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楼孙髯翁所撰长联,气势磅礴、洋洋洒洒,一百余言一气呵成,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为大观楼增添了无穷魅力。而读者手上的这册长联,却来自一个以前几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竹泉村。
山东临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市区的王右军祠、银雀山汉简博物馆、书法广场是书法爱好者的最爱。临沂市境内沂南县北部沂蒙山区的竹泉村,元明时期称作“泉上庄”。竹泉村隐于蒙山一隅,坐落在碧泉山坡上,背靠玉皇山,左有凤凰岭,右有香山河,中有石龙山。山脚一泉出露,清冽甘甜;竹林映翠,曲径通幽。
竹泉村石屋、泉渠、竹林、田园,散发着乡土气息。然而这样一个乡土村落,却有着一个乾隆驻跸题词“竹泉”的传说。于是,一个由“竹、泉、村、乾隆”构成的旅游业兴起了。从立意阐发竹泉文化、发掘历史遗产、展示民俗文化,通过经营乡村景观、创新旅游产品、拓展客源市场,竹泉村声誉鹊起,旅游渐成规模,一跃发展成国家四A级景点。
竹泉村在旅游开发、营造景观过程中,运用了较多书法元素。从龙泉池头、泉上亭中的乾隆御书“竹泉”石刻,到关帝庙、大戏台的楹联,再到每年春节每个院落门口的春联,以及分散各处景点的名家书法篆刻石刻,构成了竹泉村具有一定特色的书法意象。2017年我们去考察,村落的春联大多紧扣竹泉文化,确实令人印象深刻。每家、每户、每个院落,在大门上都贴上了喜气洋洋的红色春联,蔚为大观,这是当地书协的书法家们的创作作品,他们将每家每户的春联都嵌入了“竹”、“泉”两个字与村名呼应,文气盎然、诗意浓浓。
竹林郁郁,泉水潺潺,两者都是中国传统雅文化的重要符号。国人之于竹,有爱竹、友竹、崇竹、食竹、居竹、书竹、种竹、赏竹、吟竹、画竹等;又以竹中通外直、虚心有节,或风姿月影、绿袖玉戛,或苍翠凌天、长青傲雪;故并岁寒之三友、画中四君子之列焉。又国人之于泉,有爱泉、引泉、品泉、赏泉、听泉、吟泉、观泉、烹泉、浴泉、濯泉等,唯以泉质冰雪聪明,活水源头、清净纯洁,是以举清泉而喻儒士高风焉。
竹泉村里,石屋磊落错杂散布于山石竹林之间。清泉穿村而过,流水潺湲;玉竹仰天欲飞,绿叶振声。夕阳炊烟,倦鸟喧鸣,一派世外桃源、诗意乡村的景象。竹泉村的诗意,非书法无以表现。智慧的旅游规划师拓展了书法元素。村头牌坊“竹泉村”采用了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戏台、祠堂、亭轩,到处可以看到楹联书法和石刻,另外,分布于村中各地的山石、散石、立石上,镌刻了启功、李铎、韩美林等当代名家的书法题词和篆刻。
竹泉村可以聆听村落周围自然的声音和大地的呼唤——这是声景观!
竹泉村可以品味书法背后文化的意蕴和历史的问候——这是书法景观!
科技部支撑项目“城郊集约型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15BAL01 B00)中关于田园社区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的研究课题中,涉及了美丽乡村建设运行机制的研究任务。项目以竹泉村为示范进行历史村落(古村落)旅游的文化产品延伸。刚好我个人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关于“书法景观”、“声景观”两个项目,因此就顺便将这两个理念应用到竹泉村旅游发展的文化延伸工作中。我们想到了书法景观,想到了昆明大观楼的长联,想到了中国文字结构与仓颉造字传说,想到了乾隆众多的竹泉诗联题词。我们在充分调研评价和文化发掘的基础上,决定采用创意书法景观模式来进一步拓展和展现竹泉村的竹泉文化,延伸拓展旅游产品。
我们首先对竹泉村的历史文脉进行了梳理,对竹泉村的声景观和书法景观的原真性进行了重构。我们对乾隆驻跸竹泉村的传说进行横向文化发掘,找到了乾隆关于竹、泉声景观文化的书法题词“玉戛金”的“乾隆御笔之宝”玺印,因此就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龙泉亭边的“玉戛金”乾隆御书石刻。
其次,田园社区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研究课题负责人、来自福州大学的建筑学博导关瑞明教授是个大才子,书法篆刻、吹笛歌咏样样擅长。这次他在科学研究之余,精心撰写了一副关于竹泉村的黏连顶针格巧联:
竹径通幽处,百鸟归巢临沂南,
泉渠连胜景,万花漫野蒙山东。
