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基于需求理论认知会计研究的管理基础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由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的转变,由信息对称与信息非对称的卖方市场向信息非对称与信息对称的买方市场的转变,由完全低层次需求的人类社会主流需求向马斯洛层序需求、超需求的转变。适应于卖方市场的企业选择以生产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因此,生产导向型企业代表物本经济阶段物本经济主体的共同特征。适应于买方市场的企业选择以顾客/用户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因此,顾客/用户导向型企业代表人本经济阶段人本经济主体的共同特征。

作为经济管理基础学科的会计,它的形成与演变也经历了物本经济阶段生产导向型企业物本管理模式变革与人本经济阶段顾客/用户导向型企业人本管理模式变革。从特定经济阶段的企业管理理念出发,围绕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层次状况来实现特定目标,组织资源、信息、知识,开展运营活动的基本框架、规则和方式。从具体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维度来概括,企业管理模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类型各异,且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如果从需求层次和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管理理念维度来概括,千姿百态的企业管理模式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3.1.1 利润目标企业管理模式

在物本经济阶段,欠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供给能力小于社会需求能力,由此形成卖方市场中完全低层次需求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需求。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主体的不同,可归纳为股东企业利润目标管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企业利润目标管理模式。前者生产导向型企业管理框架以股东价值为导向,管理目标追求股东财务价值最大化,管理方式谋求市场垄断地位;把生产导向型企业视为实现股东利润的生产“黑匣子”,是支撑股东利润目标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后者生产导向型企业管理框架以生产导向型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为导向,管理目标追求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管理方式谋求市场竞争优势或均衡;把生产导向型企业视为不同社会主体实现其各自低层次需求价值的社会化平台,是支撑利益相关方利润目标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

该管理模式仍着眼于追求所有者的盈利目标,都或明或暗地将实现利润价值最大化作为生产导向型企业的管理的核心目标,生产导向型企业的治理机制、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生产导向型企业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此,生产导向型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关注也仅仅是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的手段而已(李伟阳、肖红军,2010) [37]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它与股东利润目标管理模式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物本经济阶段适应于股东生产导向型企业利润目标管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生产导向型企业利润目标管理模式,在完全低层次需求假设下,选择产权范式可分别构建生产导向型企业物本资本会计。

3.1.2 社会综合价值目标企业全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在物本经济阶段,社会生产力发达水平逐渐提升决定了创新社会财富的供给能力日趋接近满足人类社会基本需求的能力。人类社会即将摆脱被卖方市场基本需求所“俘获”的命运。也就是说,即将由卖方市场转型为买方市场,其中人类社会进入了被买方市场高层次需求所“俘获”的新阶段。管理框架以社会综合价值为主导,管理目标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管理方式注重管理技术让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创造综合价值;把生产导向型企业视为不同的社会主体实现多元化共享价值追求的社会平台,是支撑该管理模式的基本管理理念(李伟阳、肖红军,2010) [37] 。该管理模式以被高层次需求所“俘获”的行为方式来应对社会责任的人本价值追求为动力,以尽可能满足生产导向型企业不同需求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功能为内容,促进利益相关各方最大限度地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人本价值管理。

这种用物本经济发展观的思维模式来研究人本价值管理,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人们看待物本经济转型为人本经济过程中的矛盾心理与困惑。与教科书所倡导的利润目标管理模式相比,除了李伟阳和肖红军(2010) [37] 从管理框架、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管理价值以及管理机制分析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作为社会价值目标管理模式所具有的相关本质差异外,本节还将增添由完全低层次需求的利润目标管理模式向高层次需求被动攀升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本质差异分析。

