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极限的概念,知道函数极限的描述性定义,会求左右极限。
2.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了解无穷小量的运算性质及其与无穷大量的关系,以及无穷小量的比较等关系。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4.掌握两个重要极限。
5.掌握一些常用的求极限的方法。
十九世纪以前,人们用朴素的极限思想计算了圆的面积或某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十九世纪之后,柯西以物体运动为背景,结合几何直观,引入了极限概念。后来,维尔斯特拉斯给出了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描述。极限概念的创立,是微积分严格化的关键,它奠定了微积分学的基础。
微课
首先来研究一种特殊的函数,它是以正整数集 N * 为定义域的函数, x n = f ( n ), n ∈ N * ,称为 数列 ,记作{ x n }。
案例1.8
(循环数)
观察循环数列0.9,0.99,0.999,0.9999,…,
,…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随着项数
n
的无限增大,此数列无限接近于1。
案例1.9
(弹球模型)
一只球从100m处掉下,每次弹回的高度为上次高度的
。这样下去,用球第1,2,…,
n
,…次的高度来表示球的运动规律,则得数列100,100×
,100×
,…,100×
,…研究该数列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随着次数
n
的无限增大,数列无限接近于0。
案例1.10 (圆面积的计算) 我国古代魏末晋初的杰出数学家刘徽(约225—295年)创造了“割圆术”,成功地推算出圆周率和圆的面积。
下面介绍一下“割圆术”求圆面积的作法和思路:
先作圆的内接正三边形,把它的面积记作 A 1 ,再作内接正六边形,其面积记作 A 2 ,再作内接正十二边形,其面积记作 A 3 ,…,照此下去,把圆的内接正3×2 n -1 ( n =1,2,…)边形的面积记作 A n ,这样得到一数列:
A 1 , A 2 , A 3 ,…, A n ,…
当边数 n 无限增大时,正多边形的面积 A n 就无限接近于圆的面积。
定义1.2
对于数列
,如果当
n
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通项
无限地接近于某一确定的常数
a
,则称常数
a
是数列
的
极限
,或称数列
收敛
于
a
。记为
。如果数列没有极限,就说数列是
发散
的。
对无限接近的刻画: x n 无限接近于 a 等价于| x n - a |无限接近于0。
数列极限的几何解释:一般地,若
,可将常数
a
和数列的通项
在数轴上用它们的对应点表示出来,对
a
的任一个取定的邻域
U
(
a
,
ε
),当
n
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
x
n
最终(从某项
x
N
以后的项)都要落到邻域内(如图1.16)。
图 1.16
【例1.6】利用数列极限的定义,讨论下列数列的极限。
(1)1,
,
,
,
,…,
,…
(2)2,4,8,…,2 n ,…
(3)1,-1,1,…,(-1) n +1 ,…
解
(1)该数列的通项
,通项
与2的距离
,当项数
n
无限增大时,
无限逼近于零,即通项
无限逼近于2,因此
。
(2)当项数
n
无限增大时,该数列的通项
也无限增大,不可能逼近一个常数项,从而
不存在。
(3)在数列1,-1,1,…,
,…中,奇数项总是1,偶数项总是-1,因此通项
不可能逼近一个常数项,从而
不存在。
收敛数列的性质:
定理1.2(极限的唯一性) 收敛数列{ x n }不能收敛于两个不同的极限。
定理证明从略。
事实上,如果数列
有两个极限:
,
,且
a
≠
b
,则这时在数轴上看,当通项
变化到一定“时刻”后,
既要与点
a
无限接近,又要与另外一点
b
无限接近,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见,数列的极限是唯一的。
