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博物、档案(亦常简称为图博档或LAM)数字资源的统一组织与共享是图博档三者进行服务融合的基础。从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上来看,LAM数字资源的统一组织与共享涉及的范围较广,对信息资源进行集中、聚合、整合以及融合等都属于信息组织的范畴,它们都是以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最终目的,只是强调的重点略有不同。学术界尚未对这些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也未对上述概念进行严格区分,从文献检索结果上来看,目前学术界主要探讨的是资源的整合模式。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深度共享,因而首先对LAM数字资源整合模式进行了着重分析。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讲,整合是对各系统单元进行调整、合并以减少重复,消除阻塞,提高互通能力,实现信息共享。信息资源整合,主要是指按照信息资源之间的知识关联关系进行优化以及重组,以形成系统化的、智能化的数字资源体系。
1998年,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Rayward等人首先探讨了LAM数字资源的整合问题,认为LAM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将会极大地缩小LAM资源之间的差异,因而应该对馆藏资源重新认识、重新定义
。他们主要研究了LAM资源从物理资源整合向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动力以及机制,首先提出了馆藏数字化以及整合问题,并分析了实体资源和信息资源之间的主要差别。虽然没有直接谈及LAM数字资源的整合模式,但可以从其文章中分析出早期LAM数字资源整合模式的雏形。首先,分别将LAM资源数字化;其次,将这些数字资源按照主题以及兴趣等机制进行统一组织、存储;最后,提供统一信息检索服务。文中的LAM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处于理论雏形形成阶段,作者并没有探讨资源整合的机理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也没有分析这种整合资源对信息服务模式的影响,不过作者认为LAM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可能会带来革命性变革。
Shipman等人在2000年发表的论文中,系统地介绍了Walden’s Path机制,这种机制通过分享用户访问路径的方式揭示网页和网页之间的关联,这是信息整合与共享的重要方法
。用户可以编辑访问路径,相对于以前的共享模式来说,在这种模式下用户拥有更多的参与性。在该文的实例中,开发了一个管理路径的软件,该软件主要以学校用户为背景,老师为路径的主要编辑者,将路径保存在Path数据库中,学生通过分享这些路径以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同时学生也可以参与路径的调整。该文并没有针对LAM数字资源探讨整合问题,但对LAM数字资源组织来说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LAM馆藏资源标准以及格式上的差异,并尝试通过不同方法解决LAM数字资源的共享问题。Francisca等人介绍了COVAX(Contemporary Culture Virtual Archives inXML)项目,该项目由欧洲委员会IST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旨在解决LAM数字资源分布式存储带来的信息标准及存储格式标准化等问题
。XML可以将图书馆的MARC、档案馆的EAD以及博物馆的AMICO描述为统一的格式,并结合HTTP、Z39.50等协议使得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馆藏资源能够被统一检索。Bertram等人探讨了如何将XML应用于数字档案的保存工作,并提出了基于XML对档案DTD进行扩展的方法,使其囊括更多的语义信息,以提供基于知识的档案组织方式
。
Frommholz等人为LAM数字资源共享模式的改进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介绍了COLLATE的系统结构,还对其进行改进,其目标旨在充分挖掘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并通过Annotation thread机制对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进行保存与分享
。他们设计了一套算法使得这些Annotation影响被检资源与检索式间的匹配关系,以提供基于语境的信息检索。Frommholz等人的工作极大地丰富了LAM数字资源共享理论,不仅考虑到不同媒体资源的共享问题,更考虑到如何挖掘用户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等问题;他们希望以资源为纽带为研究人员提供基于主题的检索,并促进学者之间基于主题的交流。
Carole等人通过问卷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研究了现有元数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例如都柏林核心(Dublin Core)元数据在描述馆藏资源上存在的问题等),分析其原因,然后深入探讨了联邦馆藏资源库的元数据标准问题
。Hutt等人通过对开放档案的元数据进行收割并统计了都柏林核心集的使用情况,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以构建更理想的元数据方案
。Nicholson等人以DREW(Digital Reference Electronic Warehouse)项目为例探讨了如何构建电子资源参考仓库的问题,例如如何通过XML统一标准,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检索方式
。虽然这些论文没有直接针对LAM馆藏资源组织方法进行研究,但这些成果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LAM数字资源共享理论。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如何通过语义网技术实现LAM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Gendt等人研究了如何通过语义网技术建立资源间的深度联系,例如通过Ontology(本体)技术以及Mapping Knowledge(映射知识)方法等建立资源之间的深层关联,并探讨了从资源获取到最终服务整个过程的标准化问题
。他们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LAM资源共享的基础理论,深化了资源之间的知识关联。