在信息非对称的物本经济阶段,卖方市场中完全低层次需求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需求。利润目标管理模式完全承袭(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完全建立于低层次的基本需求的假设上,根本没有考虑到高层次需求,甚至超需求,该理论假设所有事物都可以相互替换。换个方式来说,就是所有物件品质和特质的计算,都可以转换成主权货币的运算。这揭示出完全低层次需求价值具有主权货币量化价值的特征。在此假设下,生产导向型企业管理正如Druker(1999) [38] 所论述的“以提高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为管理中心任务”,追求“战略—结构—系统”管理结构体系,其目的就是要肯定本人价值、否定他人价值,其结果是物奴役人、人控制人。由此管理理论指导生产导向型企业形成“见物不见人”的物本资本会计。从生产导向型企业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不仅已经过时,而且毫无道理可言,因为在更为富裕和自由的社会里,人们除了低层次需求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获取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这也意味着生产导向型企业物本资本会计不适应人本经济阶段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经济管理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买方市场中高层次需求也正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消费。根据人本主义经济学的观点:需求是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社会综合价值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充分关注人的多元价值追求和社会福利的多重价值属性。通过被高层次需求所“俘获”的方式来表征利益相关各方受托经济、社会、环境的责任,并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所具有的功能进行顾客导向型企业责任的履行,同时借助于受托责任管理方式来统筹平衡利益相关各方的多重价值、长期价值,谋求顾客导向型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创造,提升顾客导向型企业社会福利,促进顾客导向型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该管理模式迎合了当前人们对更高需求层次的追求,但为了应对社会责任的科层制管理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其组织自身仍然站在阻碍其成员发挥潜能的立场上。

尽管从技术层面将管理的普适性分析方法从“个体选择”层面机械地延伸到整个“社会选择”领域,去研究被高层次需求所“俘获”的追求科学与人性整合的顾客导向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但基于“社会责任”的假设,实际上隐含了“每个人都是成熟的人”这样一个心理学命题,这是违背人的基本特征的,显然不符合现实社会人的真实意愿。顾客导向型企业全社会责任管理仍继承了物本经济发展观的理性人的假设。尽管中间夹杂一些人本价值管理思想,但终究服从物本经济发展观的理论假设。因此,全社会责任管理理论指导的顾客导向型企业物本资本会计报告中体现了环境责任价值和社会责任价值的部分诉求。

在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买方市场中超需求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需求。根据人本主义经济学观点:需求是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以人类价值为本的全社会人本管理模式,以物类价值归于人类价值,且管理注重人类价值胜过物类价值,珍视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在用户导向型企业经济管理中不仅将人类当作手段,而且也当作目的。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而汇集体现以劳动解放为本或以人类增值为本的人本经济发展观。通过体验化方式享受超需求价值,谋求用户导向型企业共享价值创造,以提升用户导向型企业社会福利为本,促进用户导向型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该管理模式迎合买方市场中超需求成为人类社会主流需求,将人看作社会人(劳动人),自愿追求劳动解放(人类解放),“把用户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以看作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实现人本经济发展观完全取代信息非对称的物本经济阶段物本经济发展观。

从技术层面将管理的普适性分析方法从还原论隔离法转变到系统论整体法,去研究超需求所“俘获”的追求科学与人性融合的用户导向型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目标。基于具体社会人(劳动人)的假设,研究用户导向型企业社会权利的有效配置,显然符合“互联网+”时代现实社会人的真实意愿。因此,全社会人本管理理论成为构建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用户导向型企业人本资本会计的基础理论之一。

3.1.3 人本价值目标企业人本管理模式

在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顾客导向型企业管理框架以人本价值为主导,管理体系目标追求满足多元个体不同层次需求的人本价值最大化,管理方式注重从人性论出发,认可人的价值和维护人之尊严,把人看作衡量一切的尺度,强调人性的积极向善,强调社会、环境应该促进人性潜能的实现。人本管理更多的是需要一种人文艺术。正如马斯洛认为的在高度综合效应的社会里,社会准则使个人的行为同时有利于自己与社会,人们之所以会这样,不是因为大公无私,也不是因为社会职责高于个人欲望,而是在信息非对称的环境里,通过社会综合效益管理原则的人本管理使两者得到统一。

人本管理理论假设“人人都想成为完整的人(the whole person),而不是支离破碎的人”,说明人的多维属性迎合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偏好。人本管理本质上是体系论的分层方法论,强调从体系上把脉研究对象,主张把事物作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来进行分层分析。因此,把顾客导向型企业视为不同利益相关方“俘获”并实现满足各自不同层次需求组合的社会化平台,是支撑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该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

3.1.4 社会人本价值目标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模式

在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买方市场中超需求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需求。用户导向型企业管理框架以全社会人本价值为主导,管理目标追求“超自我实现”的同一性需求或汇集“自我实现”的超需求的社会人本价值最大化,管理方式注重基于个性化设计。强调让每个员工用用户导向型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通过如操作平台设计、工艺技术运用等应当体现满足体验化需求的人文关怀,通过“无”中含“有”的方式来体现“主体”的存在性,将人性寓于整体之中。