这副楹联不仅引用了唐代诗人常建的名句“曲径通幽处”的典故,还巧妙利用了竹泉村所在地名特点进行黏连顶针:上联最后三个字“临沂南”意思可以理解为百鸟飞临在沂南县或者在临沂的南面,巧妙地包括了临沂市、沂南县两个地名;更巧的是下联“蒙山东”,字面可理解为万花盛开蒙漫在山东或者在蒙山的东边,同样黏连顶针包括了两个地名:蒙山和山东,可谓不可多得。虽然沂南不以仄声收尾,但这里是固定地名黏连顶针的巧格,按照《联律通则》也是允许的,毕竟诗词楹联不能以平仄限制趣味意蕴发挥。现在这副楹联由关教授自己用隶书书写的作品已经摹刻上石(图1),展陈在竹泉村的一个亭子内,有兴趣的读者和旅游者不妨寻找观赏一下,也是一种乐趣。
再次,在竹泉村我们看到了一处人工泉眼,为石墙围合,如金文“原”(通“源”)的字形。为了增加旅游趣味和发掘泉文化,我们策划设计在右侧增加石刻“源”。这样游客在中间照相就可以形成一个左边石刻“源”字,左边实体“源”字,形成一个很讨民俗口彩的“左右逢源”的书法景观景点,这也是利用文字结构进行设计的创意书法字谜景观(图2)。相信建成后游客是愿意在此留影,体会一下左右逢源的感觉的。
最后,就是与本书最为密切相关的内容。笔者利用长联形式,对竹泉村的主题——竹文化和泉文化结合历史传说、田野景观以及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度阐发,以期促进本地旅游的品牌形成和更大范围的推广。这个长联实际上也是目前中国传统村落中最长的长联。楹联文曰:
竹荫村落探竹径通幽:赞竹势冲天、竹姿有节,喜竹风玉戛、竹雨闲歌,赏竹影婆娑、竹筠叠翠,任竹苞钩笔、竹叶作书;方竹散虚怀、隐竹林此处,可挥写出几多墨痕、几多心画?邀君将竹里“个、永”慢寻、尽传八法;
泉上庄园勘泉源溯远:叹泉流因地、泉象无形,欣泉脉金、泉溪清唱,观泉渠激湍、泉瀑崩珠,聆泉脉弄弦、泉池当鼓;恰泉吟悦耳、问泉响何时,能幻听来许久雅乐、许久琴声?待我把泉中“宫、商”细品、漫蕴五音。
石刻(关瑞明撰并书)
联巧格针顶连黏村泉竹 1 图
图意”书逢“象 策左划右景源观法 2 图
此长联单联80字,合计160字,应该是目前所见最长的乡村楹联——不妨称作“中华乡村第一长联”。
楹联嵌入“竹”、“泉”鹤顶藏头等12处,上联写竹子蕴含的中国气节文化和竹林七贤等内容,暗扣赵孟 画竹“书画同源“典故将竹子类比书法,并借用汉扬雄“书为心画”以及古书论“永字八法”的典故,衔接书法景观;下联用泉水“大象无形”契合道家文化,将泉声比拟音乐“宫商角徵羽”五音、以阐发竹泉村的声景观之美。同时,这副长联实际上也包含了十数小联(如加上仄声联,则又可二十多联),如:
竹荫村落;泉上庄园。
竹径通幽竹荫村落;泉源溯远泉上庄园。
竹姿有节;泉象无形。
赞竹势冲天、竹姿有节;叹泉流因地、泉象无形。
竹风玉戛;泉脉金
。
喜竹雨闲歌、竹风玉戛;欣泉溪清唱、泉脉金
。
竹筠叠翠;泉瀑崩珠。
赏竹影婆娑、竹筠叠翠;观泉渠激湍、泉瀑崩珠。
聆泉水弄弦、泉池当鼓;任竹苞钩笔、竹叶作书。
方竹散虚怀,可挥写出几多墨痕心画?恰泉吟悦耳,能幻听来许久雅乐琴声。
竹散虚怀、隐竹林此处,可挥写出几多墨痕心画?泉吟悦耳、问泉响何时,能幻听来许久雅乐琴声。
邀君将竹里“个、永”慢寻、尽传八法;待我把泉中“宫、商”细品、漫蕴五音等等。
如果变化语序,在又可以析出多副竹泉楹联。以七言楹联为例,如:
竹荫村落探幽径,泉上庄园溯正源。
竹势冲天姿有节,泉流因地象无形。
竹雨闲歌听玉戛,泉溪清响击金
。
竹影婆娑筠叠翠,泉渠激湍瀑崩珠。
泉水弄弦池作鼓,竹苞钩笔叶当书。
竹散虚怀传八法,泉吟悦耳蕴五音。
高隐竹林当此处,试问泉响始何时?
竹林“个、永”传八法,泉瀑“宫、商”蕴五音。
于是就诞生了读者手中的这本书。作为文化旅游的延伸发掘,本书实际上也应该算一种特色旅游纪念品吧。本来我们在扉页处设计了竹泉村牌坊长联立体纸雕塑,因为与实际建设不匹配,也就取消了。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遗憾。
为了便于游客现场查找竹泉村的书法景点,我们专门绘制了示意导游图,供广大游客朋友探寻。(图3(值得说明的是,作者虽忝列中国书协会员,但高强度的科研教学工作委实十分紧张,日常无暇系统练习书法。所幸青少年时家庭熏陶还算有一点基础积累。记得自己在工作“压力山大”阶段拟放弃书画时,蒙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中心原主任、著名地质山水画家康育义教授及其他师友热心鼓励,遂能坚持爱好书法而初心不变。于是随遇闲暇,即动笔翰。此次书写这副长联,借国庆黄金周之利,先重温笔墨,后认真书写;小篆书风笔法意在赵 叔与徐袖海之间。可惜长假书写仍觉匆匆,没有达到心散意畅、神闲气定状态,只能算勉强完成“功课”;笔墨荒疏之处,唯望方家不吝哂正。
葑溪
识于南京仙林南京大学和园小区问渠园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图3 竹泉村导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