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一字之差,中间却不止一步之遥。建设“文化强国”,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项扎扎实实的硬任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责任重大,应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承载文化遗产信息的图书文献、档案、文物虽然被保存在不同的文化机构,但是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文化发展。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三者的本质属性都是致力于人类社会文化遗产的保存、利用、传播和维护的文化机构,在功能、运行模式、服务及使用目的上,既有类似,又有差异,有时能起到相互补充作用。它们三者不仅为人们的终生学习,为科研和社会公众服务,也为人类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资源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信息技术的产生,使得数字式的信息资源通过现代网络通信及计算机等信息工具快速、容易且方便地传输、存储、处理、使用,特别是其永久性的质量保持,长距离的保真传输。这些优点能够更好地支持开展人类文化资源的继承、保护、交流、服务、弘扬及传播等。随着互联网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渗透,信息资源的运用模式与用户的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图博档及其相关领域也在纷纷思考、研究如何通过寻求和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改变现有的服务模式,各国陆续将馆藏图博档资源数字化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
图书、博物、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是涉及图书馆学、博物馆学、档案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学科、跨领域的宏大创举,对图博档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融合的研究有助于网络环境下应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全媒体化、跨媒体无缝衔接与集成应用服务,信息资源的全面高效应用,数字资源建设的规范运作。发达国家大规模建设跨国、跨区域图博档机构间的数字资源服务融合项目,一方面旨在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通过统一资源发布的方式,旨在能够使用户平等简捷地获取资源,这一行动模糊了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之间的界限,使其服务更加开放。技术与文化的联姻对于图书、博物、档案数字化服务而言,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图书、博物、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不仅有助于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是应对数字服务技术挑战的需要。数字人文的兴起,使不同领域信息资源的采集、利用、整理和交流服务呈现出全新的学术生态。用户的一站式搜索和不同机构、不同数据库、不同地区的数字信息资源利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正是依据上述要求,我们构建了全书的框架,拟定了撰写思路。全书包含十三篇内容(分为上、下集),其中概论阐述了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现状、内涵、必要性与可行性、原则、内容与方向。其后二至十三篇分别为:基于数字资源理论的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图博档数字资源多维度服务融合策略、面向用户的图博档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服务融合管理、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管理机制、立足国情的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数字图博档影像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检索服务、图博档多媒体资源服务融合中的版权管理技术、基于关联数据的图博档知识图谱构建、图博档的数字化服务融合中的问答系统、面向图博档数字化服务的交互技术、移动图博档数字化信息推荐服务技术、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中可视化技术应用、数字图博档资源服务中的多源数据融合和图博档数字化信息服务技术融合分析。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图书、博物、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0&ZD134)成果之一,是全体课题组成员智慧的结晶。为了探索图书、博物、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的理论、技术、方法,大家经常一起讨论、撞击思想火花,对图书、博物、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得本书内容更加成熟。本书具体分工如下:朱学芳构建了全书及各篇框架,第一篇由朱学芳和常艳丽合作撰写,第二篇由穆向阳负责撰写,第三篇由赵生辉负责撰写,第四篇由常艳丽负责撰写,第五篇由郝世博负责撰写,第六篇由朱学芳、韩文靓和王贵海合作撰写,第七篇由张俊丽和师文合作撰写,第八篇由朱光负责撰写,第九篇由李刚和朱鹏合作撰写,第十篇由张军亮负责撰写,第十一篇由祁彬斌和项欣合作撰写,第十二篇由陈玉鸣、朱鹏和李雪莲合作撰写,第十三篇由丁笑舒和朱学芳合作撰写,附录由冯秋燕撰写,另外,朱学芳、赵生辉、朱鹏、穆向阳、郝世博、丁笑舒、常艳丽、祁彬斌、项欣、左静远、汤金羽、王贵海、王梦婷、李雪莲、母咏然、王若宸、邢绍艳等人参加了本书部分章节撰写,刘有力和刘勇参加了实验平台软件设计。朱学芳对全书进行认真审阅和修改。参加本书讨论的学者有:李伟超、曹梅、曾娜、耿志杰、Milad T.A.、田梅、徐浩、胡玉宁、薛燕等。
本书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得到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和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大力支持,在此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和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档案馆(局)、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档案馆(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机构的大力协作支持;南京大学出版社吴汀、甄海龙两位编辑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所给予的大力帮助。本书参考了大量文献和资料,在此对相关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系我和我们团队在项目及其前后十多年研究成果总结,由于作者在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朱学芳
2021年8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