Ferro等人分析了数字档案元数据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通过都柏林核心集解决分布式数字档案之间存在的异构问题,以实现分布式环境下数字档案的共享。他们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数字档案从EAD(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到Dublin Core的映射方法,并试图通过这种档案元数据的自动转换实现不同文化机构间元数据的共享
。Carmichael等人以文化机构为例探讨了多媒体资源的检索问题,例如基于内容的图片、视频及音频资源检索等
。
Calistru等人充分关注到文化机构数字资源的特征,认识到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的资源将更多地保存为数字图片资源,数字资源的重要性及地位甚至会超过文本资源。基于这样的认知,作者给出了如何描述、存储、传递数字化馆藏资源的理论模型,以提供资源的统一检索
。他们的工作进一步丰富了LAM数字资源的组织理论。
Srinivasan通过具体的案例比较了LAM数字资源内容上的差别,然后探讨基于元数据的馆藏资源描述方法及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及表示方法,并深入研究了博物馆数字化描述方法和馆藏物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口述资源等虚拟资源的描述方法等
。Gergatsoulis等人试图通过映射机制解决文化机构间不同XML元数据间的异构问题,以协调异构元数据间的管理
。随后关联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被广泛用于信息组织研究,Neubert等人于2012年尝试将关联数据的方法引入文化机构馆藏资源的组织理论之中
。关联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组织方法不仅能够深化LAM数字资源内部之间的关联,而且还能够使LAM数字资源与其他数据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丰富了LAM数字资源组织与共享的方法和理论。
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博物馆数字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同样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早在2002年,我国便开始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便是LAM数字资源服务融合的典型代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主要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艺术院团、美术馆等机构精选出的文化资源进行统一组织与共享,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服务,旨在打造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另外,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上我国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国内较早探讨LAM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学者是刘家真,其于2003年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论文《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该文分析了阻碍LAM资源整合的因素,例如: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主要零散地分布于不同的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等机构,而这些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渠道。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方式等因素也是资源整合的极大障碍。作者还指出了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缺乏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文化资源的技术标准不一,不同的资源分类体系,难以预知用户的习性与需求等。该文还探讨了LAM的合作基础,并且建议中国的数字图书馆资源从开始就应注意扩展文化资源涵盖的广度
。刘孝文、张海英探讨了基于FRBR的LAM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模式,FRBR是国际图书馆界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规范书目记录而开发的编码模型。他们分析了FRBR的层次结构以及基于FRBR实现LAM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可行性
,主要尝试解决LAM数字资源描述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薛理桂、吴宇凡将文化典藏机构进行跨机构间的整合类型分为行政整合和载体整合。行政整合类型具体又包括:最小限度整合,即LAM服务空间上联合,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交集,如在图书馆中提供博物与档案的使用等;选择性整合,主要指LAM三馆在某些项目上的合作,并不是全面地整合;完全整合,LAM进行整体式整合,不仅包括馆藏资源,还包括财政、人事、馆舍等资源的全面整合,如加拿大LAC等。载体整合包括典藏空间、处所等实体元素的整合以及数据库所包含的虚拟资源的整合
。郑燃等人提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LAM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尝试通过关联数据的方法将LAM数字资源整合在一起,并给出了整合模式的理论框架
。欧石燕结合本体和关联数据理论设计了语义数字图书馆资源描述与组织框架,旨在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语义层面上的关联
。国内高校和图书、情报学界许许多多的专家如黄长著、马费成、孙建军、张晓林、赖茂生、周晓英、王知津、肖希明等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用于指导LAM数字资源的统一组织与共享工作。
