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之前,谁也没见过微生物是啥样子。人们生了病,医生无法弄清病理,只能通过“望、闻、问、切”等观察病症的手法诊断。
崇祯十五年,也就是1642年,明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所著的《瘟疫论》,提出传染病是因为疠气所致。
虽然此时吴又可把伤寒、流感、天花等传染病的病源归结于一种异样的空气,隐隐约约察觉到这种看不见的致病源的存在,但他无法进一步探究,不知道有细菌、病毒这种东西,也无法拿出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而人类早就领教过这些看不见的小杀手带来的危害了。3500年前,人类就曾记录过一些症状。那是人鼻病毒,它是一种温柔的病毒,可以造成我们感冒。
不过有一些病毒就凶狠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病毒、天花病毒等,给人类上了一堂又一堂印象深刻的课。为了自己的小命,人类一直想搞清楚它们是咋回事儿。
在吴又可逝世后的13年,即1665年左右,英国的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制造了一台显微镜,当他把木塞的小木片放在显微镜下面的时候,胡克看到一列列有序排列的小盒子,他称之为“Cell”。翻译成中文,就是我们熟悉的—— 细胞。
同时期,荷兰市政府的一个看门人列文虎克,在工作之余,利用自己过硬的打磨镜片技术,制作出了放大倍数为300倍的显微镜。
他把死水潭水滴和老人的牙垢等物体放在显微镜下面观察后,大吃一惊。
1673年的一天,英国皇家学会收到了一封厚厚的来信。其标题是:
看到这么干瘪的标题,有学者忍不住当场发出笑声。不过当他们打开信封后,准备看热闹的人都被列文虎克在信纸上描述的神秘世界吸引住了。
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和描述微生物世界。列文虎克在牙垢中看到的小生物,就是细菌。
列文虎克用他的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记录
不过人类认识到这种微生物是细菌,得到200年后了。主要是这段时间,微生物学没什么发展。一是显微镜技术限制,二是当时人们受“自然发生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