全社会人本管理本质上是系统论整体法的方法论,强调从整体上把脉研究对象,主张把事物作为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来进行系统分析。因此,把用户导向型企业视为不同利益相关各方整体“俘获”并实现满足各自“自我实现”需求的社会化平台,是支撑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用户导向型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

与生产导向型企业全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相比,人本价值目标的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管理模式与社会人本价值目标的用户导向型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本质差别:

1.管理框架转变:社会综合价值主导→人本价值主导→全社会人本价值主导

其核心表现为企业治理结构的转变:利益相关各方综合治理模式→利益相关各方协同治理模式→利益相关各方共同治理模式;决策权力配置的转变:多元综合治理→多元协同治理→多元共同治理。基于上述管理框架的转变逻辑,分析全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人本价值目标人本管理模式与社会人本价值目标全社会人本管理模式的本质区别。

在信息非对称的物本经济阶段,追求以物类价值为本的生产导向型企业在不同资源属性所赋予的不同属性权力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性契约、社会性契约以及环境性契约汇集而成的综合契约生产导向型企业本质,借助于生产导向型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及也完全有可能发现利益相关各方对合作创造社会综合(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有着不同的相对优势(资源、信息、能力、意愿以及潜能),能够让具有相对优势的各方通过多维委托代理方式授权其他利益相关各方承担并履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应尽责任,以迎合被不同层次需求所“俘获”的需求偏好,并希望借助于综合契约的社会平台来实现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各方的多元价值追求。

因此,生产导向型企业治理不再仅仅适用于被完全低层次需求所“俘获”的股东利润最大化,而是要着眼于被不同层次需求所“俘获”的不同主体所追求的多元价值创造优势,创建有效的利益相关各方多维委托代理合作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生产导向型企业治理主体不再局限于资本所有者,其他拥有社会、环境相对优势的多维利益相关各方也都可以成为生产导向型企业委托方与其相应的受托方在生产导向型企业治理中发挥综合治理作用。这本质上是一种多元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生产导向型企业多边综合治理模式。与生产导向型企业多边综合治理模式相对应的是,全社会责任管理理论认为决策权力配置应遵循生产导向型企业综合契约的多维委托代理逻辑,按照利益相关各方所拥有的相对优势和社会综合价值贡献程度的不同来分配委托代理的决策权力,以充分发挥利益相关各方的社会综合价值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

在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买方市场的高层次需求成为顾客导向型企业利益相关者追求消费的主要目标。马斯洛层序需求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需求,且在完全低层需求的基础上正在富集高层次需求。人本管理强调“理性生物之所以叫作人,是因为他们的本质属性突出了他们作为目的的自身”(Kant,1964) [39] ,其目的性体现于个体主动获取纵向攀升需求动机的机会,而且也允许获取横向不同层次需求动机并存的可能。当然他们通常借助于正式制度(正式组织)的效率和非正式制度(非正式组织)的情感逻辑,在“高综效特征”的组织环境中通过追求“高峰体验”而“俘获”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开发和利用人的潜能的过程中,通常借助“民主集中制方式”来协同实现组织利益相关各方的人本价值追求。因此,顾客导向型企业治理着眼于个体“俘获”不同层次需求的多元价值创造优势或潜能,建构有效的满足利益相关各方需求偏好的协同机制,实现组织利益相关各方的人本价值最大化。

顾客导向型企业治理主体不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管理者等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以及政府、社区、供应商和销售商等外部利益相关各方,而且包括由不完备契约部分所决定的顾客导向型企业自身也成为该企业社会平台另一利益相关方。基于一方面受稀缺资源环境约束,另一方面受不同利益相关方满足各自需求的偏好和目标函数驱使,这样的个体理性选择在微观上集中表现为一种多边协同的多元价值的顾客导向型企业治理模式。与多边协同多元价值顾客导向型企业治理模式相对应,全社会人本管理认为决策权力配置应遵循人本价值创造逻辑,按照尽可能满足利益相关各方不同层次的需求偏好,以及充分承认和利用体质与性格中的个体差异来协同顾客导向型企业多重决策权,以充分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导向型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的人本价值。