信息集成服务最早可追溯到20个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国家图书馆创造计划二期工程。信息集成服务是现代化的服务理念,是建立在融合信息基础上的一种服务,数字资源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信息集成服务的模式。我们从SSCI,A&HCI,CPCI-S,CPCI-SSH等数据库中检索出大量论文,并按照相关度,选择了期刊及部分会议论文,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揭示信息服务集成与融合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995年,EAD标准问世并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中进行应用测试,随后三馆之间的合作成为众多论坛和会议讨论的主要话题。1998年,雷沃德首先在文章中提到了图博档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及三者的功能整合问题
。2000年,第24届图书馆系统研讨会探讨了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在数字环境中的联合服务,认为三类机构数字资源的增多也会带来合作服务的增多,网络化编目、虚拟展览等让三馆的合作逐步变为现实;同年,欧洲图书馆自动化组织(European Library Automation Group,ELAG)年会也就三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服务融合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认识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作为“记忆机构”在数字化环境下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机遇,进行了诸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从2000年开始,对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合作研究渐趋热烈。LAM之间的跨馆合作与服务融合一直受到国外学界及文化机构的重视,例如国际图联从2002年开始就非常重视LAM之间的合作,从2002年开始已经有十多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涉及LAM合作中的问题和经验探讨
。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于2008年出具了一份报告《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合作趋势》,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开展合作的趋势,调查了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俄国、丹麦、挪威、瑞典、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合作实例,包括展览、社区项目、数字资源和共用设施等方面的合作,总结出合作指南、最佳实践范例、合作利益与风险等,可以说是这一研究主题的指导性报告
。
Anderson分析了可以在数字馆藏机构之间开展的四种合作类型,它们是形成数字馆藏管理网络的组件:内容保管机构(图书馆、档案馆、研究中心)之间基于数字内容长期保存的合作;标准机构、专业协会、数字保存专家之间的合作;基础设施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等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研究资助机构和课程开发机构的合作
。Parent认为图博档基于互联网的数字资源整合是机遇,也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当前的资源整合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
。Cathro介绍了图博档机构基于发展、管理、提供数字内容服务等方面所面对的挑战和合作机会,根据对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在国内、国际层面与其他机构实施的合作进行分析,认为网站档案保存、物理存储设备上的数字资源迁移、数字化、馆藏备份与灾难恢复等都是图博档机构间可以利用的合作机会
;三馆之间的合作活动能在几个方面对数字馆藏产生经济影响,如合作共用技术基础设施能够减少发展和维持数字馆藏及相关服务的成本、合作能够增加数字馆藏内容在用户眼中的价值
。维尔纽斯探讨了能够保证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集成数字化服务平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格式、标准及其应用问题
。Prasad对印度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之间开展合作、建立合作组织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作模型
。
2015年第81届IFLA大会议题为“有活力的图书馆:获取、发展与改革”,在这次会议中,有很多篇论文分享了LAM服务融合实践项目的相关经验,例如:1)扩展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使命,使之不仅是知识的储存所:马齐恩皇家档案馆、博物馆和信息中心的案例;2)为提供创新性和丰富内容的服务而进行的合作和整合: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LB)的经验。这些报告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探讨如何通过LAM的合作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Blackburn以用户心理健康和社会护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构建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图书馆服务融合的框架结构,研究了如何将该服务体系中的信息源以及信息流进行整合,以及如何将统一的信息资源集提供给患者等问题
。另外,该体系还关注患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检索行为等相关问题,以期改进信息服务质量。
