了操作手段。

自此之后,许多有关要求揭示非财务数据、前瞻性数据和公允价值数据的提案都可以看成信息经济方法在人本资本会计实时动态财务呈报中的自然拓展。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并且具有高度流动性的人力资源配置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人本经济时代,为了适应以顾客为“上帝”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变化,“新的信息观”引领人本资本会计实时动态财务呈报的目标只能是“决策有用观”。这种会计的“信息观”最终导致了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运用,从而为构建企业人本资本会计实时动态财务检验报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证。当然在构建企业人本资本会计实时动态财务报告之前,务必理解企业人本资本是如何形成的。 ffRsbaxPdWJIx2Y+LAbBh38vnS8wMjETXa6Nc2l5YRUejOUd75UZuMSIUQf2jKv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