在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买方市场中超需求(体验化需求)成为用户导向型企业利益相关者追求体验化消费的唯一目标。超需求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需求。全社会人本管理强调用户导向型企业本质是“不仅仅因为制造更好的产品,使得工作本身更为员工们(生产人员与用户)共同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它协助员工们成为更优秀的公民、丈夫或妻子,对全人类而言,是一项宝贵的资产或利益,就好比校舍、学院、医院或治疗机构给人们的贡献”(Abraham H Maslow,1965) [36] 。因此,在用户导向型企业及其管理系统之中所追求的科学主义的本身也普遍具有内在的人本主义精神,用用户导向型企业内生的伙伴关系和信任机制取代科学规则与人性的对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体现以人类价值为本的人性与科学相互融合。

通过维护多元化的存在价值观以及它们的一体性,可以透过任何一项存在价值达到一体性。只要我们抱定信念并穷尽心力追求存在的价值真相或存在的正义,就可以真正在“必然”的自然秩序框架下,凭借自己天然的“理性”,经过艰难曲折的努力,在积极奋争中采用因势利导、相互扶持、共同追求、共同进步等人文艺术,就可以达到共同“俘获”满足“超自我实现”的人类社会最高需求的境界,从而获得“优心态群体”的理想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在超需求成为人类社会主流需求之际,在具体社会人(或劳动人)追求劳动解放和人类增值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自然性人本经济发展观为基础的社会性人本经济发展观。在该环境中,用户导向型企业治理不再是为了实现个人“俘获”人类各层次需求的人本价值最大化,而是着眼于基于人类社会不同主体的共同价值创造优势,创建有效的利益相关各方共赢机制,实现企业全社会人本价值最大化。

用户导向型企业治理的主体是整体“俘获”满足“超自我实现”的人类最高需求境界的利益共生体,他们在用户导向型企业治理中发挥着与买方市场融为一体的“同舟共济”的主导作用。这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社会利益相关各方认知的共同价值的用户导向型企业治理模式。与人类社会利益相关各方共同治理模式相对应,全社会人本管理认为决策权力配置应遵循全社会人本价值创造逻辑,按照共生伙伴关系的人类社会利益相关各方所认知的共同优势,以及社会共赢价值规模贡献程度来共同分享用户导向型企业决策权,以充分发挥共生集体的社会共赢价值创造潜能,超值实现用户导向型企业的全社会人本价值。

2.管理目标的转变: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追求人本价值最大化→追求全社会人本价值最大化

在信息非对称的物本经济阶段,相比于Porter提出的战略性生产导向型企业责任和Drucker提出的“行善赚钱”的管理目标,李伟阳和肖红军(2010) [37] 提出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他们是从现实中的“人”出发,立足于对人的多元价值需求的深刻认识,深入考察内嵌于生产导向型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人与人的社会交际关系,从社会价值本位考虑企业的社会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生产导向型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作为生产导向型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对生产导向型企业的使命、治理机制、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等进行重构。

但是他们从社会责任(义务)的角度谈管理,其实是将生产导向型企业不同利益相关方置于被不同层次需求所“俘获”的位置上,应负社会责任的科层式组织仍然没有完全脱离束缚其成员潜能发挥的桎梏,因此很难主动地驾驭和履行生产导向型企业的社会功能,限制人潜质发挥的主动性。换句话来说,生产导向型企业很难公允地坚持以人为本,但是他们相对于适应完全低层次需求的企业传统管理模式而言,已作彻底的变革。

在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新的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以及任何组织的价值观都必须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加以解决: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将“价值科学”研究转向人性内部且深深植根于人性现实的土壤。在现实生活中,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或人力资产(human asset)引入组织中,潜在的合同已经改变形式——将雇佣合同转变为会员合同,顾客导向型企业成员拥有权利,同时也承担责任。这也是在信息非对称的买方市场中,顾客导向型企业对攫取顾客个性化需求偏好的人力资本价值崛起的反映。尤其在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的买方市场中,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率已成为管理的核心问题,组织的目的从控制人转向引导人,最终要让每一个人的优势和知识发挥作用(德鲁克,1999) [40]

