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这是一场求仁得仁的爱情故事
——读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买这本书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时候,奔着书名和马尔克斯名气买的,但是当时并没有去读它。而这次能选择这本书其实是个很偶然的契机,让它再次进到了我的视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和我同样的感受,就是人生中某段特殊时期,会出现一本书陪你度过或是走出那段时期。与其说是你选择了它,不如说这本书选择了你,这么说感觉有点宿命论了,但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这里想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一定要选择经典,当你人生困惑时,一定要选一部经典著作去读,从中也许你会找到生活的答案。

(一)小说名字由来

小说名字《霍乱时期的爱情》由来,“爱情”我觉得很好理解,因为整本书都在围绕这个主题而写。那么为什么叫“霍乱时期”,其实整本书读下来,“霍乱”出现的地方屈指可数,那为什么作者还要这么叫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文中有三处提及“霍乱”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第一处就是女主人公与医生的相遇,也与霍乱有关——当时女主人公被误诊为霍乱,才邀请医术更为高超的医生前去为她确诊,之后才成就了他们的婚姻。第二处是男主人公的母亲在得了老年痴呆症以后,几乎忘记了所有事情,但她在弥留之际还记得自己儿子经历过一场霍乱。她是把儿子的相思病记成了霍乱,可能在她的认知中儿子的相思病就如霍乱一样,差点夺走了儿子的生命。第三处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当那艘带着他们逃离世俗偏见的邮轮缓缓升起代表“霍乱”黄色旗帜的时候,“霍乱”这个代表恐惧与死亡的病,却为男女主人公创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爱情肆意蔓延的真空地带。“霍乱时期”不仅交代了整本小说的背景,而且在关键几处都成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二)叙事风格

小说第一、六章节写的是老年时期,第二、三章节描述的是青年时期,第四、五章节写的是中年时期。这种将倒叙、顺序混杂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一般爱情小说“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结构。

在描写老年时期的第一章里,作者似侦探小说的开头,进而引出了医生的死亡和男主人公的出现。第二章回顾了男女主人公年少时的爱情往事。第三章讲了女主人公与条件优渥医生的结合。第四、五章交叉描写了中年时期医生与男主人公各自的生活,并且浓墨重彩地勾勒了男主人公那看似荒淫无度的众多爱情经历。经过前几章的铺垫,第六章随着时间顺利过渡到了老年时期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作者这样的叙事方式打破了小说原本两条主线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却使得小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个章节叙事、衔接、过渡,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流畅。视角自由地切换,在一件事的叙事过程中,因牵扯到某个人或是事甚至是某个物件引出关于它的前世今生的展开。小说打破时间顺序,非线性叙事的风格,看似混乱的时间线叙事中,却自有空间、事物、人物作为引线的叙事,比如小说第一章出现的鹦鹉,引出了医生与女主人公婚姻生活的种种琐碎,介绍了鹦鹉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房子里,它现在在家中的地位,以及最后引起医生意外死亡的伏笔。文中这种因为一个事物或是人物牵扯出主要人物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的地方比比皆是,这种写法也贯穿了整本小说。

再举一个例子。这是小说第二章里的一段话。

这是爱情之火熊熊燃烧的一年。无论在他还是她的生活中,除了想念对方,梦见对方、焦急地等信并回信,便再没有其他事情。在那如痴如醉的春天,以及接下来的第二年,他们再没有面对面地讲过话。甚至于,自从他们第一次见到彼此,直到半个世纪后他对她重申自己的誓言,在此期间他们再也没有单独见过一面,互诉爱语。但在最初的三个月,他们没有一天不在给对方写信,有一段时间甚至一天两封。面对自己助燃的这把吞噬一切的烈火,埃斯科拉斯蒂卡姑妈都有些害怕起来。

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段话,里面却包含太多的信息,有对过去的介绍、现在的描述,甚至还有对将来的暗示,各种时态混杂在一起,成为马尔克斯最具个人特色的写作风格。

(三)作品主旨

究竟什么是爱?