Coello-Coutiño等人指出随着Internet的繁荣,出现了信息爆炸现象。一方面,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网络信息量的激增给信息服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事实上,用户在面临巨大的“信息海洋”时常常有一种挫败感,因为用户得到的可能是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Hermes是为了信息资源共享而开发的一个工具,该系统旨在融合不同的数据库、不同语言、不同的检索协议等以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Hermes包括:1)元搜索引擎(Metasearch Engine,ME)是第一个以引导对不同著录数据库检索的组件,论文详细介绍了ME的框架结构和工作原理。2)信息过滤和本地文件管理器,该组件是Hermes的核心,它包括两个主要的数据库:在线期刊数据库、本地图书馆数据库。3)链接外部事实及知识模块,通过对外部事实及知识的链接以扩展信息服务范围。从该文提供的Hermes检索界面来看,该系统虽然包括检索和展示等功能,但主要通过改进的信息检索服务,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Tellis等人尝试通过Java Message Service框架将来自不同医疗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组织到一起,用户可以使用ED Printers、Mail Server、PDAs等不同方式获取所需信息资源。文中对不同信息获取方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实验表明在功能上Wet-read模块要优于fax-based模块
。该研究关注信息流从信息系统到不同信息终端的传送机制问题,丰富了信息服务融合的理论基础。
Nirel等人研究了社区医院信息系统对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
。2005年,社会医院信息融合系统被应用于Clalit Health Services(CHS),研究目的是探讨该信息系统对服务质量的影响,通过对系统投入使用前后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以定量的方式揭示这种影响。该研究提供了一套思路以评价信息服务的效果。Chen通过调查的方式研究组织决定性因素对信息系统整合与利用的影响,文中的电子服务系统有机地整合了众多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
。文章从管理与技术能力等不同侧面考察组织因素对信息系统整合的影响,该研究为构建多组织信息服务融合模式提供了帮助。Huha等人介绍了数字服务融合网络,主要探索信息服务融合相关的技术问题,并关注系统服务的性能
。
学者们同时也对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项目实践环节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例如,Beamsley对博物馆、档案馆数字图像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思考,并介绍了在英国构建的一个以图博档为主体的文化遗产门户网站。Tariffi对欧洲数字文化遗产项目TRIS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Kirchhoff介绍了德国BAMP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服务网站的元数据、搜索引擎、资料展示等的设计实施,对BAMP的检索功能和用户服务进行了说明。Holley对澳大利亚图书、博物、档案合作项目TROVE进行了介绍。Kaiser等介绍了Europeana Connect项目,该项目旨在解决Europeana平台的基础体系结构及功能,为Europeana提供了基于时间和空间的用户查询界面、移动信息获取渠道和含多媒体信息标注、GIS服务组件在内的增值服务。Vivien对欧盟Europeana项目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多语言存储与检索功能进行了介绍,Europeana建立了包括停用词表、语言探测器、语言分析器和翻译词典在内的语言资源库,对来源馆藏所使用的不同语种的受控词表和文档之间建立映射,映射后形成的语义网络构成了Europeana的语义数据层,用于查询提问重构和基于概念浏览检索。Gann等人介绍了NHS系统,2013年NHS委员会推出了新的客户服务平台。新平台通过众多渠道向用户提供访问,比如通过网络、电话等渠道
。NHS是英国国民健康服务系统,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古老的单一付款人医疗保护制度系统。NHS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信息,它允许个别医院及公众提出意见,这些评论是在网络上公开的,病人可以通过博客相互交流。该系统有助于促进组织间相互协作,以改善临床决策
。People’s Collection Wales,开发于2009年至2011年,是LAM融合的服务的一个例子,展示了用户参与数字内容的创建
。许多创新的应用,包括移动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三维查看工件,都在该项目中实现
。
国外学术界的服务融合研究也非常重视从合作实践的具体内容出发进行服务融合管理的探讨,如Moll等人探讨了传统博物馆如何与现代科研机构对接,服务于现在的学术研究等存在的价值与经验等
。Skora等人探讨了博物馆、档案馆与图书馆工作环境的微生物污染问题,关注如何从环境角度提高服务质量
。Seol探讨了教学档案的构建问题,借鉴多伦多教育局的成功经验,对教学档案建设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教学档案的作用和LAM的环境和互动等方面的需求
。
2003年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OCLC)做了一份研究,调查了现在与未来影响OCLC、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其他联盟组织的重大议题和趋势,指出未来的架构模式包括:①降低对取用内容时所需的导引,越来越多人们在知识寻求的过程中,不需要中介;②由集中走向分散(Disaggregation),最小的可出版单位是微内容(Microcontent);③合作,强调脉络(Context)更为重要
。早在1998年,Rayward在其文章《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电子信息和功能整合》中就提出:看似明显不同的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之间的差异终将消失
。
2009—2012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教授Duff和蒙特利尔大学教授Joan等人
研究档案馆和博物馆、图书馆之间伙伴和协作共存融合关系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项目,是由Gladys Krieble delma基金会资助的。该研究调查了在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之间的协作和融合的不同的动机,以及所经历的挑战和涉及的机构所产生的利益。它们分享共同的功能(如收藏、保护、研究和公共服务),掩盖了专业实践、培训和组织方法的不同,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并区分了这些领域。同时他们指出数字环境的出现和公共可访问性的提高是推动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之间更多合作的两个因素。自2000年以来,包括期刊文章、会议记录、邀请和行政合并在内的一系列倡议表明,人们越来越有兴趣探索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之间的新形式的合作和融合。