定理1.3(收敛数列的有界性) 如果数列{ x n }收敛,那么数列{ x n }一定有界。
定理证明从略。
这就是说,数列有界是数列收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即有界数列未必收敛,无界数列必发散,发散数列未必无界。
上述数列极限的两个性质对以下函数极限同样成立。
微课
如果把数列极限中的函数 f ( n )的定义域( N * )以及自变量的变化过程( n →+∞)等特殊性撇开,我们就可以得到函数极限的一般概念。
1.x→∞时函数的极限
案例1.11 (水温的变化趋势) 将一盆80℃的热水放在一间室温恒为20℃的房间里,水的温度 T 将逐渐降低,随着时间 t 的推移,水温会越来越接近室温20℃。
案例1.12
(函数的变化趋势)
考察函数
y
=
在
x
→+∞和
x
→-∞时的变化情况(如表1.3):
表 1.3
可以从表中观察出:当
x
→+∞时,
f
(
x
)=
与0无限接近;当
x
→-∞时,
f
(
x
)=
也与0无限接近。
从上述两个问题中,我们看到:当自变量的绝对值逐渐增大时,相应的函数值接近于某一个常数。
定义1.3
若函数
f
(
x
)当自变量
x
的绝对值无限增大时,函数
f
(
x
)的值无限趋近于某个确定的常数
A
,则称常数
A
为
函数
f
(
x
)当
x
→∞时的极限
,记作
或
f
(
x
)→
A
(
x
→∞)。
注意: x →∞表示 x 既取正值且无限增大(记为 x →+∞),同时又取负值且绝对值无限增大(记为 x →-∞),故称为双边的。
有时 x 的变化趋向是单边的,即 x →+∞或 x →-∞。
定义1.4 设函数 f ( x )在( a ,+∞)内有定义,当 x 无限增大时,对应的函数值 f ( x )无限趋近于某个确定的常数 A ,则称常数 A 为 函数 f ( x ) 当 x → +∞ 时的极限 ,记作
或
f
(
x
)→
A
(
x
→+∞)。
类似地,可以给出 x →-∞时的极限的定义。
【例1.7】讨论 f ( x )=arctan x 当 x →∞时的极限。
解 由图1.14(c)反正切函数的图像可知:
,
。
由于当
x
→+∞和
x
→-∞时,
f
(
x
)=arctan
x
不是无限趋于同一个确定的常数,所以
不存在。
一般有结论:双边极限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两个单边极限存在且相等,即
(记号“
”表示等价)
2.x→x 0 时函数的极限
案例1.13 (人影长度) 考虑一个人沿直线走向路灯的正下方时其影子的长度。若目标总是灯的正下方那一点,灯与地面的垂直高度为 H 。由日常生活知识知道,当此人走向目标时,其影子长度 y 越来越短,当人越来越接近目标(即 x →0)其影子的长度 y 越来越短,逐渐趋于0(即 y →0)(如图1.17)。
图 1.17
这一案例中,自变量无限接近某一点(即 x →0)时,相应函数也无限地接近某一确定的值0(即 y →0)。
定义1.5
设函数
f
(
x
)在点
的某个去心邻域内有定义,如果在自变量
的变化过程中,函数值
f
(
x
)无限接近确定的常数
A
,则称
A
是
函数
f
(
x
)当
时的极限
,记作
或
。
说明:在定义中,“设函数
f
(
x
)在点
的某个去心邻域内有定义”反映我们关心的是函数
f
(
x
)在点
附近的变化趋势,而不是
f
(
x
)在
这一孤立点的情况。
是否存在,与
f
(
x
)在点
有没有定义或函数取什么数值都没有关系。
【例1.8】求
。
解
当
x
→1时,(2
x
-1)以1为极限,即
。
在这里,函数
f
(
x
)=2
x
-1在点
x
=1处有定义,且当
x
→1时,
f
(
x
)的极限值恰好是
f
(
x
)在
x
=1处的值,即
。
【例1.9】求
。
解
函数
f
(
x
)=
的图像是“挖掉”点(2,4)的直线
y
=
x
+2,如图1.19,当
x
≠2时,
f
(
x
)=
x
+2,则
图 1.19
极限
存在,但不等于
f
(
x
)在点
x
=2处的值(函数在
x
=2处没有定义)。
3.单侧极限
案例1.14 (矩形波形曲线分析) 如图1.18,设周期为2π的矩形波在区间[-π,π)内的函数为
问函数 f ( x )在 x =0处的极限是多少?
