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合水准路线成果处理
例1-1 图1-5-1是一附合水准路线等外水准测量示意图, A , B 为已知高程的水准点,1,2,3为待定高程的水准点, h 1 , h 2 , h 3 和 h 4 为各测段观测高差, n 1 , n 2 , n 3 和 n 4 为各测段测站数, L 1 , L 2 , L 3 和 L 4 为各测段长度。现已知 H A =65.376m, H B =68.623m,各测段站数、长度及高差均注于图1-5-1中。
图1-5-1 附合水准路线示意图
将点号、测段长度、测站数、实测高差及已知水准点 A , B 的高程填入附合水准路线成果计算表1-5-1中有关各栏内。
表1-5-1 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
f h =∑ h 测 -( H B - H A )=+68mm
根据附合水准路线的测站数及路线长度计算每公里测站数:
故高差闭合差容许值采用平地公式计算。等外水准测量平地高差闭合差容许值的计算公式为
如果| f h |<| f h 容 |,说明观测成果精度符合要求,可对高差闭合差进行调整。如果| f h |>| f h 容 |,说明观测成果不符合要求,必须重新测量。
高差闭合差调整的原则和方法,是按与测站数或测段长度成正比的原则,将高差闭合差反号分配到各相应测段的高差上,得改正后高差,即
式中 v i ——第 i 测段的高差改正数(mm);
∑ n ,∑ L ——水准路线总测站数与总长度;
n i , L i ——第 i 测段的测站数与测段长度。
本例中,各测段改正数为
计算检核:∑ v =- f h 。将各测段高差改正数填入表1-5-1中第5栏内。
各测段改正后高差等于各测段观测高差加上相应的改正数,即
式中 h i 改 ——第 i 段的改正后高差(m)。
本例中,各测段改正后高差为
h 1 改 = h 1 + v 1 =+1.575m+(-0.012)m=+1.563m
h 2 改 = h 2 + v 2 =+2.036m+(-0.014)m=+2.022m
h 3 改 = h 3 + v 3 =-1.742m+(-0.016)m=-1.758m
h 4 改 = h 4 + v 4 =+1.446m+(-0.026)m=+1.420m
计算检核:∑ h 改 = H B - H A 。将各测段改正后高差填入表1-5-1中第6栏内。
根据已知水准点 A 的高程和各测段改正后高差,即可依次推算出各待定点的高程,即
H 1 = H A + h 1 改 =65.376m+1.563m=66.939m
H 2 = H 1 + h 2 改 =66.939m+2.022m=68.961m
H 3 = H 2 + h 3 改 =68.961m+(-1.758m)=67.203m
计算检核:
=
H
3
+
h
4
改
=67.203m+1.420m=68.623m=
H
B
最后推算出的 B 点高程应与已知的 B 点高程相等,以此作为计算检核。将推算出的各待定点的高程填入表1-5-1中第7栏内。
闭合水准路线各测段高差的代数和应等于零。如果不等于零,其代数和即为闭合水准路线的闭合差 f h ,即 f h =∑ h 测 。 f h < f h 容 时,可进行闭合水准路线的计算调整,其步骤与附合水准路线相同。
例1-2 图1-5-2是一支线水准路线等外水准测量示意图,已知 A 点高程为186.785m,往返测测站数共16站。求1点高程。
图1-5-2 支水准路线
高差闭合差为 f h = h 往 + h 返 =-1.375m+1.396m=0.021m。
闭合差容许值为
f
h
容
=±
=±12
mm=±48mm。
| f h |<| f h 容 |,说明符合等外水准测量的要求。检核符合精度要求后,可取往测和返测高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作为 A 和1两点间的高差,其符号取为与往测高差符号相同,即
h A 1 =(-1.375m-1.396m)/2=-1.386m
待测点1号点的高程为 H 1 =186.785m-1.386m=185.39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