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寻爱与救赎
——读孙惠芬《寻找张展》

好的作家是透过故事,向读者传达人物、社会、生活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拨动读者心弦并产生共鸣,《寻找张展》做到了。

这是一个讲述“寻爱与救赎”的故事,里面刻画了八位母亲形象。包括“我”,张展的母亲,张展的“交换妈妈”,“我”的外甥女祥云,以及“我”的两位好友祝简和闫姐,还有张展失去女儿的大姨和之后有了孩子的斯琴。虽然我还不是母亲,也不知道作为母亲的艰辛与对孩子那种道不明的爱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但是小说里的母亲形象却实实在在给了我不小的震撼和一种本不该有的共鸣,与其说是作为母亲的共鸣倒不如说是作为孩子的,做她们的孩子究竟会是种怎样的体验?

“我”是小说里最正面的一位母亲,通达、自省,愿意和孩子做朋友,不过多地干预孩子的爱好与发展,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也会恐慌、反思孩子是不是有离家出走的念头,是不是自己的言行或是思想制约了自己的儿子,是不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在不断与张展思想碰撞的同时,发现、反思自己教育上的问题,进而重建自己对孩子这一代人的认知。

而对我触动最大的应该是母亲祥云,在“我”心中曾是天使一般存在的人物,在自己女儿的心中却宛如恶魔、疯子,当“我”知道她对女儿施以精神暴力,想以此质问她的时候,这朵祥云居然还会委屈却又心安理得地说:“我冲外人笑,是外人跟我没有关系,她是我孩子,她爸是我丈夫,跟我有关系,我对他们好,当然不能给他们好脸儿。”这种在丈夫那里受到了委屈,觉得对自己不公的女人,又会把多少恨转嫁到孩子身上。这种“和没关系的人在一起是一朵祥云,和有关系的人在一起就是疯子”般的人物,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呢?对最亲近的人恶言相向,对陌生人却能和颜悦色。

下一位母亲祝简,在书中对她作为母亲身份的描述并不多,反倒是对她的职业——“大学老师”这个形象有不少着墨,但这并不能削弱这位母亲的代表性。祝简在没孩子之前曾是一个小说迷、翡翠迷,当“我”为孩子成绩忧心的时候,曾经特别羡慕和嫉妒她对“玩味艺术的忘我之境”,可谁又承想就是这么个人,当孩子上了小学,也会同“我”般“深陷现实的泥淖”,羡慕起“我”的孩子已经上了初中。不管你曾经是一个多么洒脱、率性而为,拥有自己一方热爱之人,但当你成为母亲后,都会变得不再那么洒脱,你会有所牵绊、有所顾忌,开始为一个小生命牵肠挂肚,开始为他日后的发展处心积虑,从此套上望子成龙的“枷锁”。我想这是每位母亲都不可逃脱的宿命。

写到了祝简,那“我”的另一个朋友——闫姐,就该登场了。写她不是说她和祝简是对立面,恰恰相反,我觉得她也是爱儿子的,当她知道儿子不能随她心愿成为强者,她便放纵了他,让他随意而为了,但当儿子有了一点点进步,能“不用打砸抢,能赚零花钱”的时候,我想她是兴奋到要昭告天下的,虽然嘴上曾经说“看他把老子的钱都花完了再怎么办。乞讨?打砸抢?我才不管,反正我俩养老的钱不会给他”,但心里却也无时无刻不牵挂。这点就让闫姐成为“我”的一位另类朋友,“我”是那个遇一点小事就惊慌失措的人,见她却如同照镜子,照出我的完好无损,照出她不怕把事情搞砸的洒脱。这也是为什么每每“我”看见她儿子鲍远上火到不行,她却能坦然接受,这应该就是另一种母亲的状态吧——拥有对孩子无限包容与接受的心态。