三家主要期刊(《图书馆季刊》、《档案科学》与《博物馆管理和策展》)的编辑通过协调努力,于2008年至2010年之间出版了关于这三家机构融合的专辑。一些图书馆会议同样探讨了融合问题,著名的如图书馆研究集团(Research Library Group,RLG)论坛等调查与教育以及文化遗产信息专业人员有关的问题;因为他们可以跨越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边界工作,来满足所有使用者的资讯需求,包括图书馆读者、博物馆访客以及包括所有类型的文化遗产组织地一般市民及其他专业人士。
2011年于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nvergence of 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Theme:User Empowerment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ies,ICLAM),讨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融合,主题为通过数字技术提升用户能量,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化收藏机构的数字化融合
。美国的档案局局长David
说现在图书馆员、档案馆员与博物馆员遇到的一个关键的挑战是,面对着高技术用户日益增加的需求,要能够提供跨学科联合的、无缝的服务。在一次整合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哈佛图书馆战略对话中,他提到,其实三馆都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保护信息、收集信息、让信息得到应用。曾经任纽约公共图书馆主任的Ferriero说,图博档联合的基础是真正理解用户,以及如何让信息相互交流。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作为人类社会文化资源的收藏单位,本身有着共同的工作目标,因此在馆藏、资源、服务上又存在一定的重复。
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业务协作思想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产生之前,承担辅政和修史功能的“天府”、“兰台”、“石渠”等官方机构长期以来是图书和档案收藏为一体的;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民间藏书楼同时承担着藏书和文物收藏双重功能。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王重民、傅振伦等人曾经提出研究人员要兼通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三馆”知识的思想,并称其为“三馆学”;王金夫先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三馆学略议》一文。后来,“三馆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实践当中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会有一些小范围交叉的情况,例如图书馆举办珍品古籍展览、博物馆将藏品与相关论著、档案等一起展出等,但是国家层面上的三馆协作的战略框架始终没有达成。直到21世纪初期,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强大的资源整合潜力,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业务协作问题才再一次被各方关注。
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博物馆数字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同样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上我国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LAM数字化服务融合可以从信息集成服务研究成果中获得借鉴。
国内学界对信息集成服务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很多共识,信息集成服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式,例如胡昌平、周永红提出信息集成服务模式可以分为:关联模式、结构组织模式、综合模式、分析模式等
。
毕强、史海燕根据信息组织的深度,将集成服务模式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基于语法层面信息组织的集成服务,即基于共享信息的集成服务模式;第二类,主要是基于知识组织的集成服务模式,即基于知识集成的服务模式
。
黄晓斌等人探讨了基于GeoAgent和Web服务的空间信息服务集成模式的若干方面,并重点介绍了基于GeoAgent的web服务流,它由一个作为工作流引擎的Agent来解析和控制整个工作流的执行,作者认为这属于一种综合型的集成模式
。
郑邦坤、吕先竞提出了“一站式”集成服务模式,作者认为“一站式”服务的实质就是服务的集成与整合
。
邓胜利在对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体系与信息集成服务发展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用户的信息集成服务模式。该模式以信息机构的集成为逻辑起点,以数字信息资源为核心实现多种要素的集成,最大程度地发挥系统内外部信息资源的价值,从而形成全面的、系统的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保障体系
。
周永红总结了图书情报领域内的七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集成服务模式:个人数字图书馆集成服务模式、学科信息门户集成服务模式、面向用户的集成检索服务模式、基于合作数字咨询的集成服务模式、基于智能代理的信息集成服务模式、基于Web services的信息集成服务模式和集成化的知识服务模式
。
卓文飞总结了不同国家农业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发展的特点,并详细研究了中国农业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的总体设计。他分别从系统构架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基本特点、基础架构与模式、机制建设等几方面深入研究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另外也探讨了中国农业数字图书馆的整合模式
。