图 1.18
在函数极限的定义中, x 趋近于 x 0 的方式是任意的,此函数为分段函数,在 x =0的左右两侧,函数 f ( x )的表达式不同,此时只能先对 x =0左右两侧分别进行讨论。
定义1.6
设函数
f
(
x
)在点
的某个左(右)邻域内有定义,如果
x
从
的左(右)侧趋于
时,
f
(
x
)无限地接近确定的常数
A
,那么数
A
称为
函数
f
(
x
)在点
处的左
(
右
)
极
限
,记作
或
或
。
根据 x → x 0 时函数 f ( x )的极限定义和左、右极限的定义,可以证明:函数 f ( x )当 x → x 0 时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是 f ( x )在点 x 0 处的左极限和右极限各自存在且相等,即
案例1.14中函数 f ( x )在 x =0的左极限为0,右极限为 A ,且 A ≠0,所以函数 f ( x )在 x =0处极限不存在。
利用函数极限的定义可以考察某个常数 A 是否为 f ( x )在 x 0 处的极限,而不是用来求函数 f ( x )在 x 0 处的极限的常用方法。但可以验证:基本初等函数在其各自的定义域内每点处的极限都存在,且等于该点处的函数值。
【例1.10】设函数
,求函数在
x
=0和
x
=1处的极限。
解 因为
,所以
不存在。
因为
,所以
。
微课
1.无穷小
案例1.15 (洗涤效果) 在用洗衣机清洗衣物时,清洗次数越多,衣物上残留的污渍就越少。当洗涤次数无限增大时,衣物上的污渍趋于零。
案例1.16 (单摆运动) 单摆离开铅直位置的偏度可以用角 θ 来度量,如图1.20所示。这个角可规定当偏到一方(如右方)时为正,而偏到另一方(如左方)为负。如果让单摆自己摆,则由于机械摩擦力和空气阻力,振幅就不断地减小。在这个过程中,角 θ 越来越小,趋向于零。
图 1.20
在对许多事物进行研究时,常遇到事物数量的变化趋势为零。
定义1.7 在自变量某一变化过程中,变量 X 的极限为零,则称 X 为自变量在此变化过程中的 无穷小量 (简称 无穷小 ),记作lim X =0,其中,lim可表示 n →∞; x → x 0 , x →∞等。
注意: 无穷小是个变量(函数),它在自变量某一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可以任意小,要多小就多小。零这个常数作为无穷小是特殊情形,因为如果 f ( x )≡0,其绝对值可以任意小,或者说,常数零在自变量的任何一个变化过程中,极限总为零,因此零是可以作为无穷小的唯一的常数。
例如:因为
,故函数
是
x
→-∞时的无穷小。
又例如:因为
,故函数
是
x
→∞时的无穷小。
定理1.4(无穷小与函数极限的关系) 在自变量 x 的某一变化过程中,函数 f ( x )具有极限 A 的充要条件是 f ( x )= A + α ,其中 α 是自变量 x 在同一变化过程中的无穷小。
定理证明从略。
例如:因为
,而
,所以
。
无穷小的代数性质:
性质1.1 有限个无穷小之和仍是无穷小。
性质1.2 有界变量与无穷小之积仍是无穷小。
性质1.3 常数与无穷小之积是无穷小。
性质1.4 有限个无穷小之积仍是无穷小。
【例1.11】求极限
。
解
当
x
→∞时,分子和分母的极限都不存在。若把
视为arctan
x
与
的乘积,由于
是当
x
→∞时的无穷小,而
是有界变量,因此根据有界变量与无穷小之积仍是无穷小可得:
=
=0。
2.无穷大
定义1.8 在自变量的某一变化过程中,变量 x 的绝对值| X |无限增大,就称 X 为自变量在此变化过程中的 无穷大量 (简称 无穷大 ),记为lim X =∞,其中,lim可表示 n →∞; x → x 0 , x →∞等。
注意: 这里lim x =∞只是沿用了极限符号,并不意味着变量 X 存在极限,无穷大(∞)不是数,不可与绝对值很大的数混为一谈。无穷大是指绝对值可以任意变大的变量。
例如:因为
,故函数
为当
x
→0时的无穷大。
又例如:因为
,故函数
y
=tan
x
为当
时的无穷大。
3.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关系
定理1.5 在自变量的同一变化过程中:
(1)如果
X
为无穷大,则
为无穷小;
(2)如果
X
≠0且
X
为无穷小,则
为无穷大。
定理证明从略。
据此定理,关于无穷大的问题都可转化为无穷小来讨论。
微课
1.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案例1.17
用列表法或图形法讨论较复杂的函数的极限,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不一定准确,如求
,表1.4列出了函数
在
x
=0处附近取值时的函数值。
表 1.4
我们可能会估计
,但这个结果是错误的。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以下在同一式子中考虑自变量的同一变化过程,其主要定理如下:
定理1.6 如果lim f ( x )= A ,lim g ( x )= B ,那么
(1)lim[ f ( x )± g ( x )]=lim f ( x )±lim g ( x )= A ± B ;
(2)lim[ f ( x )· g ( x )]=lim f ( x )·lim g ( x )= A · B ;
(3)
。
定理证明从略。
推论1 常数可以提到极限号前,即lim[ Cf ( x )]= C lim f ( x )
推论2 若lim f ( x )= A ,且 n 为正整数,则lim[ f ( x )] n =[lim f ( x )] n = A n 。
【例1.12】求
。
解 运用定理及其推论可得:
【例1.13】求
。
分析:所给函数的特点是:当 x →3时,分子、分母的极限都为零,但它们都有趋向0的公因子 x -3;当 x →3时,可约去 x -3这个为零的公因子。
解
【例1.14】求
。
分析:所给函数的特点是:当 x →1时,分子的极限不为零,分母的极限为零,因此不能直接运用商的极限运算法则。对于这类题目应先计算其倒数的极限,再运用无穷大与无穷小的关系得出结果。
解
,根据无穷大与无穷小的关系得
【例1.15】求
。
解 所给函数的特点是:当 x →∞时,分子和分母都趋于无穷大,因此不能直接运用商的极限运算法则。对于这类题目先用 x 3 去除分子及分母,然后求极限:
【例1.16】求
。
解 先用 x 3 去除分子及分母,然后求极限:
【例1.17】求
。
解
因为
,所以
上述三个函数,当自变量趋于无穷大时,其分子、分母都趋于无穷大,这类极限称为“
”型极限,对于它们不能直接运用商的运算法则,而应采用分子分母同除自变量
x
的最高次的方法求极限。
一般,当 a n ≠0, b n ≠0, m 和 n 为非负整数时,有
此结果可作为公式使用,但要注意只适用于 x →+∞, x →-∞和 x →∞的情形。
【例1.18】求
。
分析:此例也称“∞-∞”型极限,一般处理的方法为通分,再运用前面介绍过的求极限的方法计算。
解
2.复合函数的极限法则
定理1.7
设函数
y
=
f
(
u
)与
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
(2)当
时,
,且
,
则
定理证明从略。
若
f
(
u
)是基本初等函数,
a
又是
f
(
u
)的定义域内的点,则
,即
(在第三节有了连续函数的概念后,此式只要
f
(
u
)在
a
点连续即成立)。
【例1.19】求
。
解
是由
与
复合而成的。
因为
=6,所以
。
【例1.20】求
。
分析:根据复合函数的极限运算法则知,分子和分母均为零,因此,需先将分母有理化,约去关于 x 的公因子,再运用前面介绍过的求极限的方法计算。
解
微课
对这两个重要极限我们不作证明,仅用列表法来给出函数的变化趋势。
1.第一个重要极限:
。
通过列表法(见表1.5)可以看出当
x
→0时,函数
。
表 1.5
【例1.21】求
。
解
【例1.22】求
。
解
【例1.23】求
。
解
=
=
=
=
=
。
2.第二个重要极限:
(或
)。
通过列表法(见表1.6)可以看出当
x
→∞时,函数
表 1.6
【例1.24】求
解 令 t =- x ,则 x →∞时, t →∞。于是
或
【例1.25】求
。
解
【例1.26】求
。
解 令 u =e x -1,则 x =ln(1+ u ),当 x →0时 u →0,所以