下面这两位在小说里出现的篇幅并不多,之所以把她们单提出来,是觉得她们非常有代表性。张展的大姨,一个失去女儿就如同失去灵魂的母亲,因为失去了孩子开始记恨整个家族,记恨那些带走她女儿却不让她发声叫喊的人,那些她曾引以为豪、倚托的亲人。另一个是斯琴,虽然母亲这个形象,曾经作为悬念让“我”对她孩子的父亲一直存有疑惑,当谜底揭晓时,却也无外乎落于偶像剧俗套的真相,但这个真相却又那么合乎情理。当一个女人迷恋一个男人,却又不能在一起的时候,留一个他们的孩子,也许是对她这种爱恋最好的献祭,也是对她爱的人一种痴迷的留恋。两位母亲书里没有过多表现她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只是告诉我们孩子对于她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是活下去的理由,孩子没了,也便失去了好好活下去的力量;一个是爱的延续,孩子的存在就是对爱人的无声眷恋。究竟孩子对于她们代表什么?一种符号?一个象征?一个表达内心某种情感的出口?

在张展的信中多次提到了母亲,提到了她在张展面前的状态,宛如“斗架公鸡似的”,这么看来张展的“叛逆”也不是毫无缘由的。在张展的信中他这样描述,母亲教育我的话中最多、最常见的一句就是“妈妈嫁给一个乡村穷大学生,就是看到他成功的潜能,你不能辜负妈妈的选择,你得好好学习,将来当更大的官”。这句话里不仅否定了父亲,否定了他们的结合,同时也否定了孩子本身,否定了让他好好学习不是为了实现他个人的价值,而是为了能当比父亲还大的官。这种对孩子的教育,多么伤人,像一根长钉刺痛张展的心,也麻醉了他的心,从此叛逆的火苗就在他心中熊熊燃起。书中描写张展母亲的段落很多,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面这处。十一岁的张展因为家里没饭,肚子又饿,自己依照着从小吃部看来的手艺烙了张土豆饼,之后便引起父母间关于“文明与落后,进步与倒退”的那段争吵。我惊呼的不是别的,而是在母亲说了“随根儿,爷俩留恋穷滋味”那番言论彻底激怒父亲之后,母亲释放出的状态。信里的张展本以为母亲会扑到床上号啕大哭,从而一场战争以父亲的胜利宣告结束,但是他错了,“不是我高看了父亲,而是我低看了母亲”,她不但没有哭,反而扑哧一声笑了,“由愤怒到笑,这是一个陡峭的过渡,可她愣是像一个天才的魔术师,轻巧地就滑了过来”,至此“爸爸终于滑出真理,落到了谬误的泥潭”。母亲的笑,真是太具杀伤力了,这是一个拥有政治智慧的女人,而非一般女人能做到的,让我不得不再次惊呼张展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真真抓住了这类女人的精髓。

而交换妈妈又不同于张展母亲的塑造,作者“我”并没有正面接触过张展母亲,对她所有的描述,都是从张展信中了解到的,而交换妈妈耿丽华却是实打实与“我”打了两回交道。对于这个女人,“我”也是极不喜欢的。与她的两次交谈都让“我”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厌恶涌到胸口”,无法忍受。她对于张展那种盛气凌人的态度,那种我是你的寄主就要对你负责的狂妄与自大,真是让人厌恶至极。书中张展唤这位交换妈妈为“压缩饼干”,书中有一段张展对耿丽华的描写,“她的表情犹如一块压缩饼干,古板、缜密、暗淡,那里挤压着再灵活的肢体动作都无法掩饰的凝重”,就我的理解,压缩饼干就是一种没有营养、毫无生气、干瘪到令人难以下咽的食物,而耿丽华就是这样的人物,与她接触就让人噎得掉渣儿,浑身不舒服。

张展的信,是让他与这个世界,做了一个深刻而透彻的交谈和倾诉后,便消失了。没有人能真正得到别人的理解,因为自我本就是自己的感知与认识,脱去了“自己”这个限定,也便没了自我,自我是不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同与理解的。这么看来文末“信”的消失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完成了一次张展的自我救赎。救赎这种事,只有自己完成,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z2Bc3t2hXR+yXnrYbMN0StoM2AEGvsNo4xvobqG0uxYklRo1PKe0sHEcz/snnSt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