因此,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管理模式所追求的人本价值最大化目标,也就是追求“俘获”马斯洛层序需求的偏好满足。或者可以定义为“以非金钱的方式努力满足工作中的各层次需求”(Abraham H Maslow,1965) [36] 。人本管理的首要技巧是人文,而不是技术。无论是单纯的实干家,还是单纯的思想家,在我们现在所置身的这个知识尚未高度分散、流动的世界里都无法游刃有余,唯有把这两种品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以顾客导向型企业发展的人本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建构人性化的顾客导向型企业的使命、治理机制、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等。应基于不同层次需求的偏好建立不同员工的具体管理目标,并由此抽象出顾客导向型企业总管理目标。在顾客导向型企业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这种由不同层次的需求偏好差异所决定的不同员工具体管理目标的差别,往往会摧毁具有共同属性的顾客导向型企业管理总目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多目标等于没目标”。因此,应按照马斯洛层序需求来设计目标体系,实现多目标与单目标之间的统一。这也是体系论分层法在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管理方法论中的具体体现。

在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随着虚实相融的买方市场中大量虚拟企业和战略联盟的不断涌现,信任是解决“怎样管理那些根本无法见到的人”,这也是用户导向型企业的一种管理思维模式。这里所说的“信任”无疑需要一种互惠互利的意识,只有借助这种“信任”才可以顺利将人性寓于科学技术、组织流程、技术运用、竞争和协作之中,实现科学性与人性相结合。这种基于信息对称环境中“信任”地位的提升将预示着表面上虽简单却蕴藏着用户导向型企业管理思维的巨变。因此,用户导向型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模式正是这种用户导向型企业管理思维巨变的重要产物之一,它所追求的是人的主体寓于组织及其管理世界之中的全社会人本价值最大化目标。

用户导向型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强调预期适应社会超需求,超前调控人力资本的生产与形式。特别是在教育层级、专业、区域和类型结构上形成具有弹性的体验性调整机制,利用该机制促进用户导向型企业在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精神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使得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进入“超自我实现”的精神状态。同时广大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行为规范、自身修养、科技素质、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都能达到一种高度文明的和谐状态。利用组织内伙伴关系和信任机制取代科学规则与人性的对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通过组织人性化的整体设计来体现“无”中含“有”的以人为本思想,把实现全社会人本价值最大化作为用户导向型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的核心目标。

人本管理是基于顾客导向型企业马斯洛层序需求形成的企业人本管理目标来建立具有和谐一致性的企业员工具体目标,而用户导向型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是基于员工体验化需求形成的具体全社会人本管理目标,来建立用户导向型企业总体目标。似乎它们在建构用户导向型企业管理目标的方向上呈现相反趋势,但对建立用户导向型企业的使命、治理机制、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等人性化程度的要求,后者是前者的质的飞跃。

3.管理对象的范围广度与深度的转变:被不同层次需求所“俘获”的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资源、信息、能力和潜力→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各方“俘获”马斯洛层序需求的资源、信息、能力和潜力→企业整体性“俘获”超需求的资源、信息、能力和潜力

在信息非对称的物本经济阶段,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是将生产导向型企业价值管理重心从注重生产导向型企业内部的利润目标管理,拓展到生产导向型企业外部的企业社会综合价值目标管理。不仅优化生产导向型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资源,而且整合生产导向型企业外部的资源、信息、能力和潜力,用于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这大大拓展了生产导向型企业全社会责任管理的对象与范围,全面深刻地洞察被不同层次需求所“俘获”的生产导向型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多重价值追求和创造综合价值的资源、信息、能力和潜力,从而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益相关方合作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潜能。由于受被不同层次需求所“俘获”的现状约束,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对象与范围也相应受到一定束缚,因此,社会综合价值目标管理模式很难全面、完全地激发人主动创造价值的潜能。

在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人本管理强调以个体需求为本,主动地“俘获”马斯洛层序需求的资源、信息、能力和潜力,极大地调动顾客导向型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各方参与创造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价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然,这是为了满足在不同需求层次的不同利益相关各方的需求偏好以及实现他们各自目标函数。相对于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来说,人本管理不仅提高了顾客导向型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协同创造价值的潜力(质)和能力,而且扩大了顾客导向型企业支配不同层次需求的资源、信息的广度与深度。