【例1.27】设某人以本金 A 0 元进行一项投资,投资的年利率为 r 。
如果以年为单位计算复利(即每年计息一次,并把利息加入下年的本金,重复计息),则 t 年后,资金总额将变为 A 0 (1+ r ) t (元);
如以月为单位计算复利(即每月计息一次,并把利息加入下月的本金,重复计息),则
t
年后,资金总额将变为
(元);
以此类推,如以天为单位计算复利,则
t
年后,资金总额将变为
(元);
一般地,若以
年为单位计算复利,则
t
年后,资金总额将变为
(元)。
现在让
n
→∞,即每时每刻计算复利(称为
连续复利
),则
t
年后资金总额将变为:
=
=
(元)。
微课
根据无穷小的代数性质,我们知道,在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无穷小的和差及乘积仍为无穷小,但它们的商却不一定是无穷小。
例如:当 x →0时,3 x 、 x 2 、sin x 都是无穷小,而
上述不同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不同的无穷小趋向于零的快慢程度的差异所致,就上面例子来说,在 x →0的过程中, x 2 →0比3 x →0要快些,反过来3 x →0比 x 2 →0要慢些,而sin x →0与3 x →0则快慢相仿。
为了比较在同一变化过程中两个无穷小趋于零的快慢,我们引进 无穷小的阶 的概念。
定义1.9 设 α = α ( x ), β = β ( x )都是自变量同一变化过程中的无穷小,则
(1)如果lim
=
c
(
c
≠0),则称
β
与
α
是
同阶无穷小
。特别地,如果lim
=1,则称
β
与
α
是
等价无穷小
,记作
β
~
α
或
α
~
β
。
(2)如果lim
=0,则称
β
是
α
的
高阶无穷小
,记作
β
=
o
(
α
)。
(3)如果lim
=∞,则称
β
是
α
的
低阶无穷小
。
例如,因为
所以当
x
→0时,1-cos
x
与
是同阶无穷小,或者说1-cos
x
与
是等阶无穷小,即
(因为
)。
等价无穷小的替换原理
:设
α
,
β
,
,
是自变量在同一变化过程中的无穷小,若
,
且lim
存在,则lim
也存在,且lim
=lim
。
证明
。
这个性质表明:求两个无穷小之比的极限时,分子及分母都可用等价无穷小来代替,这往往可使计算简化。
【例1.28】求
。
解 因为当 x →0时,tan2 x ~2 x ,sin5 x ~5 x ,故
【例1.29】求
。
解 因为当 x →0时,tan x ~ x , x 3 - x 2 +2 x ~2 x ,故
【例1.30】求
。
解因为当
x
→0时,
,tan
x
~
x
,从而
,所以
注意:
,因为tan
x
-sin
x
与
x
-
x
不等价。无穷小的替换,必须是两个无穷小之比或无穷小为极限式中的乘积,而且代换后的极限存在,才可以使用。加减项的无穷小不能用等价无穷小代换。
常见的等价无穷小有(当
x
→0时):
;
;
;
。
【例1.31】求
。
解
因为当
x
→0时,
,
,所以
1.观察如下数列{ x n }一般项 x n 的变化趋势,写出它们的极限。
(1)
;
(2)
;
(3)
;
(4)
;
(5) x n = n (-1) n ;
(6)
。
2.设函数
利用函数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判断
是否存在?
3.设函数
要使极限
存在,
b
应取何值?
4.在下列各题中,指出哪些是无穷小?哪些是无穷大?
(1)
(
x
→∞);
(2)
(
x
→3);
(3)
(
x
→0);
(4)
(
x
→0)。
5.计算下列各极限。
(1)
;
(2)
。
6.计算下列各极限。
(1)
;
(2)
;
(3)
;
(4)
;
(5)
;
(6)
。
7.计算下列各极限。
(1)
;
(2)
;
(3)
;
(4)
。
8.已知
=1,试求
a
与
b
的值。
9.计算下列各极限。
(1)
;
(2)
;
(3)
;
(4)
(
x
≠0)。
10.计算下列各极限。
(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