在这本“爱情百科全书”里,既让我看到了对爱情的憧憬,也看到了爱情的现实;既写出了婚姻的美满,也写出了婚姻之外诸多可能……它让我们从传统爱情观、婚姻观,甚至是道德观中跳脱出来,在肉体与灵魂所拥有的“爱情”基础上,重新对“爱”下了定义,“凡赤身裸体干的事都是爱。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当然这部分就需要仁者见仁了,因为我猜一定会有很多读者不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爱情观、婚姻观,其实我也是仅仅在这部作品里可以接受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换作别的作品,或是别的作家,我想这样的形象早就成为大家唾弃的对象了,因为用当下的语言来形容,男主人公就是一个实打实的玩弄女人的“渣男”,女主人公就是个自带主角光环的“大女主”,所有男人都爱她,即使她再“作”,大家也爱她如初。

青年时期,我们追求的是纯真爱情,就如男女主人公年轻时候那样,爱得炙热浓烈,无须身体接触,甚至无须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就单靠书信两人都能维持两年多的恋爱关系直到求婚,私订终身。这时候的爱情其实活在两个人精神世界里,是他们幻想出来的爱情,它纯真无瑕,青涩美好,不掺杂其他。但同时它又是脆弱的,稍加外力干预,或是如女主人公那样自我觉醒后,就可瞬间从内部瓦解,原来那种幻想或是冲动就荡然无存了,这样的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我把它称为纯真的爱情,或是幻想中的爱情。

接下来就是现实的爱情,现实的爱情我觉得它应该首先建立在物质条件之上,就如同小说中女主人公与医生的婚姻。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婚姻之上的,没有这场半个世纪的婚姻做基础,就不会成就他们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道出“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般的爱情。诚然在婚姻的起初,双方并没有爱情,有的只是那么点虚荣心,婚姻的过程之中也是常伴日常生活的鸡零狗碎,但不可否认在相伴半个世纪之后,得益于通过相互扶持确定下来的稳定关系中,成就了他们谁也离不开谁的爱情,这种先生活再恋爱的模式造就了他们现实的爱情。

在男女主人公步入老年之后,他们跨越半个世纪最终走到了一起,达到了永恒的爱情。其实女主人公一开始无法接受男主人公对她施以的爱意,觉得他像幽灵一样让人厌恶,但随着一封封不提及往事,而是充满了对人生、爱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的信件的到来,她真正被打动,她在与女儿的争吵中,终于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一个世纪前,人们毁掉了我和这个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伎重演,因为我们太老了,让他们见鬼去吧!”这才唤醒了她对男主人公最初的爱意。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她痛失丈夫,感到无比孤独,也不会跨出这一步,接受男主人公。但不管怎么样,两个人还是历经波折,在船上经过一番试探、交流、释怀、接受,最后升起那面象征“向死而生”的黄旗决定永远地走下去,一生一世。

以上我把它们都定义为精神之爱或是灵魂之爱,虽然现实的爱掺杂着婚姻生活,存在肉体之爱,但它终究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在这里我所指的肉体之爱是男主人公那二十五本笔记六百二十二条记录里出现的“爱情”,这里姑且把它也唤做爱情,因为用小说里的语言,它是属于“腰部以下的爱”,这种爱应该是爱情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生物本能的出现也唤醒不出真正的爱情。所以爱在这部小说里应该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这是不同于东方所指的那种含蓄、纯粹的感情。基于此,我们也不能苛责男主人公在思念女主人公的过程中还与几百名女人的肉体之爱,我们无法把他定义成“滥情”,因为起码在过程中,他用身体满足与给予了对方肉体上的爱。

这就是我在标题中提到的,我说这是一场求仁得仁的爱情故事,因为每个人在这场爱情里都获得了圆满。 ghYFZHk+QzH/jJ9s+pOTmMMsrzOO9zoTE3znhJyJUAV+u6dzIU0Vc2l4noJ354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