在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全社会人本管理强调以整体超需求为本,主动地“俘获”超需求的资源、信息、能力和潜力,要求用户导向型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各方以极高的素质和极大的热忱投身到用户导向型企业全社会人本价值管理的过程中。显然,为了满足用户导向型企业超需求的全社会人本管理的需要,用户导向型企业所配置的资源、信息、能力和潜力的广度与深度,要远远高于满足顾客导向型企业马斯洛层序需求的人本管理的对象与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全社会人本管理所塑造的用户导向型企业文明秩序从“物”到“人”进而从“人”到“人”所指向的“心”的无限境界,最终实现企业以人类幸福为本的方向、人类满意为本的方针、人类人权为本的方式和人类人力为本的方法的全社会人本管理。

4.管理价值的转变:被不同层次需求所“俘获”的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各方合作创造的社会综合价值→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各方“俘获”马斯洛层序需求所协同创造的人本价值→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各方共同“俘获”超需求所共同创造的全社会人本价值

无论是社会综合价值目标管理模式、人本价值目标管理模式,还是全社会人本价值目标管理模式,它们都充分关注人的多元价值追求和社会福利的多重价值属性,以及都着眼于充分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它们分别谋求创造企业发展的社会综合价值、人本价值和全社会人本价值。尽管它们都统筹平衡利益相关各方的多重价值、长期价值,致力于提升社会福利价值,但是它们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具有量与质的差异。因此,它们都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来塑造企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它们的社会福利价值的界定和评价,来判断它们促进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无论是功利主义所关注的幸福物品(如收入),还是新自由主义所说的机会、财产等基本物品,都与人们实际所珍视并可以获得的现实生活状态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异。因此,社会福利价值目标所依据的信息基础,不能局限于(新)古典经济学所表达的社会福利函数的笼统的总量指标上,也不能局限在罗尔斯所说的“自由优先权”上,而应关注阿马蒂亚·森所说的“可行能力”。根据“自由”看“发展”的观点,“可行能力”所反映的实质自由,既避免了功利主义效用评价的人际比较难题,又区别于极端自由主义程序优先的“抽象自由”。它们均以“公开明晰的方式”将满足各自需求假设下的各自自由水平罗列在各自管理价值的向量中,只是它们各自向量中所罗列的自由水平不同而已。因此,全社会责任管理满足被不同层次需求所“俘获”的生产导向型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各方的自由水平、人本管理满足“俘获”马斯洛层序需求的顾客导向型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各方的自由水平,以及全社会人本管理满足“俘获”超需求的用户导向型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各方的自由水平。显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满足各自需求假设下的各自自由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它将决定企业管理价值从社会综合价值向人本价值、全社会人本价值的转变。

5.管理机制的转变:注重被不同层次需求所“俘获”的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注重“俘获”马斯洛层序需求的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注重“俘获”超需求的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作为社会综合价值目标管理模式、人本价值目标管理模式以及全社会人本价值目标管理模式,它们的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管理价值上的根本转变必然引起企业管理机制作相应的根本变革。即一切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因此,企业的发展应以利益相关各方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深刻认知企业资源的多种存在形态可以统一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二重关系之中。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所驱动的企业“制度创新”以及人与物的关系所制约的“技术进步”,来激发出企业利益相关各方配置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种资源的潜力、优势、能力和意愿。同时结合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国情和行业特征,充分发挥不同管理模式下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相应的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综合价值目标管理模式下,企业利益相关各方处于被不同层次需求所“俘获”的位置;在人本价值目标管理模式下,企业利益相关各方处于“俘获”马斯洛层序需求的位置;在全社会人本价值目标管理模式下,企业整体性处于“俘获”超需求的位置。这种“屁股指挥脑袋”的“位置”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相应的主观能动性呈现上升态势,而这种上升态势的主观能动性也促使相应的管理模式在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社会失灵”的有效程度上处于递增态势。同时,相应的管理模式也最大限度地创造了企业发展的社会综合价值、人本价值和全社会人本价值,从而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人本管理机制和全社会人本管理机制能分别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状况下与企业外部资源配置机制——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社会激励机制相并行的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机制,并且它们能有效作为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社会失灵”的替代品。

总而言之,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模式以及全社会人本管理模式为形成信息非对称的物本经济阶段生产导向型企业物本资本会计、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资本会计,以及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用户导向型企业人本资本会计的理论提供了企业管理的“土壤”。 afnGV8Cg/T/jFkK7OyxOV+1lFJPE1OzOZXQkhbw7yio+V0BEaRAst391lnoiyH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