梁孟华研究了面向用户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模式,阐述了个人数字档案馆集成服务模式、档案信息集成检索服务模式、基于智能代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模式的服务机制和主要服务功能
。可以看出,面向用户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将会是档案馆服务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面向用户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理论可以指导LAM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的构建。
贾立斌探讨了面向国土资源的学科化信息集成服务模式,作者认为学科化信息集成服务是图书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该模式在强调学科化的同时还强调集成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该论文还强调,加强学科资源建设与规划,要以用户及其科研过程为指导,加强研究课题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以信息利用为目标构建学科化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并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确保学科化信息集成服务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邸家琴探讨了高校档案馆信息集成服务模式,认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馆的信息集成服务形式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借阅、信息共享、用户导航、实时咨询等
。该服务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即对传统信息服务的扩展和新型远程信息服务。
台湾学者吴明德、许凯琳在充分研究美国国会图书馆American Memory的The Learning Page、加拿大国家图书馆与档案局的Learning Center、英国大英博物馆的Children’s COMPASS以及史密森尼博物馆的Smithsonian Education四个数字资源网站所提供的教学网站后,比较其网站内容、教学资源与组织、版面设计、查检方式与导航、互动设计等内容,为当地博物馆与图书馆建立数字化教学网站提供参考
。这是为数不多的研究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服务融合模式的成果之一。
国内不同学者分别从各自视角出发对信息集成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虽然对于信息集成服务来说没有一套绝对的标准或原则,但目前学界已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本集LAM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许俊平、夏忠刚重点论述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了三者社会功能的共同之处,认为图书、文物、档案可以集中式管理
。赵红杰认为三馆具有同样的服务模式,即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通过数字化服务融合,能够消除馆藏的重复建设,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一站式搜索服务,以更高的效率实现共同的目标
。李金海等人分析了浙江上虞的图博档资源共享现状
。关萍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机构组织性质和社会服务功能出发主张“三馆合一”
。刘蔚论述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打破行政界线,实现集中式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这种集中式管理应该建立在尊重各个机构管理方法和资源组织形式的基础之上,实现物理上的三馆地域集中,但不存在相互渗透和融合
。
刘家真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三馆各自为政的管理体系,将资源纳入统一的框架内为用户提供服务以谋求共同发展
。王重民先生较早地认识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在资料采编、鉴定、研究、传播过程与方法中的相通之处,是图博档研究的发起者;博物馆学家傅振伦紧随其后,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他将工作期间所接触的诸多国外实践及心得体会整理成专著出版,推动了图博档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
李农研究了美国及欧盟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之间所开展的合作情况,从行政组织、资源建设、服务功能方面研究各个合作项目进展及完成情况,对于我国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启发
。
唐晶等人对于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公共休闲服务合作做了初步探讨,指出图书馆和博物馆都是社会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一部分,需要寻求新的立足点,实现资源和服务的最优化组合,在数字化、休闲环境等方面跨馆合作,具体来讲有合作办展,设立微型图书馆、博物馆,共建数字化馆藏,提供馆际免费通行证等方式
。这是一篇注重图书馆和博物馆具体服务方式合作的文章,表明国内学者的注意力已经从单纯资源整合面,上升到了服务合作面。肖永英、谢欣总结国外LAM文化机构合作的研究现状,认为LAM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完善馆藏和服务,以更好地为保存和共享文化资源做出贡献
。刘美、王海荣介绍了德国文化机构在文化科学信息领域的国内和国际合作,并从中总结和分析了文化机构合作的成功经验,国内LAM等文化机构的合作可以借鉴德国的成熟经验
。
我国台湾地区也非常关注图博档合作研究,于2010年3月专门就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资源整合与分享举办研讨会,从技术整合、资源整合、服务整合三方面进行探讨,涌现出很多创新观点。薛理桂探讨了档案馆、图书馆与博物馆跨机构合作馆藏发展,提出跨机构资源整合的模式可分为行政整合与载体整合两种类型,并提议三馆建立合作联合目录。行政整合方面,可以提供个别服务场所,如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空间供博物馆或档案馆使用;也可以让档案馆与图书馆在某些共同的项目或部门部分予以整合,例如虚拟层面的整合;最后还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进行实体的整合,例如档案馆与图书馆在行政、人事、馆藏、馆舍等层面的整合,加拿大的国家图书馆与档案馆(LAC)就是这种类型。而载体整合方面,则可以共用载体储藏空间,共用同样的管理软件,共用特定的阅读使用软件等。
