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昆仑抉择
——读毕淑敏《昆仑殇》

在读《昆仑殇》之前,我对毕淑敏并没有什么印象,只觉得她是如冰心、张德芬一样写情感类型文学的作家,写女性写孩子,文字温暖。但等我真正把《昆仑殇》读了两遍之后,我发现喜欢上了她,喜欢她的写作风格,喜欢这个用“死亡”命名的故事。因为之前对她不十分了解,我还特意查了毕淑敏这个人,知道《昆仑殇》是她的处女作,她是真正在昆仑山上服过兵役的战士。查到这些,让我原有的那份喜欢又增添了些许崇拜与敬佩。接下来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一下我的阅读感受。

一、笔下的人物

小说主要写了六个人物和一匹马。分别是:昆仑山戍边军队司令“一号”、“一号”的参谋郑伟良、“一号”前警卫员金喜蹦、号长李铁、女卫生员肖玉莲、女兵甘蜜蜜以及“一号”的座驾白牡马。人物不多,但是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没有那种脸谱式的人物。短短几万字的中篇,就能让读者把这些人物记下来,记住他们的故事,足见作者的功力。

这几个人物里,我最想和大家聊聊的就是“一号”。大家觉得“一号”作出在昆仑山条件这么恶劣的地方进行野外拉练这个决定是对还是错?我猜有人肯定会觉得“一号”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了他所谓的“尊严”不顾自己部队的死活。其实我也有过这种气愤,阅读的过程中,有几次描写“一号”的心理活动,我都认定了他就是个刽子手,一个为了自己那点私心不顾战士死活的司令。但整个故事读完,尤其是读了两遍之后,让我突然间觉得我似乎有点理解他、懂他了,甚至愿意原谅他了。我想这就是作者的厉害之处,写活了一个人,这个人并不完美,但是他有他行为的合理性,这就是我一直很在意小说人物行为合理性的问题。这部作品做到了,所以我喜欢它。

说回人物,“一号”有司令的绝对威信、有将才的睿智(与敌人军官那次对话,体现出他是如周总理一样睿智的人,那句“叫作尊严”,听着让人热血沸腾)、有政委般能统一全军思想的好口才,同时还有让人钦佩的处事艺术(对待金喜蹦,如何安抚这个受了惊吓的兵,让他留有最后的尊严,如何利用士兵的自尊心激发出他们内心的刚强)。以上种种都足以说明“一号”是个不一般的人物,他有头脑,口才好,会做思想工作,有自己一套做事办法,身上还有功勋,这么看来,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让人信服的司令。可为什么我们又会觉得他武断,他穷兵黩武呢?小说中我找到了几处证据,一是在拉练前期他为什么最后还是决定“不成立指挥部,不设副手”,我想他就是想制造出来一个只听他一个人命令的部队,任何人都不能提出异议。这也为部队后面遭遇种种毁灭性灾难埋下了伏笔。二是小说中他下达了五次命令,正是他的这几次命令将这支部队最后推向了深渊,“决定高原野外拉练—登顶路线—冲锋一律轻装—穿越无人区—并没有付诸实践的翻越雪山”。可以说,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带走了一个年轻战士的生命。小说里几个主要人物就是在这些决定后牺牲的。金喜蹦死在山顶,李铁冻死在用生命吹响冲锋号之后,肖玉莲和白牡马都死在了无人区,而郑伟良死在即将翻越雪山前。几乎每个人的死都和“一号”脱不了关系,这么算下来,他的确就是个“想要登报、想要升迁、想要和人比高下”的自私之人。

但不知为什么,我对他依旧恨不起来。作为一名军人,作为昆仑防区最高军事指挥官,他必须重视使命,他要为国家和人民训练出一支高素质、能适应高原环境的边疆守卫军。

还有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文末他到底离没离开昆仑山部队?其实我更希望他回去,因为如果他真的去赴任的话,我觉得未来的日子他会在无尽的懊悔与别人的谩骂中忧郁地死去,我终究还是挺怜悯这位悲情的“幸存者”。

二、小说的描写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几处小说中我很喜欢的章节,我觉得它们是那样的美,作家本人的文字和语言真是让我尤为喜欢,很难想象这会是她的处女作。

小说第一章节中有两处关于“烟”的描写,用的比喻很形象,很有画面感。“摆在铺着墨绿色军毯会议桌子上的所有菜碟,都盛满了烟蒂,像富足好客的乡下人端上来的菜。散落在地面上的烟灰,薄白细腻,看得出都是些上等货色”“空中,弥漫着烟雾。起初,它们是柔弱的,若有若无地积聚在房屋的最高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无声无息地卷曲重叠增厚,一寸寸蚕食着清朗的空间”。

还有我觉得作者很会使用颜色,下面这段描写,作者用笔下的文字勾勒出昆仑日出的极致美。“高远的天穹,缓缓地变幻着紫色。先是乌紫,继而是绛紫,然后依次为马莲紫,苜蓿紫,铃兰紫,藤萝紫,最后,成为艳丽夺目的玫瑰紫。紫,是红与黑的女儿,比她的哥哥——染出碧海青天的湛蓝,更为纯净……”

还有整个故事中,让我眼圈泛红的就是白牡马死去的段落,文字传达出的那种忧伤让人无法释怀。“白马突然睁开眼睛,澄清的眼珠善良地毫无幽怨地望着他,但不久便涣散下去,暗淡下去,最后终于像两个瓷球似的固定住了。”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段落,语言简洁准确、文字细腻优美,画面感极强。

三、表达的情感

这里我想讲的是文中两处很精彩的对话,或者称其为对峙或是挑战更为合适。一处是郑伟良与“一号”关于是否穿越无人区的对峙,一处是两位幸存者甘蜜蜜与“一号”的对峙。两处对话“一号”都是被谈话人,接受着下属或是晚辈对自己的挑战和质问。两处谈话看似都是“一号”输了,与郑伟良那次,“一号”词穷后反而改用最恶毒的言辞攻击对方;与甘蜜蜜那次,理亏的他缓缓站起,走出了自己的房间。但从两次谈话结果来看,似乎他又赢了,因为最终都是按照他的命令去执行的。

这里我有一些个人理解。文中郑伟良与“一号”的对话,郑伟良说的那一番话我尤为赞同,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他说:“人们对现代战争的认识,以为有了精神就能够打胜仗。其实,战争的物质性是异常直接的。吃苦不是目的,只是一种达到胜利的手段……抛却了这个实质,反而津津乐道于复制苦难本身,不正违背了先辈们的意愿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追求苦难而忽略军人生命的价值,正是对传统的背叛。”这种质问,也许正是作者作为军人的一次反思。如何继承前人留下的精神,是选择照搬照抄,原封不动地保留?还是与时俱进,跟进时代地继承?我想这是我们始终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文中虽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我想,大家心中应该早有定数。 UwUTVVzTrFNGKFEyFWtwXjxHz2rGgZ8a9/1ZGzRYBeWCO/oZKaFGd900AiIXDiC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