朱学芳总结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各自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及服务现状,指出目前国内外正积极开展LAM合作建设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资源本身的数字化共享融合,对服务融合的研究与关注仍然欠缺
。针对我国LAM数字信息资源的特点,作者认为我国需要大力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图博档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融合理论和实践工作。
赵生辉、朱学芳针对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博物馆的馆藏资源特点提出了LAM数字化协作框架D-LAM(Digital-Library & Archive & Museum),对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博物馆数字化协作目标、原则以及利益格局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策略
。
2014到2017年间国内关于LAM服务融合方面研究较多,取得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分别从资源整合及服务融合的模式、方法、实践以及安全等多角度展开。董凌轩等人分别从技术、管理、人员及法律四个方面探讨了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中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
。毛文婷探讨了建立LAM馆际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探讨提出建议
。郁秋瑾专注于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合作,探索了三位一体服务的可能性
。张佳丽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探讨少数民族高校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整合研究,从信息生态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高校LAM合作问题,旨在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扬与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穆向阳、朱学芳对国外一些图博档合作项目的服务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资源和服务之间相互关系和影响,提出了资源整合层次化的服务模式策略,以期促进LAM服务融合模式的创新
。贾筱筱探索了图博档联合服务问题,探索LAM数字资源的“一键式”检索服务与体验
。王晋月等人探讨了LAM融合背景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问题,比较分析了LAM融合所需要的人才素质
。
朱学芳认为国内研究关注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较多,而对于数字形态的图书、博物、档案信息的融合研究较少,数字档案、博物的共建共享和图博档数字资源的服务融合研究与实践有待加强
。李华新认为博物馆与图书馆在基本职能与社会功能上关联,博物馆与档案馆在本质属性与工作流程上相似,三者具有合作的基础与美好的前景
。肖希明、郑燃对图书馆、博物馆用户展开调查,了解用户对两馆数字服务的使用情况及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公众对图书馆数字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博物馆,他们对实现两馆资源的一站式跨库检索与服务融合有很高的期待
。吉林大学张卫东课题组介绍了欧美图书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实践
,分析了我国图书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的研究内容与领域
,论述了数字化服务融合中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模型
。刘孝文,张海英引入FRBR理念及内容框架,论证了FRBR模式下图博档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
王红提出从领导重视、财政支持、特色资源建设、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四个角度加强三馆之间的馆际合作,形成综合开发、利用、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
;李大青主张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目标下,成立跨机构协调部门或综合管理委员会逐步实现三馆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莫振轩提出建立馆际合作执行机构、围绕重点项目采取先易后难合作模式、加强馆际合作技术研究的发展策略
;杨茜茜构建了三馆馆藏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提出三馆以特定主题为整合依据、馆藏资源互相弥补支撑,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
赵昆、潘琳对欧洲虚拟博物馆与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的创建、发展历程、内容建设和网页视觉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
;王世慧、杜伟与王艳翠分别对澳大利亚Trove的内容建设、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方式及电子资源的扩展进行了介绍
。
郑燃等人探讨过关联数据在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中的作用和发展现状,构建出基于关联数据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模式,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资源集成服务
。2012年,肖希明、郑燃研究了国外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的进展,研究LAM数字资源整合的背景、政策和资金资助情况,LAM在数字资源整合中合作关系的三种形式,资源平台建设,LAM在数字资源整合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LAM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指出目前国外LAM数字资源融合研究的重点在技术和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对于不同机构数字资源与服务融合的制度机制和管理机制则关注不够
。
秦雪平研究了世界数字图书馆(WDL)整合世界各国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文化资源所依赖的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资源组织机制、技术实现机制以及运行机制后,提出LAM数字资源整合,需要解决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和元数据互操作等问题
。郝世博、朱学芳将信任管理机制引入LAM数字化协作可信监督体系,建立了一种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化协作可信监督模型
。
齐聪、花实还做了解决博物馆内专业图书馆不可开放性矛盾的尝试研究,介绍国家博物馆对图书数字化的初步实践,算是博物馆与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合作的初步尝试
。
有一系列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整合相关的研究课题相继得到各类科研基金的资助。例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图书、博物、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研究”(本项目)、肖希明主持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博物、档案数字资源整合模式构建”、张卫东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图书馆、档案馆数字化服务融合研究”、戴艳清主持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机制研究”、宋琳琳主持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的深度聚合研究”等等。尽管我国在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整合领域具有深厚的传统积淀,这一领域的实践进展却非常缓慢,有较大影响力的实践案例寥寥无几。
从SSCI和A&HCI数据库检索,统计国外的数据,数字(含网络、虚拟)图书馆、数字(含网络、虚拟)档案馆、数字(含网络、虚拟)博物馆数字化服务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论文发表情况如表2-1和图2-1所示。
表2-1 国外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方面发表研究论文年份分布表
从图2-1可以看出,从SSCI和A&HCI数据库检索情况来看,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服务以及相关的数字化研究项目,已在一定程度受限,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研究,可由文献分析明显看出其已日趋饱和。
图2-1 国外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方面发表研究论文年份分布图
我国大陆地区在数字(含网络、虚拟)图书馆、数字(含网络、虚拟)档案馆、数字(含网络、虚拟)博物馆方面的数字化服务理论研究文献发表情况如表2-2和图2-2所示。
表2-2 我国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方面发表研究论文年份分布表
表2-2数据取自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在关键词和题名字段中进行检索,由图2-2可见,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热度更高,在2004年达到峰值,此后就逐渐回落;对于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博物馆的研究热度相对平稳,尤其是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相对有微小提升。可见虽然国内不断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方面的建设,但是国内对于这类领域的理论研究论文正在慢慢减退,创新的研究成果的实现难度增大。
图2-2 国内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方面发表研究论文年份分布图
从SSCI和A&HCI数据库检索,统计国外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理论研究论文发表情况如表2-3和图2-3所示。
表2-3 国外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论文数量统计
图2-3 国外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论文数量统计
国外Libraries、Museums、Archives两两融合研究论文发表数量统计如表2-4和图2-4所示。
表2-4 国外Libraries、Museums、Archives两两融合研究论文发表数量统计
图2-4 国外Libraries、Museums、Archives两两融合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数字化服务融合日趋多元和创新,并持续升温。发表论文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近三年发表论文数量明显增大(由于收录时间的关系导致2017年数据低于2016年),说明这一领域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
为了解2010—2017中国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理论研究论文发表情况,统计了所有的13个省部级以上项目基金支持发表的论文情况,以及无项目基金支持发表的论文情况,发表情况如表2-5和图2-5所示。
表2-5 我国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理论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图2-5 2010—2017图博档信息服务融合理论研究国内论文发表年度统计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